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引進了多少西方先進國防技術

印度引進了多少西方先進國防技術

發布時間:2022-12-18 23:00:00

『壹』 1998年5月,印度以什麼為借口進行了五次核試驗。

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

印度人民黨政府堅持冷戰思維,認為只有發展核武器才能提高印度的國際地位。印度新政府深知進行核試驗必將遭到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因此採取了製造「中國威脅論」的辦法為其核試驗找借口。

1998年5月11日,印總理瓦傑帕伊在給柯林頓的信中說,印度對中國使之「面臨不斷惡化的安全環境,特別是不斷惡化的核環境深感不安」。

印度新政府製造「中國威脅論」的另一個目的是想轉移國內的注意力和混淆國際視聽。印度開動了所有宣傳機器:總理到處寫信說中國對其安全構成威脅;國防部長親自動筆,以散發「機密通知」的方式,說中國采購武器強化戰爭機器,造謠說中國在緬甸有駐軍;政府的喉舌刊物則說中國在西藏部署了核武器。



(1)印度引進了多少西方先進國防技術擴展閱讀

1948年,印度成立了原子能委員會,制定了《原子能法》,表明印度要「全力以赴地縮小長期的殖民統治所造成的技術差距」。

1954年,印度成立原子能部,執行原子能發展計劃。印度通過民用核能計劃秘密儲存核武器材料,研究、開發核武器技術並取得突破,於1974年5月爆炸了第一顆核裝置。

後來印度一直沒有進行核試驗,但從未停止核武器發展計劃,有一支2萬多人的科研隊伍長期從事核武器的研究與開發。

由於印度拒絕參加《核不擴散條約》,因而它不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核查其核反應堆等核設施,加之美國等國把印度列為「民主國家」,印基本上得以不受限制地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設備包括發展核武器的關鍵技術,西方國家媒體指出,印度的核計劃正是在美國的姑息、縱容之下發展起來的。

『貳』 為什麼印度能買到那麼多世界上先進的軍事裝備

為什麼?原因有如下幾點:一、無論西方,還是前蘇聯,當今的俄羅斯,都把印度視為扼制中國的一個好棋子。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人口與中國接近,經濟總量、國土面積,都有相當的實力,印度是最好的棋子。二、印度曾與中國交惡,被中國打得慘敗,念念不忘曾經的恥辱。但印度的國防工業恰好又不爭氣,因此,這個巨大的軍火市場,列強們啟能放過。並且,由於印度落後的軍工製造業,基本上不擔心技木的流失問題。三、印度人是歐羅巴人種,與西方列強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四、印度曾被英國殖民統治,與西方列強的溝通渠道較多。五、印度的政治制度與西方列強一脈相承,價值觀一至,容易得到西方列強的認可。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全世界的列強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印度,就是例證。六、俄羅斯、日本自古以來都是以侵略、掠奪、打壓、扼制中國,為其基本國策,向印度出售先進武器,對他們來講,太正常。中俄當前的密切關系,只是利益的驅使,形勢的逼迫而已。日本則是明火執仗,赤裸裸的與中國對著干……。以上淺見,供商榷。

『叄』 印度看起來這么窮,為什麼還有錢大量進口先進武器

印度在國際上也算是一個較大國家,但是它沒有先進的工業來支撐它的國家安全,以及其他原因導致它大量進口武器輜重。

印度購買先進武器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國家安全,提高國家軍事力量。另外他也是一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西方國家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困境,通過各種手段刺激經濟發展,其中軍售就是解決國內經濟的有效途徑。

『肆』 印度軍事力量與研究

(美)斯蒂芬·科恩 布魯克林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楊曉波 編譯

印度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其軍事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冷戰結束後,隨著印度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從國外獲得先進軍事技術的渠道也大大拓寬,特別是印度近期與美國的接近,更激發了印度軍方對獲取最先進技術的渴望。然而,在一片樂觀表象的背後,仍是不容迴避的冷酷現實:雖然苦心經營三十年後,印度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先進常規武器系統進口國之一,但印度的軍事和戰略地位卻並未得到顯著提升。國際戰略學者普遍認為,印度軍方和文官政府的關系還未理順,政府過於關注如何確保對武裝力量的控制,而忽略了如何建立並部署一支高效的軍事力量。軍隊和文官政府間關系的不暢,導致了印度軍隊的現代化和改革進程長期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目標和措施也不統一,而且武器采購和研發過程中腐敗現象叢生。

