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在的印度人是印度原住民嗎
人們普遍認為,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半島古代歷史上占據文化中樞地位,並且對現代印度文化的影響深遠。但是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並不是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居民,而主要是一個外來的民族-雅利安人。
作為一個外來民族,雅利安人是古印度人民的主要組成部分。「雅利安」這個詞源自波斯語Ariya,為「有信仰的人」之意。《梨俱吠陀》是印度古文獻,「雅利安」在裡面是「出身高貴的人」的意思。他們與歐洲的雅利安人是同一種人,為了區別二者,又把他們成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現在印度半島上許多民族的祖先。例如印度境內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錫克族、克什米爾族、馬拉地族,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境內的大部分居民,他們或是雅利安人的後裔,或是雅利安與其他人種的混血兒,至今,他們依然是印度半島民族和人口的主體。
雅利安人祖籍南俄草原。大約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掀起了人種移動浪潮,這時,雅利安人也受此影響開始遷移,他們分成東西兩支,一支向西,由中亞進入歐洲,成了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由中亞向東,翻過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在伊朗高原和印度定居下來,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公元前18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脈的幾個山口進入印度。最初,他們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居住,當時他們仍然以游牧生活為主,只是兼營農業,還沒有出現城市文明。《梨俱吠陀》這部雅利安人的著名經典文獻的大部分贊歌就是在這段時期內編纂的。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一些,該詩集最終編成。當然,那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語言是一種早期形式的梵文,《梨俱吠陀》就是用這種語言,通過人們的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而且好戰,進入印度後,他們經常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發生激烈的武裝沖突,後來,雅利安人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他們把大部分達羅毗荼人趕到南方,只留一小部分做奴隸。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於是就成了雅利安人的地盤。後來,他們逐漸向東擴展,一直到恆河上游地區。這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這里,構成了印度半島上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本是白種人,他們的相貌具有明顯的歐洲人的特點:身材魁梧,長頭型,多胡須,細高的鼻樑,寬腦門和白皮膚等。
雅利安人遷移到東方的恆河流域,並且擴展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後,他們的原始部落組織便慢慢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部落聯盟。各聯盟間戰爭不斷。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初,出現了鐵器,與此同時,個別先進的雅利安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有二十多個小國在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相繼出現,印度半島逐漸步入「列國時代」。在雅利安人向東和向南挺進過程中,當都居民不是被征服,就是被驅散。於是,雅利安人就成了古代印度半島的主人。當時,剛剛出現種姓制度,宗教也只是剛剛萌芽,是多神崇拜。
直到今天,我們對雅利安人知之甚少,大部分認知還得益於《吠陀》《摩訶婆羅多》等。前者是祭祀儀式上的聖歌,後者是敘事史詩,講述的是英雄業績和戰爭故事,直到它們用印度古典語言梵語形成文字,雅利安人才真正學會了讀寫,具備了農業、藝術、科技等文明因素。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前進,雖然土著偏於一隅無人知曉,但誰是主人,誰是客人,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印度的文明是由雅利安人努力的結果,繁榮、進步,發展才是主旋律!
② 印度人的起源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
說的是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神話畢竟只是神話,這是因為它象徵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在發掘了許多猿人的遺骨和遺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們祖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這里,我們就從北京猿人說起。 猿人的力氣比不上兇猛的野獸,但是他們和任何動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十分簡單,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頭。木棒,樹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經過人砍削的;石頭呢,是經過人工砸打過的,雖然很粗糙,但畢竟是人製造的工具。他們就是用這種簡單的工具來採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莖吃。他們還用木棒、石器來同野獸作斗爭,獵取食物。
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這種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艱苦的斗爭中進化了。
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發現另一種原始人的遺跡。這種原始人的樣子,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也不像北京猿人時期那樣赤身裸體。 山頂洞人過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系固定下來。一個集體的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這樣,人類社會就進入了氏族公社時期了。
