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印度舞蹈
印度舞分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樂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則採用了Carnatic音樂,兩種音樂節奏和旋律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時,腿須筆直,身體曲線始終保持流線形,這種舞蹈講究用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豐富的手部動作,結合華麗的服飾和化妝,通過肢體語言而非音樂來演唱來傳情達意;而跳BharataNatyam時,腿可彎曲,身體幅度變化很大,更具欣賞性。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
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相當發展。
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② 印度舞基礎知識介紹
印度舞基礎知識介紹體會舞的魅力;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印度舞分為北印度舞和南印度舞;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服裝: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婦女才穿長達6米的紗麗;配飾:額頭上貼的長尖形飾物叫BINDI,傳統BI。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 到了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明顯的發展,而且有了文字記載。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記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著閃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樣,“男子戴金首飾,通過舞蹈表演有關戰爭的場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專門以跳舞、唱歌謀生的種姓”。可見當時舞蹈已經相當發展。
到公元前4世紀,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過“舞蹈”一詞。至於在印度史詩之一《羅摩衍那》中有關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中寫道:“在阿逾陀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一位舞者的優美的舞姿使羅婆那為之陶醉”。
印度舞分為北印度舞和南印度舞。北印度舞的音樂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則採用了Carnatic音樂,兩種音樂節奏和旋律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印度舞——表演給神看。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起舞前,腿保持彎曲,手合起來,行開啟禮。 手伸展開,腳向前跨一步。隨著音樂開始變換手姿。 音樂中開始出現“咚咚”的節奏,開始變換腳步動作。 保持微笑。 舞蹈動作越來越快,手姿變化豐富。
服裝: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婦女才穿長達6米的紗麗,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輕的女孩也可以這樣打扮。有時候,舞者也穿PUNJABI:褲子+過膝長衣+長圍巾。褲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寬大,有些緊身。圍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時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時系在腰間,增加線條感。PUNJABI已成為時尚,去年日本便風靡這種款式的衣服。
配飾:額頭上貼的長尖形飾物叫BINDI,傳統BINDI很大,上面鑲滿了鑽和寶石。但現在流行的是簡練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結婚或跳舞時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鑽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運。
紅點:眉心點紅點。跳舞時,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鑽代替傳統的紅點。不跳舞的時候,通常只有已婚婦女才能點紅點。
手鐲:印度舞中,手勢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語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鐲。佩戴數量很多,最多可達20個。
腳鐲:印度舞中有許多跺腳的動作,要有脆響的.聲音,又有急促的節奏,所以腳躅很重要。
手姿:印度舞的一個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態約有100多種,每一種手姿都有特定的意義,有的代表美麗,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氣,有的甚至表示醜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號,而不同的神喜歡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過程中,舞者發自內心的微笑終始如一,表達了喜悅平和的心境。 頭動:頭部有節奏地向左、右動。
腰動:腰部的擺動讓身體婀娜多姿。
腳動:腳尖、腳跟、跺腳。印度舞腳的動作也極具表情。 眼睛:舞蹈時眼睛隨之轉動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語變幻莫測。比如用手指臉的姿勢表示美麗,荷花手姿是表演給神看時常用的手姿。手姿不僅表演起來令觀者眼花繚亂,花樣繁多的手姿還反映了表演者活躍的思維,是一種真正的腦部鍛煉,可謂“心靈手巧。” 跳躍的姿勢代表了印度神鳥“PIKAKE”。跳躍時,注意要眼睛盯著手。這種跳躍姿勢不僅好看,還能練習身體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別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與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處於半蹲的姿式。這個姿式對大腿和臀部線條很有好處噢! 想要有風情萬種的眼神嗎?向印度舞學習!頭不動,四面八方轉動你的眼珠,記得轉動的時候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提踵立腳趾。印度舞腳的動作,會讓你有美麗的小腿和腳踝。 舞蹈過程中,肩膀經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式,轉頭的動作也會幫助保養你的頸椎。 跳印度舞時,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印度美人擁有全世界最撩人的背。
③ 印度舞蹈有哪些分類,分別有那些特點
印度舞蹈包含了三種成分——純舞、態舞和劇舞。純舞是身體自身的節奏性的動作,態舞增加了表演或表情,劇舞是通過節奏性的動作和表情來表現的戲劇或主題。不具備這三種成分,舞蹈就不完整。
