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如何評價阿克巴
印度人如何評價阿克巴?印度人一般評價阿克巴,他們仍能是比較聰明的,所以印度人也是比較善良的,所以他們才會這么評價阿克巴。
B. 印度人怎麼看待1962中印戰爭
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家理查德·安德魯斯准將對外稱:這是一場中國形勢的「殲滅戰的開始」。我們在韓戰中多次領教過這種手法。印度通往前方的軍事補給線,完全被中國軍隊切斷。士兵們在缺乏食物的戰斗狀態下,開始出現大面積渙散。隨即,中國軍隊抓住有力戰機,開始發起「中國形式的」殲滅戰。短短8個小時。印度號稱「東亞1,2旅的」2支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此時,中國軍隊繼續向前推進。其先遣部隊,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圍50公里處。其深入印度作戰達212公里。但是,此時中國政府作出了讓印度人驚訝的決定,中國軍隊開始快速回撤。中國在後期正式宣布:中印自衛戰爭結束。而且,中國方面歸還了包括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在內3968名戰俘,以及全部繳獲的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
中國軍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 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由於受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限制,這場戰爭基本上是雙方的步兵部隊參與,在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雙方的步兵裝備。中國軍隊步兵武器是新換裝不久的56式系列班用武器(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56式班用機槍),而印度士兵手中是二戰英國軍隊制式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司登II、III及斯特林L2A3 沖鋒槍,印軍使用的輕機槍是布倫MKII、III輕機槍。其他的不談,印軍武器裝備還停留在1947年的水平上,而我軍輕武器比印軍的要先進2代,比英美援助印軍的先進1代。戰場上,中國軍隊戰士對大量繳獲的還沒開箱的英美自動武器根本就不屑一顧。雙方士兵的戰斗素質也沒有在一個檔次上,除了廓爾喀這支雇傭兵部隊,印度人從來就不是英勇的戰士。
這次戰爭一舉粉碎了印度的「前進政策」,維持了中印邊境近40年的和平局面,超過當時「1場戰爭管30年」的估計。最重要的是中國軍隊擊敗了來自當時世界上軍事兩大最強大陣營,北約以及華約聯合支持的印度。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即便是在現在的先進條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C.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D. 評價印度英雄甘地
甘地主義的核心卻是其為印度民族解放斗爭提出的真理與非暴力學說。而對強大的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他提出的唯一斗爭武器就是堅持真理與非暴力。,「真理是神」實際上是把印度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眾神歸一」,把宗教的神與現實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眾熟悉、了解的語言和形式,喚起人們在真理的旗幟下不分種族、宗教、教派、種姓團結起來,勇敢無畏地追求真理。這無疑是印度資產階級藉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吸引群眾參加反英斗爭的有效武器。同時因為它提倡非暴力,不僅適應了英國殖民統治下人民被剝奪了武裝的權利,一直受宗教成見麻痹的現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著議會民主制外衣、富於統治經驗的殖民者接受;不僅能發動群眾,又能始終把群眾運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因而很適合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一戰」和十月革命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無產階級世界革命高潮來臨的時代條件下,既希望利用群眾的反帝斗爭以實現自身的政治經濟目標,又要防止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幾度洶涌澎湃,雖歷遭挫折,卻歷久不絕,並最終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大勢所趨的形勢下,迫使英國殖民者撤出印度,應該說,甘地主義在這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甘地把非暴力作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則,明顯地具有種種弊病和缺陷,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如絕