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傳統習俗.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② 濕婆神節數萬名印度人跳入恆河沐浴,疫情當下,為什麼政府不限制這種行為
有濕婆神節數萬名印度人跳入恆河沐浴這個結果,並不是因為政府沒有採取措施限制人們瘋狂的行為,而是人們對信仰的熱情太過高漲,因此,很難加以阻攔。
3月11日是印度一年一度的濕婆神節。這一天對於印度教徒的重要程度,就如聖誕節對於西方人一樣。而在這一天,印度人有許多傳統習俗。其中之一就是人們通常在這一天會到恆河中唱詩與沐浴,以求洗清罪孽與獲得救贖。當地政府也預估即使在印度疫情十分嚴重的當天,會有大量民眾聚集。因此當日,哈里瓦當地廣播不斷警告,提醒人們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要聚集,並做好包括佩戴好口罩和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等防護措施,期間還有數百名志願者自發組織起來,向參與慶祝的人群噴灑消毒劑。但這些舉措的效力都很有限,也澆滅不了人群對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狂熱熱情。因此人們無視警告,也不畏懼向其噴灑的消毒劑,紛紛下到恆河水中進行沐浴。據報道,當天總共有250萬信徒參加慶祝活動。
理智應當戰勝情感面對這樣可怕的數字,我想,應該讓不少印度人清醒了一些。某個節日並沒有傳說中的神奇力量,可以消除病毒。自身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了健康的身體,年年都可以去追隨人們心中的信仰。但如果沒有了健康,拿什麼去追隨?在此時,理智應該戰勝情感。宗教信仰可以保留在人們心中,但理智會讓人們明白什麼是首要重要的。因此,不聚集,在公眾場合佩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的防護措施應當一一做到。
③ 恆河古城
恆河,相傳發源於西藏阿里的神山崗仁波齊,河水流經印度中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瓦拉納西。瓦拉納西是一座聖城,是印度教徒的朝聖之地,然而,卻又有那麼幾座清真寺,擠滿了虔誠的穆斯林。作為聖地,各地的印度教徒從四面八方過來朝聖,其中儀式便是恆河凈身。幾千年來,印度教徒一直沿襲著恆河凈身的傳統。印度教信仰三大神,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之外,還有幾萬個神靈。蛇、猴、牛,象,各種動物,都被作為神靈崇拜。除此之外,還崇拜代表生殖的林伽和尤尼。印度教如今在東南亞也有不少信徒,我去過柬埔寨暹粒,見到不少印度教寺廟和印度教徒,吳哥窟及眾多古寺廟還遺留著不少林伽和尤尼的遺跡。印度教的前身為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古代雅利安人創造的宗教,源於古代雅利安人的祭祀儀式和吠陀。吠陀是宗教儀式當中的禱告文和贊美詩,吠陀從初始的原始祭祀到後來集合了宗教思想、哲學思想和文學,成為古印度的宗教哲學和文學的基礎。吠陀沒有文字記載,甚至古印度的歷史也沒有文字記載。吠陀和歷史的傳續通過口口相傳,一代傳一代。婆羅門教的祭祀們早期一直創造吠陀,到後來創造的足夠多了,其中一些好的吠陀被保存了下來,成為固定的吠集,祭祀的時候祭師只需選擇其中的吠陀進行祭祀和祈禱。
清晨時分,我從客棧出來,穿過幾條巷道,拐過一處破舊的土墩,來到一處開闊處,恆河展現在眼前。河水與遠處的天空交相輝映,天河一色。恆河的這一邊緊靠居民區,河岸上建築鱗次櫛比,底下的台階鋪向河灘,我沿著台階走下去,河邊是一段很長的路,一眼望不到盡頭。路上每隔一段設一處Gate-碼頭門。河岸上房屋的朝向都面向恆河,其中不乏聲勢浩大的建築,顏色各異,還有很多宏大的城堡,這是英治時期印度各地封建諸侯王建造的。作為一座古聖城,歷史上不少王公貴族和封建領主曾在瓦拉納西建了城堡,這些城堡大多矗立在恆河邊上,使得如今恆河邊上的建築美輪美奐。一位身材苗條的婦女,穿著一身紅綠相間的鮮艷紗麗,全身濕漉漉的從河裡走上來,她剛在河裡沐浴完。