戰略上自我剋制的後果

自二戰結束、印巴分治以來,六十餘年過去了,印度在與這個面積只及其1/5的鄰國的對抗中,始終未能改善所處的戰略態勢;印度國內的許多反叛亂行動平均持續時間也長達二十年,這兩倍於世界平均水平。自1998年核試驗以來,與巴基斯坦的導彈差距不斷拉大的各種報道,也使得印度核威懾的質量遭到了質疑。印度軍隊歷史上唯一值得誇耀的行動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軍方在此次戰爭中成功肢解了東巴基斯坦,成立了今天的孟加拉國,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在提升軍事能力上的低效與無能。

由於印度憑借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立國,關鍵的政治人物大都奉行戰略上自我剋制的信條,反對將武力作為政治工具,極力貶低軍隊的作用。這使得國家領導層對國防事務始終缺乏一貫的政治指引,導致印度的軍事現代化雜亂無章,充滿了隨意性,而這恐怕更是印度軍事現代化一直步履蹣跚的主要原因。

盡管印度自獨立以來,經常處於沖突和戰爭之中,但印度政府長期以來卻一直堅持著反軍方的傳統。這導致在印度國內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印度各軍種領導人並不太受國家政治領導人的重視,反而是軍事科技及研究部門更受關注,這也許是因為開發更先進的技術對於印度更具有長期意義。尼赫魯曾邀請英國物理學家布萊科特對國家科學與防務的關系進行評估,布萊科特在最後遞交的報告中建議,印度的國防開支最好不要超過GDP的2%,推行有限的軍事現代化;他還建議由國家出資並控制軍事技術研發機構。

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的國防開支不斷削減。在三大軍種中,印度海軍受到政府更多的關注,並通過談判獲得了印度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印度空軍則獲得了二戰末期剩餘的「堪培拉」式運輸機;而規模最大的印度陸軍當時正在剛果執行維持和平任務,需要補充的裝備最多,卻幾乎被邊緣化了。當時在采購一批老式軍用吉普的過程中便暴出了印度的第一次國防采購丑聞,進而引發了軍方和文官政府之間的首次信任危機,陸軍領導人甚至以辭職相威脅抗議文官政府對軍方事務的政治干涉。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於尼赫魯政府在中印邊境地區推行「前進政策」,最終導致准備不足的印度軍隊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丟盡了臉面。

印度政府從1962年中印戰爭中得到的最慘痛的教訓,就是不能再對軍隊屢屢被削減的情況聽之任之了。印度政府啟動了龐大的軍備擴張計劃,准備將其陸軍規模擴大兩倍,並提升空軍的戰鬥力。而隨著印度防務重心的北移,印度海軍則不再像以往那樣受重視了。不過,這場戰爭留下的另一教訓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即政府應當減少對軍事事務的政治干預。印度軍方、特別是印度陸軍要求在作戰行動及人事制度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權,這在1965年和1971年爆發的兩次印巴戰爭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但這卻觸動了印度文官政府的敏感神經,政治領導層仍普遍對軍方坐大,甚至發動政變,充滿戒心。
此後印度文官政府與軍方的關系略有改善,在八十年代拉吉夫·甘地執政期間甚至還一度達到了比較融洽的程度。當時針對巴基斯坦的重整軍備及大力發展核能力,印度啟動了雄心勃勃的軍事現代化計劃。時任陸軍司令桑搭吉還在1985年牽頭成立了一個研究核問題的軍種間秘密委員會,並在1986年組織了一次名為「布拉斯塔克斯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盡管此次演習的目的至今秘而不宣,但軍事分析家們普遍認為,其目的是對巴基斯坦的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以防巴基斯坦擁有核武器。然而,印度政府很快又退縮了,軍方建立統一核武庫的努力再次白費了。

