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各個國家的見面禮儀
世界各國不同的見面禮儀介紹
人們相見,互相問好,世界上不論國家大小都會有各自的見面禮儀。熱情的見面禮儀不但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而且可以顯示一個人素質的高低。
1.握手禮儀
握手是一種很常用的禮節,一般在相互見面、離別、祝賀。
握手是現在社會大多數國家相見時最常用的禮節,廣泛運用於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間。行握手禮時,一般要求主人主動,男士必須光手,女士則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隻腳在內一隻腳在外。
握手禮是會議、社交、慰問等情況下使用。純禮節意義上的握手姿勢是:伸出右手,以手指稍用力握住對方的手掌持續1-3秒鍾,雙目注視對方,面帶笑容,上身要略微前傾,頭要微低。
2.拱手禮儀
又叫作揖禮,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的禮節之一,常在人們相見時採用。即兩手握拳,右手抱左手。
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目前,它主要用於佳節團拜活動、元旦春節等節日的相互祝賀。也有時用在開訂貨會、產品鑒定會等業務會議時,廠長經理拱手致意。
3.鞠躬禮儀
鞠躬意思是彎身行禮,是表示對他人敬重的一種禮節。"三鞠躬"稱為最敬禮。在我國,鞠躬常用於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亦常用於服務人員向賓客致意,演員向觀眾掌聲致謝。
4.擁抱禮儀
在歐美、中東及南美洲常見的禮節,一般用於熟人和朋友之間,有時伴隨著接吻禮,是比較親密的一種見面禮儀。這種禮儀一般用於同性或者親密的異性之間。
流行於歐美,通常與接吻禮同時進行。擁抱禮行禮方法: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挾對方左後肩,左手挾對方右後腰。握各自方位,雙方頭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擁抱,然後再向右擁抱,最後再次向左擁抱,禮畢。
5.吻手禮儀
吻手禮:吻手禮源於古代維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遞禮物的風俗,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是一種僅對貴族已婚婦女實施的禮節。吻手禮一般在室內舉行,並且僅限於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男子同上層社會貴族婦女相見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男方則可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如果女方不伸手錶示,則不吻。如女方地位較高,男士要屈一膝作半跪式,再提手吻之。此禮在英法兩國最流行。
6.接吻禮儀
見於西方、東歐、阿拉伯國家,是親人以及親密的朋友間表示親昵、慰問、愛撫的一種禮,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一個吻。
接吻方式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親友是貼面頰;親人、熟人之間是擁抱,親臉,貼面頰,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女之間是貼面頰,長輩對晚輩一般是親額頭,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間才吻嘴。
7.合掌禮儀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流行於南亞和東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其行禮方法是:兩個手掌在胸前對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對,手掌向外傾斜,頭略低,面帶微笑。
8.跪拜禮儀
跪拜之禮,廣泛應用於中國古代社會,周時就有稽首、頓首、空首三大跪拜禮儀規定,行禮者必須雙手疊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時。這種禮儀一直到辛亥革命時才伴隨著封建制度一同滅亡。
9.吻腳禮儀
吻腳禮是由東方傳入,表示一種拜服的`態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對統治者所行的大禮。《舊約》和《新約》中都有關於吻腳的記載,表現一種宗教臣服。在非洲某些地區,現在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禮節。
舉手注目禮:舉手注目禮是專屬於軍人的禮節,軍人行軍禮時舉右手,手指並攏,指尖觸帽檐,兩眼注視對方,直到對方答禮才可放下手。遇到長者或者長官時,軍人必須行軍禮。
10.點頭禮儀
點頭禮一般用於平輩和同級別的人之間,屬於比較快比較生疏的禮節。一般兩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進中繼續施行點頭禮,長官對部下、長者對晚輩答禮也可以用點頭禮。
11.碰鼻禮儀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中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見面禮儀,即碰鼻禮。毛利主人在初次見面時必須與客人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碰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說明客人越受他們尊敬。
12.貼面禮
在阿拉伯國家,兩個老朋友相見不僅僅會握手和擁抱,還會行貼面禮。行禮時,用右手扶著對方的左肩,左手摟住對方的腰,左——右——左貼面三次。如果兩人關系親密,還會在貼面的同時發出親吻的聲音。
❷ 世界各國見面禮儀有哪些
世界各國見面禮儀,人們相見,互相問好,世界上不論國家大小都會有各自的見面禮儀。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世界各國見面禮儀,歡迎閱讀!