對的非暴力不可能實現;貶斥一切暴力,給群眾運動制定清規戒律,不準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縛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果只要發生暴力就停止運動,必然挫傷士氣,喪失革命時機,延長革命過程;群眾性自苦和自我犧牲,總有時間和環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鎮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無謂的犧牲;注重小處著眼,認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導致輕重倒置,目標模糊;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眾的蒙昧落後意識,不利於群眾的真正覺醒;等等。時至今日,人們一般都承認,甘地是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對印度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功不可沒。
E.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關於1962年東北邊境特區(the 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簡稱N.E.F.A,)的「潰敗」,已經有很多的論著。但是其中許多是有傾向性的,或是使人誤解的,很少是客觀的和准確的記述。1962年的事件,在印度軍事史上是不光榮的一頁。但是,應該下令作一次徹底的而無偏見的查究,以便從中吸取教訓,或者說尚待吸取教訓。這份報告,應該公諸於眾,這一點還未曾做到。結果,在公眾的頭腦里,對於東北邊境特區戰爭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掌握處理,繼續存在著很多的誤解。例如,普遍地認為陸軍基本上沒有對中國進行抵抗。而且,在誰應對作出災難性的決定負責任這一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很多的爭論,對於東北邊境特區的潰敗,究竟由誰承擔罪責,是軍方還是政府領袖?個別的作者盡力為自己辯解,這是無助於澄清令人不安的疑團的。 自從中國侵犯我們的邊境領土,現在差不多已過去二十年了。在那次戰爭中,我在關鍵的達旺要地(Tawang) 指揮第四步兵師作戰,我們負責保衛塔格拉前線和娘江河谷以及達旺地區。我經過二十年之久的思考,才下定決心敘述這一樁歷史事件,以澄清1962年10月底導致達旺失陷的原委。我這樣做,不是為我自己或者為第四步兵師的同事們進行辯解(我希望讀者同意我的話),而是為了澄清對那次戰爭的誤解。已故旅長約翰·達爾維在他多年前出版的《喜馬拉雅的失策》(The Himalayan Blunder)一書中,記載了他的經歷。我是達爾維的師長,可以證明他所寫的是事實。然而,他的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他接觸不到高級領導層交換意見進行爭論的領域,而正是在那種領域內,最高司令部形成了在塔格拉山脊分界線地區有關防禦和進攻態勢的可行的作戰訓劃,我接觸到其中大量的情況,這就是我之所以認識到,我們可悲地缺乏在正常情況下作出如此重大戰略決策時所應採取的內行專業程序。我知道這些情況,感到十分惱怒,因為我的部隊由於這種不負責任而遭受了巨大的犧牲。 我覺得,這些方面必須客觀地予以記載。尤其應該被廣泛了解的是,我們的軍隊打仗是好的——在戰爭中傷亡慘重,主要是由於我們沒有後勤支援才終於被打敗。只有一個不光彩的例子,就是在1962年11月第二次進攻的時候,某一防區的部隊放棄陣地潰退了。因此,對於那些在戰爭中頑強戰斗並且死去的許多官兵不予記述,則是不公平的。 這是一個軍人講的故事,它不涉及有關印度政府外交目的和方法的政治爭論,也不涉及處理喜馬拉雅邊界問題的中印談判。我們政府對於我們在西藏的利益所作的處理,並非全都得到印度人民的贊成。那是另外的問題。的確不屬於這本軍事記載的范圍。
F. 現在印度寶萊塢出現過最無語的事情,為什麼長得像華人的印度人都是反派或是壞人,而印度人都是英雄好人
因為1962年的中印戰爭,印度吃了大虧,一直心存報復,又無力報復,只能採用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G. 印度英雄甘地曾當過律師,為何當年打官司竟會臨陣怯場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他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19歲去英國學習法律,但是他從小就很靦腆害羞,比較內向。
一、出身平凡,老實靦腆
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他的家庭非常循規蹈矩,他們虔誠的信奉著印度教,從來不會殺害生物,每天只吃素食,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非常的老實。甘地從小就很內向,不怎麼喜歡說話,喜歡害羞,非常聽從父母的話,13歲就結了婚,和一個同齡的女孩,但女孩是一個文盲,由此可見,性格原因是他那次怯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甘地是印度人盡皆知的大英雄,他的事跡被後人所銘記,當初的怯場也是他的一個小往事,性格有很大的決定因素,文化差異也是,不過英雄是需要磨練的,他不斷的進步,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那片凈土,所謂的怯場也展現了他的律師行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H. 如何用社會歷史批評評《英雄》
