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印度洋海嘯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印度洋海嘯是地震引發的,而地震是地殼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在目前的情況下,人的活動還不能對地殼運動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海洋當中就更不可能了。 震源: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板塊斷裂導致大地震.是太陽,太陽黑子大爆發,太陽黑子大爆發是有周期性的,每當太陽黑子大爆發對地球有很大影響,常有地震,(海嘯是地震所至)洪水,氣候異常發生。
Ⅱ 造成印尼海嘯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印尼海嘯的原因是地震。
事發地點位於旅遊熱點附近,加上正值聖誕節的旅遊旺季,受災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遊客;很多旅客成了這次災難的受害者。地震引發巨大的海嘯席捲了印度洋沿岸地區,但在太平洋沿岸,只看到海面的輕微起伏。
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三大的地震,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波及范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模里西斯、留尼汪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印度洋為什麼會出現海嘯擴展閱讀:
影響范圍
此次海嘯的波及范圍達到6個時區之廣,僅次於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肯亞、索馬里(東三區)、模里西斯、法屬留尼汪、塞席爾(東四區)、馬爾地夫(東五區)、印度(印度半時區)、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東六區)、緬甸;
澳屬科科斯(基靈)群島(緬甸半時區)、印度尼西亞(西部)、泰國(東七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遭遇了海嘯的沖擊,導致不同程度的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Ⅲ 印度洋海嘯直接原因是什麼
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涌動,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
受台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雖然有時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由數米到數百米,因此沖擊岸邊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嘯就不同了,雖然海嘯在遙遠的海面只有數厘米至數米高,但由於海面隆起的范圍大,有時海嘯的寬幅達數百公里,這種巨大的"水塊"產生的破壞力非常巨大,嚴重危害岸上的建築物和人的生命。據調查,這次印度洋大海嘯在泰國沿岸把一艘50噸重的船從海邊推到岸上1.2公里遠的地方。從有關數據來看,海嘯高達2米,木製房屋會瞬間遭到破壞;海嘯高達20米以上,鋼筋水泥建築物也難以招架。
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公里,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公里。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
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
Ⅳ 為什麼印尼總會發生海嘯印尼海嘯的原因是什麼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而印尼卻偏偏是海嘯的多發地,為什麼印尼總會發生海嘯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尼頻繁發生海嘯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
印尼大海嘯_印尼海嘯 -簡單介紹
印尼海嘯:印尼海嘯-簡介,印尼海嘯-發生過程_印尼大海嘯
印尼海嘯過後印尼海嘯是指2006年7月17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南部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沿岸部分地區海嘯,造成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傷,287人失蹤。
印尼海嘯4100人無家可歸。
海嘯是1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印尼大海嘯_印尼海嘯 -發生過程
印尼海嘯使大量遊客死亡2006年7月17日,印尼當地時間3時24分(北京時間16時24分)發生里氏7.2級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稱,這次的地震觸發了印尼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以及澳大利亞聖誕島和可可島區域海嘯預警。
截至7月17日傍晚,已造成當地至少80人死亡。