常見的見面禮儀種類
1.握手禮儀
握手是一種很常用的禮節,一般在相互見面、離別、祝賀。
握手是現在社會大多數國家相見時最常用的禮節,廣泛運用於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間。行握手禮時,一般要求主人主動,男士必須光手,女士則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隻腳在內一隻腳在外。
握手禮是會議、社交、慰問等情況下使用。純禮節意義上的握手姿勢是:伸出右手,以手指稍用力握住對方的手掌持續1-3秒鍾,雙目注視對方,面帶笑容,上身要略微前傾,頭要微低。
2.拱手禮儀
又叫作揖禮,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的禮節之一,常在人們相見時採用。即兩手握拳,右手抱左手。
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目前,它主要用於佳節團拜活動、 元旦 春節 等節日的相互祝賀。也有時用在開訂貨會、產品鑒定會等業務會議時,廠長經理拱手致意。
3.鞠躬禮儀
鞠躬意思是彎身行禮,是表示對他人敬重的一種禮節。三鞠躬稱為最敬禮。在我國,鞠躬常用於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亦常用於服務人員向賓客致意,演員向觀眾掌聲致謝。
4.擁抱禮儀
在歐美、中東及南美洲常見的禮節,一般用於熟人和朋友之間,有時伴隨著接吻禮,是比較親密的一種見面禮儀。提醒您,這種禮儀一般用於同性或者親密的異性之間。
流行於歐美,通常與接吻禮同時進行。擁抱禮行禮 方法 :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挾對方左後肩,左手挾對方右後腰。握各自方位,雙方頭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擁抱,然後再向右擁抱,最後再次向左擁抱,禮畢。
5.吻手禮儀
吻手禮:吻手禮源於古代維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遞禮物的風俗,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是一種僅對貴族已婚婦女實施的禮節。吻手禮一般在室內舉行,並且僅限於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男子同上層社會貴族婦女相見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男方則可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如果女方不伸手錶示,則不吻。如女方地位較高,男士要屈一膝作半跪式,再提手吻之。此禮在英法兩國最流行。
6.接吻禮儀
見於西方、東歐、阿拉伯國家,是親人以及親密的朋友間表示親昵、慰問、愛撫的一種禮,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一個吻。
接吻方式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親友是貼面頰;親人、熟人之間是擁抱,親臉,貼面頰,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女之間是貼面頰,長輩對晚輩一般是親額頭,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間才吻嘴。
7.合掌禮儀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流行於南亞和東南亞信奉佛教的國家。其行禮方法是:兩個手掌在胸前對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對,手掌向外傾斜,頭略低,面帶微笑。
8.跪拜禮儀
跪拜之禮,廣泛應用於中國古代社會,周時就有稽首、頓首、空首三大跪拜禮儀規定,行禮者必須雙手疊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時。這種禮儀一直到辛亥革命時才伴隨著封建制度一同滅亡。
9.吻腳禮儀
吻腳禮是由東方傳入,表示一種拜服的態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對統治者所行的大禮。《舊約》和《新約》中都有關於吻腳的記載,表現一種宗教臣服。在非洲某些地區,現在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禮節。
舉手注目禮:舉手注目禮是專屬於軍人的禮節,軍人行軍禮時舉右手,手指並攏,指尖觸帽檐,兩眼注視對方,直到對方答禮才可放下手。遇到長者或者長官時,軍人必須行軍禮。
10.點頭禮儀
點頭禮一般用於平輩和同級別的人之間,屬於比較快比較生疏的禮節。一般兩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進中繼續施行點頭禮,長官對部下、長者對晚輩答禮也可以用點頭禮。
11.碰鼻禮儀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中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見面禮儀,即碰鼻禮。毛利主人在初次見面時必須與客人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碰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說明客人越受他們尊敬。
12.貼面禮
在阿拉伯國家,兩個老朋友相見不僅僅會握手和擁抱,還會行貼面禮。行禮時,用右手扶著對方的左肩,左手摟住對方的腰,左——右——左貼面三次。如果兩人關系親密,還會在貼面的同時發出親吻的聲音。
世界各國見面禮儀
In Thailand 在泰國
泰國人見面打招呼,通常都是先雙手合十,再弓著額頭觸碰指尖(bow your forehead to touch your fingertips)。這在泰國被稱為「wai」——手的位置越高,表示對對方越尊重。
