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賣的這個棍子做什麼用的。
應該是刷牙用的
漢語拼音:yìn liàn
印楝是一種速生落葉喬木的名稱,種子和樹皮都可入葯。 印楝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理想的殺蟲植物。印楝素是一類高度氧化的檸檬素,帶有許多相似的官能團。從印楝種子中曾分離出AZ-A至AZ-G 7種活性化合物,其中A是最主要殺蟲成分。
1、印楝,在印度是人人從小到大都離不開的一種樹木,印度人用印楝枝條刷牙,以擁有健康的牙齦和潔白的牙齒;用印楝葉子泡茶,以去暑健身。雖然無法想像他們的這種刷牙方式,但是印度人的牙齒普遍比較白,卻是不得不承認的。據說印楝還可以防止白發、脫發、青春痘、頭痛、發燒;也可以治糖尿病、發熱病、癌症、以及不孕等現代病!
2、印楝原產於緬甸和印度等熱帶地區,一般高15至40公尺,印楝樹枝就是印度窮人的刷牙工具,當然這種東西已經不普遍了,只存在於一些偏遠的貧困地區,但以前的印度人都是用這種樹枝刷牙的。
3、據印度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的摒棄用這種原始刷牙方式了。目前還保留的這種習俗的主要存在於兩個地方:一個是印度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另一個是穆斯林群體。有網友說用Neem刷牙,確實可以起到清潔口腔、美白牙齒的作用,只是Neem非常苦澀,估計外國人都受不了雲雲。
❷ 刷牙中的另類,印度人究竟是如何使用樹枝來刷牙的
說到印度人刷牙,其實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別人拿一個樹枝往嘴裡一放就開始左一下右一下地刷了起來,還是有很講究的。而且牙刷這個東西我們從小就開始用,而之所以用它目的就是為了清潔口腔,印度人使用樹枝來刷牙,其目的也不外乎就是用來清潔口腔。如果說真的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隨便撿一個樹枝往嘴裡一放就開始左一下右一下,感覺就算嘴裡都捅破了,也不一定能把牙刷干凈。但是這種牙刷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這種牙刷其實跟一次性的牙刷沒多大區別。它給人感覺更像於我們平時所使用的牙簽,只不過呢,這里的牙簽變成了樹枝上的纖維,就在牙齒上上下刮一下,用過一遍以後其實就不能用了。畢竟樹枝纖維這種東西用過一遍以後它就變得非常的軟,就不能夠在起到清潔牙齒的作用。
❸ 在古印度刷牙有多重要
在古代印度,刷牙事關重大,不僅關繫到與待人接物的社交禮儀,而且直接關繫到個人健康。這與現代文明衛生理念是十分接近的。刷牙的工具齒木可以說是現代牙刷及牙簽的前身。
❹ 印度人用來刷牙的樹枝
薄荷枝
用牛糞刷牙。他們當然不是直接拿牛糞往牙上抹,而是將其曬到硬如石頭,再磨成細粉,摻入一些香料和礦石,拿薄荷枝蘸著,清潔牙齒表面和牙縫。這種復合配方據說有堅固牙齒、增白和預防牙齦炎的作用。在記者看來,常年大口吃肉的柏柏爾人的確需要以此護牙。說實話,突尼西亞牛糞的味道並不臭,人家放養的牛是純草食動物,排泄物曬干後主要是草腥味,加工之後根本聞不出異味。
❺ 古人刷牙嗎用什麼清潔牙齒牙線怎麼使用
古裝劇里的演員們似乎洗漱的時候永遠都是用水漱口,再用毛巾擦臉對吧,不過我又聽說古代只有有錢有權的人才會在早上用特殊的葯物清潔牙齒。
下面是我從中國新聞網找到的資料哈。。。。。
刷牙小史:中國篇
「惟口啟羞,亦復含垢。積垢毀齒,大開狗竇。有物拭之,晨興之候。短小精悍,誓殲群醜。」這段話,可以當作一個謎語,打一物。謎底亦不難猜——牙刷。
4月20日《齒木留香》一文談了印度僧人刷牙的工具和規矩,現在該說說咱們中國古人怎麼刷牙了,這也得從印度的影響談起。
佛教是在漢朝時傳到中國的,然後在魏晉和唐朝分別掀起了兩次譯經高潮,其中記載了刷牙戒律的《四分律》、《五分律》、《摩訶僧祗律》等律部經典,都是在魏晉時譯成了漢語,這些經典里羅列的戒殺、戒淫、做臘、結夏等等戒律,或者被中土僧人完整履行,或者被他們有變通地履行,與刷牙有關的律條即使沒有在魏晉和唐朝成為中國僧眾的生活習慣,也會在廣大譯經人士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