這樣的行事方式對印度政府而言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印度不僅沒有把在東巴取勝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到西巴,反而和巴基斯坦簽署了一個模稜兩可、沒有任何強制措施的協議。印度早在1974年就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卻要等到二十四年後的1998年才進行第二次核試驗,這樣的決策同樣令人迷惑不解。

其實,這些謎一般的決策,都是根植於戰略上自我剋制的一貫傳統。印度領導人並不是簡單地將使用武力作為有用的政治工具。因此,印度的國防政策也充斥著這樣的矛盾心理,進而也影響了印度的軍事現代化及改革努力。誠然,在局勢復雜多變的南亞地區,印度在軍事上的自我剋制無疑是明智之舉,有助於說服其他大國接受印度的崛起,但這對軍隊的發展規劃卻相當不利。由於軍隊與政府存在隔閡,各軍種間、各軍種與其他相關政府部門之間,也都存在分歧,加之軍方又難以求得至關重要的政策上的支持,這些因素使得印度在戰略上的自我剋制無異於從政治上放棄了對軍隊現代化的指引。此外,不管印度的戰略克制多麼明智,其夙敵巴基斯坦根本不會信以為真,仍會將印度當成一個咄咄逼人的龐然大物嚴加防範,而這又會對印度的安全產生現實影響。

軍隊和文官政府各行其是,互不協調

表面上看,印度的軍事現代化計劃雄心勃勃,三軍的裝備采購清單動輒上千億美元;印度最主要的國防研發機構——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也不斷宣稱取得了所謂突破性進展(實際上大都名不副實)。然而,只要細究其落實的過程,就能發現問題所在。簡單地說,每當軍方提議獲得某些武器系統時,印度政治領導層及文官政府,特別是財政部,往往是只批准部分項目,而否決軍方的其他要求,這樣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系列機制失調的問題。

首先,印度各軍種本身就是各取所需,所提出的計劃基本上缺乏協調。比如,一段時間以法制武器為主,一段時間又倒向俄制武器,再過一段時間又以英、美製武器為藍本。2002年初,印度因印度議會大廈遭襲擊而發動了「帕拉克拉姆作戰行動」,但由於動員機制落後,印度陸軍花了兩周時間才完成集結,不僅延誤了最佳攻擊時間,而且使巴基斯坦有了充分的時間進行戰爭准備。結果導致兩軍在邊境地區陳兵百萬,大戰一觸即發,由於擔心可能引發一場核戰爭,印度最後被迫取消了作戰計劃,印度陸軍為此在國內遭受了嚴厲的批評。「帕拉克拉姆作戰行動」使印度陸軍深切地感受到了落後過時的作戰理論,以及雜亂無章的軍事現代化所帶來的切膚之痛,這也成為觸動印度陸軍乃至全軍思想觀念的一個轉折點。戰後,帕德馬納班上將責成陸軍訓練司令部在吸收和借鑒美軍作戰理論的基礎上,擬制具有印度特色的陸軍新作戰理論。這樣,印度軍方的「冷啟動」作戰理論得以誕生,並成為軍方現代化的目標和方向。

