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學霸30年考多少個碩士學位

印度學霸30年考多少個碩士學位

發布時間:2022-12-18 11:06:04

⑴ 印度第一富豪,當初喊話誰娶他女兒就送臨海豪宅,後來如何了

大家提起印度這個國家,總會說它很落後,而且窮人又那麼多。其實印度國內也是有富人的,而且還有一位亞洲首富呢,他旗下的企業在印度的地位,就像是三星在韓國一樣。不過,有錢人也有有錢人的煩惱,有時候太優秀也是一種錯。

對於印度首富女兒的婚禮,你們有什麼看法呢?其實我認為....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哦

⑵ 印度的教育狀況

印度一直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心, 希望能夠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增強其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印度獨立後便十分重視工程技術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國(房源)麻省理工學院(M IT ) , 在全國相繼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學院」, 發展至今, 印度已經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術學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術學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學及類似機構248 所, 開放大學7 所, 所有高校總數達到11 000多所, 高等學校在校生839. 9 萬人。

印度的一些大學在世界上已經頗有名氣, 在世界各國, 來自印度的工程師、教師、醫生和勞工有數百萬名, 受聘於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的有數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印度近年來經濟能持續增長與其近十年來軟體技術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軟體出口更是執世界之牛耳, 帶動了印度經濟的騰飛。有關資料顯示, 印度軟體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已達到了34 萬人, 其軟體科技人才還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

⑶ 科學家一般是什麼學歷

科學家什麼學歷?什麼是科學家?這兩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

什麼是科學家?

什麼是科學家?很多人都以為大學理工科教授就是科學家了,甚至有的人說大學老師都是科學家。也有人說至少的211大學的理工科教授才是科學家。

其實我看來,諾獎獲得者是百分百的科學家,但是兩院院士不一定算是科學家, 當然如果又不是諾獎獲得者,又不是院士, 甚至連個正教授都混不上,那別說自己是科學家了。

我認為真正的科學家就是能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這才算真正的科學家、 目前中國能算上世界范圍上的科學家的人,我看只有屠呦呦和楊振寧, 其他人大多人只能說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科學家的帽子還是不夠資格。

當然不少院士算科學家,不過在世界上名氣比較小。

當然也有不少為國防事情默默風險的科學家,這里就不在多說了。

科學家的學歷。

這個以前科學家的學歷都不高,不過現在想當科學家,沒有名校博士學位,基本上門都摸不著。如果現在你相當科學家,那就老老實實的上名牌大學,一直讀完博士, 才剛開始你的科學家夢想之旅、

國內科學家和國外其實不太一樣,國外很早就開展博士教育了,而國內也就金30年才開展博士教育。 因此國內目前的老一輩土生土長的很多科學家都是本科生,甚至不少是中專生。

下面開始舉例子了。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厲害,絕對是科學界名氣最大的科學家,和牛頓並稱top2。牛頓不多說了,牛頓那個時代,沒有碩士博士, 所以牛頓學歷就是本科。那麼愛因斯坦呢?

很多人說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物理業余愛好者,其實大錯特錯,愛因斯坦是標準的科班出身,

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1900年畢業於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入瑞士國籍,1905年, 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看到沒,愛因斯坦是瑞士最牛的一所大學畢業,然後又在另一所最牛的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 相當於是清華本科,北大博士。

蘇黎世理工培養了23名諾獎獲得者,愛因斯坦只是其中一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列世界 第9位 ; 2017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列世界第8位。

基本上國外的科學家都是博士學位,普通學歷的很少。

下面咱們介紹國內的科學家。

屠呦呦

北京醫科大學本科。那個年代,中國只有本科,所以本科就是最高學歷。那個時代還有很多中專畢業的院士。

陳學庚,男,1947年4月29日生,江蘇省泰興市人,1968年畢業於 新疆兵團奎屯農 校,中共黨員,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在學歷仍然是中專。

周錫元,江蘇無錫人,1938年5月出生,1956年畢業於 蘇州建築工程學校 。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歷仍然是中專。

國內科學家學歷不高,這個是特殊時期造成的,沒有啥意外。像陳景潤是本科畢業已經很不容易了。

最著名的低學歷是華羅庚,只有初中畢業,雖然到清華大學工作,據說受盡了歧視,後來楊振寧老爸當系主任時候對華羅庚很照顧,華羅庚算一個奇跡了。

張益唐

很多人以為張益唐也是個業余愛好者,其實大錯特錯,張益唐那可是科班出身,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 普渡大學 ,獲博士學位;2013年5月,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 是現代著名的數學家。

陶哲軒


陶哲軒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數學金牌;16歲獲得弗林德斯大學學士學位;17歲獲得弗林德斯大學碩士學位; 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這人絕對是個天才。

楊振寧

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田中耕一

科學家中屌絲逆襲的至於田中耕一,田中耕一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一直在島津公司上班,是一個底層小職員,他業余發些篇文章,然後就脫離學術圈, 當時他獲得化學諾獎,日本化學界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他。