2006-12-29 14:06:52
大中小
形式主義害死你,張藝謀
在批評張藝謀之前,我先想,他一定會反駁的,如果要反駁,我認為他最好能引用美國前總統里根的一句話。他說:這就像一座山,山在那兒,有人要爬它,山就是這種感覺,為什麼有人要登山,山的感覺就是這樣。的確,現今的張藝謀就像電影界的一座山,讓人仰止。像我這樣無名的囂小當然也就很想爬上這座高山,來證明一下自己。反正我今天就是要批評張藝謀了。在時下媒體都被紅包收買的年代,有許多真實的聲音都被掩蓋了,於是媒體上都是讓人惡心的表揚,沒人敢對大師進行批評。
批評張藝謀先從《英雄》說起,《英雄》就是一部對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經典電影《羅生門》的拙劣模仿。張藝謀的想法可以看出是好的,想模仿三角度敘事,但是他只學了皮毛,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形式,而沒有學到《羅生門》的神韻,《羅生門》最終講的是人性都是自私的,三個人三種不同的解釋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自己好,別人不好。張藝謀沒有學到這點,因此《英雄》里的故事情節七零八落,最後也沒講明白自己要說什麼。這主要和張藝謀的出身有關,張藝謀是學攝影的,因此對文本的把握能力很差。在電視圈裡有一個潛規則,(借用一下潛規則這個詞,現在潛規則都快變成色情交易的代名詞了,悲哀)就是當記者的,當編導的可以轉行當攝像,很容易,但是當攝像的想當記者、編導,就很難,很難。因為攝像看到的大多是表面上的東西,寫作永遠是攝像的一道坎。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張藝謀對講故事無能為力的情況了。張藝謀拍攝的武俠電影永遠都是場面宏大,故事孱弱、蒼白。
包括他第二部武俠電影《十面埋伏》,原本以為接受了《英雄》的批評之後,張應該痛下決心,努力寫好劇本,沒想到《十面埋伏》出來以後,整個是一個古裝版的《無間道》,做為大師一點原創都沒有,四處抄襲,抄襲完日本人,又抄襲香港同胞,我真替他悲哀。但是抄襲你就好好抄襲,他還不,非得把故事講得亂七八糟,一點邏輯和道理也沒有,官府好像只有兩名官差,就是劉德華和金城武,也沒有上司,也沒有同事,飛刀門倒是一大堆人,我氣得自己都說亂了。這兩個都是老片子了,少說兩句。
接下來說說《黃金甲》,我看了《黃金甲》之後,最大的感覺就是漏洞百出。
張藝謀一直被人詬病的就是劇本,於是這回他乾脆就直接喊出來,我就是要翻拍《雷雨》,《雷雨》劇本經典,這回你們大家沒話說了吧。豈不知照貓畫虎地學,還是把一個的《雷雨》拍得烏煙瘴氣。整個電影我就記得兩團白肉在我眼前晃來晃去。
首先,整個皇宮就一家五口人,周潤發和鞏俐就像兩公婆,根本不像皇帝和皇後。叫一個沒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里,除了了皇後還應該有其他妃子,我查了一下,什麼貴妃啊、嬪妃啊、才人啊、御女啊,皇帝的家裡好多人。但是到了《黃金甲》里,這些都沒有了,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老外要是看到了,一定會以為中國很早就尊重女權,民主進程一下子就推進了1000多年。過重陽節是全家人聚會,後宮里的妃子也是皇帝的家人,當然有權也應該和皇帝一起過。但是電影里看不見妃子,為什麼?因為《雷雨》裡面沒有,張藝謀也就不知道應該加幾個妃子進去。
而且唐朝以降,都設有三省六部,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但是電影里一個宰相、大臣也看不到,48小時里,也沒看見皇帝親臨朝政。作亂謀反這么大的事情,怎麼能不和大臣商量。最起碼也應該了解一下大臣們的立場。
還有整個後宮無論皇上、皇後、皇子都住在一棟樓里,感覺這個皇帝太寒酸。怎麼著也得一人一個大別墅啊,最起碼皇後住慈寧宮,然後去什麼乾清宮(我瞎說的)找太子,要穿門過院,結果鞏俐一人在樓道跑來跑去,好像從503串到505一樣。難道唐朝皇帝也提倡節約型社會,開始住塔樓了。
還有很多,都懶得說了,總之張藝謀缺乏對文本的把握,不知道什麼是邏輯,什麼是真實,只知道用大色塊、大場面來拼湊,完全是形式主義。而且電影里大量的無意義的大場面鏡頭也打破了故事的敘事。他把《雷雨》的故事生硬地搬到了古代,完全沒有改動,一點看不出他對《雷雨》、對電影的誠意。
所以,讓張藝謀做奧運會開幕式的導演倒很適合,因為那個需要大場面,但是當導演,他就缺點東西,缺什麼,思想。
這么大的投資,這么大牌的演員,找誰導演都能賣到這樣的票房,因此票房說明不了問題。大導演要有原創精神,有自己的思想。李安能成為國際著名的導演,不是因為他拍的東西場面大,票房高,而是他的電影里一直融入了他自己對文化的思考,對於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的思考。
而張藝謀恰恰缺的就是這一點,這些不是他抄襲一個經典劇本就能改變的。
前幾天偶然在電視上看了一部英、德合拍的電影《我愛貝克漢姆》,原以為只是一部追貝克漢姆的爛片子,結果看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部以英國女子足球發展為背景,反映在英國生活的印度人生活狀態和追求的電影,片子的主題是這些印度人在英國生活多年,一直不能融入英國的主流社會,但是他們不甘逆來順受,自強不息,最終靠自己的天分贏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這樣一部小製作的電影我都能看到導演背後的誠意,但是在《黃金甲》,我什麼都看不到,只能看到一群無知少女,袒胸露背,在我眼前晃來晃去。
表面上的宏大、奢華掩蓋不了電影本身的蒼白,虛假的形式主義也挽救不了張藝謀的電影事業。
