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令人難忘的機型:蘇-30
俄羅斯國防部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的指揮官拉季克·貝里夫上校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試飛員,有2000餘小時的試飛經驗。他毫不猶豫地表示:具有推力矢量的蘇-30MKI是他飛行日誌中最令人難忘的一種機型,他曾在本世紀初參加了這種戰斗機的鑒定試飛。
具有推力矢量控制和三翼面布局的蘇-30戰斗機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問世了,但俄羅斯空軍直到2012年才開始訂購該機的派生型蘇-30SM。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蘇-30SM將成為俄羅斯空軍的主力多用途戰斗機,並一直持續生產到本世紀20年代。
蘇-30MKI把蘇-27優異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和先進電傳(FBW)飛行控制系統(FCS)結合起來,貝里夫上校稱拜推力矢量控制(TVC)技術所賜,蘇-30MKI能提供接近無限的操控能力。更重要的是,推力矢量型「側衛」使飛行員在過失速機動中空速接近零的情況下獲得發射武器的機會。
21世紀初,利佩茨克作戰訓練中心的空戰教官們測試了蘇-37和後來的蘇-30MKI,在推力矢量型「側衛」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飛行經驗,並激動地宣布這就是他們所需要的戰斗機。2013年8月,為俄羅斯空軍定製的推力矢量型「側衛」最終姍姍來遲,首批蘇-30SM來到利佩茨克開始外場試驗和教官培訓。
利佩茨克中心的指揮官亞歷山大·克里切夫斯基少將在完成了第一次蘇-30SM試駕後,興奮地宣布:「我一直夢想著能駕駛非同尋常的戰斗機,但這次駕駛蘇-30SM的體驗突破了我的夢想和期望值。」
雖然已經出現了理論上更先進的蘇-35S戰斗機,但蘇-30MKI/MKA/MKM/SM系列戰斗機仍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先進的戰斗機。與徹底重新設計的蘇-35S在服役初期遭遇的磨合問題相比,成熟的蘇-30MKI/MKA/MKM/SM早就形成了作戰能力,兼容多種空面和空空武器的兼容,並一直在進行增量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和俄羅斯空天軍、海軍航空兵以及出口哈薩克的蘇-30SM相比,印度的蘇-30MKI、馬來西亞的蘇-30MKM和阿爾及利亞的蘇-30MKA擁有更強大的任務航電設備。後三種機型能掛載高科技光電瞄準吊艙,結合8噸載彈量後,就變身成為一種高性能戰術轟炸機。
此外,這三種機型還能掛載先進偵察吊艙以及「夥伴」空中加油吊艙。印度的部分蘇-30MKI即將整合俄印聯合研製的、顛覆傳統的「布拉莫斯」空射2.5馬赫超音速巡航導彈。
蘇-30MKI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6年11月。當時,俄羅斯與印度簽訂的蘇-30合同中包括了研製一種以基本型蘇-30為基礎的多任務改型。印方要求該機配備全新的完全數字化的航空電子設備,並大幅提高低速敏捷性。這種被稱為蘇-30MKI(「K」是俄語單詞「商業」的首字母,「I」代表印度)的方案有著雄心勃勃的規格要求,包括多模相控陣雷達和集成了印度、以色列和西方設備的先進航電。
為了提高機動性,蘇-30MKI採用增加了前翼的三翼面布局、復雜的電傳飛控系統和二元(2D)矢量噴管發動機。該機將能發射多種精確制導空面武器和主動雷達尋的(ARH)空空導彈,能在空中持續飛行10小時。
1996年11月30日,印度國防部和俄羅斯武器公司(Rosvooruzhenie,該公司是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成立的國有武器出口公司,2000年改名為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簽訂了價值18美元的第一份蘇-30MKI合同。俄羅斯伊爾庫特公司成為蘇-30MKI項目的主承包商,負責設計研製和測試工作。而「側衛」的原始設計單位——蘇霍伊設計局,成為設計分包商。
