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印度的文化有什麼主要特點

古代印度的文化有什麼主要特點

發布時間:2022-12-16 07:06:32

① 古印度文化有些什麼亮點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當今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然後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先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

② 以宗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印度的宗教是其最大的代表之一,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宗教建築。那麼,關於這樣的以宗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起到印度文化中看看。

1、 印度文化為三方面內容即以宗教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以詩代史三方面。

2、 以宗教為中心: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3、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4、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他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5、 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6、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遭到低級人民的強烈不滿,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7、 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

8、 雖然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9、 以詩代史: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少,眾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部完整的屬於全印度人民的歷史書,目前印度最權威的歷史書是《高級印度史》,由R·C·與字達、H、C·賴喬杜里和卡利金爾·達塔合著。但是,從全面整體的觀念來考這本書,也還不是屬於全印度的歷史書,況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傳說和神話為依據的,有些地方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

10、 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臼久,致使後人分不消哪是詩哪是史了。

11、 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

11、 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強調女子的貞節,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

12、 《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

13、 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以上的就是關於以宗教為中心的印度文化的特點是什麼的內容介紹了。

③ 古印度文化與其他古國文明相比有什麼特點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印度文明有一處明顯不同於其他文明:古印度人注重歷史和文學的口耳相傳,而非文字記載;現存的作品既是重要的宗教文獻,更是不朽的文學作品。古代印度文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宗教文學、世俗長篇史詩、戲劇等等。文學表現手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古老的《吠陀本集》、最長的歷史傳說《摩訶婆羅多》到英雄史詩《羅摩衍那》,在世界文學史上光彩奪目。這些文學巨著以一種詩歌形式的韻律格式出現,鏗鏘上口,易於記憶和傳誦,至今仍在印度廣為流傳。

④ 古代印度的文明特徵

通常所說的4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實際上是1個歷史地理概念,它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印度地處中國西南,中亞之南,西亞東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與古代各文明都有聯系,古代印度文明就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誕生了。
【土著居民】 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創造的,他們被通稱為達羅毗荼人。但由於地域廣闊,族系復雜,古代原有居民也包括其他人種,例如矮黑人和原始澳語人等等。
【舉世皆驚的「哈拉巴文化」】 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發現了哈拉巴文化遺址,可稱為古代世界面積最廣的青銅文化。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習慣上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750年,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與同期的埃及、兩河流域水平相當。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
【神秘的消逝】 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隻字不提。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學者們提出許多假說。印度河文明的消逝之謎仍有待人們破解。

⑤ 古代印度文化是怎樣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哲學方面有婆羅門教《吠陀經》的《奧義書》和佛教的三藏,它們既是宗教經典,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識,其中不少詩篇是古代傑出的文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部史詩篇幅之長,遠遠超過希臘荷馬創作的《伊立亞特》和《奧德塞》。古印度在科學方面也有很輝煌的成就。數學上創造了從1到9九個數字,在這之後又加上一個0,並提出了數字按位計值的方法。現在我們都把這種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實際上那是阿拉伯人從印度人那裡學過去的。天文學雖然和占星術混合在一起,但他們已有了測算陰歷的歷法。在佛教寺院中傳授的「五明」(即五種知識)范圍廣,有獨到之處。這「五明」一是「聲明」,學習辨識古字古文;二是「巧明」,包括機械和歷算;三是「醫方明」,講授梵咒和醫葯知識;四是「因明」,講述推理方法,類似邏輯之類的知識;五是「內明」,講解佛經和因果關系。這種多方面的知識使印度文化史在世界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⑥ 印度文化有一些歷史感,印度文化有哪些特色

相信大家對於印度這個國度充滿了相當新奇的神秘感,畢竟印度作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印度文明也在其發展的歷史演變過程當中續寫了燦爛的篇章,所以縱觀印度文化的發展歷程特點主要是歸納為以下幾種。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一,最主要還體現了它的多樣性,畢竟在歷史上的印度長期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當中,而印度國內也是曾幾何時存在著多多少少的政治實體,甚至是印度國內影視擁有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等國家,此外印度的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體現了它的包容性,由於印度國內的不同種族以及不同的宗教群體,他們在歷史的演變過程當中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異族文化所帶來的精華,最終也形成印度國內獨特的文化特色氛圍