不過屌絲逆襲的事估計以後難了,以後想當科學家,還得老老實實考博士。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不能這樣說,學歷只是一個稱呼。多少學歷不行的卻成為真正的科學家。,愛迪生,他是什麼學歷,靠的是智商,靠的是自己有探討的發現。

科學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到底什麼是科學家?如果說院士是科學家,那麼很多老師都不是院士,難道就不是科學家?比如張雙南研究員與苟利軍研究員、趙崢教授都不是院士,但在我心目中,他們是科學家。——不過也許他們也不會說自己是科學家。為什麼?因為科學家這個名詞其實是很模糊的,這個定義域不清楚,說不清楚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你這個問題就有點大了。

那麼,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嗎?我們知道,博士是最高的學歷,沒有比博士更高的了。那科學家都是博士嗎?我看也未必,比如袁隆平先生就不是博士。那袁隆平先生算科學家吧,他得了中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一般的科學家都沒有他的貢獻大。所以,一般情況下,科學家都有博士學位,但很多優秀科學家並不是博士。

鄧中翰院士,中星微集團創建人、董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數字多媒體晶元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掛職)。他肯定是非常傑出的科學家,他是博士。

以前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叫「第一位大學老師沒有上過大學。」這話可以看作是一句勵志語言,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幾十年前、上百年前大學老師的學習經歷。那時候的大學老師,整體上的學歷要低於現在的。像國內年齡比較大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可能只有本科文憑。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於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之後並沒有接受過研究生教育。

現在年輕一代的大學老師或者是科學家,他們就有非常高的學歷了,絕大多數有研究生學歷,並且是博士研究生學歷。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科學體系越來越健全,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專業,沒有學歷這個敲門磚,很難進入研究領域,也難出研究成果。

而且就培養目標上看,本科階段的教育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本科階段的教育基本是以知識為主,研究生階段就要進行科研訓練及科研工作了。科學家正是要對未知世界進行 探索 研究的,沒有研究生階段的訓練,很難在科研領域施展身手。

屠呦呦那一代的人物之所以沒有研究生學歷卻仍然可以成為傑出的科學家,是因為那個年代國內並沒有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但是國內還是要有人搞科研的。他們做的其實就是科研工作,只不過科研條件比較落後並且沒有一張研究生畢業文憑。

今天研究體系越來越健全了,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也變得越來越緊密,有更高的學歷,尤其是世界名校的博士學歷就能夠和更優秀的科學家交流合作,也就能夠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做出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群體的學歷不會朝低處走,沒有研究生經歷越來越難立足在科研領域。

科學家的學歷情況很復雜!大概有如下的情況:


網路配圖

在100年前,科學家的學歷可能差別比較大,既有博士,也有沒上過大學的! 體現出以前科研還是一個小眾參與的活動,因此各類人士都有可能參與。比如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910年11月—1985年6月)就只有初中學歷,但是他寫的高深的數學論文,在1930年就引起了 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拍案叫絕,並 當即作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做數學系助理員。但是在科研領域即便是當時,受過高等教育的還是居多數,不過還沒有到搞科研必須有博士學位,甚至必須是世界名校博士學位的超高要求!


網路配圖

現在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要想成為科學家,世界發達國家及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大都要求要有博士學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學位。否則可能連一個固定職位都謀取不到。 科學的發展也和100年完全不一樣了,學科門類分的越來越細,要想掌握某一個小的學科門類的科學家,必須經過長期嚴格的專業訓練。因而,雖然也有屠呦呦這樣沒有博士學位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例子,也有袁隆平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但是畢竟還是太少了!大多數科學家首先必須是博士,已經成為一個常態!


網路配圖

總之,從 歷史 上看科學家有各種學歷的,但是現在的科學家大多數都具有博士學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至少也受過高等教育! 所以,有志於從事科學事業,想成為科學家的青年學子,還是要盡量去著名高校和科學大家學習,獲取博士學位!

我的觀點是,科學家的學歷一般而言未有一定之規,可能是研究生學歷或大學本科學歷,也可能是專科學歷或初高中學歷或相當什麼學歷不等。具體來講,學歷對某個科學家而言並非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科學家在某個領域某個行業方面所從事的研究課題是否對 社會 對人類有最有益最突出的貢獻,以推動學科升級, 社會 進步,人類生存高質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科學家是什麼學歷?


