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怎麼發動戰爭的

印度怎麼發動戰爭的

發布時間:2022-12-15 13:20:09

⑴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戰爭,什麼原因造成的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是因為印度不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後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後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並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豈能奏效?

⑵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是什麼尼赫魯為何突然挑起爭端

中印戰爭爆發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印度統治者尼赫魯是成長於英國殖民時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種擴張主義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針對中國的邊境。再加上當時的印度國內的整體情況並不是特別的好,其實因為殖民統治讓印度也積攢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也引發了貧富矛盾和經濟矛盾,所以為了轉嫁這種矛盾,尼赫魯也就選擇了挑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沖突。與此同時在尼赫魯挑起邊境沖突的時候,也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大力支持,這兩個大國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軍火,還提供了一些巨額的貸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讓中印發生了戰爭。

最後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是印度必須要為自己的所做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中國的軍隊也對印度軍隊實施了武裝反擊,戰爭結局也毫無懸念,必然是中國勝利。

⑶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此後便戰爭不斷。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印巴戰爭原因
印巴戰爭原因起源於英國政府的不良意圖。在印度反殖民斗爭火熱的大環境下,英國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權。然而英國政府人走心不死,還想要暗地裡控制印度,鼓動印度各黨派分而治之,削弱當地 政治 力量的統治權。

當時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對立的教派政黨,兩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後來英國駐印度總督臨撤走前提出“蒙巴頓方案”,企圖把整個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王公土邦。盡管只是個提案,它卻觸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沖突。激烈的斗爭中,兩黨派的矛盾日益加深,這正合英國的意圖。當然印巴戰爭原因不僅僅是這些利益沖突,分治後的印巴因為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終究還是發生了兩次戰爭。兩個國家間的怨恨越積越深,只要引火線一出現,針鋒相對的印巴兩國便會爆發大戰爭。巴基斯坦內部的不穩定恰恰是這條引火線。

第三次印巴戰爭原因是東巴不滿無權在手,掀起獨立運動,發生兵變,雖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動亂,但印度 決定 出兵支持東巴,並為此積極准備,養精蓄銳。萬事俱備的印度軍隊在1971年11月突然進攻奪占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爆發。憑借兵力較巴方的明顯優勢,印度最終在東巴戰場勢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線潰敗,東巴因此脫離出來,並建立孟加拉國。
印巴戰爭誰贏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 歷史 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印巴戰爭的影響
1947年,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裝隊伍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損失士兵共達1500名。由於安理會插手協助兩國解決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使得克什米爾人民有機會按照自己意願決定土地主權歸屬。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戰,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後由 國際 社會調停。在戰爭中,印巴美三方的關系隨著立場的不同出現了改變,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一方面使印巴之間的戰略主動權發生了變化,使兩國之間積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兩國關系遇冷,巴美關系更是直線下降,中巴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發展。

巴基斯坦內部發生動亂,印度趁機落井下石,支持東巴獨立,兩國展開了第三次大面積對戰,因為印度萬事俱備,征戰的軍隊勢如破竹,巴方最終全線潰敗。這次印巴戰爭中,顧慮蘇聯的美國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不僅使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後,綜合國家實力大大落後於印度,還使得印美兩國關系降到了最低點,美國在南亞的姿態也促使了蘇聯南下印度洋,以至於後來出兵阿富汗。而中國對於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始終持反對態度,使得巴方對中國好感日益增加。而這次印度的 軍事 奪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國之初始終帶有印度的印記。

猜你喜歡: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護中巴友誼

2. 洞郎地區歸屬於誰

3. 新聞采訪心得體會

4. 巴基斯坦的歷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樣的歷史發展

⑷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4)印度怎麼發動戰爭的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⑸ 印度建國後,為何發生了如此多的戰爭