⑦ 古印度文化的文明特點

1、經濟
以農為主,莫卧爾帝國阿克巴統治時,工商業比較發達。
2、政治
德里蘇丹國之前的各個階段,國家政體都是中央集權制,上古時期的共和制小邦到笈多帝國時已不存在。南印度的朱羅王國有較完備的行政制度和稅收機關,各行政區還存在人民會議。
德里蘇丹國時,蘇丹集政權、軍權和神權於一身,他是國家首腦和伊斯蘭教教長,也是國家武裝的最高統帥,是君權和神權二位一體。蘇丹在名義上仍奉阿拉伯哈里發為宗主,繼位後要得到哈里發的封號,發行的貨幣要鑄上哈里發的名字,但實際上完全獨立,不受節制。蘇丹有一支以騎兵為骨乾的龐大常備軍。中央設部,各部有大臣,大臣之上為首席大臣,稱維齊爾(宰相),輔佐蘇丹。全國設23個行省,蘇丹任命總督統治各省。公社仍為基層政權組織,村長大多由印度教徒擔任。上層人物都是伊斯蘭教教徒,出身於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軍事貴族家族,政府和軍隊中的高級職務均由他們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做低級官吏。
莫卧爾時的文武百官實行統一的軍銜制度,竟多達33個級別。
3、封建制度
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農村公社仍然是社會的基層組織,但奴隸制已走到盡頭,出現了早期封建關系的萌芽。笈多王朝的國王無條件地將土地、民戶和耕牛封贈給官僚、貴族、僧侶和寺院,並發給銅牌賜地證書,受封者成為封建主,而被封賜給貴族和寺院的民戶,則成了封建依附農民,他們必須向封建主交納租稅並服勞役。此外,自由農民耕種公社土地,也要交納一種稱為「巴伽」的田賦。
戒日帝國時期,封建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並最後確立。戒日帝國的土地原則上仍屬國王所有,稱為「王田」。國王有權處理王田。據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載,王田分四種:一為帝國佔有地;二為官僚佔有地(祿田,食邑);三為婆羅門(碩學高才者)佔有地;四為寺廟佔有地(福田)。戒日王對教俗地主的布施和封賜,是將土地連同農民一起封賜的。教俗地主的土地均由村社農民耕種,農民不僅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隨著土地佔有權的轉移而轉換主人。農民要向領主交納收獲物的1/6,還要交「費用」(貨幣)和服勞役。農民還得通過村社向國家繳納捐稅。村社組織依然保留,並保留著公共土地,公社首領和公社會議的權力還比較大,有自治特點,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有的村社仍以大家庭為單位,並保留著定期重分土地的習慣。戒日王對教俗地主布施或封賜的土地,其數量很大,多者可達百邑(一邑相當於一個村社,200戶農民),如那爛陀寺就擁有土地200邑,依附農民多達4萬人。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對其領地具有世襲權或自由支配權。封建主還握有領地上的行政、司法權,他們可以任意處置農民。因此,戒日王時代,印度的封地、賜地已脫離政府的管轄而具有獨立性。戒日王死後,大封建主紛紛割據稱雄。從7世紀起到12世紀末,北印度出現了許多「拉其普特人」的小王國。
德里蘇丹視全國土地為自己的財產,他將大部土地以軍事采邑(「伊克塔」)和寺田(「伊納姆」)的形式封賜給軍事貴族、官吏和清真寺。領有采邑的人稱「伊克塔爾」或穆克提,他們必須服兵役,為蘇丹提供一定數量的僱傭軍。14世紀以後,蘇丹允許伊克塔成為世襲領地,伊克塔爾得到免稅特權。此外還有印度教的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長也擁有世襲領地,也享有豁免田賦的特權。世襲領地的所有者稱「柴明達爾」(「土地持有者」之意)。蘇丹國歧視和迫害非伊斯蘭教的印度人,向他們徵收人頭稅和其他苛捐雜稅,土地稅是其產量的1/3—1/2的。國家實行包稅制,商人利用包稅特權任意勒索農民。因此,蘇丹國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斗爭十分尖銳。特別是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的對立給印度造成不良後果。而印度人民反抗蘇丹政權的斗爭則從未間斷。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蘇丹政權日益削弱,地方總督勢力強大,脫離中央,割據稱雄,這給外族的入侵鋪平了道路。
莫卧爾帝國承襲了德里蘇丹地封建土地制度。一部分由政府租給農民,派官吏直接征稅;大部分以采邑(札吉爾)形式分給軍事貴族,伊斯蘭大教長和清真寺也得到封賜。采邑是有條件的封地,領有者(札吉爾達爾)無世襲權力,大小采邑無等級關系,農民與采邑主也不存在西歐式的依附關系;還有一部分是印度土邦君主和部落酋長的世襲領地,領有者稱柴明達爾,大多在邊遠山區,對農民有行政權和司法權,處於半獨立狀態。17世紀時,采邑和柴明達爾的差別逐漸消失。
4、阿克巴的改革
阿克巴在征服南亞次大陸的戰爭告一段落後,為了加強帝國的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阿克巴集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是帝國最高首腦、最高統帥、最高法官和伊斯蘭教最高教長。中央下設財政、軍事、司法、宗教和監察等部門,各部門的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分為21省,派總督統治。文武百官如前所述,實行軍銜制和等級制,共分33級,稱「曼沙布達爾制」(另一說是66級,最高為萬夫長,最低為十夫長),按級授予采邑。
其次是加強財政和稅制的管理。丈量全國土地,測定土地單位面積產量,據此規定稅額。賦稅分實物稅(1/3)和貨幣稅,取消包稅制,租稅一律由中央派官員徵收,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限制了官商的勒索。
第三是為了鞏固統治,調和宗教和民族矛盾,改變傳統的歧視土著人的政策。1563年,下令取消印度教徒的朝聖稅和人頭稅。對印度教封建主改用懷柔政策,提拔他們,授予高官。如1582年,在212名高級軍政官員中穆斯林佔40%,印度教徒佔21%。還委任許多拉其普特酋長任帝國的軍事長官。對印度教徒實行較寬容的宗教政策,允許信教自由,原先被迫改信伊斯蘭教的人可以恢復原來的教籍。但他的宗教政策引起伊斯蘭教貴族的激烈反對,1580年,發生貴族大叛亂,阿克巴親率大軍平定了叛亂。阿克巴還綜合各種宗教的教義,創立一種「神聖宗教」,自任教長,主張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和平共處。他打算以此統一各種宗教,消除彼此的分歧和矛盾。但他創立的新宗教只在宮廷有少數貴族信徒,未能發揚。不過,這種寬容宗教政策有利於減輕社會矛盾,鞏固帝國的統治。
