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他篤信佛教,所以被稱為無憂王。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入侵古印度,遭到印度人的頑強抵抗。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退走,但是他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並且留下來一支軍隊。
當時的恆河平原最強大的國家是難陀王統治下得摩揭陀國。公元前327年,該國出身剎帝利的一名叫做旃陀羅笈多的貴族青年。揭竿而起,組織一支軍隊抗擊馬其頓軍隊。公元前324年,他率軍直抵摩揭陀國首都華氏城,也就是現在的巴特那,推翻了難陀王的家族,定都華氏城。由於他的家族以養孔雀為家,所以也稱他的新王朝為孔雀王朝。
公元前298年,旃陀羅及多逝世,他的兒子頻頭沙羅登基。頻頭沙羅在位期間,繼續對外擴張,消滅了十六個大城君主,繼續擴大帝國版圖。由於孔雀王朝擴張太快,搞得王朝統治並不穩定,各地經常發生叛亂。
公元前273年,頻頭沙羅病逝,死前沒有立太子,為了爭奪王位,王子和公主們展開了殘酷的廝殺。
其中有個王子叫阿育王,在他十八歲的時候被父王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不久以後去西北重鎮叉始羅城鎮壓叛亂,他又被任命為該地區總督。從此阿育王嶄露頭角,積累了政治資本。父王去世後,阿育王也加入了爭奪王子的斗爭。經過四年的拼殺,阿育王殺死了99個兄弟姐妹,最終獲得勝利,並在公元前269年舉行了灌頂儀式,成為了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阿育王這個人生性殘暴,殺人無數。繼位後,他專門設立了人間地獄,用最凶惡的酷吏殘害國內百姓。對著則沿著前人的腳印繼續對外征伐,征服了濕婆國,羯陵伽等國。
估計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羯陵伽這個國家,它位於今天孟加拉灣沿岸,是古印度的強國,經濟繁榮,海上貿易發達。軍事方面有騎兵一萬,步兵六萬,還有戰象幾百頭。
公元前262年,阿育王親征羯陵伽。迦陵伽雖然實力強大,但是面對實力強大的孔雀王朝,最終還是失敗了。十萬人被殺,十五萬羯陵伽被俘,哪怕是殺人如麻的阿育王看到屍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場面也是十分震驚。羯陵伽被征服後,整個南亞次大陸,東鄰阿薩姆西界,南到邁索爾,西抵興都庫什山,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除了南端外,全部成了孔雀王朝的領土。孔雀王朝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基本統一的印度王朝。
由於羯陵伽戰爭狀況對阿育王震撼非常大。所以他決定皈依佛教,並宣布佛教成為了國教。下令在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他還召集大批高僧,編撰整理佛教,在各地修建了許多廟院和佛塔。同時派出各個王子和公主作為使者到鄰國傳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日益強大。後來還傳到了錫蘭,埃及,敘利亞,緬甸,泰國和中國等地,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對佛教發展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佛的重要人物。
⑵ 阿育王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區東20公里,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 歷史 ,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我國禪宗名剎「中華五山」之一。
寺院建築規模宏大,佔地8萬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600多間,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
寺內珍藏著一座名聞天下的佛祖舍利寶塔,而在中外佛教史上享有盛譽,是國內現存的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
阿育王寺是全國著名文物保護單位。
⑶ 我國迄今出土過多少座阿育王塔分別在哪些寺院地宮內出土
據《阿育王傳》記載:「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沒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於一日中,遍南瞻部州。震旦國者,一十九所。」這十九座塔的分布情況,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有時確記載。而這十九座塔中,僅存西晉會稽貿阝縣塔,即今浙江省寧波市鄞縣貿阝山阿育王寺塔。據《鄞縣志》記載:寺內供奉的佛舍利塔是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並州僧劉薩訶(法名悲達)發現的。塔青色、高四寸、廣七寸,五層四角形。該寺建築規模之宏大,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之庄嚴,在國內均首屈一指。因為此塔是傳來我國十九座佛塔中。唯一倖存至今者。所以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⑷ 印度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怎麼變成廢墟了
大家都知道,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發源地是古印度,像我們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遊記》,講的就是唐僧玄奘歷經無數磨難前往古印度求取佛經的傳說故事,所以現在的印度依然留存著大量的佛教遺址,也成為了印度著名的旅遊景點。
那麼,你有沒有來過印度旅遊?對印度這個國家的印象怎麼樣?你在印度旅遊的時候,有沒有聽說過"鹿野苑"這個印度的佛教聖地?