印度戰爭非常的多,印度在建國後,覺得周邊的小國家很好欺負,非常的想要擴張出去,所以就導致了很多的戰爭。先反觀一下最近發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其中的原因是兩個國家剛建國的時候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之戰。結果就是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印度獲得了3/5的地盤。之後在1965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印巴戰爭,這一次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65年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

第二,南亞地區板塊封閉,地理位置隔絕,外部勢力很難到達,加上印度的鄰國都比較弱,讓它成為了這個地區的扛把子,所以入侵或吞並在技術上非常容易。加上各國利益的得失不同,所以對印度的行為都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間接地壯大了印度的野心。

⑹ 印度民族起義是怎麼引發的

印度民族起義指印度人民反對英國殖民者的武裝斗爭。起義原因是英國當局急劇增加賦稅,加強對印度人民的殖民壓迫和剝削。到19世紀中葉,英殖民者在幾乎控制了整個印度之後,更加殘酷地剝削印度人民。英國當局大幅度地提高印度農村公社佔有土地的農民賦稅,開始限制印度有產階級、在此之前享有某些特權的西帕依以及新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利益,並取消了對婆羅門的稅務優待。起義前不久,根據殖民當局的規定,西帕依的許多特權被剝奪,薪餉被削減了,職務只能晉升到中士。英國兵有自己的餐廳,住舒適的房屋,而印度兵及其家屬只能住棚屋。

西帕依的強烈不滿情緒曾多次以起義的形式表現出來。1857年2月和3月,在巴臘克普爾發生過起義。

印度民族起義的主要動力是人民群眾,首先是農村公社的農民;起義的突擊力量是西帕依團隊。但是,起義領導權為封建主所奪取。

1857年5月10日,北印軍隊的3個西帕依團在德里東北60公里的密拉特城起義。這次暴動成為孟加拉軍隊抗英起義的信號。起義的各團開到德里,在那裡同警備部隊的起義部分會合。他們得到了首都居民和郊區農民的支持,起義很快遍及了旁遮普到孟加拉的廣大地區,發展成為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德里、坎普爾和勒克瑙成為起義的重要中心,都建立了領導起義的政府。起義者宣布恢復大莫卧兒王朝政權,殺死英國的軍政官吏、軍官和民族叛徒,奪取武器、彈葯和裝備倉庫,攻佔各個要塞、設防區和居民點。英國人逃往比較安定的南方。殖民者在遭受第一次突然打擊後,驚魂稍定,便開始了鎮壓。1857年6月初,殖民者主力從旁遮普向德里發動了第一次進攻。在巴赫特汗領導下,首都的英勇保衛戰持續了4個多月。西帕依炮手錶現出了出色的本領,其射擊技術勝過英國人,起義軍採取的戰術是實施突然的翼側突襲,圍殲小股敵人,進行夜間出擊和設置埋伏等。

但是,英國人終於佔領了這座城市。在圍攻德里的同時,討伐者從加爾各答沿恆河河谷開始了第2次進攻。他們進抵勒克瑙,但未能攻克,因為奧德省起義領袖艾哈邁德沙赫指揮的5萬多西帕依和義勇軍守衛該城。討伐軍被迫撤退。1858年3月初,英軍4.5萬人再度進逼勒克瑙,3月14日開始圍攻,19日佔領。隨著英軍勝利而來的是駭人聽聞的獸行,對起義軍及其家屬的大批槍殺。盡管如此,起義軍仍然繼續戰斗。殖民者又分兩路討伐:一路從馬德拉斯向班達,一路從孟買向瓜寥爾。佔西成為起義的中心,印度民族英雄拉克希米·拜依王後在那裡領導起義。盡管守軍英勇奮戰,該城仍於1858年4月被英軍攻佔。退到熱帶叢林的起義軍在莫拉維·艾哈邁德和丹地耶·多比的領導下展開了游擊戰爭,一直堅持到1859年5月。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起義軍內部缺乏統一領導。這次起義發生在封建關系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尚未形成的國家裡。封建主把保持自己的特權看得高於國家從外國壓迫下解放出來。英國殖民者在兵力上較起義軍占優勢。起義軍沒有統一的領導,組織性不強,各起義中心之間互不聯系。起義軍在軍事組織上的不足之處是由裝備低劣、未經訓練的人組成的非正規部隊數量過多。