第四是廢除印度社會許多陳規陋習,如寡婦殉夫、童婚、殺嬰、神靈裁判、奴役戰俘等等。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教育等。
此外,阿克巴也關注發展農業和水利灌溉外,特別重視發展商業;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擴大商業交通網,在全國范圍內修築公路。1585年以後,阿克巴又進行了新的擴張,擴大了帝國的版圖。
阿克巴死後(1605年),統治階級愈來愈腐敗,他們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為了充實國庫,又恢復包稅制;對外發動對南印度的擴張戰爭,戰費激增,人民群眾再度陷於苦難的生活之中;隨著采邑變為世襲領地,地方封建主獨立性加強,各地總督紛紛割據稱雄,中央權力削弱。從1498年達·伽馬到達卡利庫特時起,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印度,進行殘暴的殖民掠奪。人民群眾在國內外反動勢力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莫卧兒帝國逐漸衰落。
5、宗教與種姓
佛教 笈多王朝時,印度的佛教是十分普及的信仰。到戒日王時,佛教開始衰落,戒日王雖敬重玄奘,為他舉行盛大法會,但戒日王本人卻是一個濕婆教徒。佛教的命運和基督教一樣,在它的故鄉雖然衰落,卻向世界其他地區廣泛傳播,成為一個國際性宗教。
印度教 戒日帝國時,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羅門教和佛教不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4世紀前後,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形成新婆羅門教。8世紀經商羯羅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主神有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羅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婆羅摩(大梵天)是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遍入天)是賜福神,主管維持世界,濕婆(大自在天)是毀滅神,主管破壞世界,也是苦行神和舞蹈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濕奴教派形成於12世紀中葉,實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慾主義。傳說它躺在海中一條千頭巨蛇身上,坐騎為金翅鳥,妻子為吉祥天女,有許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羅摩,在猴王的幫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還曾化身為巨魚,在淹沒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及其生物,這是印度的洪水故事。
濕婆派流行於南印度,傳說濕婆有3隻眼,4隻手,分執三股叉與戰斧等武器。它在焚燒死者的場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毀滅有再生意義,所以它是毀滅神和生殖的象徵。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該派否認婆羅門特權,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視牛為神聖的教義派等。
性力派崇拜濕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儀式有犧牲、輪座(男婦雜交)等怪俗。馬克思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馬恩選集》2卷第62-63頁),總之是一種奇特的宗教。
伊斯蘭教 從德里蘇丹開始,伊斯蘭教取得支配地位,對印度教採取歧視和迫害政策。莫卧爾帝國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採取寬容政策,允許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錫克教16世紀創立,「錫克」一詞意為「門徒」,此教主張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
種姓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後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6、文化
自然科學主要是天文學和數學,詳見教材。
人文科學主要是文學和建築藝術,詳見教材。這里對語言和史學略作補充。
笈多王朝時期,有《超日王傳》和《戒日王傳》,這些價值不大的文學作品用梵文寫成的,可作為重要史料。
德里蘇丹時期,方言文學興起,梵文漸不流行。此時,印地語和伊斯蘭教徒使用的波斯語混合為烏爾都語,也出現一些用波斯文寫的歷史著作,例如,明哈-烏德-丁寫的《那西爾通史》,沙姆斯-伊-西拉其·阿費富寫的《菲魯茲王史記》,雅赫雅·賓·阿馬德寫的《穆巴拉克王史記》等。
莫卧爾帝國時,一位名叫圖西爾·達斯的人用印地語改寫了史詩《羅摩衍那》,有利於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與傳播。歷史著作有巴布爾寫的《自傳》,用突厥文寫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譯為波斯文。此外還有巴道尼寫的《歷史選集》,尼查姆-烏德-丁寫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寫成。
第一部分:古埃及文明的創建 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當今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然後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先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就地理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成功譯讀。正因為如此,關於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破解。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⑧ 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表現