我想應該先定義一下科學家。我的理解,並不是在科研單位做科研工作的人都叫科學家。這種人我們開玩笑地說,叫科研民工。也並不是教授都叫科學家,甚至部分院士也不見得能稱為科學家。 我覺得,應該是在某個領域做出一定成績的科學研究人員,才能叫科學家


現在大學招聘的人員一般都需要博士畢業,沒有博士畢業的人,根本進不了大學或者研究所的大門,所以,現在的科學家一般都是博士學歷。


那是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博士學歷呢?當然不是。

屠呦呦,我國科學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她1955年大學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 屠呦呦經歷我國高教史上波瀾壯闊的院系調整,她1951年入學,是北京大學,上學期間,醫學院拆分成獨立的北醫。不過北醫後來被北大再次合並,等屠呦呦獲獎時,她又變成了北大的校友了。

袁隆平,我國雜交水稻之父。 我們現在能在網上胡說八道,多虧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我們。他是本科畢業,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就是現在的西南大學。

陳景潤,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後來分配到四中教書,因為口音問題,被四中退回了原籍。這個大概是四中 歷史 上最懊惱的一件事了。

華羅庚,被稱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就初中畢業。


當然,以上這些科學家都是中國的,那時咱們的教育水平不怎麼樣,所以,大學水平就算很高了。那看看國外如何。

日本的, 中村修二,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1977年在德島大學本科畢業,1979年碩士畢業。學歷是碩士。德島大學也不是著名大學。不過中村修二去美國還是搞了研究,現在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

田中耕一,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1983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最高學歷是學士,而且現在並不在學術界,只是一個公司工作。他獲得諾獎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美國的, 克萊爾·威廉·湯博,他是冥王星的發現者,他是位牧羊少年, 因為酷愛天文學,被一個天文台僱傭。在那裡他發現了冥王星,發現了冥王星之後,被兩所大學授予了學士學位,原來他最多就是高中畢業。當然,現在冥王星已經不是太陽系的第9大行星了。

印度的, 拉馬努金,印度最偉大的數學家,也是近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他沒上過大學,不知道有沒有高中畢業,他就是自學和憑直覺在工作。


關於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學歷,我曾經聽一位著名教授聊過。 在他看來,一般大學畢業後,都可以做科研,因為已經有基本科學素養了,其他的就在研究中學習、思考就可以。 但現在基本都是博士,是因為做研究的門檻高,要進科研院所都必須是博士學歷。除了這些地方,其他地方很少有這些做研究的儀器,所以不好當科學家。

當然,不是說科學家必須要這些昂貴的儀器,只是這個時代需要。 楊振寧也講過,現在的時代是科學的青銅時代,不好出成果。 愛因斯坦的時代是黃金時代,同時代涌現出了很多傑出的科學家,時代好,他們那時也不需要昂貴的儀器來做實驗,大量的是新的思想,是科學的革命。


在現代,唯一有希望不是博士學歷的是數學。因為數學不要藉助外力,只是數學家的頭腦在思考。 這也是像華羅庚、拉馬努金中學畢業都能成為偉大的數學家的原因。


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到一次科學的革命,那將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時候,我估計英雄輩出,不需要博士學位問題也不大了。


大家覺得呢?

科學家應該是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但學歷真的各有不一,本科的有,研究生的有。學位最高的是博士學位,當然碩士以及學士學位的也都有。但占絕大多數的是博士學位(沒有具體數據)。

科學家大部份應為博士學歷。請注意,題目是「科學家大部分都是什麼學歷?

要了解科學家都有怎麼樣的學歷,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科學家。

學者是科學家?有發明創造的是科學家?

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 探索 、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狹義的定義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 社會 科學家這兩大類。所有自然科學和 社會 科學的研究人員,達到了一定的造詣,獲得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內的認可,均可以稱之為科學家。

被稱之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等。

而這些代表人物大部分出生在沒有大學的年代,所以他們沒有太高的學歷。

近現代,大部分科學家都有很高的學歷,或者是先獲得學歷,再有了科學家的稱號;或者在科學研究上有了成績以後被授予高學歷。

但不管哪種情況,被稱之科學家的人都對 社會 有很大的貢獻才會被冠以科學家的稱號。

而作為科學家要有這些品質:

科學,本身即是 探索 未知,發現真理,發展先進,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學問,而成為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人所擁有的精神是:鍥而不舍,勇於獻身於科學,無私奉獻卻淡泊名利……

選擇簡單對象開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盡量應用數學,完整的考慮各要素,建立理論,並通過修改和擴展,擴大應用范圍。

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爭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科學需要討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

⑷ 在美國,為什麼印度留學生比中國留學生更受名企歡迎

首先,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所以雖然口音奇怪,但他們比中國人的英語更好。
第二,印度原來是英國殖民地,受的是西方文化影響,文化上能夠更好的融入。
第三,印度人雖然長得黑,還經常被我們說阿三,但從血緣來說,他們屬於白人而不是黃種人,所以同一個人種還是會更傾向於同一人種(跟種族歧視無關)。
第四,印度的科技企業確實發展很好,在美國的企業也比較多。