然而,印度各軍種傳統上的各自為政仍有可能使該理論大打折扣。比如,印度陸軍根據「冷啟動」作戰理論,將攻擊直升機、坦克和遠程火炮作為采購重點。但印度空軍卻仍將核威懾作為首要任務,緊隨其後的是奪取空中優勢和國土防空任務,而對陸軍「冷啟動」理論至關重要的近距離火力支援,印度空軍則遲遲不願接受,最終也只是將其列為排在最後的一項使命。印度海軍則想確保印度海上航線的安全,保護印度的能源供應和貿易通道,還想進一步充當印度海上外交的工具,並在馬六甲海峽及非洲之角地區的反海盜行動中發揮作用。至於印度海軍在未來的印巴戰爭中將發揮何種作用,目前也沒有比較明確的說法。印度海軍恐怕對巴基斯坦問題根本就不太在意,而是想謀求更宏大的計劃,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俄羅斯翻新後的航母成了印度海軍最大的一筆采購訂單。
印度三軍對其在印度國家安全中應當發揮的作用也是看法各異,而且迄今也未見政府在政治上採取措施協調各軍種的立場。這樣一來所導致的後果是,「冷啟動」理論未來能否像陸軍想像的那樣發揮作用還很難說;印度的核威懾仍維系於單一的投擲手段——作戰飛機。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左翼反政府武裝的叛亂行動日漸活躍,印度陸軍很大一部分精力也會被國內的反叛亂行動所牽扯。2009年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後,印度政府似乎更想將軍事重心放在對付恐怖威脅上,而軍方則始終把矛頭對准西邊的巴基斯坦和北方的中國。這種對「誰才是真正敵人」的認識上的混亂,也從整體上妨礙了印度軍隊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盡管近年來改革高層國防體制、國防生產與采購機制的呼聲和要求不斷,但印度國家安全機構中存在的各行其是,互不協調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改觀。政府和軍方只是在通過追加國防預算就能解決問題的改革領域取得了進展,但涉及調整機構和發展重心的改革卻仍未見起色。例如,相關的評估報告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只要是與新設立指揮機構、職能部門或部隊有關,往往最容易得到落實;而一旦涉及領導層級的調整,則得到落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典型的莫過於一直以來要求設立類似三軍總司令職位的呼聲,這樣就能解決印度三軍發展重心互不協調的問題,但是印度政治領導層卻因擔心軍方權力過大而一直拒絕這樣做,他們試圖建立一個聯合參謀部性質的協調性機構,但又不賦予其實權,因而收效甚微。

最後,印度國防部還設有一個代表印度財政部行使權力的財務部門,負責監督所有國防開支,哪怕是已經得到批準的也不放過。既然內閣會議都批准了開支項目,這樣的部門又有何權力壓縮,甚至拒絕軍方的需求?這樣的機構設置當然會引發是否正當、合理以及政策上的一系列問題,而在正常情況下,這應當屬於國防部長的職責范疇。

不合理的裝備采購體制導致腐敗叢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印度武器采購過程中存在的腐敗行為,一直是印度國內的一個政治問題。1989年,因在「博福斯」火炮、HDW潛艇以及其他武器采購項目中存在大量吃回扣的行為,導致拉吉夫·甘地政府在一片指責聲中被迫下台。自此以後,印度高層領導人為防止軍事采購中的弊案引火燒身,只得盡量放慢新裝備的采購步伐。然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不僅不能解決腐敗問題,反而更不利於軍隊的發展。對此,一些印度防務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么多年過去了,軍隊拚命想要實現現代化,卻又將花不完的資金流回了國庫。

根深蒂固的腐敗也蔓延到了軍事研發機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啟動了不少規模龐大且資金充裕的防務項目,用以向印度軍隊提供先進的戰斗機、坦克和導彈。但幾十年過去了,這些項目錢花了不少,卻沒有一樣東西令軍方感到滿意,最後又得回到對外采購的老路上去。在這些項目中,LCA戰斗機和「阿瓊」式坦克的開發基本上算是失敗了,而被視為頗有成效的導彈項目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截至2010年,印度軍方手中還沒有一種導彈能夠改變與中國,甚至是巴基斯坦對抗時的戰略態勢。「大地」短程導彈由於射程過近且使用液體推進劑,根本就難以發揮作用;而射程較遠的「烈火」導彈還處於修修補補的試驗階段,離裝備部隊仍遙遙無期;至於其他改型導彈,如「阿什卡」等,其戰略作用也較有限。
國營機構實際上壟斷了印度的軍事科技研發,致使許多充滿活力的私營部門仍難以進入印度國防工業領域。而在美國,大量中、小規模的防務承包商構成了研發與創新的主體,但印度顯然仍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盡管最近印度也通過各種計劃試圖引入一些私營部門參與軍事采購,但印度國防機構對這些私營企業仍充滿了不信任,來自國外的供貨商仍比印度國內的私營小公司更容易贏得印度國防部的合同。