In Argentina 在阿根廷
南美人通常很敏感,新朋友之間亦是如此。一般見面,會很隨意地擁抱一下(a casual hug)後在對方右側臉頰親吻一下。
In Greece 在希臘
在希臘,熟人間一般是以握手為主,而親近的人之間則是擁抱和親吻。他們除了親吻彼此臉頰兩下以外,還伴著「拍手」(a 「clap」)一次。
In Netherlands 在荷蘭
在荷蘭,吻面禮(cheek kissing)是有一定順序的,要按照臉頰「右側-左側-右側」的來親吻三下。但,關系一般的人之間以及兩個男人之間是不會親吻臉頰的。
In India 在印度
印度當地人之間問候,一般是雙手合十做祈禱的姿勢,頭向前傾(但不要鞠躬),然後說「Namaste」(印度合十禮)。
In Spain 在西班牙
在西班牙,兩個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走上前快速地親吻彼此的臉頰(quick cheek kissing):先是右側,然後左側。如果彼此不太了解對方,也可以通過握手(handshake)以示友好。這種打招呼方式在大多數歐洲國家是一種慣例。
In Botswana 在波札那
在非洲中南部國家的波札那,人們互相輕輕地貼一下手心(light palm touching)、碰一下手指,然後互相問一下:你醒來感覺怎麼樣……
In Bangladesh 在孟加拉國
在孟加拉國,人們的習慣更多是做一個比較隨意的行軍禮動作(casual salute)。
In U.S 在美國
美國人見面會握手或者碰拳頭(a fist bump),據說這樣可以減少細菌的傳播,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很贊同這樣的問候方式。
In Australia 在澳大利亞
在澳大利亞,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通常會握手(handshake),而親近的朋友間會親吻側臉頰以示友好。
世界各國常見的見面禮節有哪幾種?
1.日本人的禮儀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過午不食"的教規。
日本人講話分敬體、簡體兩種語言,使用時要麼都用敬體,要麼都用簡體,二者不可混淆。但對客人、長者、上司講話都用敬語,否則便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
日本在見面時一般都互致問候,脫帽鞠躬,稍微低頭,眼睛向下,表示誠懇、可親。初次見面,互相鞠躬,互換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禮時雙手平攤膝前,同時表示問候。沒有名片就 自我介紹 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如是老朋友或比較熟悉,就主動握手,甚至擁抱。若遇女賓,女方主動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長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視禮節,每日鞠躬無數次,特別是婦女,溫柔體貼,極守婦道,對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時見面最普通的語言是"您早"、"您好"、"再見"、"請休息"、"晚安"、"對不起"、"拜託您了"、"請多關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隨便稱呼的。就狹義而言,它是指 教育 者(教授、講師、教員、師傅)和醫生;就廣義而言,則是對年長者、國家與地方領導人及有特殊技術才能的尊稱。即使被稱為"先生",也應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則會給人傲慢的感覺。對於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稱"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後加上職稱或"樣"(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於我們通常稱呼"小張"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飯使用筷子有許多講究,對於客房服務來說,要切忌為客人備餐時將筷子垂直插入米飯中,因為垂直插著筷子的米飯在日本是用來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還忌諱荷花圖案;並認為梅花是不祥之花;贈送禮品忌諱"9"字。
2.朝鮮人的禮儀
朝鮮人見面也行鞠躬禮,互相深深地鞠躬,表示尊敬和謝意。
3.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禮儀
在泰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此外,尚有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泰國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通常在名字前加上一個稱呼。對成年男人,常加"乃",(意為"先生"),"乃"字是尊稱,也表示男性。而對成年婦女,名字前常加"娘"字(意即:"夫人"、"女士")。泰國人一般只簡稱名字,口頭稱呼時,不論男女,一般在名字前加"坤"字,表示親切。
泰國人見面時通常雙手合十於胸前,稍稍低頭,互致問候。合十分三種:小輩見長輩雙手舉得較高,一般到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高度;長輩對小輩還禮到胸前為止。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當別人向你合十致意,你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當然現在的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有時也握手問好,但男女之間見面是不握手的。