③ 古代的印度人如今在哪裡他們融合啦吧還是遷移了
有印度人口中的雅利安人,是伊朗人口中的雅利安人,也是德國人口中的雅利安人,但是都是部分。 歷史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歷史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雅利安人分成若干支從這里向歐洲和亞洲遷移。其中,一支雅利安人在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上定居下來,這支雅利安人稱為印度—伊朗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這就是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另一支印度伊朗人則進入伊朗,稱伊朗—雅利安人。
④ 猶太人印度人等到底起源於哪裡伯格曼法則說只有冷的地方才能有高鼻子所以真正的起源地應該在冷的地方
猶太人,其祖先為希伯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原始血緣上與阿拉伯人相近。主要信仰猶太教。以色列的《回歸法》界定猶太人的身份是按母系相傳為標准,凡是母親是猶太人的,其子女都會被以色列承認為猶太人,有權移民以色列。印度人,尼格羅人是最早來到印度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種族實體。「尼格羅」的含義是「黑人」。因此,所謂尼格羅人即黑人。按照人類學家的描述,尼格羅地理人種亦稱非洲地理人種,原住於非洲南撒哈拉地區。非洲的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就是典型的尼格羅人種。這一人種的特徵是:皮膚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短小,前額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寬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身上,在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在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顯然,他們與非洲黑人存在血緣關系。還有盡信書,不如無書
⑤ 印度人是什麼人種馬來人呢馬來群島分布在哪裡
印度是白種人,馬來人是黃種人
⑥ 印度人是如何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的,他們實行種姓制度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謂是舉世聞名,這種用膚色來嚴格劃分人民身份的“賤籍制度”也是世間罕見。“種姓”在梵文中的意思為“色”,簡而言之就是用人們皮膚的顏色來區分種姓等級,印度人將有著白色皮膚的雅利安人稱之為高貴者,將有著黑色皮膚的達羅毗荼人稱之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種就為高級種姓,而黑色皮膚則成為了低級種姓,這是對於種姓制度最簡單的一種解釋與劃分。真正的種姓制度,其實將印度人劃分成4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生活在馬來的印度人由於印度人在該國並不佔有主導地位,處於劣勢的印度人,首先在經濟、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馬來人、華人靠攏,甚至連宗教觀念都發生了改變。再加上馬來地區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地方,這里的人們對於不同的國家、民族、種族的人民,呈現出廣大的包容性,只能體現出種族隔閡與種族歧視的種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所以種姓制度在馬來西亞印度人的觀念中逐漸淡漠,甚至不復存在,這何嘗不是一種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現。
⑦ 世界各地的游牧民族的起源地在哪裡
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有哪些?
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指:蒙古系(阿爾泰系),閃米特系, 印歐系(雅利安系)。一、 蒙古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北亞蒙古高原。 包含民族: 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等。 建立國家: 匈奴帝國、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 目前居住地: 東北亞、中亞地區。 二、閃米特游牧民族(閃族,Shemu或Semu,也譯為「歇姆」、「塞姆」) 起源地: 阿拉伯沙漠。 包含民族: 阿拉伯人、猶太人、腓尼基人等等。 建立國家: 古巴比倫王國、迦太基帝國、阿拉伯帝國 目前居住地:中東地區。 三、 印歐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南俄羅斯大草原 包含民族: 波斯人、塞人、印度人、歐洲人等等 建立國家: 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孔雀帝國。 目前居住地: 歐美、伊朗、印度。 1、蒙古系民族 中北亞大草原的突厥蒙古游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漁獵民族。這些人是在歐亞大草原東部的游牧民族,同樣的,「馬和鐵器」給了他們掃盪古老文明的動力,然而他們的命運則與前面兩種人完全不同,他們的對手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古老文明。我們的祖先們面對強悍的游牧野蠻人,演出了一幕幕「黃禍西引」的精彩故事
。 2、閃米特游牧民族(閃族) 起源於阿拉伯沙漠,也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是阿拉伯人和希伯來人的共同祖先,最初都是敬奉沙漠之神。閃族人對蘇美人創造的古老文明發起了第一次沖擊,取而代之,也成為兩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漢謨拉比大帝和他的法典,偉大的亞述帝國,古巴比倫人的科學院等等,閃族人同時也是貿易的創造者。
3、印歐民族 是目前全世界的主流民族,據說起源於裏海周圍的群山中,最新的一項研究又稱他們起源於小亞細亞土耳其境內。印歐人往西前進,成為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創造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傳承者,印歐人往南前進成為伊朗和南亞大陸的主人,也稱雅利安人,消滅了古印度人而成為古印度文明繼承發展的載體,印歐人往北前進,是成為現代文明主要民族泛日耳曼民族的祖先,從公元1500年主宰著世界的進步潮流,只有往中國方向(往東方向)前進的印歐人,沒有什麼大起色,成為「吐火羅」人(即中國史書上的月氏人),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配角。 印歐人對古代文明發起的第一次沖擊,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赫梯人對美索不達米亞的入侵,對此,聖經也有記載。他們的鐵器讓他們感受到了征服者的快樂。 印歐人語系十分龐大,包括:羅曼語族;斯拉夫語族;日耳曼語族;凱爾特語族;波羅的語族;印度—伊朗語族。