說了很多,說得比較凌亂,也不成邏輯,慢慢看吧。
最後總結一下,形式主義害死人,不,形式主義害死你,張藝謀。
I. 玄奘:古印度人怎樣評價唐太宗
王曰: 「嘗聞………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對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國稱。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
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游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戒日王於公元642年在其國都曲女城為唐僧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賓主雙方還進行了積極的互動和會談,情況如何,且看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記》里的記載。
據唐僧記載,戒日王朝國力雄厚,其他的不表,光騎著大象的象兵就有六萬,馬軍有十萬,幅員遍及整個北印度,而且三十年沒有戰爭。在這次會見中,戒日王問唐僧:「你來自哪裡,來這里有什麼要求?」唐僧答:「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來取經。」——這說法,在《西遊記》裡面已經是唐僧的口頭禪了。
對唐朝音樂有所聞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史上有名的貞觀年間,雖然隔著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時候的信息還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這番話透露出當時東亞南亞信息溝通的一些真實面目,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起碼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其實,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處。當他還是一位王子的時候,其兄長就被鄰國國王所殺,戒日王勵精圖治,用六年時間征戰天下,不僅報了兄長之仇,而且還統一了整個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國家,就這點而言,他的經歷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藝青年,李世民愛玩音樂,戒日王愛寫劇本,他寫有三部劇本:《鍾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其中還有愛情劇。
所謂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聽了戒日王的話,唐僧回答說:「情況是這樣的。我們的國家叫大唐國,而我們的皇帝在繼位之前稱為秦王,現在已經登基繼位,就稱為天子。」糾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誤區。
這次會見後,戒日王請唐僧騎著大象巡遊印度半島,留下一段佳話~
J. 甘地為什麼被印度人敬仰
甘地在印度被給予「國家的父親」之榮譽。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意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這鼓舞了其他國家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
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很簡單,那就是: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他的生日,10月2日,被定為甘地紀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國家法定假日,也是國際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紀念日。
通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這也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人們起來為他們的獨立而奮斗。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或者更准確一點是聯邦(因為「英」這個前綴於1946年沒有了,變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Mahatma」(一般漢譯為「聖雄」)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這是在他授予印度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Gurudev」(意即「偉大的導師」)的稱號後,1915年泰戈爾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也在印度以外國家和地區被廣泛地接受,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復雜關系。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