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中醫」和印度的「草醫」同源嗎
其實中醫與草醫有著許多的不同,兩者相異處可從以下幾點說明之:其一,中醫較多是復方,整體訓練後專攻某科;而草醫多半是單方治病,精通一方一葯。其二,中醫一般受過系統且正規的訓練;相對於草醫則是以經驗法則為主,以親友或自身體驗為依據,自學成材。其三,中醫習得的葯理是大一統的醫學法則;草醫用葯則有一定的地方性與民族性。其四,中醫需經過公部門檢定得以開業;草醫不需經過批准便在口碑相傳下行醫。最後是,中醫一般是生計職業;草醫則通常不以此謀生,酬勞隨意。
草醫根植於摩梭人的心中,可從其生活上看出端倪。例如平時吃飯時你會在摩梭人的餐桌上發現摘采於山上的植物,然後聽到他們說這盤菜是涼葯,那碗湯可以祛火等話語;又如「菖蒲」泡酒,是端午節時摩梭人舉家都喝的飲品,筆者估計目的在於預防入夏後可能帶來的腸胃病;還有許多摩梭婦女也知道「秦歸」可以治貧血;以及當你參與摩梭婦女勞動時,她們會將田埂間處處是葯草的發現與你分享經驗,有時家中有人病了,他們可能就會摘採回家熬煮。另外,集市上也常會發現路邊設攤,並帶有各式釀泡葯酒的草醫,每年騾馬物資交流大會更會發現鄰近省鄉(如四川)的外地草醫至永寧趕集。凡此種種,都反映出摩梭人的生活與草葯息息相關。
摩梭人傳統的「蠱」文化,更脫離不了草醫的范疇,暫且撇開蠱對摩梭人特有的文化意涵。許多蠱病考究其症狀,其實近似腸胃病或肝膽疾病,例如中蠱者會四肢無力、肚子一天一天大起來,看似患了鉤蟲病;又如中蠱者上腹隱痛、全身無力、黃膽,則可能是肝炎纏身。但是在醫學不昌明的摩梭山區,這些迷似的症狀常被無限放大,然後再賦予特有的文化意涵,便成了中蠱者的症狀。摩梭人得蠱常會尋訪打卦等民俗醫療者,但摩梭社會中有專治蠱的草葯醫生存在,只是為數不多。
總括來說,摩梭社會中各種醫療體系的存在,有著互補的功能。土司時期雖有少數的西醫進駐皮匠街,但摩梭人在封建剝削的統治年代,或不知有醫生,或沒錢找醫生,所以紛紛選擇了民俗醫與草醫。過渡到文革時期,在集體為主的生活中,大家響應毛主席「團結中西醫」的指示,各合作醫療站紛紛以中西醫合壁的方式行醫,並在文革氣候中禁止所謂「迷信」、講求「科學」的方針下,讓摩梭人只敢找赤腳醫生診治,唯剩天高皇帝遠的偏遠(僻)區域仍有人偷偷求助於民俗醫療者。而後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在實際持西醫為主的醫療衛生政策下,摩梭人對西醫的認同更被「科學化」深化,認為西醫可以藉由許多科技儀器診斷出病情,為此激起了摩梭人對西醫的認同感,也強化了西醫在永寧摩梭山區的主導地位,讓多數摩梭人認為看醫生就是看西醫。
雖然西醫快速的進入,但是因為缺乏貨幣支付的情況迄今普遍存在,所以共存互補的摩梭醫療文化便於此時展現其多重性、多元性。從摩梭人現今對醫療的選擇、利用與其面對的態度上來看,摩梭人傾向有錢時看西醫、中醫、藏醫,沒錢時看民俗醫或草醫;病重或已知所患何病者先看西醫、中醫、藏醫,等到醫不好再找民俗醫或草醫;村子內有醫生就去找醫生就診,村子內無醫生就先打了卦再說…。總之一切現實考量,視經濟狀況、病情輕重、醫療資源等等,作彈性變通。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過去的草醫、民俗醫,在醫療商品化後仍呈現不以貨幣支付為主的狀況,相較於西醫、中醫,甚至現存於永寧的藏醫,其每一個使用者必須支付貨幣才能獲取的醫療方式,後者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平均年貨幣余額只有103元的摩梭人前去求治。而沒有受到醫療商品化沖擊的草醫、民俗醫,當然也就容易生存於貨幣匱乏的摩梭社會。因此摩梭多元的醫療形式,在摩梭人的生活中,實際上起著互補共存的作用。