幾十年來,由於秉承自力更生的思想,印度政府一直輕信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種種不實之承諾,為其提供了巨額資金支持,而事實上,印度在軍事科技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卻並非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功勞,而應歸功於印度原子能委員會,正是該機構建成了印度的核裝置。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願公開追究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責任,反而又讓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負責人兼任了印度國防部長的首席科學顧問,這兩個職務(既是供貨方又是訂購方的顧問)本質上顯然存在著利害沖突,可這在印度卻根本就不算什麼問題。

造成體制性腐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的國防體系一直無法擺脫對蘇/俄武器裝備的依賴。印度最初尋求蘇聯武器裝備的原因有目共睹,既然美國選擇了支持巴基斯坦,印度自然會倒向蘇聯。但是,印度做出這種政治決策還另有玄機:印度認為,屬於國營性質的蘇聯國防工業不會存在腐敗現象,而西方公司,特別是美國公司往往唯利是圖,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然而,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天真了,實際上蘇/俄供貨商和西方公司一樣也大搞腐敗,只是由於蘇聯實行封閉的體制,腐敗現象在蘇聯國內從未得到真實的報道。盡管俄羅斯自由媒體已對俄羅斯軍火貿易中的問題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批評,但印度仍在沿襲以往的傳統觀念。不僅如此,為蘇/俄供貨方服務的印度「經紀商」更是把俄羅斯人做生意的各種伎倆進一步「發揚光大」,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近來會在引進俄羅斯「戈爾什科夫」號翻新航母的交易中遭受種種磨難,其實深思起來,出現這樣荒唐可笑的事一點也不荒唐。

這樣的思想烙印在印度與西方做軍火生意時也屢見不鮮。印度政界和文官政府機構普遍認為,西方公司都是唯利是圖,因此,新德里寧願以政府對政府的形式做軍火生意,也不願意和西方公司直接打交道,但這樣做往往又會招致軍方用戶的不滿,他們需要和供貨商簽訂較長期限的維護保養協議。也正是由於觀念作祟,印度與美國的政治關系雖然日趨密切,但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仍未有很大的起色。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印度與以色列日益密切的軍火供應關系。在印度市場運作最成功的以色列航宇工業公司就是一家國營公司,而且該公司迅速採用了俄羅斯的運作模式:以向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提供合作研發機會為誘餌,贏得采購合同。而美國公司則不太願意和一家國營公司打交道,更談不上轉讓高端技術了,他們寧願在印度成立一家子公司,以便繼續控制技術。

總之,近三十年來,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先進常規武器輸入國之一,但持續不斷的軍備采購卻未能顯著提高印度的戰略地位;印度軍隊迫切希望實現現代化,但軍方在關繫到改善國家安全處境的國家事務中卻沒有充分的發言權。軍方與文官政府間的機制不暢,使得多年來重整軍備的效果大打折扣。目標不明確的軍備采購對於說服其他大國接受印度的溫和崛起當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將其作為籌劃軍隊發展的基本准則,否則印度軍事現代化的前景仍不容樂觀