④ 印度舞蹈有哪些
印度舞種類繁多,大致分為古典舞、民間舞和寶萊塢舞蹈(電影舞蹈)。按照受眾分,古典舞在當代屬於精英藝術,民間舞和寶萊塢舞蹈則偏向於大眾娛樂。
從地區角度看,印度古典舞蹈可分為北印度舞蹈、南印度舞蹈、東印度舞蹈和東北印度舞蹈。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羅多舞、庫契普迪舞和格塔克里舞,東印度舞蹈為奧迪西舞,東北印度舞主要有薩提利亞舞和曼尼普利舞。北印度舞的音樂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則採用了Carnatic音樂,兩種音樂節奏和旋律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時,腿須筆直,身體曲線始終保持流線型,這種舞蹈講究用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豐富的手部動作,結合華麗的服飾和化妝,通過肢體語言而非音樂來演唱來傳情達意;而跳BharataNatyam時,腿可彎曲,身體幅度變化很大,更具欣賞性。 印度舞古典舞是表演給神看的舞蹈, 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古典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古典舞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⑤ 印度舞蹈知識簡介
印度舞蹈知識簡介
舞蹈在印度被認為是神的創造物,既是娛樂又是勸善的藝術形式,因此,幾乎每個印度人都能跳幾下舞。幾個印度人在一起談話時,常常就會有人情不自禁地扭起身體,手舞足蹈,用舞姿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或意思。每逢廟會或節日,人們更是通宵達旦地跳舞,樂此不疲。
演出舞蹈時,舞台前往往都要放一尊“舞蹈之王”濕婆的神像。神像右上乎拿著一面莫和鼓,象徵創造或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保護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他可以毀滅他所創造的一切:左下乎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徵著不受一切羈絆的自由;右腳踩著一個魔鬼,象徵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徵超脫塵世,向上升騰。
印度舞蹈特點是身體語言異常豐富,尤其是手語更是變幻莫測,更講究的是舞蹈者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都要有機地結合起來,舞蹈家總結出這樣的理論來:手之所至、目光隨之;目光所至,心靈隨之;心靈所在、表情伴之;表情所在,拉斯伴之。“拉斯”印度語的意思是“味道”,“拉斯伴之”之意就是跳舞要跳出“味”來。一個好的舞蹈演員要能跳出9種“拉斯”來,這9種“拉斯”是:愛情、英雄、詼諧、憐憫、怒、恐怖、輕蔑,驚,愕和安詳,演員如果表演的是“愛情拉斯”的動作,必須讓觀眾一看就明白這是情人之愛,還是兄妹之愛,或者是母子之愛;如果表演的是“恐怖拉斯”,就要區分是遇到魔鬼時的驚嚇,還是自然災害所引起之嚇。—個好的舞蹈演員要想完美體現各種拉斯,,心須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
在印度,所有藝術的起源都與宗教有關,不計其數的雕像和姿態各異的舞蹈人物彩繪裝飾了廟宇,而這些藝術品也使人們意識到在遠古的年代裡,舞蹈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通過它走向靈魂的救贖。提起印度舞蹈,喜愛舞蹈藝術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探求印度舞蹈的真諦,不遠萬里從世界各地前去"取經"的舞蹈迷們真是難以計數。一個國家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能夠讓如此眾多的求學者傾倒,也算得上是世界之最了。
印度是個傳統舞蹈十分富有的國家,目前被公認的古典舞蹈就有六派,他們是南部的婆羅多舞(BHARAT NATYAM),西海岸的卡塔卡利舞(KATHAKALI),東部的奧迪西舞(ODISSI),北部的卡塔克舞(KATHAK),東北部的曼尼普利舞(MANIPURI)和安德拉邦的庫契普迪舞(KUCHIPUDI)。至於各地區保存的'民間舞,土族舞更是不計其數。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印度民間舞大都是自娛的,小娃娃從小在村子裡跟著大人跳,自然而然就可掌握,他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而早期的印度古典舞都和宗教活動有關,是娛神的,供神欣賞的。進入現代社會後才成為供人欣賞的藝術,因此古典舞蹈演員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要掌握各種復雜的舞蹈技巧。通常,古典舞蹈演員都要經過六至七年的訓練,而卡塔卡利則需要十二年的嚴格訓練。
無論哪一派古典舞蹈至今都遵循著一套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這是因為兩千多年前有位名叫婆羅多(BHARATA)的學者,寫了一本名為《戲劇學》(NATYA SHASTRA)的著作,書中描述了舞蹈動作的規格,服裝的式樣以及面部表情等許多方面的要求,並且至今仍對印度古典舞蹈起著指導作用,使之保持著濃郁純真的民族特色。
印度古典舞蹈可分為三種形式:
1. 純舞蹈(NRITTA)沒有故事情節,只是用肢體表現不同的韻律,節奏和動作;
2. 有表演的舞蹈(NRITYA)有一些情節和內容,也可贊頌,祈禱某位神靈或英雄,故事不要求完整,通常是獨舞,在敘述故事情節時一人可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並由伴唱將歌詞內容傳達給觀眾;
3. 舞劇(NATYA)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眾多的演員合演,每人扮演各自的角色,演員在台上,可以說也可以唱。
"手勢"和"手語"是印度古典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勢是手的姿態,每個手勢都有名稱,但不包含任何意思,有單手勢和雙手勢之分,每派舞蹈都各有幾十種手勢。而"手語"則是用各種"手勢"配合面部和身體的表情表達某種特定的意思。一種"手勢"可以表達許多不同意思,因此"手勢"是可數的,而手語是不可數的,是難以計數的。
國內外觀眾喜歡印度舞蹈,常常因為人們通過她,能夠感受到印度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了解到印度人民的哲學思想,美學觀點和風俗人情,以及印度古典舞蹈那高超的技藝和經過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獨特表演方式,演員那千變萬化的手語,一會兒喜,一會兒怒,既傳神又會"說話"的面部表情,復雜的腳點技巧,濃郁東方色彩的舞蹈造型;以及那艷麗的服飾,豐富多變的節奏,如痴如醉的歌聲,使人真是目不暇接,屏息凝神。正因為這些傳統舞蹈深深根植於民族文化的沃土中,遭受到英國殖民主義統治近200年幾乎瀕臨衰亡的傳統舞蹈,只經過獨立後很短的文藝復興時期,不僅很快的恢復了生機,而且絲毫沒有染上殖民主義文化的污跡。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族文化都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沖擊,而印度古典舞蹈仍然保持著她特有的民族風采。印度舞蹈既是人類的寶貴遺產,更是世界文化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