位於阿赫圖賓斯克的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負責蘇-30MKI的鑒定試飛,該機的測試和評估工作在俄羅斯一直持續進行到2006年,證明了蘇-30MKI的適航性能和作戰性能都滿足印度提出的要求。
第一份蘇-30MKI合同要求位於西伯利亞西部伊爾庫茨克市的伊爾庫特公司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IAZ)交付40架蘇-30MKI。由於預計蘇-30MKI的研發至少要持續5年,合同規定在蘇-30MKI能大批量交付前,俄方先向印度空軍提供8架蘇-30K作為過渡。這8架蘇-30K在1997年春交付,與蘇-27UB雙座型相比,蘇-30K換裝了出口標准航電,加強了機身結構,改進了飛控系統,並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由於蘇-30MKI的集成整合工作極其復雜,所以伊爾庫特公司和蘇霍伊公司從一開始就與一些印度行業夥伴和主要的西方公司緊密合作。該機的設計和研發工作規模龐大,費用昂貴,能在一段還算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全虧了印度的全額資金支持。研製方投入了3架蘇-30MKI預生產型來支援這個規模龐大的研發項目,分別是蘇-30I-2、I-4和I-5。這些飛機都參加了對新設計特點的持續試飛,後來蘇-30I-7也加入試飛,支援復雜而進度緩慢的航電測試與評估工作。
第一架蘇-30MKI原型機改裝自一架量產型蘇-30,安裝了AL-31FP推力矢量發動機。1997年7月1日,該機在蘇霍伊試飛員維亞切斯拉夫·阿韋里亞諾夫的駕駛下首飛。除矢量噴管外,原型機還安裝了全動鴨翼和改進型SDU-10MK電傳飛控系統。
蘇-30MKI的AL-31FP渦扇發動機配備了二元矢量噴管,可上下偏轉各15度。噴管的水平軸線向內偏轉32度,這個巧妙的設計使寬間距噴管在推力矢量和差動操作中能同時提供縱向和橫向控制。噴管既可以與平尾同步偏轉也可以獨立偏轉,獨立推力矢量控制使蘇-30MKI能在極低的甚至零空速的情況下機動,而此時氣動控制面早已失效。蘇-30MKI的氣動布局和電傳飛控系統的研製,以及新發動機整合工作由蘇霍伊公司全權負責,但其航電套件則通過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實現。據傳,由於印度空軍一直遲遲無法最終確定航電規格,拖延了整個蘇-30MKI項目,導致投產日期後退和印度空軍額外訂購了第二批10架蘇-30K,這批飛機在1999年中期交付。
蘇-30MKI的航電使用了來自法國、印度、以色列、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設備,印度空軍直到1998年才確定了最終航電規格。航電主集成商是俄羅斯羅曼斯科耶儀器設計局(RPKB),該系統基於一套四通道MIL-STD1553B數據匯流排。蘇-30MKI的航電套件包含俄羅斯和烏克蘭研製的幾種新一代系統:季霍米羅夫儀器設計科學研究院的NIIP N011M「雪豹」雷達、烏拉爾光學和機械廠的OLS-30I光電瞄準系統、烏克蘭兵工廠中央設計局的「蘇拉-K」飛行員頭盔提示系統(HMCS)。
蘇-30MKI的火控系統基於N011M「雪豹」雷達,該雷達具有直徑1米的無源相控陣(PESA)天線,以機械方式偏轉,左右掃描范圍各70度,上下各40度。蘇-30MKI/MKA/MKM配備的PESA雷達都使用了印度製造的RC1和RC2數字處理器,使雷達能同時以空空模式和空面模式工作。「雪豹」雷達的研製同樣花費了很長時間,印度空軍也同樣遲遲無法確定最終規格,操作模式能滿足印度空軍要求的雷達直到2012年才開始交付。
在季霍米羅夫公布的N011M數據中,雷達對戰斗機大小的目標迎頭探測距離為140公里,能同時跟蹤不少於15個空中目標,並使用RVV-AE(R-77)超視距(BVR)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同時攻擊其中的4個(追15打4)。
在空面模式中,「雪豹」雷達可探測和跟蹤固定和移動目標,提供具有低、中、高解析度的地面測繪模式,這有助自動地形跟蹤飛行。製造商宣稱「雪豹」能在45-50公里外以20米的解析度探測到一隊坦克,從120-170公里外探測到中等大小的地面目標,從400公里外探測到大型橋梁或船舶。