泰國人認為頭是人最神聖的部位,隨意摸別人的頭被視為莫大的無禮。小孩子的頭只讓國王、高僧和父母摸。別人坐時,切忌將物越過其頭頂。遞送東西給別人須用右手;正式場合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不得已而使用左手時,要說一句"請原諒,左手"。小輩給長輩遞東西用雙手,長輩接東西時可用一隻手。他們認為,右手是清潔的,左手是骯臟的。至於拋東西給別人則更不允許。坐時翹腿被認為不禮貌,把鞋底對著別人,意即將別人踩在腳下,被認為是一種侮辱性舉止。婦女坐時要雙腿並攏,否則被認為缺乏教養。走過別人面前,必須躬著身子,以示歉意,婦女尤須這樣。就餐按輩份入座,長者在上首。喝酒吃菜都由長者先動手。
印度是一個人口、民族眾多的國家,居民分別信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伊斯蘭教、__、錫克教、佛教等。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婆羅門教,等級觀念極深。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此外還有烏爾都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等十多種主要語言。
牛在印度是神聖的,稱為"聖牛",牛奶更是聖潔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印度人見面的禮節是雙手合十。對婦女不可主動握手。印度人交談中如同意對方的意見時,將頭向左搖動,不同意時則點頭。印度人以玫瑰花環獻給貴賓,賓主相互問好後將花環套在客人頸上。花環大小視客人的身份而異,獻給貴賓的花環很粗大,長度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則僅及胸前。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各種宗教,因此習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說來,等級越高,葷食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印度教徒一般都用右手吃飯,拿食物或敬茶,遞取別人東西時也忌用左手。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們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
新加坡華人多信奉佛教;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督教和天主教。在新加坡,社會開放,人們又嚴守本民族的禮儀,十分注重禮貌。禮節以握手為主。
新加坡人到中國來,一般都喜歡吃粵菜,而工程師、醫生等知識分子的早點則喜歡吃西餐。他們愛吃炒魚片、油炸魚、炒蝦仁,不信佛教的還愛吃咖喱牛肉。主食方面,愛吃米飯和包子,不吃饅頭。水果方面,愛吃桃子、荔枝、生梨等。下午希望有點心。
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風俗習慣往往差異很大,因此在禮節上各不相同。在紐西蘭,人們盡管互不相識,但一見面,雙方都要與相鞠躬。如果是客人來訪,除了見面時互相鞠躬外,主人與客人還要互相碰鼻子一至兩次,表示親熱和對客人的歡迎。
阿拉伯人彼此見了面,將右手舉在額前,左手貼在胸,表示情意。
奈及利亞人的見面禮是各自用大拇指在手上輕輕彈幾下,以示問好。
非洲的坦噶尼喀人,在見面時,各自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後鼓掌握手。拍拍肚子表示不愁吃穿,身體健康;鼓掌握手,表示慶賀、祝福。
在摩洛哥,家裡有客人來訪,主人要敬茶三杯,客人則必須飲完,然後才促膝談話暢敘家常。
馬來西人見面時,則互相把手指並在一起,把手面、手背,輕輕地拍一下,然後把手貼在嘴唇或額角。
剛果人見面里,先伸出兩手握幾下,然後躬下身子吹幾口氣。
太平洋某些島嶼上的居民,彼此見了面,互相用中指勾住,然後用力向自己身邊拉,表示親熱、友好。
在葉門,如果客人來訪,主人便往客人身上灑香水。面緬甸人,則向來訪的客人身上潑水,當客人告別時,又用水潑他,而客人也可以向主人潑水,相互潑水,表示彼此情深誼長。
❸ 和印度人交往要注意什麼禮節
1。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責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2。在印度初次訪問商或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
3。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各種宗教,因此習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最忌在同一食盤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說來,等級越高,葷食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們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
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4。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5。牛在印度是神聖的,稱為"聖牛",牛奶更是聖潔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