台階上坐著一位皮膚黝黑的男子,兩只溫順的綿羊在他身邊走動。又見各色人等,牛羊,千奇百怪的建築,滿滿一幅異國風情。河上有很多小舟,有些是渡河的,有些是遊船。河裡很多人沐浴。小孩從台階上跳入河裡,僧侶在河裡祈禱。人們在河裡洗澡、刷牙、洗臉、洗頭發,婦女在洗衣服。邊上一排人在河邊排的整整齊齊的理發。有一個很小的孩子,哭著被媽媽抱在河裡沐浴。所有景緻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苦行僧。長長的頭發,臉和上身塗了白粉,脖子上掛了一竄竄佛珠、神像、瑪瑙。一些僧侶盤腿而坐,巋然不動。河岸一處,整齊的擺著十幾張像床一樣的攤位,床上撐著遮陽傘,攤主給信徒做一些簡單的儀式。走到另一處地方,一群小孩在玩耍,我走到孩子中間,幾個孩子好奇的眼神獃獃的望著我這個外國人。
清晨過後,人越來越多,遊客、小販、苦行僧,牧師,恆河邊上好不熱鬧。我沿著一處寬闊的台階走上去,兩邊五顏六色的建築,我穿過一處小小的菜市場,到了古城區。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男人大多穿的是僧袍,頭上裹著冒巾,那冒巾的樣式,跟新疆出土的壁畫上描繪的兩千年前西域印歐人戴的冒巾一模一樣。街上的女人若不是穿著僧袍的,便穿紗麗,額頭上點了一個圓點。馬路邊上,坐著一群僧徒在化緣,她們並不主動的乞討。路邊的房屋鱗次櫛比,大多比較陳舊,五顏六色。馬路是水泥鋪就,有點破舊,路邊不少水溝。街上商鋪林立,出售紗麗、絲綢布料、神龕、神像,琳琅滿目的祭祀用具。還有小吃攤,說不出名稱的印度小吃。
街上很多印度教徒,他們來自印度各地。但讓人驚詫的是,偶爾會遇到一些穆斯林。古城的生活古老而緩慢,街上走著,忽見路人都朝一處天空望去,幾個年輕在屋頂,用竹竿向前擺動,原來有一隻大鳥卡在屋頂交叉的電線上,他們用竹竿去救那隻鳥,最後成功救了大鳥,放飛了。
古城遍布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寺廟佛塔,不過大多已經不具備實際用途,只有少數的寺廟還在使用。其中一座較大的寺廟,香火鼎盛,擠滿了教徒,需要排隊進去,隊伍傍邊還有荷槍實彈的警察守著。另一座寺廟,廟里矗立塔,塔頂用黃金壘砌。金頂寺廟的傍邊,竟然有一座清真寺,很多穆斯林在朝拜,瓦拉納西名副其實是一座宗教包容的聖城。逛過幾處寺廟,竄進了附近的巷道,身邊一群人們抬著屍體一路吆喝著小跑過去。屍體躺在木板上面,上面裹著金色的褥子。我沿著他們的路線,走到恆河邊的聖壇,前方飄來一陣陣焦味,聖壇用於舉行喪葬儀式。聖壇附近堆了一地高高的木堆,這些木材是用來燒屍體的。喪葬儀式過後,人們把屍體抬到河灘火葬堆里焚燒。除了焚燒人的屍體,還有牛的屍體。焚燒完過後,遺骸掃進恆河裡。焚屍的火稱為聖火。恆河邊上有多處聖壇,大概都聚在某一個范圍之內。兩千年來,這樣的喪葬儀式一直進行著,人們習以為常。焚藏堆附近的河域,印度教徒若無其事的沐浴。對於恆河的骯臟,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屍體殘骸仍進了河裡,很骯臟。事實上,屍體焚燒過後變成有機物,在水裡是魚類生物的食料,加上恆河是流動的活水,殘余物並不會堆積在一處。而且,河裡沒有垃圾,沒有塑膠袋、塑膠罐等不分解的垃圾,因此恆河並不臟。 火葬儀式是開放的,不少遊客就近觀看,有一些印度人走到火堆中間,甚至如果你願意,可以走到屍體旁邊駐足欣賞。好奇如我,也只挺著膽子從焚燒場邊上繞了過去。焚燒場附近有一座古塔建在了河灘上,基座浸在水裡,古塔看起來像是一座寺廟遺址的一部分,可能寺廟毀壞了,剩下古塔。古塔構造奇特,由一座座小小的塔狀結構組成,每個小塔都雕刻有花紋,建築圖案、形象老虎的壁雕,還有完整的動物雕塑,只是看不出是何種動物。塔對面的岸上有一處遺址,一座長方形的坑,坑沿鋪了台階,看起來像是舉行某種宗教儀式的場所。其實,河岸上的有很多大大小小寺廟,有一些還在用,一些已經荒廢。這些大大小小的寺廟,與房屋建在一起,感覺像嵌在建築里。有一些建築的牆面比較大,都畫上了宗教圖畫,甚至是連環畫,印度教的神、佛、圖騰,宗教儀式。傍晚時分,我又返回古城曲伸縱橫的巷道里,無意中又走到一座廢棄的印度教寺廟,廟里有一座精雕細刻的古塔,塔看起來宏大,塔面雕刻了上萬尊神像。整座寺廟很破,裡面的牆體搖搖欲墜,但這座塔完好無損。幾個住在寺廟傍邊的孩子,跟著我進了寺廟,其中有個小孩英語很好,還主動跟我聊天。夜幕降臨,我走出巷道,回到恆河邊,河岸路燈明亮,一處碼頭在舉行一種夾雜宗教的表演節目,聚集了很多人,我擠不進去,遠遠的看見台上載歌載舞,節目完了。有人拿著蠟台故意給遊人做一些宗教儀式,借機收費。我慢慢步行回客棧,欣賞著恆河夜色。路上見一外國女子獨自一人,脫了鞋悠閑的坐在河邊台階處寫東西,想必是游記之類的。 走回客棧,見對面的餐館聚了一些西方人在喝酒聊天。經過了一整天的游盪,腦海里帶著一幅幅異國風情畫面回房休息。