⑸ 國外的「學霸」什麼樣

美國:「學渣」畢業後不好混
也許是受到影視劇影響,國內對美國學生有一種認識誤區,以為很多美國年輕人不愛學習,大學生熱衷社交派對,兄弟會喜歡把酒言歡。事實上,這只是美國教育的一個側面,而從主流來看,美國學校及家庭對學生的成績還是相當重視。除了一些紈絝子弟,大多數美國人視教育為重要投資,很多人為了上大學要申請助學金或向銀行貸款。一年五六萬美元的學費,如果不學出點名堂來,實在對不起這個高昂成本。
很多大學里的兄弟會都對GPA(平均成績點數,是大多數大學評估學生成績的制度)有要求,沒有達到3.5,連入會資格都沒有。此外,沒有一家知名企業願意聘用平均分才達到C水準的學生。也沒有知名大學會錄取這樣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學渣照樣能在美國社會混出名堂。盡管美國大學生畢業不至於失業,但如果成績爛,美國人會認為你只能混口飯吃,而談不上擁有職業前途。
在強手如林的美國中學和大學,人們對硬啃書本、成天泡圖書館熬出好成績的學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類學生把較多時間花在學習上,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國人其實更欣賞綜合素質出色的學生。這類人不僅成績出色,而且工作經驗豐富,各類活動都有他們活躍的身影,能在組織當中起到領袖作用。他們擅長利用時間,講究效率,會在健身房一邊練瑜伽一邊用平板電腦看材料;會在考前到圖書館大戰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學把酒狂歡;可以去谷歌、亞馬遜實習,也樂意為教會做周末義工;在所有科目獲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個暑期項目掙到數萬美元。
可以說,美國學霸始於高分卻不止於高分。創意和領導力是一個優秀生走上社會的必備條件。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學的高分畢業生,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是普林斯頓校史上GPA最高的畢業生之一。中國人喜歡提起從哈佛輟學創業的比爾·蓋茨,實際上,他的SAT成績也夠得上今天的學霸標准:數學和語文兩門的總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國人眼裡,這才叫霸氣。(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王海)
韓國:一半國會議員是「學神」
在韓國,人們喜歡用「學蟲」「學神」來稱呼那些熱愛學習且成績超群的學生。去年底舉行的韓國高考[微博]出現33名滿分獲得者,其中一名是來自全羅南道一所外國語高中的女生,人們稱贊她是「學神」中的「學神」。在韓國,外國語高中、科技高中、國際學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學神」大本營,通過「中考[微博]獨木橋」的尖子生方能進入這類高中。校園的氛圍也相當「求學派」,看到學生拉著旅行箱上學不是新奇事,因為這些「學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參考書為伴,一般的箱子不夠用。
與中國相似,韓國人十分看重考試成績,拚命學習考上三大高校(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以及國外名校是最高目標。到了大學,學習尖子們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鑽研的好習慣,畢業後不難找到好工作。韓國兩大門戶網站NAVER和DAUM的創始人李海珍和李載雄分別畢業於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計算機系。這兩位IT大佬都是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學神」。
「學閥社會」在韓國是「學歷加門第關系」的統稱。學界精英會形成專屬他們的「圈子」,寒門子弟想進入這個「圈子」,只能通過學習來實現「身份晉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過統計,在298名韓國國會議員中,畢業於最高學府首爾大學的有81人。其餘依次為高麗大學(25人)、延世大學(23人)、成均館大學(22人)。從這四大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神」政客占國會議員總數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現任蔚山市長金起炫(曾連續3屆當選國會議員)。畢業於首爾大學的金起炫在校期間平均每天只睡4小時,多年苦讀終於通過難如登天的司法考試,順利進入司法系統,並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當選議員後,金起炫仍被稱為「學神」,經常抱著資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並根據這些調查資料提交法律議案。如今,他依然手不離書,踐行「活到老學到老」。
就目前看,韓國各大公司招聘員工時,也打破不了「學閥」觀念,畢業於哪個學校、取得什麼文憑幾乎決定錄用與否。韓聯社此前報道說,一家調研機構今年上半年針對2514名27歲左右的韓國年輕人進行題為「幸福年輕人的特徵」的調查。結果顯示,越是高學歷、高門第的年輕人越幸福。這里的「門第」指的是畢業學校。比如,同樣是四年制大學本科學歷的人群,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稱,在十分重視學歷和門第的韓國社會,年輕人能否找到滿意的工作單位,很大程度上依賴上述兩個因素。這也正好應了那句話,「年少不爭當學神,老大隻能徒傷悲」。
而對於那些批評「一考定終身」制度和「學閥」觀念的韓國人來說,下列數據可能是最好的反駁。1998年至2007年十年間,在通過司法考試成功進入司法系統的精英中,畢業於首爾大學、延世大學及高麗大學這三大名校的人數占總數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試可不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而是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因此,主張「精英教育」的韓國人認為,休怪「學閥」觀念絆住你的就業夢,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沒有別人多」。(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學霸這個話題,《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到印度泰戈爾學校副校長普瑞緹女士。該校實行12年一貫制教育,在印度有相當知名度。普瑞緹女士認為,印度跟中國一樣,古時候的教育都以背誦為主,現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響,記憶力超群、擅長背誦的孩子往往會取得優異成績,成為人們所說的學霸。
傳統上,印度定義學霸的時候往往只看文化課成績,而不看體育、藝術等綜合素質的表現。近年來情況有所改變,在類似泰戈爾學校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先進學校,評價學生的辦法更趨綜合化,在校活躍程度、個人影響力以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分數也在評價體系中佔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來,印度就盛產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釋迦牟尼。當今的印度也沿襲這一傳統,出現許多早熟的學霸。被稱為「世上最聰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賈斯瓦爾11歲時就以優異成績通過中學畢業考試,進入旁遮普大學學習,成為印度最年輕的大學生。從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方面來講,印度人認可並崇尚天才兒童之說,他們認為天才的特殊稟賦是神的恩賜。印度教育部門專門面向9歲到16歲的超常兒童開設「天才兒童學校」,每年2月在全國統一進行考試。目前全國有約600所「天才兒童學校」,每年約有2萬名學生進入這些學校學習。
「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經濟改革之父」辛格讀書時成績都很優異。步入職業生涯後,他們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領域都有建樹。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印度只有學習好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許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時籍籍無名。比如現任總理莫迪的成績非常一般,唯有辯論才能出眾。印度商業巨頭塔塔集團的創始人塔塔也沒有輝煌的學生生涯,14歲就隨父到孟買謀生。
普瑞緹女士告訴記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國很像,學生面臨沉重的高考壓力和就業壓力。作為教育工作者,兩國的老師應該保護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盡量不要去禁錮他們的天性。
在大學任教的庫瑪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家庭條件和社會關系至關重要,許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業。有一項調查顯示,印度各級議會中的議員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對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學業出眾、獲得一個好文憑往往是基礎條件。而在步入職業生涯後,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CEO的班加羅爾男孩兒蘇哈斯·戈皮納思就是逆襲的「學霸」。蘇哈斯13歲時學會創建網站,14歲建立自己的軟體外包公司。盡管他的中考成績非常糟糕,公司卻取得成功,現在更成為價值幾千萬美元的跨國大公司。不過蘇哈斯的家庭篤信正統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蘇哈斯在父母的建議下正在大學校園回爐,念的是工程學。不過令蘇哈斯「苦惱」的是,那些學霸同學都稱他「先生」,爭著跟他合影並索要簽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張笑竹)
德國:不單以分數論英雄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科學學者胡萊爾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大學以前都是本碩連讀,畢業讀多少學期也沒有限制,「學渣」特別多。許多學生35歲還在讀大學。前幾年大學進行改革後,「學霸」又開始多了起來。
「德國大學里的學霸一般指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的學生。」胡萊爾曼說,總體來說,學校和社會對這類學霸持肯定態度。當然,學霸們也有得有失。一項調查顯示,2/3的德國學霸患有焦慮、失眠等症狀。