6。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印度人見面的禮節是雙手合十。對婦女不可主動握手。印度人以玫瑰花環獻給貴賓,賓主相互問好後將花環套在客人頸上。花環大小視客人的身份而異,獻給貴賓的花環很粗大,長度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則僅及胸前。
❹ 急!!!請幫幫忙:印度男人第一次與女孩見面的習俗
就我的一些了解
印度人的打招呼的動作是 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如果很喜歡一個人會很用力的握手,越用力越代表尊重。
只有非常熟悉的人之間才會有臉頰彼此相貼,帶有親吻的動作
如果男女這樣代表喜歡這個異性,有心追求。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你可以參考,然後覺得怎麼做,實在得去邀請你的朋友陪同吧
❺ 印度的飲食習慣和見面禮節
印度老百姓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異較大,北方烹飪中有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飯、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干青酸辣泡菜和香菜葉。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時搬上,不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有輔佐食物,最普通的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阿月子果仁冰激凌、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乳酪球、加糖水的煎餅、用乳酪和牛奶做成的糖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用一種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調製品招待客人,以助消化。不過一般尋常百姓家用餐沒有上述復雜。
印度的飲料多種多樣。在南方,人們喜歡喝濃咖啡,因為那兒靠近咖啡產地。在北方,人們喜歡喝茶,因為那裡有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氣候濕潤,所產茶葉量為世界之最。兩種飲料總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來,如果你在茶中不放牛奶和糖,應要「清茶」。印度其它的飲料隨地方和季節而異,新鮮果汁是印度人普遍喜歡的。印度的酒類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流行,在許多省,特別是穆斯林居住的地區,旅館和飯店以外是禁止喝酒的。在新德里,每個月的第一天和第七天以及節日是禁酒日。去印度旅行,旅遊者可在簽證時申請一種「全印酒類許可證」,持有這個證件將會准許你在禁酒地區攜帶和消費酒類。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們用右手的指尖抓食物吃,把食物拿到第二指關節以上是不禮貌的。在南方,人們用整個右手攪拌米飯和咖喱,並把它們揉成團狀,然後食用。印度人用手進食,但不能用手觸及公共菜盤或為自己從中取食,否則,將為同餐人所厭惡。就餐時常用一個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時不能嘴唇接觸盛水器,而要對准嘴往裡倒。餐後印度人通常給客人端一碗熱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❻ 各國初次見面的禮儀有哪些
各國初次見面的禮儀:亞洲國家
亞洲是亞西亞洲(Asia)的簡稱,位於東半球東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共有三大人種:亞西亞人種、亞利安人種和馬來人種。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____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絕大多數國家信奉佛教,也有少數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由於亞洲歷史悠久,禮節禮貌比較繁雜。
1.日本人的禮儀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過午不食"的教規。 日本人講話分敬體、簡體兩種語言,使用時要麼都用敬體,要麼都用簡體,二者不可混淆。但對客人、長者、上司講話都用敬語,否則便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
日本在見面時一般都互致問候,脫帽鞠躬,稍微低頭,眼睛向下,表示誠懇、可親。初次見面,互相鞠躬,互換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禮時雙手平攤膝前,同時表示問候。沒有名片就 自我介紹 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如是老朋友或比較熟悉,就主動握手,甚至擁抱。若遇女賓,女方主動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長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視禮節,每日鞠躬無數次,特別是婦女,溫柔體貼,極守婦道,對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時見面最普通的語言是"您早"、"您好"、"再見"、"請休息"、"晚安"、"對不起"、"拜託您了"、"請多關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隨便稱呼的。就狹義而言,它是指 教育 者(教授、講師、教員、師傅)和醫生;就廣義而言,則是對年長者、國家與地方領導人及有特殊技術才能的尊稱。