B. 為什麼保健品印度的多
印度歷史長,確實有些草葯配方很不錯,另外這個國家溫度高,植物種類多,特別是香料多,工業化很低。很多人認為印度的一些東西更天然更健康
C. 中國有獨特的中葯,那其它國家也有自己獨特的葯物嗎
中西醫都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歷程,但是由於最初的注重點與後世的社會文化的發展的分歧,中西醫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中醫更偏近於哲學,因此對陰陽五行的大量應用,以及後世中式哲學的2000年的發展,是的中醫走向了特色的道路,例如脈學、配葯。。。而西方對科學的追求,使得西醫更重視對量的研究,雖然最初東西方的葯物都源於葯草、礦石,但中國是從葯物配比、葯性研究方面入手,而西醫則從提煉、葯劑開發的角度進行研究。可以說,現在用的大部分西葯,就是以西歐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特色葯品。
至於歷史,中醫沒有確切的起源,是古老先民智慧的結晶,大成是在漢代。西方醫學源於古希臘,並在當時就已經相當成熟。所以可以認為西醫歷史更悠久。但是中醫的博大精深是西醫無法比擬的,在現代科技運用之前,中醫一隻要優於西方醫學,例:西方中世紀爆發過好多次瘟疫,瘟疫的橫行在世界范圍都是普遍的,可是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大規模的疫病死亡事件,這一點充分說明了中醫的精深,不過中國近代發展落後於西方,包括中醫在內的中國文化被大幅度打擊,一蹶不振,始終難有實質性進展,不過最近中醫有開始受人重視,09年甲流事件,是中醫的金花清感方先行研製出,可見中醫在當代仍有活力
D. 草葯就是中葯嗎一個是前世一個是今生
中葯是國粹,草葯卻像個野孩子,其實他們之間的關系千絲萬縷,下面我帶大家來看一下草葯就是中葯嗎?一個是前世一個是今生。
草葯就是中葯嗎
草葯,是指民間百姓就地採集用來防治疾病的原生葯。它有一定的地區性,不像常用中葯作為商品,在全國各地或國外銷售使用。現在所說的草葯,在古代的「本草」書已有記載,有的流傳於民間,如夏枯草、蜀羊泉、金蓮花等。隨著運用草葯防治疾病越來越多,數以千計的民間草葯不斷地被發掘、研究和推廣應用,一些療效較好的草葯逐漸被中醫所常用。中葯,是指在中醫學理論體系和治療法則的指導下,用以防治疾病以及幫助診斷疾病的葯物。這些葯來源於自然界,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等。其中大都是古代「本草」書中記載的國產葯材,也有少數是從國外輸入的,如乳香、沒葯、馬錢子、藏紅花、犀角、胡椒、血竭等,因使用年久,故一並稱為中葯。
中葯里有這些模範夫妻
1 人參配蘇木
人參補氣,眾所周知。凡一切氣虛、陽氣虛脫為必不可少之要葯。然臨床常見氣虛而兼有血瘀證者不少,蓋氣為血帥,氣虛則血液循環不暢,形成血液瘀滯之候,此乃虛中挾實之證。
當此之時,徒補其氣而不顧其瘀,非其治也。如產後氣虛,喘息而面青黑者,為氣虛血瘀之危候,前人用參蘇飲(即人參與蘇木二味)為急救之劑。
余承此法,用於冠心病之氣虛血瘀者往往可生良效,久久已成必用配偶之劑。
蓋冠心病患者,多為年老氣虛之體,而出現胸悶、胸痛、舌質瘀紫等症。用人參配偶蘇木益氣行瘀,雙管齊下,乃為對證之治。如無人參,用太子參加大劑量亦可生效。
2 蘇木配降香
蘇木出自古蘇方國,故亦名蘇方木;降香主產於印度,均為晉唐以後南方進口葯材。二者均為木類,色赤微有香氣,能入血分,行氣活血,祛瘀定痛。
今人研究得知降香含有黃檀素等成分,有抗血凝作用,能使冠脈血流量、心跳振幅顯著增加。