德國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有許多是大學里的學霸,比如紅火的網上鞋店乍藍多的創業者。不過許多大企業的老闆在大學里並不突出,甚至沒有上過大學。可以說,德國人從不把「學霸」和「學渣」的發展進行比較。他們認為,在學校的表現和在社會上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因此這是個偽命題。
有趣的是,德國有3名學霸反而因「學得過快」被校方告上法庭。這3人在短短20個月內完成60門考試,只用了正常學生1/4的時間。3人分工協作,聽取不同課程,之後交換筆記,以這種方式提前完成學習任務。他們甚至還有多餘精力到銀行實習。校方認為,這些學霸違反校規,必須補足每人3000歐元的學費。好在最後雙方握手言和。3人畢業後出書介紹成為學霸的過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體推薦。胡萊爾曼對此表示:「德國大學都是學分制,僅靠記憶是不夠的。有人學得快,那也是真才實學,理應獲得社會的尊重認可。」

⑹ MBA關註:印度人為什麼能在世界頂級職場完敗中國

近10年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進入全球頂尖企業擔任高管;世界500強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佔10個席位。

「印度效應」為什麼而產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為何如此超群?這甚至已經成為美國一些商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

登頂世界級企業

2017年9月,世界制葯巨頭諾華公司宣布: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江慕忠於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繼任成為新一任首席執行官。

這位新履職的CEO年僅42歲,是個印度人。他有著十分光鮮的履歷:早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後進入哈佛醫學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公共政策碩士學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麥肯錫,2005年加入諾華公司。升任CEO前,他擔任諾華全球葯品開發負責人兼首席醫學官。

後來,他親自主導的必應搜索引擎,以及基於雲計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戰績顯赫。尤其雲計算業務,更是成為微軟增長最快的產品,給集團貢獻了巨大利潤。

2014年2月,鮑爾默退位,納德拉順利接棒,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彼時,納德拉麵臨的是「救火」:微軟原本打算靠收購來的諾基亞移動業務,擴充自己的設備部門,卻在蘋果、谷歌面前敗下陣來;而一直以來,鮑爾默樹立的銷售導向作風已將微軟帶偏了軌道。

