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B.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C. 印度有哪些低種姓的名人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寶萊塢演員:johnny lever
種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島,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長期統治,膚色較淺的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他們編造了一個傳奇故事,說創世者梵天的腦袋變成了婆羅門,上肢和身軀變成了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
祭司集團屬於婆羅門,武士集團屬於剎帝利,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群體屬於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羅。
(3)印度有多少出名的人才擴展閱讀: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D. 印度最出名的影星有哪幾位
作為一個電影迷,近幾年對印度電影我還是很看好的,最有名的應該是阿米爾·汗了,他憑借著寶萊塢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進入我國市場,讓我開始了解他,再到後來的「摔跤吧爸爸」幾乎可以說是部部精品。但是除了阿米爾·汗以外印度明星也不少前段時間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這部電影也成為了一匹黑馬讓男主角深入人心。但是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沙魯克·汗如同一個「印度夢」,他雙親早逝,出身平凡,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了寶萊塢近20年來最具影響和代表性的人物。1992年進入電影圈,第二年,1993年開始拿最佳男演員獎,此後憑著努力敬業的態度,出色的演技獲獎無數,成為印度頭號男影星。本世紀初,《阿育王》和《寶萊塢生死戀》成就了他的國際巨星身份,曾被《時代》評為「影響亞洲的人」。他每次去英國出席頒獎典禮都如同一場風暴來襲,2004年前往芝加哥取外景時曾造成萬人圍觀交通堵塞,2008年被《商業周刊》世界最具影響力50位人物排名41位(唯一入圍影星)。
E. 印度在世界有那麼多精英,為什麼科技技術發展沒有想像中的出色
1、印度其實沒有那麼多精英,這是媒體宣傳轟炸的結果。比如說很多印度人在歐美當CEO這件事情,就是一個典型的誇大宣傳。按照印度在美國的僑會的統計,全世界主要企業中的印度裔高管只有50多人。科學家方面,曾經有一個評選,全世界最頂尖的4000名科學家,其中中國人有接近500人,而那麼愛出風頭的印度人有多少呢?10個人。還有謠傳NASA有30%甚至50%的專家是印度裔,但實際上只有大約3%。所謂牛得不行的印度理工,事實上在世界上也屬於無名小卒,無論怎麼排名也排不進前三百。
2、印度的科學水平在世界上確實還算不錯,但和我們比差得就有點多。實際上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水平來說,大體上可以分為美國、中國、其它國家,中美都屬於可以單挑「其它國家」的。印度在「其他國家」裡面算是不錯的。比如他們的高質量論文(被引前10%)數量也是排進世界前10的(比日本還多一些),雖然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左右。自然指數排到第13,雖然還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但是差不多也是俄羅斯的兩倍。
F. 印度最出名的三個人中,你心裡的人選是誰
薩爾曼·汗,寶萊塢三汗天王之一。薩爾曼·汗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演員,還是節目主持人、製片人以及慈善家。代表作品有《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真愛在我心》《情到濃時》《卡然和阿俊》《不要懼怕愛》《通緝令》《無畏警官》《保鏢》《猛虎英雄傳》。強烈推薦薩爾曼·汗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絕對是一部佳作!
G. 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國家的建設迅速崛起。以勤勞不畏艱苦的體質,日以夜繼地發展經濟,同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國讀書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數人都是經過20年的寒窗苦讀,才開始步入工作階段。
但這么勤奮的國人來到各大國際組織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反觀在我們眼裡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夥伴,卻占據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網友:有外掛真可怕!
現狀
之前看新聞報道,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達10位,力排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巨子,占據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國能擔任CEO級別的高管,沒有一個。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個印度曾經大面積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國思維方式徹底地貫穿印度的教育層面,西方人也就更加親近這種開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們非常受到美國人的提拔與重視。外加印度人嚴重的抱團行為,舉賢不避親,較為團結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積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現狀讓他們的才能得到磨礪,也出現很多網友的感慨:外掛民族的外掛真可怕,出現這么多高管,我們都是為他們打工的啊!另外對此,你怎麼看?
H. 印度14億人中有精英嗎
印度14億人中有精英。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都是印度裔精英,早在國內外報道中被反復提及。然而,印裔在美國社會的影響力,可能比想像中的還要大:谷歌、微軟、IBM、推特的CEO是印度裔,甚至摩托羅拉、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香奈兒、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等知名國際巨頭的CEO也都被印度裔精英拿下。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
I. 世界十大首富印度有幾個
只有一個,印度首富高塔姆-阿達尼。高塔姆·阿達尼是亞洲首位在彭博榜單上獲得如此高排名的人。他的阿達尼集團1988年成立,是印度的多行業巨頭公司。港口和碼頭是其標志性業務。
除此之外還擁有電網配電、天然氣、太陽能、數據中心、房地產、機場、水管理、零售以及金融服務等業務。該集團目前擁有印度最大的私營港口和機場運營商、城市燃氣分銷商和煤礦企業。阿達尼今年上半年就超過了信實集團董事長穆克什·安巴尼,成為亞洲首富了。
注意事項:
阿達尼的發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慢慢摸索出來的。其父親是印度知名紡織商,可能因為天賦原因他的商業頭腦很強。在十八歲的時候輟學去孟買分揀鑽石,但沒有當很久小工。他馬上做起了鑽石貿易的生意,只用了一年就賺到了百萬。後面回到家鄉做起了PVC材料行業。1988年正式開起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