截至7月18日,印尼地震引發海嘯已造成357人死亡,其中包括來自沙特、巴基斯坦、荷蘭、日本和瑞士等國的7名外國人,另有數百人受傷,5400多人無家可歸,3萬餘人被撤到地勢較高的地方避難。此時記者證實,暫無中國公民傷亡。
截至7月19日,印尼政府部門稱,海嘯中本國遇難者人數升至531人,另有270多人失蹤。
印尼缺乏預警系統導致悲劇重演,海嘯死傷慘重。印度尼西亞副總統優素福·卡拉18日晚間說,國家救災統籌機構18日已向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的西爪哇南部地區提供了約110萬美元的緊急救濟經費,以幫助地方政府迅速展開救災工作。
印尼大海嘯_印尼海嘯 -原因分析
1、地震震級大,震源淺
本次地震震級達8.7級,屬於特大地震。地震發生在澳大利亞板塊與印度板塊2大全球構造板塊的交界處。地震區內,印度板塊,相對緬甸板塊,以6厘米/年速度向西北方向運動,在巽他海槽斜向俯沖收斂。印度板塊向緬甸板塊下,長期俯沖,積累了巨大的應力和能量,突然釋放,引起地殼劇烈震動。又由於震源淺(僅10公里),對海水的擾動強烈,引發巨大的海嘯。
2、受災地區沒有建立海嘯警報系統,缺乏預警機制
印度洋海域國家均未建立海嘯警報系統,缺乏預警機制,當大地震引發海嘯時,當地政府和人民在沒有任何防備和避難知識的情況下,遭受了“滅頂”之災。而太平洋海域的許多國家,為了預防海嘯,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成立了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國際海洋學委員會組成了“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國際協調組”,對海嘯警報系統業務開展協調工作,曾進行過一些成功的海嘯預警,使人員的傷亡大大減少。
3、受災地區對遭受地震海嘯的潛在危險性估計不足
盡管此次地震海嘯受災國家歷史上也有地震海嘯記載,但對如此大的災難估計不足,也沒能與國際海嘯研究機構和有預警能力的國家開展積極的合作。
4、受災地區社會防災准備不夠
一些受災地區經濟不發達,沿岸建築缺少相應的抗海嘯 措施 ,海邊的一些旅遊、度假等公共建築,缺乏防浪、避險設施,事先沒有很好的防災准備。再加上交通、通訊等設施落後,災難發生後,受災情況不能及時獲得,延誤了災後救援工作,客觀上加重了災害程度。
5、受災地區正值旅遊旺季,防災意識弱
本次地震海嘯發生在本年度的 聖誕節 ,是受災地區的旅遊旺季,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雲集海邊,賓館的入住率達到了百分之百,遊客處於放鬆休閑狀態,當地人們忙於接待,防災意識極低。
海嘯相關 文章 :
1. 應對海嘯的方法
2. 接到海嘯來臨時應該如何做
3. 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大的海嘯
4. 海嘯是如何形成的
5. 海嘯是怎樣引起的
Ⅳ 印度洋海嘯
(一)印度洋海嘯概況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晨7點59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3°19'N、95°19.47'E)海底40km處發生里氏9.1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使印度洋周邊的十幾個國家受災,造成約30萬人死亡,600萬人無家可歸。受災嚴重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索馬里和塞席爾等。海嘯還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災區很多水井和泉水源頭都受到了海水的沖擊無法使用,土地鹽鹼化,海岸受到侵蝕,海草、紅樹林沼澤、珊瑚及海洋動物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和影響。
(二)印度洋海嘯原因
引發印度洋海嘯的蘇門答臘地震震中位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發震斷層沿板塊邊緣延展1200km,斷層上下盤平均錯距15m,地震活動強烈。
海嘯的破壞力來自高大海浪強烈水平沖擊和水位突然升高引起的淹沒。海嘯沿海岸線呈帶狀分布,直接襲擊低平的河口與海灣等。對房屋、橋梁、供排水、供電、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和船隻、車輛、農田、果園、風景區、鹽場等造成破壞。印度洋海嘯災損嚴重還在於:災區人員(包括遊客)密集、居民缺乏有關海嘯及逃生的知識、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海嘯預警系統等。
(三)救援情況
災後,聯合國、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等向受災國提供了包括捐款、援助物資、醫療和救援人員、損失評估專家等救災援助。
(四)災後重建
災後各國援助受災國建設學校、醫院、飲水及衛生設施、基礎設施工程。2007年教育領域投入資金達到1.5億美元,建成了100多所學校,仍有250多所學校正在建設中。其他方面如兒童保健及營養、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也有所成效。
(五)減災對策
1.合理規劃
海岸地帶參考本次海嘯受災范圍,發生海嘯頻度與強度、距海岸線的遠近、地勢高低等因素,規劃建造永久性居住區時避開容易遭受海嘯災害的區域,將房屋布局在海拔較高且有適宜的逃生通道的海岸高地。房屋主體結構、附屬構件以及相互連接要有足夠的強度,靠近海邊的房屋盡量建3層以上,底層不能住人等。
在用地規劃上考慮給海浪留出若干通道,通過分流可以有效降低水頭。
2.消減海嘯水頭
海灘上種植紅樹林,沿岸低平地帶,按一定寬度相間種植高密度的椰樹、蒲葵、檳榔等喬灌木,可以有效地消減、阻擋海浪的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