第二天起了大早,喝了杯印度奶茶,隨後到恆河邊上漫步。見一家開放式的花園餐吧,餐吧在地勢高處,有一視野開闊的露台。我點了杯拿鐵,20多元,在這算事比較高的消費。露台一張桌上坐著一位年輕美女,打扮很精緻,皮膚白皙。有一種說法:長的白一些的印度人是屬於高種姓的,低種姓的一般都比較黑,我無法印證。然而我在瓦拉納西所見,印度人的膚色大多非常黑,從膚色上來說,不亞於非洲黑人。但就五官和輪廓而言,誠然與黑人不同人種。如今的印度人,是雅利安人的後裔,雅利安人屬於印歐人種。距今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的一支從中亞地區遷徙往印度次大陸,直到恆河流域,具體位置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北部,印度南部的印度河流域,依然住著土族印度人。古印度的地域范圍要比現在大得多,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印度、孟買和尼泊爾。英國人統治後期,印巴才分離成兩個國家。印歐人的另一支遷往伊朗高原,稱為波斯人,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雅利安人和中亞波斯人是同宗。古代雅利安人操印歐伊朗語,印歐伊朗語是一個大的語種,包括今天的英語、拉丁語、印度語和阿拉伯語。有一位語言學教授,舉了個例子證明印度語和英語是同宗的。我們平時都會說一句古印度語,阿彌陀佛,印度語為」amitaf」 , 意思是無量壽佛。a是前綴,代表不可可度量,類似英文的atypical,acentric. mi意思是量度、測量,對應英文的measure,measuable. 雅利安人後來侵佔了印度次大陸,成為了統治階層,為了統治印度原始部族,發明了婆羅門教,並建立了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制度一直沿襲至今。婆羅門教演變為印度教,印度教衍生出佛教和耆那教。
餐吧露台,右前方稍遠處的河灘上有一位印度苦行僧,看起來像是位長者,白發稀疏,辮子及腰,下頷長長的白須,赤裸著上身,下身披了一條僧褲。見他雙手舉天,做著古老的祈禱儀式。露台的左側有一棟建築物,很大的陽台,一群人在陽台上練現代瑜伽。我在餐吧一邊悠閑的喝著咖啡,一邊計劃接下來的行程,並在印度鐵路官網定了車票,原來外國人可以直接在官網訂車票,不需要經過某寶的代理,省卻了手續費。印度的火車單獨設立外國人車票,屬於高價票,買不到普通車票的時候,可以買外國人車票。印度人口眾多,火車是印度人主要出行的交通工具,因此買不到普通票的情況很正常,但外國人車票是預留的,通常都能買到。當天下午離開瓦拉納西,由於趕時間,幾乎在古城迂迴曲折的窄巷裡迷路,好不容易走出大路。路口外停放了很多突突,一個人把我引到一部突突,這人不是司機,好像是突突「代理人」。這一路古城到火車站的突突之旅,讓我真切的好體驗了一把印度交通狀況。主幹道擠滿了汽車、突突、單車、行人,人們毫無相讓,互相擁擠。眼看無法挪動,司機突然擠向一條小巷,司機誠然是本地人。繞道了小路,又遇到擁擠,繼續繞道。司機一路上開的極快,完全不顧巷子的行人和小孩。更有甚事,一條巷子竟然被邊上人家塔了個大大的帳篷,也不知道干什麼用,硬生生的佔了道,只留了一點空間給行人通過。饒經了無數羊腸小道,眼看勝利出逃,卻遇到路口一家零食店准備更換門口的路燈,眼睜睜的看著兩個工人慢悠悠的架梯子、更換路燈、收梯子,活生生沒把我氣暈。這一路的見聞,讓我體驗了印度人深入骨髓的不抗爭精神。幾千年來,印度人大多時候都是被統治階層,古波斯人、希臘馬基頓的亞歷山大、阿富汗的穆斯林直至後來的英國人,都曾在印度歷史上扮演著統治者角色。印度人虔誠的宗教信仰追求內在世界,心甘情願被統治。總之外族人統治的是外在世界,統治不了內心世界。