印度刷牙習俗對中土僧人的影響,其實遠不只留下印象那麼簡單。唐朝時僧人百丈懷海制訂了一部《百丈清規》,裡面仿照印度僧團的十八種隨身物品為中土僧人列舉了十八樣法器,其中就有齒木一項。齒木是用來刷牙的樹枝(也有佛教辭典把齒木解釋為「剔牙和刮舌頭用的木片」,我鄙視這種解釋,因為齒木的功能不只是剔牙和刮舌頭,其外觀也絕非片狀),百丈懷海把齒木列為隨身法器之一,自然是讓徒眾像印度僧人那樣刷牙。據說《百丈清規》制訂以後,「天下叢林無不奉行」,影響之廣可想而知。推而論之,中土僧人刷牙應該也已形成風氣。當然,我這樣「推而論之」缺乏實例做支持,並不足以服人。
實例在哪兒呢?我們且從寺廟里跳出來,放眼紅塵世界。
紅塵世界似乎是個斷層。唐朝是譯經高峰期,武周時期佛教尤其昌盛,假如當時的中土僧人也像印度僧人那樣養成了刷牙習慣,那麼肯定會有一批達官顯貴和升斗小民跟著用齒木刷起牙來。可是很奇怪,我查《太平廣記》,查唐人詩集,查白居易、柳宗元等人的信札,並沒有發現刷牙的跡象。倒是在一個世紀後的宋朝,牙刷和牙粉開始橫空出世。
古印度僧人刷牙只用齒木,也就是一些特定的樹枝,而沒有正規的牙刷和牙粉。宋朝人就先進多了,都城商店裡有牙刷出售,士大夫們也開始配製著兼具葯物和香料兩種性質的原始牙粉。
南宋吳自牧描寫杭州生活的筆記體專著《夢粱錄》第十三卷寫道:「諸色雜貨中有刷牙子。」這「刷牙子」就是牙刷。另一位南宋人周守忠編寫養生書籍《類纂諸家養生至寶》,提出了早上不刷牙的說法:「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他說的「刷牙子」也是牙刷,而且是用馬尾巴加工的,很硬,不小心能刷出滿嘴血來。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配製過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曬干搗末,拿小篩子篩一下,然後裝起來。但是這種牙粉並不結合牙刷一起使用,蘇軾刷牙的時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裡,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後吐出來。這與其說是刷牙,不如說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也配製過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單一,只有苦參,同樣是曬干搗末,拿篩子篩細。跟蘇軾不一樣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馬尾巴牙刷蘸清水,灑上牙粉,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潔,是苦參末。
宋朝時除了牙粉,有牙膏嗎?有。北宋末年,洪芻編《香譜》,收錄了十幾個牙膏配方,這里只說三個:
一、沉香一兩半、白檀香五兩、蘇合香一兩、甲香一兩、龍腦香半兩、麝香半兩,以上香料搗成粉末,用熟蜜調成糊。
二、黃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兩。以上香料搗成粉末,用蘇合香油和熟蜜調成糊。
三、龍腦香、乳香各半斤,青鹽二兩,一起搗成粉末,用熟蜜調成糊。
如果說蘇軾和沈括他們二位配製的牙粉主要用來防治蛀牙的話,那麼上述三種牙膏的主要功能恐怕就是清新口氣了。另外可以想見的是,這三種牙膏在宋朝應該不會太普及,因為造價太高,老百姓用不起。
從宋朝再到元明清三代,刷牙一直沒能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同時也一直有一部分人在刷牙。以下幾例可以作證。
《朴通事》下卷記載的市民買牙刷場景:
顧客:賣刷子的將來。這帽刷、鞋刷各一個,刷牙兩個,掠頭兩個,怎麼賣?