事實證明,封建主沒有能力領導民族解放戰爭。參加起義的印度大封建主和大地主都背叛了人民的利益,在英國人的許諾和讓步下,站到了殖民者一邊。封建主領導者採用的防禦戰術使殖民者有時間動用各種手段,掌握主動權。盡管印度民族起義失敗了,但從根本上動搖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加速了東印度公司的滅亡。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義暴露了英殖民統治的虛弱。這次起義是印度人民驅逐殖民統治者以擺脫悲慘境遇的第一次嘗試。此外,印度北部起義的規模與聲勢如此之大,使英國資產階級為鎮壓起義不得不動員不列顛帝國的相當大的兵力。如馬克思所說,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義同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一樣,是亞洲人民對資本主義大國,首先是對英國奴役他們的回答。馬克思指出,這次起義「與亞洲各大國對英國統治的普遍不滿同時發生」。

⑺ 1961年起,印度軍隊多次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對我國發動了怎樣的戰爭

從1961年起,印度軍隊多次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在邊境東段和西段的中國境內設立據點。1962年9月下旬,印軍對駐防西藏的中國邊防部隊開炮射擊,打死打傷中國官兵47人。中國政府多次提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但遭到印度政府的一再拒絕。10月20日,印度政府調集陸軍10多個旅的兵力,在空軍配合下,從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同時向中國發起了大規模的武裝進犯。

⑻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1.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⑼ 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巴戰爭(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布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那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著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2、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系。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為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3、 在印巴之間存在矛盾的同時,巴基斯坦內部,主要是東巴與西巴之間也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巴基斯坦獨立後,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於無權地位。隨著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宣布取締在東巴佔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為此,東巴發生兵變。巴基斯坦國家軍隊隨即出動,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動亂。

關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⑽ 1971年印巴戰爭的原因

印巴兩國在1947年分治後的50多年時間里爆發過3次戰爭,其中兩次均因克什米爾爭端而起。第一次印巴戰爭時間1947年10月—1949年1月1947年印巴分治時,印度依靠它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由此爆發了爭奪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歷時一年零三個月,雙方參戰人數總共近10萬人。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第二次印巴戰爭時間1965年9月1日—1966年1月1日1965年8月,數千名巴控區的「自由戰士」滲入到印控克什米爾組織起義。9月1日,印巴邊界沖突演變成第二次印巴戰爭。1966年1月1日,在前蘇聯的斡旋下,印巴簽署了《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戰爭遂告結束。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第三次印巴戰爭時間1971年12月3日—17日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閱讀全文

與印度怎麼發動戰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rai是什麼葯材 瀏覽:831
印尼iphone7售價多少 瀏覽:723
英國黑澤市有多少人口 瀏覽:715
印尼萬隆gdp多少 瀏覽:858
印尼火山最多運用什麼板塊 瀏覽:498
伊朗為什麼空襲以色列 瀏覽:341
澳洲發快遞到中國清關要多久 瀏覽:583
尼泊爾為什麼不怕印度報復 瀏覽:5
印度抽水泵怎麼樣 瀏覽:644
伊朗人吃藏紅花怎麼不長壽 瀏覽:353
中國日報什麼級別 瀏覽:965
中國留學去哪個國家的最多 瀏覽:223
義大利的貨幣單位是什麼 瀏覽:85
印尼人為什麼這么懶 瀏覽:460
英國防疫工作怎麼做 瀏覽:654
泰勒為什麼穿英國國旗 瀏覽:338
印度流感死亡人數多少 瀏覽:263
中國有多少人叫陳黃河 瀏覽:945
mz義大利文是什麼意思 瀏覽:770
印度西塔是什麼地方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