④ 為慶祝大壺節,印度兩百萬人聚集恆河「洗清罪孽」,當地還有哪些奇葩習俗
印度當地還有很多的奇葩習俗,比如廁所是露天的,他們會在恆河裡洗澡,以及印度人吃飯是用手吃的,等等。
印度人即使沒有圍欄也可以上廁所。在此之前,印度原本是一個沒有廁所的國家,因為在印度教的認知中,廁所是很臟的地方,無法建造。然而,在21世紀,廁所的缺失意味著文明沒有進步。現在印度的廁所覆蓋率高達98%,但那些廁所都是開放式廁所,大部分都是隨機建在路邊的。很多男生直接在路邊上廁所,我們這些遊客自然接受不了。不僅氣味難聞,眼睛也受不了啊。
印度人很榮幸能夠在恆河中沐浴一次。這樣的文化傳承可以體現出印度人對宗教文化的虔誠信仰,也是渴望凈化靈魂、純潔的信徒的美好願景。在恆河沐浴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印度人來到恆河畔的瓦拉納西,這里被認為是印度教的聖城,是濕婆接收來自天堂和土地的水的地方。
印度人,無論貧富,都對在恆河洗澡充滿期待。印度人可以一輩子不結婚,但是不在恆河洗澡就活不下去。恆河兩岸有無數的寺廟和宗教聖地,印度教徒相信喝恆河水可以延年益壽,在恆河洗澡可以洗去一生的罪惡。每天都有幾十萬人在瓦拉納西的恆河邊洗澡,這只是平常日子的數據。如果他們趕上大壺節,人數會超過百萬。大壺節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會,也是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
⑤ 日本網紅下恆河後一小時身體不適,恆河在印度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日本有一網紅下恆河後一小時,身體突然出現了不適,不僅感到咽喉和鼻子痛,在夜晚還發起了高燒,的確是讓人非常意外。雖然很多印度人在恆河裡進行“凈身儀式”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大多數其他國家的人,在模仿印度人的行為之後,幾乎都不能倖免。
恆河還流經了印度很多城市,可想而知,恆河對印度人來說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其他國家的人一直都在調侃恆河,但是也依然無法動搖恆河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在印度的一些傳說里,也有很多關於恆河的記載,讓不少印度人都認為,只要在恆河裡面洗澡,就可以凈化自己的心靈。
⑥ 恆河的恆河之祭
昆巴美拉大會是印度一項傳統的宗教節日,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歷史。傳說中,眾神為保護一個能讓人長生不老的大壺,與群魔展開爭斗。後來,大神因陀羅之子設法偷回了大壺,卻在返迴路上,不小心將四滴甘露灑落,就此形成了恆河之濱的四大聖地。所以,恆河祭又被稱為「大壺節」。
每隔 12 年,印度教教徒們便輪流在四大聖地舉行大典。
在旁人看來,這一切猶如神跡般不可思議。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信眾來到這條萬古恆新的大河邊,感悟它給人內心帶來的神聖與震撼呢?
前來朝聖的人們紛紛在恆河邊安營紮寨。清晨,人們在臉上點上丹紅,抹上香灰,雙手合十作祈禱狀,扶老攜幼抵達河岸邊。此時的恆河水寒冰徹骨,教眾們卻認為寒冷可以沖刷罪孽,加速輪回。
男信徒不顧寒冷,幾乎全裸下水;女人也就穿著貼身衣物。年紀小的孩子哭鬧著不願意下去,母親則用銅壺盛起河水往孩子頭上沖一沖,然後拎著孩子往河裡按。對一些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他們人生的第一次聖浴,只有勇敢面對,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印度教徒。
太陽已經從東方完全升了起來,河面上金光燦燦,岸邊則已人山人海。實際上,只要在恆河邊的公路大橋上瞭望一番,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帳篷向遠方延伸。小小的阿拉哈巴德市,人口不過 70 萬,卻要在 6 周內接待 7000 萬朝聖者,對誰來說都是個艱巨的任務。
