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印度人認為孟買比上海領先了20年
就像我們所了解到的,在印度的很多地方都能見到貧民窟,即使是在首都大城市,你都無法迴避那些貧窮的印度居民。但是在很多印度人的眼裡,孟買卻是一個領先於上海的大城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在印度,有很多正在受苦的人民。還有很多人沒有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們渴望著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我們的上海會是怎樣繁華的模樣。只願他們可以安好,可以早日擺脫困境。
文章資源信息來源於網路
㈡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㈢ 把上海叫做「小孟買」,印度總認為自己比中國先進,為什麼
因為孟買是印度人的驕傲,也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印度把孟買比作他們國家,甚至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而印度的種姓制度,造成那些在印度過著奢華的生活的高種姓人,在我們中國普通的城市,甚至上海這些發達城市,看到普通市民的生活和他們自己奢華的生活,有著明顯差距。
還有他們的國產航空母艦,搞了有一二十年了,實驗的時候,10台鍋爐炸了9台,又開始說中國,說中國產品質量差,可是,他們卻把中國普通的耐火磚用到精密的航空母艦鍋爐裡面,這能怪誰?錢也不是這么省的。總之種種原因,印度人總認為比中國先進,比中國人厲害,看他們閱兵式有多麼搞笑,另類的印度人,永遠也不會相信中國比它先進。
㈣ 印度人為啥說上海外灘大樓上的「震旦」是中國
相信所有去上海旅行的外地遊客,都會選擇去上海外灘看看,那裡畢竟是上海的地標,更是有著萬國建築的十里洋場,站在上海外灘,你可以看見黃浦江對岸的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環球中心清晰可見,不過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標建築之外,還有一座大樓上寫著“震旦”二字,那麼又有多少人知道“震旦”是什麼意思嗎?
很多外地遊客說,中國的文字真實博大精深,在遊客的眼裡,“震旦”代表上海震旦國際大樓或是震旦列印機,在老上海人眼裡,“震旦”或是代表上海復旦大學的前身,但是在印度留學生的眼裡,“震旦”卻代表著偉大的祖國。
㈤ 印度人說上海是「東方小孟買」,那麼大孟買什麼樣
大孟買即指孟買。
㈥ 印度街頭:印度人認為中國哪個城市好
當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越來越好時,我們就會在網上看到其他國家的新聞報道,可以看見其他國家的現狀。但是唯獨印度這個國家的「信號」是最差的,他們總認為我國發展比他們還落後,哪怕看到現狀後也依舊覺得我國發展落後,筆者就將其歸結到他們愛國吧。
為了更好地認識到印度人對我們的看法,有人專門去印度訪問,詢問印度人中國哪個城市是最好的,沒想到他的訪問過程讓他那麼心累。
讀者們,你們喜歡印度哪座城市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㈦ 印度人看上海
臟亂是比較來說的,只要別吃街邊的小吃,喝純凈水或瓶裝水,注意別被蚊子咬就行了。印度的富人也很乾凈的,我就在印度,我是指導工程安裝的,印度人對我們很友好。有錢人在印度也可以過的很好,印度的高級賓館比中國還豪華,但是很貴。泰姬陵沒有想像中那麼好,來印度都想看,但看了估計會後悔。女孩子如果有男士陪同應該沒問題,我們這里就有好幾個漂亮的中國女翻譯,印度人也就偷偷咽咽口水罷了。去公共場合不要穿著暴露,晚上盡量別出門就行了。印度人不敢惹中國人的,他們被我們幾十年前打怕了。你的簽證是什麼類型的呢,如果護照和簽證沒問題直接去定機票就行啦,嫌麻煩可以去找個什麼國際旅行社就給你搞定了。如果你在南方推薦成都——班加羅爾往返便宜時也就4000多。如果在北方推薦北京——迪拜——阿姆大巴也差不多4000多阿聯酋航空很不錯的,在迪拜機場還可以買點便宜貨。呵呵,說遠了,希望能幫到你。
㈧ 印度人對中國上海是怎麼評價的
虎視網 http://www.hushinm.com/ydrkzg/2014252.html
印度網友評論:
★看後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幾乎一塵不染的環境,維護良好的道路和建築,修剪整齊的籬笆和花叢灌木,不過我們談到中國時總會在後面加個「但是」我們的公路雖然臟,基礎設施雖然差,但我們至少精神是自由的,不受限制。
㈨ 來到中國旅遊的印度美女怎會擔心上海超越孟買
說起印度這個國家,我們都知道是一個較為神奇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覺得我們所在的世界是梵天的一場夢,所以在印度人身上普遍有種“活在夢里”的氣質。對於一些事情他們不會太較真,也不會很在意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的。
而事實上,單純以GDP論的話,孟買在18年的GDP是1.4萬億人民幣,而18年的上海GDP是3萬億人民幣,兩者量級不同,自然不需要做那麼多比較。
㈩ 上海為什麼被印度人稱為東方小孟買兩者有什麼異同
“外號”是人們主觀印象中給一個事物附加上的稱呼,很多人都有外號,而今天我們要談到的城市也如此。因為城市的發展都並不同,所以一些後來居上的城市,發展勢頭猛烈的城市,人們都會為他增添一個外號,就比如“東方小巴黎”和“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亞洲紐約”的馬尼拉,也曾被譽為“東方小巴黎”的胡志明市都是這樣的體現。這些都是人們冠在那些經濟發展快速城市的名頭,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上海也是如此。
而這樣的差別其實還有很多,包括人們的生活水準,城市規劃等等方面,但也不可否認孟買的經濟確實很發達,一點也不遜色於我們國家的其他城市。但和上海相比終究還是有一點差距,如此說來其實不應該叫做“東方小孟買”,應該換成“東方小上海”會適合一點。但想來上海人應該也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