『伍』 全世界軍事力量最強的十個國家是哪十個國家

NO.1美國
美國經濟是美國軍事實力的強大保證,美國軍事科技、軍事思想和軍費開支都是世界第一,現在其軍事力量正在向外層空間發展,武裝到牙齒、零傷亡以逐漸接近,美國的反導系統十分先進。
美國擁有最先進且規模最龐大的戰略轟炸機群和戰斗機群,空軍偵察,預警系統先進而完善。其中以B-2、F-22、F-35為首的隱形兵器,將全世界帶入隱形時代。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有少量重型轟炸機,而美國則是清一色的重型轟炸機。遠程轟炸機一直是美國推行全球軍事戰略的重要工具,目前空軍共裝備190架。美國空軍的F–22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部署的第五代戰機。
海軍是美國最強勢的環節,有著世界最強的海軍陸戰隊和海豹突擊隊,有十一艘航空母艦,每一艘航母各配備九艘裝有巡航導彈的戰斗護衛艦護航,並有核潛艇導航,在航空母艦和核攻擊潛艇數量上,是居絕對優勢地位的,其中尼米茲級「里根」號航空母艦只有俄國唯一的一艘名為」庫茲涅佐夫號」的航母在現代化程度上可與其相比。
美國陸軍是"一支能應付當今世界任何挑戰的聯合部隊,陸軍現役部隊約50萬人。西點軍校為美國陸軍提供叻長久不衰的指揮機構,美國的任何一個士兵在其他國家基本訓練幾周,就能變成特戰隊員。
美軍不是「紙老虎」,面對世界任何軍隊,它都是一隻徹頭徹尾的真老虎。「海洋是美國的延伸國土,美國和任何一個沿海國家都是鄰國。」
NO.2俄羅斯
現役部隊編制人數約為100萬人,這個昔日的超級大國繼承了蘇聯70%的軍力,重工業基礎雄厚,軍事科技發達,擁有很強的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其自行研製的SS-27「白楊」核洲際導彈的彈頭再入大氣層時,能作S型機動,令美國NMD攔截系統束手無策。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優秀的戰略導彈潛艇,還有與美國不相上下的核武器庫。
當今世界主要核國家的核威懾力量多由「三位一體」陸基戰略(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這三大兵器構成。目前,俄羅斯擁有的核潛艇總數居世界各國之首———共5級36艘,佔世界核潛艇總數的60%,並在某些技術領域略優於美國。與美國相比,在重型戰略轟炸機等空基核力量方面,俄目前還處於劣勢,但是仍然能對敵國構成了潛在的戰略威脅。今天,美、俄擁有全球90%以上的陸基戰略導彈,無論數量質量,都堪稱當今世界的「超級核大國」,美國現役陸基洲陸導彈580枚,而俄羅斯則為800枚。
在過去10多年間,由於經濟拮據,目前俄軍現役武器裝備大多仍為70~80年代的蘇制武器為主,但是俄羅斯仍是一支令西方發抖的巨大力量,仍有機會和能力與擁有最先進軍事技術的國家進行對抗。俄羅斯還是一直在為恢復大國地位的目標而奮斗。
俄羅斯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第二。「俄羅斯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
NO.3中國
中國擁有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電子技術和西方比稍遜,通過從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引進了很多先進的軍事技術,現已取得很大成果。軍事科技在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提高,並且有很多創新,擁有較強的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和武器整和仿製吸收能力。空間技術和導彈技術領先歐洲。軍隊再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正邁向外層空間。但是中國的基礎工業薄弱,工藝加工技術還有待提高,這些弱點直接影響中國武器的質量,壽命和出口。
中國解放軍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陸軍,約有210萬,而且開始從機械化向信息化發展,機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超過了俄軍,「千萬不要在陸地上和中國軍隊交手」。中國每個兵種都裝備有部分中國自己開發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武器,中國很重視技術的儲備,一旦戰爭爆發,中國可以迅速的換裝先進武器。中國軍隊的總體實力目前落後美國10~15年。
中國空軍擁有大約40萬人以及約2000架戰機。相比之下,美國擁有2300多架戰機,台灣地區則擁有大約400架戰機。目前在役的最先進戰機是俄羅斯的蘇-30和蘇-27戰機。目前,解放軍空軍已經部署了無人偵查機。此外,中國還正在研發國產第四代戰機殲-11戰機。中國空軍作戰半徑仍遠達900海里,能夠強力覆蓋「第一島鏈」。中國有約200個戰機基地,其中13個基地具備「防核攻擊能力」。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給出的資料則顯示,美國海軍為300萬噸,俄羅斯為110萬噸,中國海軍艦艇總噸位為82萬噸,同樣被列在第三。中國沒有航空母艦,而核潛艇數量居世界第二。但是水面艦艇以及反潛力量,都弱於日本,也明顯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二炮部隊最受重視,其裝備的先進的核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精度很高,全部由中國自己開發。核導彈技術緊逼俄羅斯,和美國只有數年之差。
中國向太空努力進取一方面是為了構建「先進空基C4ISR設施和偵察網路」。中國積極研發打航母、反導彈和打衛星的新式武器。
NO.4法國
