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棉花在古代叫什麼
「白疊子」。
9世紀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游記》中記述,在中國看到棉花,在花園里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棉花目前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
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設立木棉提舉司,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據記載每年多達10萬匹,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明朝也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
(1)印度人怎麼稱棉花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已廣泛栽培於全國各產棉區,且已取代樹棉和草棉。我國現有栽培品種有:斯字棉、德字棉、岱字棉、柯字棉等,最近育出的高產品種,在北方有魯棉一號。原產美洲墨西哥。十九世紀末葉始傳入我國栽培。
【在世界上的產區】
中國、美國、印度、烏茲別克、埃及等。其中中國的單產量最大,烏茲別克有「白金之國」之稱。
【在中國的產區】
江淮平原、江漢平原、南疆棉區、華北平原、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
B. 古印度文明具體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麼該文明的具體體現都有哪些哪些?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文明,希望大家喜歡!
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
古印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為了養活眾多的人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都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而印度河和恆河流域也正好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紀西遊印度,並居住多年。他返回唐朝以後寫成的《大唐西域記》中就記載了古印度繁榮的農業經濟。其實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居民就已經開始了 種植 業。在哈拉巴 文化 時期,農牧業生產都很發達。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城鎮遺址中,發現了規模不小的谷倉。那時人們已經發明畜耕,人們 飼養 了水牛、耕牛、山羊、綿羊、豬、狗和象等 動物 。而且已經開始使用青銅製造的鋤頭和鐮刀。農作 物品 種也非常豐富,有小麥、大麥、水稻、豌豆、甜瓜、棗椰、棉花和胡麻等。在吠陀時代,他們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到了吠陀時代後期,鐵器的使用使農業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相對統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設有高級官吏管理全國的水利事業,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到封建社會以後,即曷利沙帝國時期,古印度農業生產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於封建社會過於漫長,古印度雖然造了成熟的 自然 農業經濟,最終也沒有從內部產生出 資本主義 經濟,到後來,印度農業發展越來越緩慢,變得越來越落後了。但是,古印度的農業仍然構成了國家的經濟基礎,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鐵柱
在哈拉巴文化時期,人們已經廣泛地使用銅或青銅製造的斧、鋸、鑿、鋤、魚鉤、劍、矛頭、匕首、箭鏃等工具和兵器。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產工具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鍛打、鑄造和焊接等技術,而且可能已經應用了熔模鑄法(一種精密鑄造工藝)。到了吠陀時代,古印度人已經能煉鋼了,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印度還向亞歷山大出口過約3噸的鋼材。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著一根公元5世紀初芨多王朝時期製造的鐵柱,它高7.25米、重約6.5噸,至今屹立不倒,幾乎完全沒有銹蝕。還有許多鑄造精美的銅制佛象也反映出古印度人高超的冶金技術。
古印度文明:棉花的誕生地
根據目前的材料,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掌握了棉花種植技術,並用棉花紡線織布。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一些棉布殘片,雖然做工還很粗糙,但從棉布上的各種顏色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織染技術已經有所發展。古印度的棉紡織技術到孔雀王朝時已非常發達,大量的 手工 紡織者和紡織商人遍布各大城市,其產品遠銷世界各地,成為古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貨物之一。後來,古印度人從中 國學 到了養蠶和絲織技術,到芨多王朝時他們已經可以織出薄如蟬翼的絲織品了,並配有各種色彩和圖案。
古印度文明:最早的遠洋 航海
由於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長,因此古印度的造船業也十分發達。從發現於哈拉巴文化遺址中的一座造船台來看,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到芨多王朝時,人們已經可以建造可容納數百人的大海船,向東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直達我國,向西則經阿拉伯海直到紅海沿岸。
古印度文明:摩亨約·達羅城