⑧ 溫哥華印度人多嗎
多,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有件事已經成為現實:印度人要佔領全世界了。
美國、英國、澳洲……移民國家還是非移民國家,印度人都隨處可見,尤其是在加拿大,可以說是佔了少數族裔的半壁江山。
據CIC News報道,印度已經成為加拿大人才來源的第一國家。
在2021年,加拿大迎來了超過40.5萬名移民,創歷史新高。其中,有近三分一是印度裔。
同時,加拿大還接收了近45萬名國際留學生,其中印度人占總數的近50%。
此外,有超過1萬名印度人通過臨時外國工人計劃(Temporary Foreign Worker Program),移居加拿大。還有約13萬名印度人通過國際流動計劃(International Mobility Program),獲得了工簽。
CIC News認為,印度新移民數量這么多,有國際和加拿大國內兩方面因素。
在國際上,印度中產階級人口不斷增長,他們擁有加拿大移民、難民和公民部(IRCC) 批准簽證所需的教育水平、語言技能、工作經驗和定居資金。
這些條件對於所有希望移居加拿大的印度人來說都很重要,無論是永久居民、外國工人還是國際學生。
另一個重要的國際因素是,美國移民通道越來越閉塞,導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在美印度人移居加拿大尋求PR。
在國內,加拿大進行了多項對印度人大有裨益的重大移民政策改進。
2015年,IRCC引入了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來管理其主要的聯邦經濟類移民項目。
裡面的綜合排名系統(CRS),根據候選人的年齡、教育程度、語言技能、工作經驗以及其他因素(例如是否擁有加拿大教育和工作經驗)對候選人進行評分和排名。
鑒於他們擁有的上述特徵,印度人往往在CRS系統里表現良好,並且很容易成為通過EE獲取楓葉卡的主要新移民來源。
比如,印度人的高英語水平,使他們比許多其他國家的國民具有顯著優勢。
此外,IRCC於2018年推出了Student Direct Stream (SDS),以允許符合條件的印度人快速獲得學簽。
SDS也比通過正常途徑申請學簽的通過率更高。印度人在加拿大完成學業後,拿到畢業工簽(PGWP),繼續在這里工作,就能在EE,以及許多其他加拿大移民計劃(比如省提名)中利用自身優勢成功移民。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主要國內因素是,加拿大大量的印度僑民,以及印度文化在全國范圍內的日益流行。
這有助於印度移民在加拿大找到家的感覺,並支持他們安家樂業,融入本地生活。
如果僅從最新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加拿大印度裔人數為137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的3.8%,不及華裔人數177萬人和總人口佔比5%。但就影響力而言,印度移民在加拿大政壇創造的紀錄遠遠超過華人。
其中第一位亞裔省長為來自印度旁遮普的BC前省長杜新志(Ujjal Dosanjh),第一位國會政黨領袖為祖籍印度旁遮普的聯邦新民主黨領袖駔勉誠,第一位亞裔國防部長為出生在印度旁遮普的石俊(Harjit Sajjan)。
此外就上屆大選結果來看,共有17名印度裔當選國會議員,當中還誕生了第一位亞裔女性國防部長阿南德 (Anita Anand)。
包括政治領域以外的北美企業界,只要一個印裔上位,他或她底下的正式員工或臨時工助理幾乎全是印度人,有的是宗親關系,有的則是同一個宗教信眾。
在溫哥華,經常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計程車、大型貨車行業、郵政系統、機場地勤,農場庄園在加國幾個大型都會區里,基本上被印度人壟斷,連建築公司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印度人經營。大溫地區的素里中部地區更是如同印度人的解放區,印度寺廟、印度餐廳、印度商貿城比比皆是,大街上穿著紗麗的印度婦女隨處可見,彷彿到了印度的一個村落。
印度人社區里,招牌只以旁遮普語書寫,經常看不到英文,但白人不介意,媒體也不會批評。印度移民做出什麼不守規矩的事情,西方媒體也不會特別挑出來說。甚至連大溫槍擊案死者和嫌犯幾乎都是印度裔,媒體和社區也不會像處理華人新聞一樣,刻意去強調族裔背景。
很明顯,印度人在加拿大,某些程度上混得比華人更好。
對此,不少華人網友有感而發:
「以後加拿大可能是印度人的天下了,因為他們生孩子確實很迅猛。」
「其實印度人最喜歡去的國家是美國,因為美國綠卡太難拿了,就退而求其次來到了加拿大。很多印度單身年輕人都把加拿大做跳板,始終想去美國找工作,問為什麼?他們說那兒的工資高,機會多。另外,印度人特別抱團,一個地方出來的人,先來者都會誠心照顧後來者,當人人在各自事業發展中,就建立了關系網(
⑨ 尋找印度人
印度共和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印度"意為月亮。在中國西漢時稱為"身毒",東漢時稱"天竺",到了唐代才確定譯為"印度"。國土面積 297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界印占區、錫金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居世界第7位,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南北長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約長1600公里),東西寬2977公里,海岸線長6083公里。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三角形半島上,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隔印度洋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相望,陸地則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等國接壤。北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把印度同北面的亞洲鄰國隔離開來,只有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和東北的那加山脈有一些通往外部的山口。印度幅員遼闊,地理和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從北到南既有白雪皚皚的「花雨雪國」,又有森林蔽野的莽莽高原;既有乾旱少雨、人跡罕至的拉賈斯坦沙漠,又有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於農耕的恆河平原。
從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地區,一是喜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脈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恆河平原地區;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區,它西面較高,向東傾斜,呈南北走向的東、西高止山脈位於高原兩側,兩條山脈又分別在東西兩部各留出一條狹長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臘河經南直到海角的地區。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稱為南印度。