⑸ 印度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泰姬陵位居榜首
印度的文化有很多,不同地區的風俗、慶典、服裝、藝術、建築風格、宗教和語言是不同的,而印度的很多地方有著眾多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印度25個不同的地點記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種保護重要文化遺址的最佳方法,下面要介紹的是印度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胡馬雍陵建於1556年,是為莫卧兒皇帝胡馬雍建造的陵墓,據說泰姬陵就是仿照胡馬雍墓建造的。紅色砂岩和大理石是建造這座陵墓的主要材料,該建築群具有八角形設計,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胡馬雍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些廟宇都是在公元11世紀到12世紀之間由喬拉帝國的國王建造的,這些廟宇揭示了泰米爾文化的重要性,寺廟的牆壁上裝飾著精美而昂貴的壁畫。1987年,朱羅王朝現存的神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位於孟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火車站,這個車站以前叫維多利亞終點站。1996年年,更名為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2004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拉賈斯坦邦的丘陵堡壘組成了6個宏偉的戰爭堡壘,這6座堡壘位於拉賈斯坦邦的洛基阿拉瓦利山。其建於8世紀至18世紀,用於軍事守衛,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阿旃陀石窟是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地區的一個由岩石切割而成的30座佛教石窟,其中一些石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到2世紀。阿旃陀石窟保存了一些佛教藝術、繪畫和佛像的傑作,該地於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科納拉克太陽神神廟是一個巨大的戰車造型的印度教寺廟,專門為太陽神所建造。科納拉克太陽神神廟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建築奇跡和極端虔誠,其建於13世紀,並於1984年成為世界遺產。
桑吉佛教古跡是現存最古老的佛教聖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紀。桑吉佛教古跡描繪了佛陀的故事和生活事件,還有許多其他的佛塔和石柱,由阿育王建造,這個地方於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顧特卜塔高約73米,是由顧特卜塔因皇帝在1193年開始建造的, 13世紀工程完工。紅色砂岩和大理石是用於建築的主要材料,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之一,於199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紅色堡壘是1639年在德里建造的第五任皇帝沙賈汗的堡壘,紅色堡壘的設計代表了莫加爾、伊斯蘭、波斯、泰穆里和印度教建築風格的融合。在1858年,超過三分之一的內部結構的紅色堡壘被英國人摧毀,但是堡壘的塔樓和城牆仍然完好無損。
泰姬陵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從1632年開始,泰姬陵的建造花費了21年的時間。泰姬陵的四面是完全相同的,四個尖塔在角落為紀念碑提供了三維的效果。
⑹ 寧波鄞州阿育王寺在哪如何
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2006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已歷經1700多年歷史。阿育王是佛教禪宗名寺,也是中國現存較少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2006年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是浙江省天童-五龍潭省級風景區核心景區之一。
更多關於寧波鄞州阿育王寺在哪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d9b8f161573187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⑺ 阿育王打開了七座舍利塔,沒有打開的那一座在哪
阿育王是拆掉了七座舍利塔,沒有拆掉的那一座在今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內,稱為阿育王塔。
我國晉代高僧法顯(335-422),於後秦弘始年間去印度求法,曾到過阿育王當年的都城波吒厘佛城,那時離阿育王時代已有六百多年,他還親眼見到當年阿育王所建的大塔。法顯回國後在其所著《佛國記》中,記下了他看到的景象:「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最初所作大塔,在城南三里余。此塔前有佛腳印。起精舍,戶北向塔。塔南有一石柱,圍丈四五,高三丈余,上有銘題,雲:『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還以錢贖,如是三返。』」又過了兩百幾十年,唐代玄奘法師西行游歷印度各地時,到這兒也來過,只見該塔已傾斜陷落,他回國後,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記載說:「地獄南不遠有窣堵波,基址傾陷,惟余覆缽之勢,寶為廁飾,石作欄檻,即八萬四千之一也。」但玄奘法師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在今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內)所見的阿育王塔,倒還完好無損,《大唐西域記》里記載說:「城西北四五里,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磚皆黃赤色,甚光凈,中有如來舍利一升,光明時照,神跡多端。」玄奘法師回國時,還帶回了一百五十粒獲贈的佛陀肉身舍利。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阿育王石柱的歷史記載
公元前二五一年,也就是佛陀涅盤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Lumbini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二四五年建石柱紀念。
