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印度音樂中,最有代表性的長頸的彈撥樂器是什麼
印度最有代表性的兩種彈弦樂器是西塔琴和維納琴。
B. ragas是印度什麼樂器
ragas
不是印度的什麼樂器,是一種印度的旋律體系。
n.拉格(印度教的一種傳統曲調)( raga的名詞復數 );
度音樂中主要的架構是旋律體系稱為拉格(Raga) ,及極為復雜的節拍體系稱之為塔拉(Tala).
「拉格」(Raga,梵語的"raga",意熱情。)被稱為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也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它是一種旋律的框架。它有很多種,每種拉格都有自己特有的音階,音程以及旋律片斷,並表達某種特定的味(Rasa),但拉格本身只是一種框架,它要靠音樂家的即興表演加以豐富、完善。
拉格原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藉特定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五個到七個的音符所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這種先人所制定的旋律型(Raga) 北印度有3百種,但很多也失傳了,有譜可循的拉格有80餘種,如今常用的約60餘種。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演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春夏秋冬,悲傷、喜悅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拉格不只是固定的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更細致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和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速度的掌控,因此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的音樂家。塔拉(Tala)源自梵語,塔(Ta)是坦安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di)的分身的舞蹈拉西亞(Lashia),合稱塔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塔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搭拉(節拍)非常復雜,不是按照每個小節中有幾個單位拍來計算的,首先要分清楚每一句中有幾個單位拍,從6拍(3+3) 、7拍(3+4) 、8拍(4+4)或10拍(2+3+2+3) 、12拍(6+6) 和最常見的16拍(4+4+4+4) ,可組合成百上千種變化。印度搭拉可以是等值區分,也可以是不等值區分。
搭拉提供了精準拉格旋律的架構的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要深入體驗聆賞印度音樂不能不知搭拉和拉格。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緒,可歸納成九種;
1) 喜感的=游戲
2) 驚喜的=驚奇
3) 悲傷的=悲情
4) 憤怒的=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厭惡
7) 情慾的=(被和諧了)
8) 英雄的=征服
9) 寧靜的=和平
印度的古書中記載有九種基本的情感,其他的情感可以由它們混合而成,就象所有的色彩都可以由三原色混合得來。這九種情感是:
Shringar - Love
Hasya - Comic
Karuna - Sadness
Raudra - Furious
Veera - Heroic
Bhayanak - Terrible
Vibhats - Disgusting
Adbhuta - Wonderment.
Shanta - Peace。
C. 印度民間音樂分為哪四大類
印度音樂獨特、豐富而復雜,是今天世界音樂文化中最豐富的寶藏。印度音樂是一個古老的系統,據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吠陀經。
霎哈嘉瑜珈的拜贊(Bhajans)音樂,是所有音樂中的上選,能量最好,是真正的能量音樂,在自覺後可以在身體上有感知到。它也就是中國文化中提到的仙樂--梵樂。根據古印度的傳統,音樂應為純粹奉獻和頌贊的上天,乃回敬上天的神聖禮物,非為娛樂,故要符合上天的宏圖及靈性波段。 印度古典音樂每一個音符都與輪穴(chakra) 有對應,當然有其力量。這方面自己應自行來驗證。中國文化也有提及過印度文化中梵文的玄奧威力。梵文的每個母音與不同輪穴有對應。因此用梵文或梵文衍生出來的方言來唱的拜贊歌 (bhajan),會有助凈化人們體內的精微能量系統。梵文發音中的Sa、Re、Ga、Ma、Pa、Da、Ni分別對應於我們的根輪、腹輪、臍輪、心輪、喉輪、額輪和頂輪。科學實驗已證明,霎哈嘉瑜伽可以消除壓力及有關的毛病,都可以享受到身、心、靈各方面的裨益。拜贊歌乃印度傳統民間音樂,也是霎哈嘉瑜伽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是來贊頌上天的不同面貌、美善和恩澤。歌詞以梵文(Sanskrit 古印度語)及相衍生出來的印地語(Hindi, 北印度)及馬拉塔語(Marathi,中印度)為主;曲目快慢板俱全。傳統樂器有來自印度的小型簧風琴(Harmonium)、雙面鼓( dholack),拜贊歌團多以傳統塔布拉鼓 (Tabla ) 為主要擊樂。此外,印度音樂樂器常見的有西塔琴(Sitar)、長笛(Flute)、薩羅德(Sarod)、坦布拉琴(Tanpura)、桑圖爾(Santoor)等。
卡瓦里(Qawwali)是一種崇神歌曲,是一種宗教贊歌,這種紀念和歌頌先知默罕默德的吟唱。Qawwali是回教蘇非派獨創的吟唱歌樂,回教敬拜儀式中向來排斥音樂,蘇非派卻是其中的異數,以Tabla、Dhaolak、手鼓(Naal)、簧風琴(Harmonium)和著高亢的男聲,引領真主信眾進入恍惚狂喜的忘我境界。承襲百餘年家學淵源的努斯拉‧法帖‧阿里‧汗,Qawwali的魅力因他而舉世聞名,他頌贊真主,歌唱愛與和平,兼顧入世關懷與出世情操,演唱場地也從傳統祭壇走向英、法兩國的音樂廳,其歌聲如古昔韃靼健駒,狂馳於大漠天際,轉板拔尖迅如電光石火;伴奏之鼓聲擊掌如詭雷拍浪,加上一呼百諾的合聲。「卡瓦里」歌調一般是由一二個托缽僧領唱,信眾附和,舉辦演唱的地點不外是蘇非派古代先師的陵墓、紀念地,或是領唱的修行人暫時掛靠的寺院,一般是由男子來表演,有獨唱,也有群唱,通常還有樂器伴奏,有節奏激烈的打擊樂,另有一種從西方傳入的簧風琴,音質厚實,很有穿透力。