印度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恆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內),東北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中部的納巴達河、哥達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恆河為印度第一大河,全長3000多公里,流域面積達73萬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從氣候條件看,印度從北到南兼具寒、溫、熱三種類型的氣候,但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每年4-6月為熱季,7-9月為雨季,10月至第二年3月為涼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氣候宜人,最冷的時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處仍是綠樹如蔭,繁花盛開,印度人稱之為「粉紅色的冬天」。這時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遊季節。暑季則酷熱難耐,有時氣溫高達50C,即使坐在室內也是汗流使背。從7月份開始,印度洋季風到來,雨季開始,幾乎每天都要下一場雨,帶走一些暑熱。印度全國降雨量變動的幅度也很大。
印度這片廣闊的國土上生活著印度斯坦族(占總人口的46%)、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地族、坎拿達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雅族、旁遮普族等十大民族和幾十個人數較少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信奉不同的宗教,許多傳統的宗教儀式和活動在數千年的漫長歷史中逐漸演化為不同民族的風俗。
印度的禮儀和禁忌頗多。印度人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如見面禮、出生禮、命名禮、拜師禮、婚禮、喪葬禮儀等。各地方的禁忌也隨著民族和信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宗教活動的影響在民間遺留下許多特殊的崇拜:他們對蛇、猴子、老鼠、牛等動物有特殊的崇拜。
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於恆河。以黃牛為神,對它頂禮膜拜。因此,又出現了林伽崇拜、苦行僧、恆河火葬等特殊習俗 。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度,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可以說,印度是一個宗教的國度,宗教在印度人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幾乎每個人都分屬於不同的宗教群體。一個人從出生、成年、婚姻、到死亡等人生的重要轉折關頭,都要經歷一系列宗教儀式。
在印度,寺廟林立,最華麗、最有氣勢的建築大多是寺廟。無論是印度教的寺廟,還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無論是錫克教的金廟,還是佛教、耆那教的廟宇,都是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寺內香客如織,煙霧繚繞,梵唄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印度教是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其次是伊斯蘭教,還有佛教、錫克教、耆那教、基督教、襖教、部落宗教等等。
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開始實行綠色革命,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印度擁有豐富的礦產和油氣資源,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農業和服務業為印度最大的經濟部門,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黃麻、茶葉、甘蔗、油籽和棉花。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的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近年印度發射了自已設計和製造的地球衛星和通訊衛星,並具備生產核武器能力。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01年軟體出口達63億美元。旅遊產業已成為印度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5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寶石、化肥、化工產品、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棉紗及棉織品、珠寶製品、醫葯及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皮革及其製品、海產品、鐵礦砂等。印度歷屆政府將消除貧困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貧困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⑩ 在印度,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由上到下分為4個級別,這4個級別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地位由高到低,互相之間不能通婚,等級劃分十分森嚴。
這四個級別我們從初中的歷史書中就已經學到了,可是書本只是告訴了我們這4種種姓,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分辨。就算我們知道了他們的職業,在如今變化飛快的印度,其實也很難分辨。
其實,分辨四種種姓的人,可以通過看姓氏、膚色、職業、籍貫四種方式。
看姓氏的話,印度人取名十分單一,一般只會有三種人名構成,即村名、姓氏、名字。比如印度著名歌手馬杜賴·馬尼·艾耶,他的第一個名字是地名,「艾耶」是婆羅門種姓,「馬尼」是他的名字,那麼他就是一個高種姓的人。據說,婆羅門種姓的人,在印度僅僅佔有百分之四不到。
另外就是職業了,高種姓的人一般都會從事薪酬較高,福利較好的工作,低種姓的人則從事著社會底層人民的事業。比如,在古代,婆羅門就是社會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首陀羅就是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