因此,二者配偶合用,對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對肝鬱血滯、胃痛挾瘀,以及婦科血瘀氣滯諸疾、亦有良效,不可忽之。
3 香附配鬱金
香附性味辛香,能通十二經,行血中之氣,為調氣解郁之要葯。然香附行氣有餘,而活血之力不足,必得鬱金之性味辛香能活血祛瘀,行氣開郁以為助,則作用更為顯著。
蓋香附行氣以活血,鬱金則活血以行氣,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大能舒肝解郁,活血理氣。
余常用於肝病、胃病、脅痛、心下痞痛、少腹疼痛,以及婦科血氣諸病,均有良效。
4 烏葯配白芍
李時珍曰:「烏葯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故《惠民和劑局方》治中風中氣諸證用烏葯順氣散者,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由此可知,烏葯辛溫散氣行氣,為氣郁結滯者必不可之品。
然辛溫香竄,多用久用則易耗真氣,必得白芍之苦平酸涼以制之,使其辛而不溫,香而不竄,物盡其利。
且白芍能入血分,通順血脈,平肝緩中,與烏葯之走氣分達到相輔相成之作用。
余常將二味同用治療脅痛、胃脘疼痛,屢建良效,幾為胃病必用之配偶良劑。
5 澤瀉配澤蘭
澤瀉性味甘平,張元素謂其「入腎經,去陽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泄止渴。」本品總以淡滲利水,專走氣分以為功。
澤蘭氣香而溫,李時珍謂其「專走血分,故能治水腫,消癰毒,破瘀血,消症瘕,而為婦人要葯」。可見《本經》謂澤蘭能治「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間水」者,主要是以血瘀停滯,阻礙氣化而為水腫臌脹。
今以澤蘭專入血分,化瘀以行水,配合澤瀉之專入氣分,滲濕以行水,二者一氣一血,相輔相成,共奏化瘀行水之功。
余每於肝硬化之腹脹,或腎病綜合征之腹脹而兼浮腫者,往往用澤瀉配偶澤蘭投服,收到良效。
6 防己配牛膝
防己辛苦大寒,善走下行,長於除濕通竅,通利二便,為治下焦濕熱要葯。
牛膝苦酸性平,為足厥陰、少陰之葯,性亦善下行。《本經》謂其「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五淋,墮胎」,不外取其下行通補肝腎,和脈絡,強筋骨之功效。
因此,本品與防己配偶,大能清理下焦濕熱,通利筋骨痹痛。凡一切下肢因濕熱血瘀氣滯而致之關節不利,拘攣痹痛等證,均為必用之品。
且由其二者性兼苦寒,善於下行,梵谷血壓所致之肝火上炎,頭暈頭痛目眩等症,每予重用,可收良效。
7 當歸配茴香
當歸辛甘而溫,養血活血,為婦科要葯,凡胎產經帶門中多有用之。
茴香辛香而溫,暖丹田,補命門,開胃調中。
余用二味配偶治療下焦虛寒而引起之少腹疼痛,經帶而見少腹隱痛,以及小腸疝氣,久瀉腹痛諸證,屢見良效。
茴香有大小之分,大茴如麥粒,小茴如粟米,亦名蒔蘿,性與大茴相仿,但不堪久用。八角茴香為茴香之另一種,今人稱八角茴為大茴香者非也。
客家人常用草葯
木棉花
葯用價值:木棉的根、莖抽取物可用做收斂劑、鎮痛劑等,它的汁液可用以治療痢疾,它的根皮、莖皮和刺,磨成粉製成葯膏可用來治療粉刺。木棉花曬干,可以用來泡茶、煲湯、入葯。
民間葯方:治痢疾,赤白痢疾,濕熱下痢,婦女月內風,胃痛,便後下血,痹症,以及肺癌、腸癌。
車前草
功 效: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
主 治:用於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暑濕瀉痢,痰熱咳嗽,吐血衄血,癰腫瘡毒。
白花蛇舌草
即白花蛇利草,味微苦,甘,寒。