為保證大會順利舉辦,地方政府搭設了 27 座浮橋、50 多萬頂帳篷、2 萬多間臨時廁所,安排了 8000 余清潔人員滿負荷工作。即便如此,按照每人占據 1㎡ 河灘面積計算,每次也只能安排 2.5 萬人下水沐浴 1 分鍾,然後趕緊就要換班。
大會期間,還有許多苦行僧、薩圖賢哲(即聖人)和在喜馬拉雅山中修行的瑜珈士來此。他們除了在恆河中沐浴,還要舉辦哲學辯論會、祈福大會與各種慶典,熱鬧非常。
每天傍晚,信眾們伴著神鈴聲響,走向河邊祭台。人們手捧青煙香火,唱著輓歌,等待一個千年來風雨不改的大祭祀。而身穿金紅服飾的婆羅門祭司,高舉聖火,在眾人祈望的目光下,邁著高雅的步伐走上祭台……當太陽最後的一抹光輝在西天消失,岸邊逐漸變得燈火輝煌。主碼頭祭祀的神鈴已經響起,人流再次持續不斷地向這里涌來。祭祀的鈴聲越響越急,信眾也越圍越多。伴著祭鼓,誦經的主唱和樂手都已就位。慢慢地,悠揚的歌聲從擴音器中傳出,14 位年輕俊美的婆羅門祭師走上祭台。
在首席祭司的引領下,眾祭司面對恆河站成一排,伴著音樂一邊高唱頌歌,一邊拍掌。樂聲中,祭台周圍煙霧四起,高貴的祭司漸漸舉起 6000年 前流傳下的聖火。信徒們則和著起唱,最終全部沉浸在無邊無盡的神聖與庄嚴的氛圍中。 從孟加拉灣到加爾各答,整個恆河之旅還算圓滿。不論是仰望恆河之源岡仁波齊聖山,還是偶遇轉山朝聖的行者,你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巨大差異。
在許多人看來,恆河幾乎是「污染」、「骯臟」的代名詞。平日里,你總能看到印度「賤民」雙手攪拌著一筐筐的牛糞倒入恆河裡。即便如此,印度人依然用恆河水刷牙洗臉、沐浴凈身,卻對河面漂浮的垃圾、腐屍熟視無睹……在這里,最骯臟的環境與最聖潔的心靈融為一體,令人費解而感慨。
恆河祭則更是一個精神上的奇跡。一位信徒告訴我:「河祭發自內心,只要虔誠,即便簡單,萬能的恆河都能感受到。」冗長的祭禮從初夜一直持續到中夜,隨著河祭的聖火漸漸熄滅,熏香散,鈴聲消,歌聲止,人們在幸福中退場。偉大的恆河在平靜中,安詳地等待黎明的又一次祭典。 恆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恆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因而去恆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嚮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應當說是印度教的甘露廟會,每回參加洗浴的人數以千萬計,每十二年輪流在各個聖地舉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過,整個恆河,不管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總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壯觀的還要數瓦臘納昔的恆河晨浴,前往此地朝聖、觀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來。
瓦拉納西是恆河之岸最大的聖城,河岸之景蔚為壯觀。瓦臘納昔恆河之岸長達 6.7km,共有 64 個碼頭,當地人稱其為「卡德」。這些卡德據說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捐建的,捐建越多,積善也就越多。最讓人神往的是幾十個盧比租上一葉扁舟,向恆河中央飄去。賣貨的小販更會明白這是賺錢的大好良機,他們也劃著小船尾隨大大小小的遊船,向遊人兜售各種貨物,有樹葉做成的河燈,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種種樣的工藝品。遊人們在小販的吆喝聲中,把一盞盞河燈放入河中,恆河變成了暗藍的銀河,閃現出數不清的點點繁星。更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現了。