納德拉上任後,表以極大決心:我將不遺餘力地清除創新障礙,讓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軌道上。重要的是,微軟「必須回歸矽谷創業公司的工程師文化,以開發者為導向,主力推動利潤豐厚的雲計算業務」。

上任4年來,他對微軟的戰略思路進行了大幅調整:過去按件計費銷售的軟體變成基於雲的免費服務;讓Azure、企業產品和服務成為公司新的「現金牛」;同時開發和收購一些較好的移動應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還開放了很多產品和技術,如.NET開源、Xamarin開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開發。

近日微軟Build 2018的開幕演講上,納德拉表示:「智能雲與智能邊緣計算近在咫尺,這是巨大機遇,同時也倍感使命的艱巨。」而大會前夕,他還公布了一項顛覆微軟歷史的決定:Windows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存在。

一代IT巨頭終於甩掉了「歷史包袱」,納德拉成了「刷新」微軟歷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應

納德拉在極力用自己的方式讓微軟轉變,但在其所著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他稱自己只是在幫助微軟「進化」。

這個進化,就是重塑企業文化。

納德拉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高級管理團隊每個人之間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讓每個管理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愛好與人生哲學。「只有當個人都將自己的熱情與組織目標結合在一起時,企業才能進入最佳狀態。」

「納德拉身上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大家團結起來,激勵人們去做他們從未想像過的事情。」同事對他的這個評價,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個人領導魅力,另一方面也佐證了印度人比較團結的特點。

納德拉的變革在微軟形成了與蓋茨、鮑爾默時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經競爭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軟在業界頻遭詬病;而納德拉式的溫和領導,正讓這家公司變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溫和的納德拉,懂得一個對付「暴君」(老闆)的辦法:「他們對你大吼大叫,說你是瘋子,指責你試圖毀掉整個公司。但你不要被這種戲劇性場面嚇倒,只要一次次拿著數據去找他們,證明你的觀點。」

這是印度人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用思辨的方式解決問題。

資料顯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長於辯論,比如百事可樂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學生時代就是辯論高手,這使他們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成為爭執的靶子。

在信仰眾多、文化沖突較大的印度,這是一種絕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

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聯席院長楊壯研究發現,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樣的脈絡。「他們在真正做事的過程中,反映出自己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長項。」

富於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職場上更注重積極溝通。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中國的CEO要求開會,一到辦公室就綳著臉講話;而印度籍CEO一到會議室,開場白則是「嗨,我來了……」

納德拉說,在開會的時候,不只是讓自己聽,還要盡可能地讓其他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之後,作為領導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開會的細節反映出:中國的領導者趨向嚴謹,而印度的領導者更注重溝通的效果。

反觀被傳統教育灌輸的國人,盡管聰明、勤奮、服從、執行力一直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優秀品格,但是這些,在形成領導者的素養上卻差強人意。

不論是差異還是差距,在全球國家實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競爭對象,試圖實現超越。

30年前,中印兩國經濟規模不相上下,而30年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印度的追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與「印度管理」的差距,卻應令中國人細思極恐,奮起直追!