入胃、大腸、小腸經,苦寒清熱解毒,甘寒清利濕熱,對癰腫、咽痛、蛇傷等有較強的解毒消癰作用。一般用於治療瘡毒、咽喉腫痛、腸癰腹痛、毒蛇咬傷,也用於熱淋澀痛、小便不利。
狗肝菜
功 效:解毒療瘡。
主 治: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生津、利尿作用的功效;用治實熱內結之熱毒斑疹、便血、小便不利、腫毒疔瘡等症;外用可用治跌打損傷、紅腫出血。
馬鞭草
全草供葯用,性涼,味微葳,有涼血、散瘀、通經、清熱、解毒、止癢、驅蟲、消脹的功效。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痹,淋病,經閉,症瘕,癰腫瘡毒,牙疳。
平民補葯--當歸
當歸是女人的「婦科聖葯」
當歸對月經不調、閉經痛經、氣血不足的女性很有療效,素有「婦科聖葯」之說。
調經、治痛經
痛經是青年女性常見得一種表現,不通則痛,現代研究表明,當歸具有緩解子宮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可活血化瘀,能緩解女性痛經的問題。
活血、祛斑、養顏
人到中年,閉經、黃褐斑、蝴蝶斑等也會悄然而至。中醫認為,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血液通暢。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有記載,當歸是抗老消斑、美容健膚的「婦人面葯」。
在補血方面,當歸尤其適合血虛、血少的人。血虛的表現很多,如面色蒼白或者萎黃、頭暈眼花、容易疲倦等。
當歸是男人的「回春丸」
當歸常用來為女性服務,大多數人誤以為它就是一味「女人葯」,其實,它同樣也適用於男性。男性服用當歸的效果要比女性更加迅速、明顯,因為男性血虛現象一般沒有女性嚴重。女性失血是個漫長的過程,補血的效果自然也是逐漸顯現。男性服用當歸很短時間後就能感覺氣色變好了,精神旺盛了,甚至血壓、血脂都降下來了,有妙手回春之功效。尤其是電腦族男性和長時間用眼、用腦的男性更應該常吃當歸。如果吃當歸上火的話,再吃點山楂就沒問題了。
E. 印度葯神-曇梵陀利
(曇梵陀利像)
在印度,幾乎所有的傳統制葯企業、葯店、醫學機構都會供奉一位神靈,他就是被稱為「印度葯神」的「曇梵陀利」。
曇梵陀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第十二個化身,出自印度著名的神話故事「攪乳海」。
(印度「攪乳海」雕塑)
當阿修羅與眾天神對戰時,天神們為了獲得必勝的能量,把大海當作熬葯的湯劑,將各種草葯投入海水中,並用巨蛇纏繞著曼陀羅山,當做湯勺攪拌海水,熬出了神奇的甘露。
毗濕奴化身的天醫曇梵陀利從乳海中現身,為天神們呈上甘露,補充能量,最終打敗了阿修羅。
天醫曇梵陀利被尊為「葯神」,被視為印度古老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的化身。
阿育吠陀,起源於古印度《吠陀經》,至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是人類已知最早的綜合醫學體系。
阿育吠陀,來自古梵文,意為「生命的智慧」。比如,瑜伽、禪修、冥想、SPA都來自阿育吠陀的治療體系。
小宇宙、天人合一、查克拉(脈輪)、五元素、三大生命能量、身心靈平衡等概念,也最早出現在阿育吠陀里,並成為了阿育吠陀最核心的醫學理論。
(阿育吠陀七脈輪圖)
印度具有豐富的草葯資源,素有「草葯王國」之稱。因此孕育出了阿育吠陀舉世無雙的草葯體系。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阿育吠陀草葯配方多達萬種。