東方欲白,淡淡的霧霧慢慢地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岸邊陡立的建築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面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邊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進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雙手忙碌,盡情搓洗;有的雙手合十,面各太陽默禱,安詳的臉上金色溢彩,靈魂的凈化表露無遺;有的則有停地屏息潛入水中,惟恐這聖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滌一清;身披絳黃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著上身的虔誠信徙在岸邊的石上閉目打座;打著哆嗦的孩子們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潑頭的沖洗;穿著紗麗的婦女們洗浴完畢,竟然在這人海如潮中能夠換上乾衣,而不讓自己的身體暴露絲毫。
也許她太過妖饒美麗,印度教徒才情願相信這條河是由他們最崇拜的濕婆神頭發上的水滴滴落腳邊後,匯流而成。恆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條清凈的聖河,雖然事實上河水相當混濁。但信徒們依然相信在恆河中沐浴凈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濁和罪孽。也許河水再臟,也不及人世腌臢吧。他們還相信,管理死者「時限」的濕婆大神常在恆河岸邊巡視,凡是死後在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輪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於是,印度教的信徒們把這里當做天堂的入口,在他們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恆河沐浴凈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以上的印度教徒來此聚集沐浴凈身,舉行大型宗教集會。
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鄉人,來到恆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恆河,痛痛快快洗個澡,以求用聖水沖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濁或罪孽,達到人生超脫凡塵、死後到天國永生的願望。印度教徒便是這樣虔誠地把用恆河水「沖洗身上的過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榮幸。在瓦拉納西城的新月形河灣兩岸,歷代王朝先後修築了大小 64 個台階碼頭,供人們做冰浴禮拜之用。
一個不需要防盜門的民族,是一個深藏著尊嚴的民族。也許,印度教的和平傳統,還有甘地的非暴力主義,最可能在這個民族的清潔和溫和里生長。一部名為《甘地傳》的電影,甘地謎一般的人物。這個乾瘦的老頭,總是光頭和赤腳,自己紡紗,自己種糧,為了抗議不合理的鹽稅,他有一次還曾經帶著男女老少拒食英國鹽,一直步行到海邊,自己動手曬鹽和濾鹽。他推翻英帝國殖民統治是歷史性壯舉,不需要軍隊也不需要巨資,一旦拿定主意,剩下的事就是默默走出家門進行和平大進軍。他從一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從一片平原走向另一片平原,他身後的隊伍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壯大,直至覆蓋在整個地平線上,幾乎是整整一個民族。碰到軍隊的封鎖線,碰到刺刀和大棒,他們寧願犧牲也絕不反抗,只是默默地迎上前去,讓自己在刺刀和大棒下鮮血淋淋地倒下。第一排倒下了,第二排再上;第二排倒下了,第三排再上……直至所有在場的新聞記者都閉上了眼睛,直至所有鎮壓者的目光和雙手都在發抖,直至他們驚恐萬狀地逃離這些手無寸鐵的人並且最終交出政權。
作為印度之魂,甘地不似俄國的列寧、中國的毛澤東、南斯拉夫的鐵托以及古巴的格瓦拉,他一言不發地完成了印度的獨立,堪稱 20 世紀的政治奇跡和政治神話之一。
