A. 唐玄奘西天取經,為什麼會從貧瘠的西域走呢
《西遊記》有雲:「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身為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西遊記》,描寫了唐僧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之下,歷盡十八萬千里艱辛,與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如願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藝術來源於現實,其實吳承恩所作的《西遊記》,其中的唐僧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那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他也的確從長安出發去往西天,也就是印度取經鑽研佛學。其實從長安到印度的距離,並沒有十萬八千里,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依靠雙腳從長安走到印度,也是一項令人難以想像的艱苦工程。值得一提的是,長安到印度的直線距離不過2000多公里,而玄奘法師並未走這條路,他先向西北西域之地繞了個大彎,再向南跋涉到達了印度。玄奘法師為何不走捷徑,反而繞了這么遠的路呢?
「蜀身毒道」在隋唐時期,已經變成了十分危險的道路
隋、唐王朝在雲南,均沒有設置管理機構,更沒有向西漢一樣,在蜀身毒道沿途,設立強有力的控制、保障據點。公元548年,南北朝發生「侯景之亂」,寧州刺史為了平定亂事,帶走了原本駐扎在雲南的部隊前往中原。此後在雲南地區,再也沒有中原官員,到寧州雲南任職的記錄,雲南也慢慢被爨氏控制。以致於到了玄奘法師身處的唐朝初年,蜀身毒道上幾個官方控制的據點,已經荒廢了多年。
雲貴高原地勢落差很大,從蜀地進入雲南的官道,修起來頗為不易,加上雲南內部各個土著勢力犬牙交錯,還有很多尚未開化的蠻夷部落,所以除了大批結隊而行的官軍,普通人獨身一人,是不敢走這條風險性很大的道路的。玄奘法師早年曾在蜀地生活過,對於蜀身毒道定是十分了解,雖然這條道路距離印度最近,但是一路上的不確定風險太高,迫使他最終放棄了這條捷徑,畢竟活著才有「輸出」,萬一死在半道上,還談何取經大業?
B. 唐玄宗去印度取經為何不走海路,而是選擇不遠萬里的繞道西域
這是我們站在時代之上,以現代眼光看古代所產生的的時間差。如今的地球,儼然已經成為地球村,就算是一個沒出過國門,甚至不會使用網路的人而言,用一個地球儀也能計算和比較出地球任何兩點之間最短路徑(不算航空)。但這對玄奘法師取經的年代而言,不現實。
我們再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有能夠航行的海路,選擇海路也還有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從長安西行,出嘉峪關就是去西天之路了,而若是走海路,玄奘法師先要抵達沿海,不論是從福建沿海還是從廣東沿海離境,自長安出發所需時日不少。而出海之後,同樣需要「繞行」才能抵達印度半島,路程相比陸路,只長不短。從時間考量上而言,也是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C. 歷史上,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繞道西域,卻不走中南半島或海路是什麼原因
因為古代海陸運輸並不發達,沒有適宜的船隻。在古代陸路運輸比較成熟,海陸運輸還並不完善,船隻水平不高,所以沒有選擇不走中南半島或海路。
D. 唐三藏去印度,為何是往西北走而不往西南走
唐僧從西安出發,一共走了十萬八千里,換算一下就是五萬四千公里。大家都知道,繞赤道一圈,才四萬公里,套用某奶茶廣告語就是「唐僧走的路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圈」,印度就在亞洲,沒那麼遠。
看了唐僧的取經線路圖,你就知道唐僧這路繞得進入印度。拋開西遊記的神話成分不說,以上地圖就是實實在在唐玄奘法師當年的取經路線圖。從地圖上看,唐僧要是從西藏或雲南進入印度的話,要至少近2/3的路程,唐僧為何舍近求遠?
看到絲綢之路的地圖,也會由衷感嘆道古代漢唐盛世,中國的強盛與繁華,貿易通達世界各地。記得看《西遊記》時,唐僧自報家門時,一般都會說「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所有接待的國王都會由衷地說一句「原來是來自大唐的高僧」。這句話,其實也隱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唐僧步行萬里到這里不簡單,又儀表堂堂,談吐有致是高僧;二則因為大唐盛名在外,國王們見了大唐的人,都會高看一眼,好生款待,並順利換取通關牒文(也就是護照)。
E. 玄奘為何只走陸路
歷史上法顯、玄奘「西天取經」的去時路線基本上是相同大致沿著絲綢之路,越過印度河進入中印度地區。
而返回的路線截然相反,法顯是在印度東海岸走海陸回國,至山東登陸返回祖國;玄奘則因當年答應了高昌國王,取經後返回高昌國宣講佛法,所以幾乎是沿原路返回,只不高昌當時已被唐朝征服,玄奘也就未做停留,直接返回了大唐。所以法顯是西行陸路取經,東行海路歸國;玄奘是來去一條路走兩遍。那麼按照今天的地理知識,法顯東歸之路明顯距離更近,為何不能來去都走海陸?又或是通過中南半島前往印度呢?第二條路線就是法顯東歸的海上路線,其東歸是從恆河入海口的位置登船,穿越孟加拉灣抵達獅國(今斯里蘭卡),
二度登船後進入印度洋向東航行,沿蘇門答臘島東北海岸線進入我國南海,再往北航行至我國。如果把這條路線反過來,完全可以當做前往印度的路線,法顯搭乘的是商船,說明東晉時期這條海上貿易線已經成熟。第三條路線是從長安南下四川,經過當時的南詔,由布拉馬普特河(雅魯藏布江)流域進入印度。有人說這條路線上的南詔與唐朝關系不好,此路行不通,這個說法其實不對。南詔與唐朝對立是中晚唐時期的事兒,由於唐朝國力衰退,南詔國開始擾亂西南,威逼四川,唐僖宗因此懸賞鎮壓,這也是後來播州楊氏崛起的原因。
而在唐初,南詔還只是西南諸邦中的勢力之一,只因唐朝廷需要扶持西南政權牽制吐蕃,所以朝廷選擇了最南端的「蒙舍詔」,扶持其征服了洱海地區的五個大型部落,從而統一洱海。貞元十年(794年),唐德宗封其首領異牟尋為南詔王,這才有了南詔國。所以玄奘西行的貞觀三年(629年),走南詔路線是有可行性的。小說《西遊記》將玄奘西行稱「西天取經」,這個說法也很恰當,因為玄奘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究佛教各派學說之分歧。換言之,如果說法顯是為了探索佛教完整的戒律清規,那麼玄奘就是為了探索南北佛宗的統一概論。法顯作為前輩,帶到中國的是佛教「世界觀」,玄奘則是去尋找「方法論」。玄奘時期我國佛教流行攝論宗和地論宗,此兩家有關法相多有乖違,玄奘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所以這一路走去,不管大乘、小乘,能夠聽聞學習便是目的,那麼路線選擇就盡可能路過崇尚佛教的國家,而且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