隨著佛教東傳、亞歷山大入侵、阿拉伯侵入等歷史事件,阿育吠陀被廣泛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影響和啟發了全世界的醫學文明。因此,阿育吠陀被稱為「醫學之母」。
以中國為例,在《千金要方》、《大藏經》和眾多醫學古籍中,都有天竺(印度古稱)葯方和醫理的記載。在唐朝,盛行在皇宮大內的長壽葯方就是來自印度的阿育吠陀三果寶方劑。
藏醫學幾乎100%借鑒了阿育吠陀體系,乃至藏傳佛教的葯師佛,其右手所持的草葯即是阿育吠陀的經典單方訶子。
(阿育吠陀文獻古籍)
F. 連子彈都造不出來的印度,他們的制葯業能力為啥這么強
在中國的古代人們曾經說過“用葯如用兵”,是指用葯和用兵都要謹慎,否則會出現死亡的現象。因此醫葯行業受到各國的重視。但是印度這么一個人均生產總值十分低,連子彈都無法製造的國家,卻是醫葯領域當中處在世界的前列。是因為窮人是生產主力,如果生病整個國家生產無法運行,所以國家大力扶助醫葯產業。因此印度的制葯產業快速的崛起。
中國人知道印度的醫葯產業厲害是通過一部電影《我不是葯神》得知的,其實這是一部真實改編而成的電影。印度的醫葯行業的確是處在世界的前列,形成這種情況主要是靠著印度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建立的。因為如果窮人生病無法得到醫治,必定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到頭來難堪的還是政府。
G. 中葯是否只有中國有外國不用和中葯類似的葯嗎
韓國日本官中醫叫東醫。
印度也有草葯,而且也成體系,但是沒有中醫那樣系統化。
非洲的熱帶叢林部落和印第安人也用,即使中世紀的歐洲也應用草葯,但是巫術的成分更大。
H. 有誰知道一種叫活根草或金龜茸的草葯嗎
印度活根草
激活睾丸性腺 重振男人雄風
印度神油的傳奇再現
解決男人問題,創造激活奇跡――印度神油歷史悠久,功能奇效,增經創造了兩性世界的輝煌,印度活根草膠囊是在印度神油的基礎上集現代補品的功能為一體的新一代印度壯陽產品,根據印度的醫學理念,提取印度本國特殊地理環境下生長的天然植物-活根草的有效成分,可迅速激活睾丸性腺,給男人更強的動力,要多久有多久。
解除男性深度疲勞狀態,為中國男性注入新活力
【主要原料】活根草、當歸、鎖陽、紅景天、刺五加、松子仁。
【適宜人群】腎陽不足,精氣虧損所致的陽萎早泄,遺精滑精,陰莖萎縮,短小,舉而不堅,堅而不久,氣血不足,耳鳴眼花,腰膝酸軟,四肢無力,體虛多汗,失眠健忘,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肥大引起的尿頻尿急等人群。
【不適宜人群】少年兒童。
【注意事項】該品不能代替葯物。
【用法用量】詳見說明書
【規 格】0.3g×4粒/板/盒
【批准文號】衛食健字*****
【執行標准】Q/LHWH014-2005
【保 質 期】24個月
【貯 藏】置陰涼乾燥處。
I. 印度人參和中國人參的區別
印度人參和中國人參的區別是:
1、作用不同:印度人參,是阿育吠陀醫學中一種著名的草葯,用於增強長壽是一種幫助睡眠、舒緩壓力的草本植物,而中國人參是適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者,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者。
2、長相不同。印度人參像玫瑰紅景天一樣,它是一種適應原,而人參最像人,所以他才叫做人參,人參是五加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為生長地方和環境不同,人群體質不同,所以有這樣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