⑺ 國外的「學霸」什麼樣

高分高能
美國:「學渣」畢業後不好混
也許是受到影視劇影響,國內對美國學生有一種認識誤區,以為很多美國年輕人不愛學習,大學生熱衷社交派對,兄弟會喜歡把酒言歡。事實上,這只是美國教育的一個側面,而從主流來看,美國學校及家庭對學生的成績還是相當重視。除了一些紈絝子弟,大多數美國人視教育為重要投資,很多人為了上大學要申請助學金或向銀行貸款。一年五六萬美元的學費,如果不學出點名堂來,實在對不起這個高昂成本。
很多大學里的兄弟會都對GPA(平均成績點數,是大多數大學評估學生成績的制度)有要求,沒有達到3.5,連入會資格都沒有。此外,沒有一家知名企業願意聘用平均分才達到C水準的學生。也沒有知名大學會錄取這樣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學渣照樣能在美國社會混出名堂。盡管美國大學生畢業不至於失業,但如果成績爛,美國人會認為你只能混口飯吃,而談不上擁有職業前途。
在強手如林的美國中學和大學,人們對硬啃書本、成天泡圖書館熬出好成績的學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類學生把較多時間花在學習上,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國人其實更欣賞綜合素質出色的學生。這類人不僅成績出色,而且工作經驗豐富,各類活動都有他們活躍的身影,能在組織當中起到領袖作用。他們擅長利用時間,講究效率,會在健身房一邊練瑜伽一邊用平板電腦看材料;會在考前到圖書館大戰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學把酒狂歡;可以去谷歌、亞馬遜實習,也樂意為教會做周末義工;在所有科目獲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個暑期項目掙到數萬美元。
可以說,美國學霸始於高分卻不止於高分。創意和領導力是一個優秀生走上社會的必備條件。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學的高分畢業生,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是普林斯頓校史上GPA最高的畢業生之一。中國人喜歡提起從哈佛輟學創業的比爾·蓋茨,實際上,他的SAT成績也夠得上今天的學霸標准:數學和語文兩門的總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國人眼裡,這才叫霸氣。(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王海)
韓國:一半國會議員是「學神」
在韓國,人們喜歡用「學蟲」「學神」來稱呼那些熱愛學習且成績超群的學生。去年底舉行的韓國高考[微博]出現33名滿分獲得者,其中一名是來自全羅南道一所外國語高中的女生,人們稱贊她是「學神」中的「學神」。在韓國,外國語高中、科技高中、國際學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學神」大本營,通過「中考[微博]獨木橋」的尖子生方能進入這類高中。校園的氛圍也相當「求學派」,看到學生拉著旅行箱上學不是新奇事,因為這些「學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參考書為伴,一般的箱子不夠用。
與中國相似,韓國人十分看重考試成績,拚命學習考上三大高校(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以及國外名校是最高目標。到了大學,學習尖子們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鑽研的好習慣,畢業後不難找到好工作。韓國兩大門戶網站NAVER和DAUM的創始人李海珍和李載雄分別畢業於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計算機系。這兩位IT大佬都是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學神」。
「學閥社會」在韓國是「學歷加門第關系」的統稱。學界精英會形成專屬他們的「圈子」,寒門子弟想進入這個「圈子」,只能通過學習來實現「身份晉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過統計,在298名韓國國會議員中,畢業於最高學府首爾大學的有81人。其餘依次為高麗大學(25人)、延世大學(23人)、成均館大學(22人)。從這四大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神」政客占國會議員總數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現任蔚山市長金起炫(曾連續3屆當選國會議員)。畢業於首爾大學的金起炫在校期間平均每天只睡4小時,多年苦讀終於通過難如登天的司法考試,順利進入司法系統,並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當選議員後,金起炫仍被稱為「學神」,經常抱著資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並根據這些調查資料提交法律議案。如今,他依然手不離書,踐行「活到老學到老」。
就目前看,韓國各大公司招聘員工時,也打破不了「學閥」觀念,畢業於哪個學校、取得什麼文憑幾乎決定錄用與否。韓聯社此前報道說,一家調研機構今年上半年針對2514名27歲左右的韓國年輕人進行題為「幸福年輕人的特徵」的調查。結果顯示,越是高學歷、高門第的年輕人越幸福。這里的「門第」指的是畢業學校。比如,同樣是四年制大學本科學歷的人群,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稱,在十分重視學歷和門第的韓國社會,年輕人能否找到滿意的工作單位,很大程度上依賴上述兩個因素。這也正好應了那句話,「年少不爭當學神,老大隻能徒傷悲」。
而對於那些批評「一考定終身」制度和「學閥」觀念的韓國人來說,下列數據可能是最好的反駁。1998年至2007年十年間,在通過司法考試成功進入司法系統的精英中,畢業於首爾大學、延世大學及高麗大學這三大名校的人數占總數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試可不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而是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因此,主張「精英教育」的韓國人認為,休怪「學閥」觀念絆住你的就業夢,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沒有別人多」。(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學霸這個話題,《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到印度泰戈爾學校副校長普瑞緹女士。該校實行12年一貫制教育,在印度有相當知名度。普瑞緹女士認為,印度跟中國一樣,古時候的教育都以背誦為主,現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響,記憶力超群、擅長背誦的孩子往往會取得優異成績,成為人們所說的學霸。
傳統上,印度定義學霸的時候往往只看文化課成績,而不看體育、藝術等綜合素質的表現。近年來情況有所改變,在類似泰戈爾學校這種與國際接軌的先進學校,評價學生的辦法更趨綜合化,在校活躍程度、個人影響力以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分數也在評價體系中佔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來,印度就盛產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釋迦牟尼。當今的印度也沿襲這一傳統,出現許多早熟的學霸。被稱為「世上最聰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賈斯瓦爾11歲時就以優異成績通過中學畢業考試,進入旁遮普大學學習,成為印度最年輕的大學生。從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方面來講,印度人認可並崇尚天才兒童之說,他們認為天才的特殊稟賦是神的恩賜。印度教育部門專門面向9歲到16歲的超常兒童開設「天才兒童學校」,每年2月在全國統一進行考試。目前全國有約600所「天才兒童學校」,每年約有2萬名學生進入這些學校學習。
「印度導彈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經濟改革之父」辛格讀書時成績都很優異。步入職業生涯後,他們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領域都有建樹。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印度只有學習好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許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時籍籍無名。比如現任總理莫迪的成績非常一般,唯有辯論才能出眾。印度商業巨頭塔塔集團的創始人塔塔也沒有輝煌的學生生涯,14歲就隨父到孟買謀生。
普瑞緹女士告訴記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國很像,學生面臨沉重的高考壓力和就業壓力。作為教育工作者,兩國的老師應該保護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盡量不要去禁錮他們的天性。
在大學任教的庫瑪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家庭條件和社會關系至關重要,許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業。有一項調查顯示,印度各級議會中的議員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對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學業出眾、獲得一個好文憑往往是基礎條件。而在步入職業生涯後,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CEO的班加羅爾男孩兒蘇哈斯·戈皮納思就是逆襲的「學霸」。蘇哈斯13歲時學會創建網站,14歲建立自己的軟體外包公司。盡管他的中考成績非常糟糕,公司卻取得成功,現在更成為價值幾千萬美元的跨國大公司。不過蘇哈斯的家庭篤信正統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蘇哈斯在父母的建議下正在大學校園回爐,念的是工程學。不過令蘇哈斯「苦惱」的是,那些學霸同學都稱他「先生」,爭著跟他合影並索要簽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張笑竹)
德國:不單以分數論英雄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科學學者胡萊爾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大學以前都是本碩連讀,畢業讀多少學期也沒有限制,「學渣」特別多。許多學生35歲還在讀大學。前幾年大學進行改革後,「學霸」又開始多了起來。
「德國大學里的學霸一般指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的學生。」胡萊爾曼說,總體來說,學校和社會對這類學霸持肯定態度。當然,學霸們也有得有失。一項調查顯示,2/3的德國學霸患有焦慮、失眠等症狀。