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dharma -dipi ,巴dhamma-lipi )所建之圓形石柱,至今被發現者共有十柱。其中六柱高度自十至十三公尺不等,所刻法敕共通之內容系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六章,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跡。其餘四柱,高度約七點五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大約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跡巡禮等記載。石柱上端雕有各種獸類,例如獅像,雖年代久遠,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學術界重視。
印度位於亞洲的南部,它的東、南、西三面是浩瀚的大海,北面是終年白雪皚皚的高山。這個看似四周有天然屏障保護的肥沃大地在它的西北部卻留有一個低平的缺口,古代外來的侵略者就是通過這個缺口,給生活在這里的人民既帶來了災難,也帶來了新的文化。 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頭(Lion Capital of Asoka)。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重五十噸,其中最著名的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威風四面,咆哮的巨口和露出的牙齒刻畫得非常逼真,腿部綳緊的肌肉和遒勁的足掌鉤爪塑造得雄渾有力,充溢著印度雕刻特有的生命感。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鍾形倒垂的蓮花。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鹿野苑一帶發掘出來的不同年代的石像及雕刻,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條中記載:在摩揭陀舊王宮的北邊有一巨大的石柱,高達幾十尺。這個地方曾是無憂王做地獄的地方。釋迦如來涅盤之後的第一百年,有一位名叫阿輸迦(唐代譯為無憂,舊譯阿育)的國王。也就是頻毗婆羅王的曾孫。把國都從王舍城遷到花氏城,在舊城周圍又重新築起一圈外廓。由於年代久遠,這座故城只剩城基。城內寺廟、外道神祠、佛塔遺址有數百處,保存下來的只有兩三個。惟有故王宮北面,臨靠恆河邊的一城裡,還有一千餘戶人家。
⑼ 阿育王寺的歷史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於浙江省寧波鄞州區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據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阿育王寺聞名外,不僅因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於它有一座舉世矚目的舍利寶塔。
相傳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前2世紀),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並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他還取出王舍城大寶塔阿闍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浙江鄞縣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寶塔。關於塔的建造過程,有許多奇異的傳說。
據史載,晉義熙元年(405年),為了保護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405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為舍利寶塔的存在,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賞賜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趙楨,曾請阿育王寺大覺禪師懷璉,在化成殿詢問佛法大意,並賜頌詩17篇,留住數載。直到英宗趙曙即位,才恩准大覺禪師回山的要求,並賜詔一道,內有「凡經過小可庵院,隨性住持、十方禪林,不得抑逼堅請」等語。
大覺禪師回阿育王寺後,於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閣,用以供藏仁宗的御書偈頌和英宗的手詔。宋哲宗元佑元年,蘇軾撰《宸奎閣碑銘》一文,詳述建閣經過。現宸奎閣已毀,《宸奎閣碑銘》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稱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鍾重修。
今天,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范的書「常住田碑」、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書「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御」、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和十大櫥「欽賜龍藏」經卷7247卷等珍品。
阿育王寺佔地6萬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間。建築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侶70多名。進入山門後,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藏經樓;東側有鍾樓、念佛堂、客堂、先覺堂、大悲閣;西側為大壇、祖師殿、傅宗堂、碑閣、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築。
四周還分布著養心堂、退居室、文物陳列室、引堂寮、拾翠樓、朴青閣、白雲竹院、普國塔院等殿堂樓閣。整個寺院古樸庄嚴,結構完整,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為一體,山因寺增輝,寺為山添色。
⑽ 阿育王寺和阿育王古寺是一回事嗎
阿育王寺和阿育王古寺是一回事。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建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已歷經1700多年歷史。
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佛教禪宗名寺,中國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阿育王寺的建築特點:
阿育王寺現佔地面積124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4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餘間,依山坡構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雲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
左側有松光齋、鍾樓、舍利單、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大雄寶殿系清康熙年間重建,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