D. 印度音樂里是不是有弦樂叫什麼樂器
那是印度的民族樂器:Sitar
E. 急求:印度舞蹈音樂特色!~
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 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 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印度的古典樂器:
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於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 Vina)而已。
• 印度的弦嗚樂器:
維納琴(Vina)、沙拉沙地維納琴+ (Sarasati Vina) 、維其查維納琴(Vichitra Vina)、盧達維納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達樣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魯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蘭吉(Sarangi)、沙蘭吉達(Saringda)、沙羅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達(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彈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蘇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達拉琴(Swarmandala)。
• 西塔琴的發明:
西元1296-1316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 Khusru)將維納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師亦是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的先河!
• 印度氣鳴樂器:
鎖吶(Nagasara or Nari)、噴吉(Punji)、納拉塔朗(Nallatarang)、庫瑪(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諾斯布穀(No**ug)、多羅尼(Drone)、尼卡爾那(Ninkairna)、搭土裡(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爾(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鳴樂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單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爾吉(Dholki、達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達沙米拉(Karadsamila)。伊達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擊樂器,是對鼓,低音稱為(Bayan)、高音稱為(Dayan),因此又稱雙頭鼓。此鼓約有700年前 阿米枯樹(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樣。
•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興都斯坦一種14小節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節拍鼓。14拍的鼓譜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 塔拉瓦達亞(Tala Vadaya):
樂團將多種打擊果樂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Mridangam)、陶壺鼓(Ghatam) ..... 輪番上陣或一起交響打擊,製造高潮。
• 體鳴樂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滿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脫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兒欣(Mursig)。
F. 印度尼西亞的代表樂器是什麼啊
印度尼西亞的民族樂器非常多,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有銅鑼、鐵木琴、鼓及其它管弦樂器等,通常一個樂團的樂器大約有20種左右,戲曲的戲碼以印度宗教的神話故事。
在印尼,甘美朗音樂是具有代表性的、最能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音樂種類,在世界上影響范圍很大,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它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朗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樂的一個窗口。然而印度尼西亞的傳統音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除了固守傳統,從傳統元素中結合西方的風格創新的音樂也成為一個發展方向。
G. 求一個慢搖曲子,印度風格的,主打樂器是木笛(舞蛇的那種笛子)
推薦去下載莎拉。布萊曼的<Arabian Nights>,,還有《Harem》、《It's Beauful day》
<wakawak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