德國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有許多是大學里的學霸,比如紅火的網上鞋店乍藍多的創業者。不過許多大企業的老闆在大學里並不突出,甚至沒有上過大學。可以說,德國人從不把「學霸」和「學渣」的發展進行比較。他們認為,在學校的表現和在社會上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因此這是個偽命題。
有趣的是,德國有3名學霸反而因「學得過快」被校方告上法庭。這3人在短短20個月內完成60門考試,只用了正常學生1/4的時間。3人分工協作,聽取不同課程,之後交換筆記,以這種方式提前完成學習任務。他們甚至還有多餘精力到銀行實習。校方認為,這些學霸違反校規,必須補足每人3000歐元的學費。好在最後雙方握手言和。3人畢業後出書介紹成為學霸的過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體推薦。胡萊爾曼對此表示:「德國大學都是學分制,僅靠記憶是不夠的。有人學得快,那也是真才實學,理應獲得社會的尊重認可。」

⑻ 印度拉馬努金32年短暫生命,給人們留下多少個公式

在學霸頻出的今天,學渣便成了對他們贊美的"綠葉"。可是,事實證明,很多"學渣"的事業、成就可能都會超越學霸。今天如此,過去也是這樣。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被人稱為學渣的人,那完全就是學渣界的最佳代表。


因此,一直到1997年,其中一部分才得到完成,出版了足足五大卷。而美國數學科普大師加德納說過一句話,應該是對拉馬努金最真實的評價,他說:至今出版過的關於當代數學家的傳記中,這是最好的、文獻最豐富的作品之一……

⑼ 出國留學需要考什麼

語言考試:主要包括雅思和托福考試。雅思考試主要是從聽、說、讀、寫四方面來綜合考核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托福考試分為聽、說、讀、寫四部分,每部分滿分30分。
入學考試:主要包括GMAT和GRE考試。
GMAT中文名為經企管理研究生入學考試,是工商管理碩士項目學習能力考試;GRE為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是由美國ETS所研發,適用於除法律與商科外的各專業研究生申請。
出國留學常見的考試有雅思、托福、GRE、GMAT,雅思和托福都是國際性的語言考試,托福考試是美式英語的考試。一站式出國留學攻略 http://www.offercoming.com

⑽ 為什麼美國職場數據顯示,印度人才正在全面碾壓中國人

印度人才會全面碾壓中國人,主要是因為印度人有二個優點。第一個優點:他們敢於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覺得印度人說英語會比我們中國人有優勢,其實不是的。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說的第一語言都是印度語,只有百分之二的印度人會把英語當作是自己的第一語言。印度人就算自己說的英語不是很標准,他們也會用英語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但我們中國人就比較自己的英語是不是流暢。如果說的不好,就算有想法,也不會說。

印度雖然經濟不如我們國家,但在教育這方面卻先於我們國家很多。印度管理學院在國際上有很高的地位,我國的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有很大的差距。印度人會學MBA,他們認為這是必修的課程。但我國人學習的東西比較片面,更專注在理論上。

閱讀全文

與印度學霸30年考多少個碩士學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怎麼對應美國金融制裁的 瀏覽:203
外貿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46
越南戰爭紀錄片哪裡有看 瀏覽:688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瀏覽:915
大廠英國宮到地鐵6號線怎麼坐車 瀏覽:45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2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2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5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2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7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49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4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2
如何注冊中國外交部郵件 瀏覽:58
非典為什麼會發生在印度 瀏覽:581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5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