燒磚是古印度人發明的一項偉大的建築材料製作技術。他們用燒制的磚建造房屋,使之牢固耐久。現在發掘出來的哈拉巴文化時期的建築遺跡大多是磚木結構。哈拉巴和摩亨約·達羅是已知的那時最大的兩座城市,尤其是達羅城,幾乎可以和巴比倫城相媲美。
摩亨約·達羅城的建築分衛城和下城。衛城城牆高大厚實,全部用大塊的燒磚砌成。城牆上築有塔樓,用於 軍事 瞭望和召集居民。衛城裡還建有一些大型公共設施。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可供多人同時洗浴,1200平方米的容倉可存儲相當數量的穀物,政府的會議室達600平方米,最大的會議廳可容納近千人。
該城的下城是居民區,居民住宅星羅棋布,風格各異,既有平房,也有高樓,城內的道路既平且直,這些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區域。特別是城內排水系統的設計獨巨匠心,可以有效地防止內澇。可見,摩亨約·達羅城在當時是一座功能完備的大都市。
但是,自從哈拉巴文化中斷以後,隨著佛教的盛行。建築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多轉向了宗教色彩極濃的寺廟、佛塔等,及開山鑿石而成的石窟。例如佛塔的“塔”字在印度文里的原義即“墳墓”的意思,原是人死後埋藏骨灰處所,後來又成為儲藏“舍利”(僧人死後的遺骨火化出的結晶體)的地方。到了德蘇丹國時,信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因此又出現了許多伊斯蘭式建築。古印度最具伊斯蘭風格的華麗建築物是建於公元17世紀莫卧爾帝國,埋藏的泰吉·瑪哈爾陵墓。當時有土耳其和波斯等許多國家及當地的建築師和工匠共同設計建造了這座著名的陵墓,它位於今印度北方邦亞格拉附近,全部為白色大理石砌成,典雅肅穆,又鑲嵌以各種寶石,以顯示主人的尊貴,成為穆斯林建築的代表之作。
古印度文明:宇宙觀與天文歷法
神話產生於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古代神話有許多是關於宇宙結構的。古印度人的宇宙觀同樣帶有濃重的神話色彩。吠陀時代,人們認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為須彌山的大山,它支撐著像大鍋一樣的天空,日月均繞須彌山轉動,日繞行一周即為一晝夜。大地由四隻大象馱著,四隻大象站在一隻浮在水上的龜背上。由於古印度人不太重視實際的天文觀測,因此觀測儀器一直比較簡陋,對宇宙的認識也多屬於猜測。公元前6世紀出現的天文學著作《太陽悉檀多》把大地視為球形,其北極稱作墨路山的山頂,那裡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運行是一股宇宙風所驅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風則使所有天體一起旋轉。雖然古印度人對宇宙的有些看法比較落後,但他們的天文歷法卻已經比較成熟。古印度有許多天文歷法著作,他們採用陰陽合歷,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吠陀時代,人們把一年定為360日,12個月,還有置閏的方法。為了觀察日月的運動,他們把黃道附近的恆星劃分為27宿。“宿”在梵文里是“月站”的意思,是為了區分月亮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太陽悉檀多》里講述了時間的測量、日月食、行星的運動和測量儀器等許多問題。芨多王朝時期天文學家聖使所著的《聖使集》里講述了日月和行星的運動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他認為天球的日運動其實是地球每天繞地軸旋轉所致,這一猜測為後來的天文觀測所證實。公元505年,天文學家彘日匯集了古印度五種最重要的天文歷法著作,編成了《五大歷數全書》。在我國唐代時,一位移居我國的古印度天文學家的後裔曇悉達所著的《開元占經》一書里介紹了印度的“掃執歷”,規定一恆星年為365.2726日(今測值為365.25637日),一朔望月為29.530583日(今測值為29.530589日),並採用19年7閏的置閏方法,是典型的陰陽合歷,表明印度的天文歷法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古印度的天文歷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由於它受到宗教的影響,因此長期以來發展比較緩慢,到後期已逐漸衰落。
古印度文明:阿拉伯記數法
現今世界上通用的,每個人都知道的“阿拉伯記數法”,即1、2、3、4…0,最初並不是由阿拉伯人所發明,而是起源於印度。
大約在哈拉巴文化時期,印度人採用了10進制記數法,到公元前3世紀左右,出現了數的記號,但還沒有零,也沒有進位記法。到公元7世紀以後才有位值記法,但還沒有零的符號,用空一格來表示。在公元876年的一個古老碑文中,考古學家發現了“零”的符號,寫作“0”,說明那時古印度的10進制位計法記數已完備起來。後來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所採用,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成為著名的“阿拉伯記數法”。
圓周率在3.1416~3.1429之間
成書於公元前5至4世紀的 數學 著作《准繩經》是一部講述祭壇修築的書,其中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那時他們已經知道了勾股定理,使用的圓周率為π=3.09。《太陽悉檀多》一書列出了最早的三角 函數 表。《聖使集》中有關數學的內容有66條,包括算術運算,乘方、開方以及一些代數學、幾何學和三角學的規則。聖使還研究了兩個無理數相加的問題,得到了正確的公式,而且研究了簡單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和簡單代數恆等式的證明問題,算出了3.1416的圓周率。
公元6世紀至13世紀,古印度的數學成就到了頂峰。出現了梵藏、大雄、室利馱羅和作明等著名的學者,他們已經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多種方程組。梵藏寫的《梵明滿悉檀多》中引進了負數的概念,並提出了負數的運算方法。他已經認識到零在計算中的重要性,能夠求解一些二次方程和不定方式程。他還會正確地計算等差數列的通項(一般項)和數列之和。在幾何學上,他證明了以四邊形之邊長求面積的正確公式,證明了圓周率零除一個數仍然等於這個數,他發現了一個分數除另一個分數,等於把除數?=X的方程。室利馱羅的數學著作是《演算法概要》,專門討論了二次方程的解法。作明的《因數演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數學的最高成就。他指出以零除一切數為無限大。他知道一個數的平方根有兩個數,一正一負,應該根據實際問題選取一元二次方程適當的根。而且指出負數的平方根沒有意義。他還用許多巧妙的方法解決了許多不定方程求整數解的問題。他計算出了兩個圓周體積的正確公式。