安裝在擋風玻璃右側的OLS-30光電定位和瞄準系統集成了紅外搜索和跟蹤(IRST)感測器和激光測距儀。製造商稱該系統在高空能發現90公里外的尾追目標和50公里外的迎頭目標。OLS-30左右掃描角度各60度,下視15度上視60度。該系統有寬窄兩個視場,分別是20度×5度和3度×3度,後者可用於超視距和視距內(WVR)空戰中的精確瞄準。激光測距儀對空中目標的作用距離是3公里,對地面目標是5公里。
印度方面貢獻了基於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數字處理單元的任務計算機、VHF/UHF無線電、敵我識別裝置、導航設備和「Tarang」雷達告警接收機(RWR)。
法國提供了一套薩基姆公司的座艙顯示系統,前後座艙各有三個5×5英寸(127×127毫米)MFD55多功能液晶顯示器(LCD),後座艙額外增加一個6×6英寸(152×152毫米)的MFD66液晶顯示器。薩基姆公司還提供了「西格瑪95」慣性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INS/GPS)。
以色列的設備則包括埃爾比特公司的SU967平視顯示器(HUD)、埃爾塔公司的EL/M-8222有源干擾系統和拉斐爾公司的「利特寧III」瞄準吊艙。此外還有兩種類型的以色列偵察吊艙: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的「禿鷹2」遠距離傾斜攝影(LOROP)系統,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埃爾塔公司的ELM-2060合成孔徑雷達(SAR)和地面移動目標指示(GMTI)系統。
機上掛載的英國設備僅限於掛載在機腹的科巴姆754夥伴加油吊艙。
在空空作戰中,蘇-30MKI可掛載多達10枚信號旗設計局的RVV-AE主動雷達制導超視距空空導彈,或6枚R-27ER1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2枚R-27TE1紅外製導導彈,或最多6枚R-73E紅外格鬥導彈。空地武器包括Kh-29TE和Kh-59ME電視制導導彈、Kh-31A雷達制導反艦導彈、KAB-500Kr和KAB-1500Kr電視制導炸彈。該機的「利特寧」III瞄準吊艙能引導俄制和以制的激光制導炸彈和導彈。
蘇-30MKI試飛過的最重的掛載方案是使用多重彈射掛架掛載32枚OFAB-250-270破片/高爆自由落體炸彈,總重量8噸。
該機前機身右側安裝了一門GSh-30 30毫米單管炮,炮口伸出於後座艙下方。機炮備彈150發,夠持續射擊5-6秒,彈丸質量390克,射速為25-30發/秒。
2015年6月,印度和俄羅斯就蘇-30MKI的中期壽命升級事宜進行了初步談判,但至今還沒有簽訂正式合同。升級內容可能包括給蘇-30MKI集成各種印度製造的新硬體,如集成了導彈逼近告警接收機和「Tarang」Mk III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綜合自衛輔助套件、新通訊套件、數據鏈、安裝在翼尖的干擾機吊艙,以及最近增加的一套管理計算機。新座艙顯示器、雷達高度表和導航設備也在設想中,此外還可能包括能以更快速度處理關鍵任務和作戰任務的新計算機。
集成的新武器將包括RVV-MD和RVV-SD空空導彈的出口型,這兩種導彈分別是R-73E和RVV-AE的後繼型號。目前進行中的一項升級是使蘇-30MKI能發射「布拉莫斯-A」巡航導彈。這種導彈重2500千克,高空發射射程可達300公里。蘇-30MKI最多可掛載3枚「布拉莫斯」,印度空軍計劃耗資11億美元采購200枚這種導彈。除「布拉莫斯-A」外,蘇-30MKI還計劃掛載印度自研「無畏」亞音速巡航導彈空射型,沿用為「布拉莫斯-A」研製的掛架。
季霍米羅夫也提出N011M「雪豹」雷達的兩階段性能和功能升級計劃,第一階段將保留PESA天線,升級軟體並提高處理能力;第二階段將換裝有源相控陣(AESA)天線,提高雷達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
2009年1月,兩架蘇-30MKI被送到俄羅斯進行航電和結構升級,准備測試「布拉莫斯-A」導彈。2010年5月,印度空軍決定對40架蘇-30MKI進行升級,使其能夠發射「布拉莫斯-A」。升級內容包括一台新任務計算機,雷達和航電方面也有細微改進。但項目遭遇嚴重拖延,兩架測試機直到2015年3月才開始在印度試飛。