即使被稱為"先生",也應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則會給人傲慢的感覺。對於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稱"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後加上職稱或"樣"(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於我們通常稱呼"小張"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飯使用筷子有許多講究,對於客房服務來說,要切忌為客人備餐時將筷子垂直插入米飯中,因為垂直插著筷子的米飯在日本是用來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還忌諱荷花圖案;並認為梅花是不祥之花;贈送禮品忌諱"9"字。
2.朝鮮人的禮儀
朝鮮人見面也行鞠躬禮,互相深深地鞠躬,表示尊敬和謝意。
3.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禮儀
在泰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此外,尚有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泰國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通常在名字前加上一個稱呼。對成年男人,常加"乃",(意為"先生"),"乃"字是尊稱,也表示男性。而對成年婦女,名字前常加"娘"字(意即:"夫人"、"女士")。泰國人一般只簡稱名字,口頭稱呼時,不論男女,一般在名字前加"坤"字,表示親切。
泰國人見面時通常雙手合十於胸前,稍稍低頭,互致問候。合十分三種:小輩見長輩雙手舉得較高,一般到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高度;長輩對小輩還禮到胸前為止。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當別人向你合十致意,你要合十回敬,否則失禮。當然現在的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有時也握手問好,但男女之間見面是不握手的。
泰國人認為頭是人最神聖的部位,隨意摸別人的頭被視為莫大的無禮。小孩子的頭只讓國王、高僧和父母摸。別人坐時,切忌將物越過其頭頂。遞送東西給別人須用右手;正式場合雙手奉上。用左手則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不得已而使用左手時,要說一句"請原諒,左手"。小輩給長輩遞東西用雙手,長輩接東西時可用一隻手。他們認為,右手是清潔的,左手是骯臟的。至於拋東西給別人則更不允許。坐時翹腿被認為不禮貌,把鞋底對著別人,意即將別人踩在腳下,被認為是一種侮辱性舉止。婦女坐時要雙腿並攏,否則被認為缺乏教養。走過別人面前,必須躬著身子,以示歉意,婦女尤須這樣。就餐按輩份入座,長者在上首。喝酒吃菜都由長者先動手。
印度是一個人口、民族眾多的國家,居民分別信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伊斯蘭教、
____、錫克教、佛教等。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婆羅門教,等級觀念極深。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此外還有烏爾都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等十多種主要語言。
牛在印度是神聖的,稱為"聖牛",牛奶更是聖潔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印度人見面的禮節是雙手合十。對婦女不可主動握手。印度人交談中如同意對方的意見時,將頭向左搖動,不同意時則點頭。印度人以玫瑰花環獻給貴賓,賓主相互問好後將花環套在客人頸上。花環大小視客人的身份而異,獻給貴賓的花環很粗大,長度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則僅及胸前。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各種宗教,因此習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說來,等級越高,葷食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印度教徒一般都用右手吃飯,拿食物或敬茶,遞取別人東西時也忌用左手。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們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
新加坡華人多信奉佛教;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督教和天主教。在新加坡,社會開放,人們又嚴守本民族的禮儀,十分注重禮貌。禮節以握手為主。
新加坡人到中國來,一般都喜歡吃粵菜,而工程師、醫生等知識分子的早點則喜歡吃西餐。他們愛吃炒魚片、油炸魚、炒蝦仁,不信佛教的還愛吃咖喱牛肉。主食方面,愛吃米飯和包子,不吃饅頭。水果方面,愛吃桃子、荔枝、生梨等。下午希望有點心。
4.巴基斯坦、阿拉伯等西亞國家的禮儀
巴基斯坦等西亞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禁忌豬肉類食品,也不使用豬皮製品。他們見面第一句話就是"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告別時多講祝願的話,如"真主保佑你一路平安","真主保佑你全家團圓"等。伊斯蘭教徒每天做禮拜五次,禮拜五也不例外。禮節動作各地不一。例如一部分阿拉伯地區的人見面,一般以左手貼在胸前,右手舉在額前表示敬意。