這里的節日也同中國的不一樣:街上並無車水馬龍,倒有點出奇的燈火闌珊和人跡寥落;也沒有杯籌交錯,倒是所有的餐館和各家各戶的廚房一律關閉-以禁食一天的傳統習俗來迎接新的歲月。他們不是以感官的放縱而是以慾望的止息來表示歡慶。他們的飢餓是神聖,是幸福,也是緬懷。這種來自漫長歷史的飢餓,來自漫長歷史中父親為女兒的飢餓、兄長為妹妹的飢餓、兒子為母親的飢餓、妻子為丈夫的飢餓、主人為客人的飢餓、朋友為朋友的飢餓、人們為樹木和土地的飢餓,成為他們世世代代的神秘儀禮,成為了他們隆重節日的組成部分。
也許是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來世,所以對於現世的苦難便可以這般消極和坦然。恆河岸邊,橫七豎八棲宿著許多等死的老人,他們飢寒交迫、骯臟不堪,卻默然承受,不爭取、不哭訴、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恆河岸邊。因為按照慣例,這樣可以免費火化,實現他們把骨灰傾入恆河的願望。不過,這是窮人沒有辦法的辦法。更多人還是願意去河邊的燒屍坑。這個地方常稱之為「Manikarnika Ghat」。有錢人家會選用白檀木,將柴薪堆疊好後,把遺體放在上頭,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紗麗裹身,並飾以白花。紗麗還需經過恆河水浸泡,以此凈身。然後澆上有香料的油脂,開始近三個小時的焚燒,死者終化成灰燼。焚燒過程中,死者的親人們不斷念誦「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號」的意思。為了擁有更好的來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聖河」。這個過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氣氛濃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們和河裡的小船紛紛靠了過去。炫目的燭火和繚繞的煙霧配合著老祭司沙啞的歌聲和串串銅鈴的節奏,古老的恆河顯得更加蒼涼和神秘。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採取火葬的方式,像五歲以下的孩童,沒錢的人,自殺身亡者的屍體,均是直接在恆河上放流,或是用石頭綁住屍體直接沉入恆河。 印度教徒認為,恆河水源於神山聖湖,因此恆河是「聖河」,每12年舉行一次印度恆河聖水沐浴節(又稱大壺節)。
傳說中,聖水沐浴節首次舉辦的時間是在雅利安人時期(公元前 1500 年定居於印度)。當時眾神和群魔達成臨時協議,雙方合力取得銀河系中的長生不老仙露後平分。爭奪盛仙露的大壺之戰進行了整整 12 天 12 夜(相當於人間 12 年)。壺中仙露灑落到了四個地方:阿拉哈巴德、哈里瓦、烏疆和納錫。因此,聖水沐浴節也就在這四地舉行。
由於聖水沐浴節與恆河這兩個詞與印度宗教傳統的緊密聯系,許多人已認為它們是同意詞。因為聖水沐浴節是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恆河也就被看做是最偉大的宗教河。多少年來,恆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印度教徒的眼裡,恆河是凈化女神恆迦的化身,而恆河裡的水就是地球上最為聖潔的水,只要經過它的洗浴,人的靈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獲健康生命。每年都有眾多的朝聖者虔誠而來,在恆河水裡舉行自己的重大宗教儀式。更有甚者在恆河水裡自盡,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獄。於是,恆河上有時會漂浮著屍體。人們將屍體打撈起來火化後,會遵死者遺囑將骨灰灑在恆河裡。就這樣年復一年,恆河水受到了嚴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們沐浴在此,飲用在此,卻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難道恆河水真的因為其神聖而具有了某種自我凈化的能力嗎?