2012年3月,俄羅斯國防部開始訂購蘇-30SM,這種戰斗機將成為俄羅斯空天軍和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戰術戰斗機機隊的主力機型。俄國防部在2004年3月和2012年12月的兩個單獨訂單中為俄羅斯空天軍訂購了60架蘇-30SM,在2016年年中又追加訂購了另外60架,預計2019年交付完畢。在雄心勃勃的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航空兵機隊重組和能力升級計劃中,蘇-30SM將取代所有的第一代米格-29前線戰斗機以及相當大數量的蘇-27。
俄羅斯國防部在2013年下達了海軍航空兵蘇-30SM的首個訂單,首批三架飛機已經在2014年中期交付。從長遠看,俄羅斯海航計劃采購50-57架蘇-30SM,取代全部蘇-24和蘇-24M戰術轟炸機、蘇-24MR偵察機、以及蘇-27戰斗機和米格-31截擊機。
蘇-30SM使用俄制航電設備取代了蘇-30MKI的印度和以色列製造的系統,其中包括雷達處理器、通訊套件、敵我識別裝置。該機在武器兼容性方面進行大幅改進,同時還升級了OEPrNK-30SM光電定位和瞄準系統。蘇-30SM能發射新一代RVV-SD超視距空空導彈,對迎頭目標的最大射程是110公里,此外還有高度敏捷的RVV-MD格鬥彈,這種導彈是R-73的大幅改進型。
與出口型相比,蘇-30SM裝備的「雪豹-R」雷達提升了性能。首批生產型蘇-30SM保留了蘇-30MKM的大部分法制航電,包括CTH3022平顯和西格瑪95導航系統。蘇-30SM在2013年12月完成了試飛。由於2014年烏克蘭危機期間西方對俄羅斯實行制裁,導致法國禁止向對俄羅斯出口防務設備,2015年出現的第二批生產型蘇-30SM去掉了法制航電。在這批飛機上,來自蘇-35S的IKSh-1M平顯取代了CTH3022,BINS-SP2慣性/衛星導航系統取代了西格瑪95,並增加了「希比內」-U電子戰(EW)系統,在翼尖可掛載主動雷達干擾吊艙。2015年10月,蘇-30SM在敘利亞作戰時就掛了這種吊艙。
2013年,駐登納的第120混合航空團下屬的一個中隊成為首個換裝蘇-30SM的一線部隊,該團的第二個中隊也在2014年換裝該機。目前,第120團擁有24架蘇-30SM,其中4架在2015年9月前往敘利亞參戰。在敘利亞,蘇-30SM主要掛載R-27R/T和R-73空空導彈執行護航任務,偶爾會掛兩枚OFAB-250-270自由落體炸彈對地攻擊。
2015年,駐米列羅沃的第31近衛航空團開始接收首批5架蘇-30SM,剩餘飛機有望在今年完成交付。屆時,這個團也將擁有兩個中隊24架蘇-30SM。同樣在2015年,駐俄羅斯遠東地區澤姆加的第23近衛航空團接收了4架蘇-30SM。該團已經裝備了蘇-35S,把蘇-30SM用於飛行員的換裝訓練和持續培訓,以及考核飛行。
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第一個換裝蘇-30SM的部隊是駐克里米亞半島薩基的第43獨立海上攻擊航空團,該團在2014年接收了3架飛機,2015年接收了5架,今年預計接收另外4架,從而達到12架的額定數量。這些飛機主要用於執行海上攻擊任務。
作為一款令人難忘的機型,蘇-30走過了一條「先外貿後國內裝備」的曲線道路,目前蘇-30的各款改進機型正在國際天空上盡情翱翔。
② 印度有蘇30戰機生產線,為什麼不生產更多蘇30而買美國戰機
所謂的印度國產蘇30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自主,它的生產受到俄羅斯意志的制約並不是印度真正想要的國產武器。印度有蘇30生產線,但不代表它能無限制的生產戰斗機,印度生產蘇30需要俄羅斯授權並提供關鍵的技術設備,說白了,這些生產線只是為印度提供了部分工作崗位而已!
其薄弱的軍工能力並不足以消化吸相關技術。印度在籌建國產的光輝HAL戰機時,就需要法國幫助另外采購設備建立新的生產線,可見它本身沒有任何基礎工業支持高端裝備的生產工作。
③ 我國引進的蘇30MMK與印度的su30MIK差什麼
SU-30MKI是俄羅斯忽悠印度人的一個產品,很多技術都不成熟,而印度則為此花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好不容易才琢磨出點經驗,而且這些經驗往往是印度人出錢,俄羅斯人干正事。而俄羅斯則沒花一分錢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經驗和寶貴的實際操作數據。並且根據這些經驗和數據開發出了新版SU-35,而印度則幾乎什麼也沒得到,現在俄羅斯又要把SU-35出售給中國,如果中國真的購買了SU-35,那印度那就真的叫賠了夫人又折兵。確實是印度的蘇-30MKI比較先進,但是相當不可靠.