商販:這的有什麼商量處?將二百銅錢來。哥,我與你這一個刷牙、一個掠頭,將去使,休掉了。
顧客:不妨事,我靴靿里揣將去。
那顧客買的「刷牙」必是牙刷。
《朴通事》是元末明初時為朝鮮人編訂的漢語教材,既然這本書里提到牙刷,足證當時有人刷牙。
明代馮夢龍輯錄的民歌集《童痴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
吃個鏡子來里做眼,編筐著弗得個蓬塵,牙刷子只等你開口,絆頭帶來里繾筋,眉刷弗住介掠來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
不僅提到了牙刷,還很形象地描繪了刷牙時的動作:刮舌、掀嘴、撩唇。堪證明代南方有人刷牙。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羽族單》里有一道菜叫「蘑菇煨雞」,做法如下:
口蘑菇四兩,開水泡去砂,用冷水漂,牙刷擦,再用清水漂四次,用菜油二兩泡透,加酒噴。將雞斬塊放鍋內,滾去沫,下甜酒、清醬,煨八分功程,下蘑菇,再煨二分功程,加筍、蔥、椒起鍋,不用水,加冰糖三錢。
為了把蘑菇弄乾凈,袁枚建議先用冷水漂洗,再用牙刷去擦。至少對袁枚來說,牙刷是很常見的生活用品。
《清稗類鈔·譏諷類·器物銘》收錄了一首「牙刷銘」:
惟口啟羞,亦復含垢。積垢毀齒,大開狗竇。有物拭之,晨興之候。短小精悍,誓殲群醜。
「有物拭之,晨興之候」這句,能說明在清末有些人刷牙是早晚各刷一次的,這習慣非常之現代化。
《清稗類鈔·詼諧類》還收錄了民國時期一個小笑話,說是某人太懶,埋怨五官七竅生的不是地方,他希望眉毛長在手指上,可以當牙刷;耳朵長在腰上,可以掛包袱;鼻子孔朝天,可以插筷子;肛門最好長在頭頂,這樣雨中行路,手不用拿傘,直接插頭上就是了。
聯想到馮夢龍《童痴二弄》里提到的「眉刷」,我懷疑近代中國的牙刷已經告別了馬尾巴,改用又細又軟的眉毛來製作了。
❻ 古印度人是怎樣保護牙齒的
印度醫學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並倡議護理牙齒的。古印度著名的醫學家遮羅迦在論及預防疾病時專門提到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他主張每餐飯後用清水漱口,同時用齒木刷牙。這在當時的印度漸成風氣,以至於引起了我國唐代旅印高僧義凈的特別興趣與關注。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記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鹽漱清凈,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其齒木者,梵雲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須熟嚼,良久凈刷牙關。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用罷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別用銅鐵,作刮舌之篦。或可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許,一頭纖細,以剔斷牙,屈而刮舌,勿令損傷。」如此看來,在古代印度,刷牙事關重大,不僅關繫到與待人接物的社交禮儀,而且直接關繫到個人健康。這與現代文明衛生理念是十分接近的。刷牙的工具齒木可以說是現代牙刷及牙簽的前身。按照義凈的記載,「舉凡柞條葛蔓、楮桃槐柳,皆可用為齒木」。但是,「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嚼頭成絮為最。粗胡葉根,極為精也。堅齒口香,消食去。用之半月,口氣頓除。牙疼齒憊,三旬即愈」,「牙疼西國迥無,良為嚼其齒木。」這種原始的牙刷,效果竟然不錯。難怪義凈要不厭其煩,詳細記載,以傳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