法國是微型超級大國,全球型軍隊,擁有很先進的完善軍事工業體系,電子技術發達,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在歐洲是最強的,軍事裝備幾乎不依賴別國,但卻能夠開發出很多和美國分禮抗庭的高技術武器。
法國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坦克之一「勒克萊爾」,但是未經過實戰考驗。法國空間技術在歐洲優勢明顯,代表歐洲高科技精華的歐空局、空客,都是在法國為領導下開展的,其最著名的發明就是Mirage系列的噴氣式戰斗機,也是在軍用航空歷史上呼聲最高的飛行器。
法國海軍是美國以外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核潛艇和常規潛艇技術都居世界前列,法國是除美國與前蘇聯外唯一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陸基戰略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國家。
NO.5英國
英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現在的實力已經無法代替美國,但是憑著雄厚的工業基礎,經濟實力發達的軍事科技,和電子技術,以及美國的支持,足以維持英國的世界強國地位。英國戰略資源比較豐富,抗制裁能力在西歐各國中最強,
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簡稱RAF)是英國的空軍分支,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獨立空軍,亦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空軍之一。英國目前擁有的洲際導彈和核彈頭總數不是很多,但因裝備性能出色,其戰略核力量足以構成有效的威懾。
法國和英國幾乎沒有戰略防禦縱深,故而這兩個國家都極為重視其海空軍力量的建設,這也是這兩個國家極力發展海基和空基戰略核力量的原因。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老牌海軍強國,不但擁有航空母艦編隊及其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幾乎為零的航母遠洋作戰理論,還擁有遠強於中國海軍的核動力潛艇艦隊。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海軍遠洋航行能力和作戰理論。
NO.6.日本
日本自衛隊編制總人數約為26萬人,武器裝備的總體性能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部分裝備甚至比美軍的還先進。。日本海軍戰鬥力是居亞洲首位的,其反潛力量更是世界數一數二,有性能一流的常規潛艇和驅逐艦,也通過從歐美購買了完整的艦載武器系統,由於歷史等原因被削減了軍備,但軍事潛力非常巨大。
日本海上自衛隊現裝備各類艦艇共約160艘,總噸位在45萬噸以上,其中包括5艘「宙斯盾」驅逐艦,至少16艘潛艇和1艘1.35萬噸的准航母。日本航空自衛隊擁有完善的最新雷達監測陣列和空中戰斗巡邏隊。
日本是世界第二科技大國,雄厚的科技實力為日本軍事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未來日本將在三軍主戰兵器、導彈防禦、航空航天甚至核武器等軍事技術領域保持或取得領先地位,其軍事技術的尖端化趨勢不可逆轉
NO.7德國
德國國民素質一流,文化深厚,戰斗意志和戰術思想聞名世界而富有創造力。德國開創了閃電戰的時代,並開創了裝甲兵協同坦克作戰的陸軍高機動作戰的先河。同時德國還最先將空降兵應用於實戰。
陸軍戰鬥力在歐洲首屈一指。其生產的豹2系列坦克和美洲虎步兵車,已經被多個機構評為世界第一,目前已經被歐洲多個國家的制式坦克,輕武器(尤其是反坦克輕武器)和特種部隊的戰鬥力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德國缺少現成的彈道導彈和核武器,和導彈技術非常相關的衛星發射能力也相當薄弱。
NO.8印度
目前,印度自稱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或許在20年內將成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現在印度軍隊中絕大部分為俄式裝備或仿俄式裝備,且不乏俄羅斯軍隊里最頂級的軍事裝備。當今的亞洲只有印度擁有航空母艦。20世紀70年代,在印巴戰爭中,印度海軍多次出動航母對巴基斯坦進行封鎖和威懾。
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輕型航母,1986年,印度又從英國購買了2.9萬噸航母「維拉特」號。2004年,印度與俄羅斯簽約,購買俄退役航母「戈爾什科夫元帥」號,由俄羅斯幫助進行現代化改裝,命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同時印度也致力於自行研製「國產航母」。
NO.9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美國F18戰斗機最大的海外生產國,和加拿大這些和平主義的國家不同,他們為自己的F18不斷的購買和使用他們自己或歐美各種最先進的巡航導彈和先進航電模塊,不久的將來也將武裝更先進的F35。
澳大利亞擁有南半球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澳大利亞計劃將於2011年後20年內出資2762。7億美元,用於升級軍事裝備,其中包括戰斗機、潛艇和快速軍艦,以及組建一批F-35戰斗機群
NO.10以色列
以色列以攻為守的小國先進軍隊,生存環境惡劣,周邊強敵林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造就了這個地區「軍事強國」,也刺激了它的軍事工業和軍品貿易的發展。
國民重視教育,文化底蘊深厚,採用「舉國皆兵」的國防思想,重視軍事而不濫用武力,武器和戰術的創造性非常強,在長期戰爭中屢戰屢勝。軍工體系「五臟俱全」,是世界上第八個可以發射衛星的國家,並有能力生產各類導彈。