也有觀點說: 蘇30MKK在蘇27的基礎上加大了機體,增加了載油量,航程由4500公里增加到5000公里。增大了對地攻擊功能,載彈量由7噸增加到8噸,可發射俄羅斯多種先進的對地精確打擊彈葯。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00公里,可發射俄羅斯先進的R73近距和R77中距空空導彈,實施超視距攻擊。同時還能實現信息和數據鏈共享,指揮多架蘇27協同作戰。雖然起飛重量由蘇27的31噸增加到34噸,推重比有所下降,但機體和氣動採用了蘇35先進技術,機動性並沒比蘇27遜色多少。由於蘇30MKK大多採用現成技術,研製費用少,每架預計3500萬美元,後銷量多了每架只3000萬美元,比先批次的蘇27和自行組裝的殲11增加1000萬美元,比改進航電、座倉、雷達的後批次蘇27隻增加500萬美元。
蘇30MKI,採用AL-31F的改良升級型矢量噴嘴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137千牛。採用相控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公里。航程、載彈量、彈葯和其它功能與蘇30MKK相同。由於發動機推力比蘇30MKK的大許多,且帶矢量噴嘴,在戰機的爬升、急轉彎等高難動作時推力要比基本型發動機提高20%以上,所以推重比要比蘇30MKK高得多,其飛行性能和機動性遠比蘇30MKK好得多,再加上雷達探測距離比蘇30MKK超出50公里,具有先行發現,先行打擊的優勢,使之成了戰力的倍增器,故國內外權威軍事專家一致認為一架蘇30MKI相當二架蘇30MKK或殲11的空戰能力。由於蘇30MKI是印度投入部分資金與俄羅斯合作研製而成,故印度與俄羅斯制訂了君子協定,要求蘇30MKI歸印度獨買,俄羅斯不得外銷。又因為印度空軍裝備數量有限,僅140架,導致戰機銷量少,研製費用和成本高,分攤後每架達5000萬美元。致於說蘇30MKI生產型的矢量噴嘴發動機和雷達技術不成熟是不正確的,蘇35上採用的推力更大,性能更優異的矢量噴嘴發動機和探測距離更遠的相控陣雷達,是在蘇30MKI的發動機和雷達技術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且技術已經成熟,不存在蘇30MKI的發動機和雷達技術不成熟問題。 印度的Su-30MKI,帶有鴨翼;安裝矢量發動機。
中國的Su-30MKK,不帶鴨翼;發動機不是矢量的
④ 印度能量產蘇-30MKI戰機,為何還要去買法國的陣風呢
三哥買蘇三〇,是因為東方大國有了兩百多架蘇二七及蘇三〇。三哥當時要求比鄰居的飛機好,所以才有的mki版本。當時三個家航母小,用的是鷂式。
後來三哥想發展中大航母,需要滑躍/彈射固定翼艦載飛機。鷂式退休了。可以選的只有mig29k和陣風。m國的附加條件太多也太貴,玩不起。
三哥想的是先把陸基的玩起來,之後再玩陣風m版。而且買法國飛機,性能好、附加少,也不至於把雞蛋放在老毛子一個籃子里。但是事與願違,三哥想的太遠太美好,法國人沒陪玩。所以陣風買到的不多。這次又補充買了老毛子很多寶貝。
⑤ 請問蘇-30MKI和蘇-30MKK到底哪個是哪個的改進行
其實,MKK是一種標準的出口型產品,針對俄羅斯自身裝備的情況進行了功能簡化和屏蔽。而MKI是為出口印度量身訂造的,後面的I就是印度的第一個字母(相同的還有A50I,I代表以色列。當然,也有說法是指這個字母代表功能,但俄羅斯人對這個字母的解釋很曖昧!)。說印度的比中國進口的先進,要看怎麼個比法,首先,從生產上來講,由於中國採取了引進技術的方式,所以自己可以對引進飛機進行全方位的生產維修和保養,而由於印度的工業基礎問題,尚無法完成裝配以外的復雜任務。事實上,中國是在生產和裝配整機,而印度目前只能保證接收狀態。而且,後勤主要還是依賴俄國的幫助,再加上固執的一定要加入西方的電子設備和自己的軟體,其實,印度的蘇三零與我們的差別很大,後勤上,俄國人也要為他們單獨考慮。另外,由於印度人強烈要求使用矢量推進技術,俄國人被迫加快了發動機的研製,最後,印度人是先有了飛機,之後才配上發動機和電子設備。而中國由於是自己生產,再加上嚴格區分攻擊和戰斗型,使中國的飛機性能相對更穩定,後勤保障更好,並且,任務專精,按成本和數量,四甚至五對三,其作戰效率是刻意強調多用途的MKI所無法比擬的。在加上中國龐大的空對空導彈族和俄羅斯空空導彈的支持,可以說,比印度看到打不著強多了! 明眼人都知道什麼叫受制於人 保障不利和兼容災難。空軍飛機的采購是一個系統的建設,空軍的對抗也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國力不行,光靠進口先進武器只是揚湯止沸而已。