更有趣的是,這種「聖潔」的說法似乎並不是教徒的神話傳說。常年在恆河沐浴的教徒,大多都壽命在100歲以上,並且很少患病。這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之一。
科學家研究發現,恆河水中的含氧量非常高,這是湍急的水流與空氣充分接觸造成的。而較高的含氧量,使瘧原蟲等厭氧的致病微生物難以生存。
可是科學家們也發現,恆河中下游的水中大腸桿菌含量相當高,離岸 5 米處的含量就高於飲用水標準的 20~30 倍。這就由於向恆河隨意排放排泄物所致。
⑦ 日網紅體驗恆河凈身儀式後身體不適,什麼是恆河凈身
日網紅體驗恆河凈身儀式後身體不適,所謂的恆河凈身是一種宗教儀式,很多信徒認為在恆河母親河裡凈身,可以洗凈罪孽,得到寬恕。也有很多信徒認為在恆河當中凈身,可以讓自己身體健康,煩惱無憂!顯而易見,污染嚴重的恆河水並不能達成這些信徒的願望,然而,宗教信仰是不容置疑的,介於此,印度至今都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在恆河當中凈身,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日本網紅惠子就是因為聽說在恆河裡凈身可以祈福,才會親自去嘗試,然而,她嘗試過後突發疾病,緊急治療兩天才痊癒,她對於恆河凈身可以健康無憂一事再也不相信,在這種情形之下,惠子在自己的個人社交賬號發文,提醒在印度的遊客,最好不要輕易地去嘗試凈身儀式,後果不是大家能夠承擔得起的!惠子發文之後,引起了無數遊客的共鳴,很多遊客在惠子的個人社交賬號下留言,稱也曾進入恆河當中凈身,也因此而患病,恆河凈身的神話並不屬實。
日網紅體驗恆河凈身儀式後身體不適,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⑧ 印度超兩百萬人聚集恆河沐浴,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眾所周知,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他們認為這是孕育了他們生命的生命之河。他們可以在這條河裡做很多事情,比如洗頭沐浴,他們認為這可以洗凈自己身上的污穢,可以獲得神的保佑。還有他們在條河裡焚化死去的人,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回歸母親,重新獲得生命的一種儀式;他們也會在這條河裡洗衣服,做飯,甚至是各種各樣你無法想到的事情,都在這條河裡完成,從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條河對於印度人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⑨ 印度濕婆神節,數萬印度人跳入恆河沐浴,這個節日對於他們有何意義
傳說濕婆神節是濕婆的生日,就像是西方的聖誕節,佛教的佛誕日,在印度教的傳統觀念當中,濕婆神節這一天向濕婆神誠心禱告,就能夠獲得濕婆神的賜福,從此婚姻美滿,家庭幸福,健康長壽,可以說濕婆神節寄託著印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印度人民對恆河虔誠的嚮往我們可以理解,也應該尊重,但是疫情當前,集體來到恆河沐浴,無疑會加重感染病毒的奉獻,同時也會對恆河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污染,不利於對恆河的保護。科學合理的保護恆河,或許更適合表達民眾對恆河的熱愛。過節誠可貴,生命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