5.東南亞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禮節
華僑多信佛教,每到宗教勝地,一般都捐獻香火。由於民族血緣關系,他們的禮節和國內差不多,一般行握手禮,但同婦女握手不宜過重。禮貌語言近似國內。在香港, 春節 重視互相拜年,喜歡講"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而不說"新年快樂"或"節日快樂"。因為香港人說的"快樂"和"快落"聽來相似,人們過年過節又特別忌諱"落"字,尤其是生意上和上了年紀的人,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另外,在香港還有喜"八"與"發"諧音,而"四"與"死"同音,故人們避免用"四"做標志,送朋友禮品,不送"四"個。非說不可時,則以"兩雙"或"兩個二"代替。此外,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稱謂語也與國內不同,男的稱"先生",女的稱"太太"或"小姐"。
非洲人的禮節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Africa)的簡稱,位於東半球西南部,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奴役,經濟落後,來我國旅遊的人很少。非洲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天主教和____,禮儀比較復雜。非洲人喜歡自由活動,比較散漫,對女服務員有時態度放肆,也不善於整理房間。
在接待中要注意客人的國家原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譬如坦尚尼亞原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客人除了本民族的習俗外,還帶有英國人的習俗。而阿爾及利亞、馬里等國家的客人則帶有法國人的習俗。非洲各地禮節不同,例如埃及人信奉伊斯蘭教,較有禮貌。中非部分黑人的見面禮節不是握手,而是自己的兩手互相握住,在臉前搖動,表示問候。
各國初次見面的禮儀:歐美國家
歐洲是歐羅巴洲(Europe)的簡稱,位於東半球西北部,絕大多數是歐羅巴人種。美洲的全稱是阿美利加洲(America),現在來我國旅遊的美洲客人,主要指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人;他們的祖先多系歐洲移民,禮節禮貌和歐洲差不多,只是更開放一些,所以此處一並介紹。歐美國家的禮儀,主要有七種:
1.鞠躬禮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後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後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2.點頭禮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3.舉手注目禮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後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4.握手禮
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並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5.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後,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6.接吻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7.擁抱禮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各國初次見面送禮注意事項
德國:送禮講究包裝
在德國送禮,對禮品是否適當、包裝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專送情人的,絕不可隨便送;德國人喜歡應邀郊遊,但主人在出發前需要做好細致周到的安排。
阿拉伯國家:初次見面不送禮
阿拉伯人初次見面時不送禮,否則會被視為行賄。按阿拉伯習俗,用舊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別不能送禮物給有商務往來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詢問他們的家居情況。去阿拉伯人家參觀做客,千萬不能盯住一件東西看個不停,那樣阿拉伯主人一定會要你收下這件東西,否則心裡將鄙視你。
法國:送花別捆紮
在法國送禮,一般選在重逢時。禮品選擇應表示出對法國主人的智慧的贊美,應邀去法國人家用餐時,應送幾枝不捆紮的鮮花。
拉丁美洲:不能送手帕、刀剪
在在拉丁美洲,不能送刀剪,否則被認為是友情的完結。手帕也不能作為禮品,因為它是和眼淚相聯系的。拉丁美洲人喜歡美國生產的小型家用產品,比如廚房用具等。在拉美國家,征稅很高的物品極受歡迎,最好不送奢侈品。
日本:禮,一定要送,不必有用
日本人講究禮儀,有送禮的習俗。但一般送些對其本人沒啥用途的物品,收禮人可以再轉送。日本人喜歡中國的絲綢、名酒及中葯,對一些名牌貨也很喜歡,但對有狐獾圖案的東
西則比較反感,因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獾則代表狡詐。到普通百姓家做客,送菊花只能15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16瓣的菊花。
英國:討厭有公司標記的禮品
英國人講究外表,一般送禮都是送花費不多的東西,如高級巧克力,名酒和鮮花也是英國人收禮的最愛之物,合適的送禮時機應是晚餐後或看完戲之後。對標有公司標記的禮品,英國人普遍不欣賞。公司若送禮,最好以老闆和私人名義。
美國:送禮,當面打開