『陸』 中國和印度軍力對比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柒』 印度的實力到底怎麼樣各方面

以上回答可以忽略掉了 樓主 印度相對於東亞小國來說 確實是個龐然大物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 只能是一頭笨牛 先沖軍事上講:印度國產的阿瓊坦克 花費無數人力物力 結果准備量產的時候 他們本國陸軍都不願意使用 而我們國家的99式 可以正面擊穿現有任何坦克的裝甲 綜合性能世界一流 印度的所謂國產飛機 70%的零件需要進口 完全就是組裝下 而我們的J-10B 在亞洲可以橫掃 更別說J-20了 還有航母 三天一大修 五天一小修 他們的主戰裝備都是進口的 打一件少一件 至於作戰能力 當初的邊防軍就打得他們王牌雞飛狗跳的 更別說主力野戰軍了 除了是一個有核國家 常規軍力 我們國家可以絕對壓制印度 經濟方面:很多人以為印度的軟體行業很給力 其實這是個誤區 他們做的都是外包產品 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極少 變相的加工基地而已 目前中國在IT方面的實力都已經遠遠超過印度 工業的話 更糾結 他們的基礎工業非常薄弱 很多零件設備都是進口的 偏偏他們底子薄 卻喜歡爭創高新技術 導致頭重腳輕 連摩托車都沒辦法完全國產的國家 卻花大錢去搞航天 社會制度方面:印度是目前唯一的等級制度的大國 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種姓制度 有上等人和下等人之分 下等人想要進入上曾社會 幾乎不可能 姓氏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在這方面 只要丟進去一個小火苗 就能引發他們的內部混亂 所以印度只能充當某些勢力抑制中國的棋子 想單挑中國 他們還沒這資格

閱讀全文

與印度引進了多少西方先進國防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軟體貸款需要多久 瀏覽:253
伊朗是怎麼對應美國金融制裁的 瀏覽:203
外貿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46
越南戰爭紀錄片哪裡有看 瀏覽:688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瀏覽:915
大廠英國宮到地鐵6號線怎麼坐車 瀏覽:45
美國為什麼要轟炸伊朗軍事基地 瀏覽:302
gua是什麼意思印尼語 瀏覽:152
哪裡可以看印尼電影 瀏覽: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錢 瀏覽:105
印尼ice是在哪裡 瀏覽:442
印度最貴的魚叫忘什麼魚 瀏覽:327
義大利有什麼文化建築 瀏覽:751
如何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 瀏覽:695
彩葉印度榕怎麼養 瀏覽:34
如何注冊中國外交部郵件 瀏覽:58
非典為什麼會發生在印度 瀏覽:583
英國的上院與下院分別管什麼 瀏覽:187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62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