⑥ 印度幫日本對抗解放軍戰機,想用蘇30MKI模擬殲16,哪來的信心
印度幫日本對抗解放軍戰機,想用蘇30MKI模擬殲16,和信心並沒有關系,而是無奈之舉,印度也沒有其他型號的戰機可以替代。
我國空軍自己改裝的J-16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使得飛行的狀態感知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蘇-30 MKI採用的是被動相控陣雷達,在技術上要落後半代甚至更多。根據美軍的說法,蘇-30MKI型戰斗機的機動性“相當不錯”,但是航空電子系統的性能相當拉胯。
除此之外,J-16都可以發射國產PL-12、PL-15導彈,其射程遠遠超過印度蘇-30 MKI所用的R77中距導彈,就這一點上印度空軍更是難以模仿。
⑦ 放著8000萬的蘇35不要,印度為什麼要選擇2億的陣風
印度的軍事實力雖然排在第四名,但印度的軍工水平還不能算是第四軍事大國應有的水平。眾所周知,印度的軍工水平低下,自己無法研發和製造先進的武器。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的武器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國外進口。最近幾年,印度的經濟迅速發展,也有更多的資金用於靠著購買其他國家的武器裝備,軍事力量也得到了一定增長。
⑧ 俄羅斯為什麼用蘇30
俄羅斯空天軍最近接收了第100架蘇-30SM戰斗機,這些戰斗機實際上是從原來蘇-30MKI戰斗機發展而來的。蘇-30MKI也就是印度向俄羅斯訂購的專屬機型,俄羅斯通過為印度提供蘇-30MKI,也認識到這一機型的性能優勢,因此現在俄羅斯也開始批量列裝這一機型。
事實上,蘇-35戰斗機和蘇-30SM戰斗機的技術差距並不明顯,但是在外銷方面,蘇-35戰斗機顯然要比蘇-30戰斗機更加引人矚目。俄羅斯現在也期待獲得更多的采購訂單,因此俄羅斯情願將新的蘇-35戰斗機用於出口,而俄羅斯則繼續使用蘇-30SM。對於蘇霍伊而言,現在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利潤。
⑨ 印度空軍升級後的蘇-30MKI戰機,真的能與中國殲-20相抗衡嗎
一般軍迷都知道,自從中國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服役以後,周邊幾個心虛的國家就開始緊張...比如日本,對此迅速做出反應,大量采購美軍F-35戰機為自己買份安慰;而印度本來也想購買俄羅斯蘇-57來傍身,但奈何談來談去一直談不攏,轉回頭向美國求助,但人家只打算賣給它一條F-16戰機生產線,根本沒考慮過賣給它F-35戰機,那如今的印度空軍在失去空中優勢的情況下,又能怎麼辦呢?難不成真要自己造......
總而言之,就算印度這種想法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一方面不差錢,另一方面也得到了俄羅斯的技術幫助,終於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把蘇-30升級成為一款性能不錯的四代半戰機,就差半代就能與五代機相媲美了!那這樣它就能對抗中國的殲-20戰機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蘇-30再怎麼升級也擺脫不了被五代機提前發現並攻擊的宿命,如果殲-20都已經發射導彈了,還害怕被你發現嗎?印度人至今也沒有搞懂五代機的戰術特點,這也難怪,他們沒有啊!
⑩ 中國購買蘇30的時候印度為什麼不買F15戰斗機反而購買不靠譜的蘇30MKI
蘇30mkI是蘇聯當時專門為印度設計的蘇30印度版。至少比我們國家的蘇30要好那麼一點點。這也是印度洋洋自得的一個理由。至於說印度為什麼不買f15戰斗機,這可能以印度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有關,要知道印度,那時候基本上所有的外購武器都是從蘇聯進口的。你要說他想不想買f15,那肯定也想啊。但是美國賣不賣給他又是一回事,其中所有的曲折也並不是我們所知道的。可能美國也對印度有所防範,賣給他新式的戰斗機一旦落入蘇聯手裡那也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