1.政治上長期處於分裂狀態2.宗教繁多:宗教性是古印度文明最顯著的特徵3.等級制度森嚴4.文明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共存綜上,古印度文明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而獨具特色。在政治上,它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在文化上,宗教文化佔有重要地位,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共存。

閱讀全文

與古代印度的文化有什麼主要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多吉美索多少錢一盒 瀏覽:355
為什麼伊朗和義大利韓國那麼嚴重 瀏覽:615
美國對伊朗發射什麼 瀏覽:270
為什麼二戰後印度那麼強大 瀏覽:527
義大利的熊貓怎麼樣 瀏覽:84
我不會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16
北京粵運中國多少金牌 瀏覽:978
印度為什麼突然加大檢測 瀏覽:747
義大利女排28號叫什麼名字 瀏覽:502
越南青檸怎麼做 瀏覽:541
中國和英國簽了多少大單 瀏覽:377
中國的海洋島在哪裡 瀏覽:142
中國的遺跡是什麼 瀏覽:27
伊朗人為什麼有人扎頭巾 瀏覽:258
在中國賣日本小商品在哪裡進貨 瀏覽:576
寂寞的中國人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39
印度煎餅放什麼調料 瀏覽:648
如何將人民幣轉到越南 瀏覽:91
伊朗為什麼會發洪水 瀏覽:677
你會怎麼做綜藝中國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