古印度人的數學知識來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同時也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古印度文明:煉丹術與醫葯學
古印度的 醫學 相當發達。因為古印度素有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仁愛思想,看重救死扶傷的醫學。在古印度 歷史 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家和醫學著作。
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的《阿柔吠陀》,是目前已知的古印度最早的醫學著作,記載有 內科 、 外科 、 兒科 等許多 疾病 的 治療方法 。該書認為人體有軀干、體液、膽汁、氣和體腔等五大要素,與自然界中的地、水、火、風和空五大要素相對應。軀乾和體腔比較穩定,其餘三者比較活潑,如果五者失調,人就會生病,這種看法成為古印度醫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妙聞是古印度最有名望的醫生之一。在古印度宗教的教義中,禁止用刀子解剖人體,人們只能把屍體浸泡於水中然後用手撕裂進行觀察,因此妙聞只好暗地裡進行解剖學研究,在經後人整理的《妙聞集》里記載了許多解剖學知識。《妙聞集》里還論述了生理學和病理學的許多問題,研究了內科、外科、 婦 產科 和兒科等各類病症達1120種。還記載了摘 白內障 ,除疝氣,治療膀胱 結石 、 剖腹產 等多種手術,以及120種外科手術器材和760種葯物。
羅迦是古印度另一位著名的醫生,他的《羅迦本集》是古印度的醫學 網路 全書。書中進一步闡發了古印度的醫學理論,它提出的攝生原則包括合理的 營養 、充足的睡眠和有節制的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該書對病因、病理作了進一步研究,記敘了一系列相應的診斷和治療的方法,闡述了500餘種葯物的用法。另外,公元7世紀編成的《八科提要》和8世紀的《八科精華錄》也是古印度醫學的重要典籍。
與成熟的葯物學相聯系,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葯”,並使普通金屬轉變為金、銀等貴重金屬。古印度的煉丹術也十分發達。古印度人重視水銀和硫黃,而且掌握了升華、焙燒、汽化等技術。雖然煉丹術有種種神秘色彩,但其中包含了某些科學的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 化學 的發展。
古印度的醫學影響深遠。妙聞和羅迦的著作在公元五世紀被譯成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公元8至9世紀時阿拉伯人曾經邀請印度醫師主持醫院工作和擔任教學工作。我國西藏、中原等地也曾經受到古印度醫學的影響。
古印度文明:佛教與哲學
宗教往往同自然哲學、人生哲學聯系在一起,在吠陀時代,就有人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風”;也有人認為是“水”,或者是水、地、火、風四元素,或是水、地、火、風、空五大元素。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和人生觀。
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發源地。佛教在世界上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公元前6世紀,恆河流域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拋棄王室的榮華富貴,離家出走,遠行求道。他游歷了印度各個地方,各個寺廟,求教了許多學者和高僧,積累了大量的宗教知識和實踐經歷。經過多年苦苦修行,相傳有一天他在恆河邊的菩提樹下靜坐時終於大徹大悟,從此創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被信徒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著有《金剛經》作為後世傳教憑證。佛教最基本的教義是四諦說。四諦即四種真理,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認為人生一切皆苦,產生苦的原因在於人有各種慾望,因而便有行動(即造了“業”),也就是造了以後的“因”,於是因果不斷,苦在生死輪回中不斷反復。佛教認為滅苦的關鍵在於消滅慾望,消滅主觀意識,通過修行使人解脫,進入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涅槃。佛教把自我和物質世界分別比喻為水流和“自生自滅的火焰”,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永無休止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生生滅滅。這裡面蘊含了一種對立 面相 互依賴、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佛教在反對印度婆羅門教中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的新興奴隸主階級和市民階級為代表的奴隸制國家的發展。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向印度境外傳播,逐步發展為世界性宗教。
另外,古印度還有許多哲學派別,對世界的構造提出了許多不同看法。印度後來宗教極為盛行,到處籠罩著神秘的宗教氣氛,神廟、佛塔等宗教場所鱗次櫛比。而且絕大多數印度人都信奉某種宗教,同一宗教內部也有許多教派。印度人生活在宗教中,因此他們創造的許多科學技術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為宗教服務。而且壟斷了科學文化的祭司和僧侶階層飽食終日,熱衷於純粹的哲理思辯,對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卻沒有 興趣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後來又由於各種原因,到12至14世紀以後,其科學技術幾乎已經停滯不前了。盡管如此,古印度仍然以其卓越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世界 科技 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的科學技術向東經過中亞,遠播到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地;向西經過西亞、小亞細亞傳入希臘和歐洲,對這些地區的科技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猜你喜歡:
1. 印度神話故事大全
2. 印度的習俗禮儀
3.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4.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大全
5.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C. 概述10世紀前歐洲棉花和棉織品傳播的特點
概述10世紀前歐洲棉花和棉織品傳播的特點為規避價格風險也會將中亞棉花進行套期保值。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它的原產地不在中國,其傳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棉與歐洲 材料二 歐洲原本沒有棉紡織業。17世紀下半葉之前,歐洲上流社會
大約在這個時期,棉花和棉布傳播到了地中海沿岸一帶,歐洲人形象地稱棉花為「植物中的羔羊」。
正在棉布上手工印花的印度人 與此同時,亞洲棉也從印度河流域向東傳播,經越南、柬埔寨。
D. 最早種植棉花的是哪個國家
古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種植者,由於最早種植棉花,古印度也成了棉花紡織的發源地。
當今印度最大的棉紡織中心孟買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吧。
E. 棉花最早是在哪個國家種植的
棉花最早是在印度種植的。
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是印度,古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種植者,由於最早種植棉花,古印度也成了棉花紡織的發源地。我國棉花產區主要分布在江淮平原、江漢平原、南疆棉區、華北平原、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
棉花的科普:
一年生草本,高0.6—1.5米,小枝疏被長毛,葉闊卵形,直徑5—12厘米,長、寬近相等或較寬,基部心形或心狀截頭形,常3淺裂,很少為5裂。
中裂片常深裂達葉片之半,裂片寬三角狀卵形,先端突漸尖,基部寬,上面近無毛,沿脈被粗毛,下面疏被長柔毛;葉柄長3—14厘米,疏被柔毛;托葉卵狀鐮形,長5—8毫米,早落。
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通常較葉柄略短;小苞片3,分離,基部心形,具腺體1個,邊緣具7—9齒,連齒長達4厘米,寬約2.5厘米,被長硬毛和纖毛。
花萼杯狀,裂片5,三角形,具緣毛;花白色或淡黃色,後變淡紅色或紫色,長2.5—3厘米,雄蕊柱長1.2厘米。
蒴果卵圓形,長3.5—5厘米,具喙,3—4室;種子分離,卵圓形,具白色長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剝離的短棉毛。花期夏秋季。
F. 最早種棉花的是哪個國家
古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種植者
棉花屬於錦葵科棉屬,由四個栽培棉種組成,即亞洲棉、非洲棉、大陸棉(又叫細絨棉)、海島棉(有叫長絨棉)。
中國的棉業
中國植棉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但到20世紀50年代末,陸地棉成為主要品種,其次是長絨棉,長絨棉纖維較長,在新疆一些地區有一定產量。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產棉基地,其次是美國,第三是烏茲別克。
G. 從自然環境的角度考慮,古代印度人為什麼能培植出最早的棉花
主要因為棉花原產於亞熱帶 所以地處亞熱帶的 古印度人和中美洲民印第安人比較早培植出棉花。 根據目前的材料,在舊大陸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
H. 棉花俗稱
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錦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至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含纖維素約87-90%。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I. 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是
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是印度。
古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種植者,由於最早種植棉花,古印度也成了棉花紡織的發源地。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我國棉花產區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南疆棉區、魯西北、豫北平原、江淮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等地區。
棉花是全世界農作物中,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按經緯度劃分,世界產棉區分布在北緯38°~46°到南緯35°之間,這個緯度區間大概是從黑龍江到南沙群島的,也就是說涵蓋了神州全部土地。
在我國棉花自東北到海南都在廣泛種植,近四十年,神州穩居棉花產值大國的座位。國內有三大棉花種植區,分別是西北地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棉花原產地屬於亞熱帶,在中東印度一帶。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是印度,據此約七千多年的歷史。 而棉花傳入我國的歷史卻並不長,至少在2000年前,廣西、雲南等西北邊境一帶才開始種植。
因此,棉花應該在南北朝時期正式傳入我國,而棉花向中原移植的時間在唐宋之際,但當時棉花的用途還未被中原廣泛採用。如9世紀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游記》一書中記述,在今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被栽在花園里當做花卉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