一般來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有的在接到禮物時常常顯得有些難為情。如果他們湊巧沒有東西回禮,就更是如此。但是逢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還是免不了的。
美國人最盛行在 聖誕節 互贈禮品。聖誕節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為收到各種新奇玩具而興高采烈,以為這是聖誕老人送給他們的禮物。大人們之間常送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禮物多用花紙包好,再繫上絲帶。按照美國傳統,聖誕節的前幾天還有個「白聖誕節」,屆時,人們用白紙包好禮物送給附近的窮人。
此外,美國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個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於中國人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收到禮物,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向送禮者道謝。禮物包裝都較講究,外表精美華麗,裡面卻不一定是太貴重的東西。有時打開里三層外三層的精美包裝,露出來的只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
俄羅斯:千萬別送錢
俄羅斯人送禮和收禮都極有講究。俄羅斯人忌諱別人送錢,認為送錢是一種對人格的侮辱。但他們很愛外國貨,外國的糖果、煙、酒、服飾都是很好的禮物。如果送花,要送單不送雙,在他們看來,雙數是不吉利的。
荷蘭:食品,少送
在荷蘭,人們大多習慣吃生、冷食品,送禮忌送食品,且禮物要用紙製品包好。到荷蘭人家做客,切勿對女主人過於殷勤。在男女同上樓梯時,其禮節恰好與大多數國家相反:男士在前,女士在後。
❼ 各國初次見面的禮儀.概括
握手:握手是現在社會大多數國家相見時最常用的禮節,廣泛運用於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間。行握手禮時,一般要求主人主動,男士必須光手,女士則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隻腳在內一隻腳在外。
打躬作揖:作揖無疑可以算作是最古老的一種見面禮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至清朝的「拱手」禮,延續了幾千年,至清朝覆滅,西方新思想傳入,作揖、打躬之禮也逐漸銷聲匿跡了。
鞠躬:日本是一個極其注重禮節的國家,見面時一般都要互相問候,脫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誠懇的態度。日本婦女溫柔體貼,每天鞠躬無數次,對男子亦十分尊重。除了日本之外,朝鮮人見面也行鞠躬禮。
雙手合十:這種禮儀多見於信奉佛教的國家,比如說泰國。泰國人見面時往往低頭問候,並將雙手合十於胸前。小輩見長輩雙手舉到前額高度,平輩到鼻子高度,而長輩還禮則只需到胸前即可。另外,泰國認為頭部是神聖的,不能隨意摸別人的頭。
擁抱:在歐美、中東及南美洲常見的禮節,一般用於熟人和朋友之間,有時伴隨著接吻禮,是比較親密的一種見面禮儀。這種禮儀一般用於同性或者親密的異性之間。
吻手禮:吻手禮源於古代維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遞禮物的風俗,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是一種僅對貴族已婚婦女實施的禮節。吻手禮一般在室內舉行,並且僅限於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跪拜禮:跪拜之禮,廣泛應用於中國古代社會,周時就有稽首、頓首、空首三大跪拜禮儀規定,行禮者必須雙手疊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時。這種禮儀一直到辛亥革命時才伴隨著封建制度一同滅亡。
吻腳禮:吻腳禮是由東方傳入,表示一種拜服的態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對統治者所行的大禮。《舊約》和《新約》中都有關於吻腳的記載,表現一種宗教臣服。在非洲某些地區,現在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禮節。
舉手注目禮:舉手注目禮是專屬於軍人的禮節,軍人行軍禮時舉右手,手指並攏,指尖觸帽檐,兩眼注視對方,直到對方答禮才可放下手。遇到長者或者長官時,軍人必須行軍禮。
點頭禮:點頭禮一般用於平輩和同級別的人之間,屬於比較快比較生疏的禮節。一般兩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進中繼續施行點頭禮,長官對部下、長者對晚輩答禮也可以用點頭禮。
接吻禮:接吻禮是西歐流行在親人、朋友、夫妻之間的親昵禮節,一般只能在受禮者臉頰上輕吻一下,不能發出聲音。感情激烈時,比如說遇到喜事或喪事,也可以使用接吻禮,表示興奮或者安慰、同情。
碰鼻禮: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中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見面禮儀,即碰鼻禮。毛利主人在初次見面時必須與客人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碰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說明客人越受他們尊敬。
貼面禮:在阿拉伯國家,兩個老朋友相見不僅僅會握手和擁抱,還會行貼面禮。行禮時,用右手扶著對方的左肩,左手摟住對方的腰,左——右——左貼面三次。如果兩人關系親密,還會在貼面的同時發出親吻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