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普丨印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簡而言之,一個神奇的國家。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是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② 印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家
1.印度地處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位於北半球。作為世界第七大、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總面積可達298萬平方公里。印度的首都為新德里,不包括德里的舊地區。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約有13.26億(2016年)。三分之二的人口跟農業直接或間接關聯,最近由於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世界金融、軟體等服務業最為重要的出口國,同時還是世界非專利葯的最大出口國。印度在社會財富分配上極度不平衡,而種姓制度的問題也較為尖銳。
3.作為世界上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印度政府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外交政策的基礎是不結盟,從而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冷戰結束以後,印度政府改變了之前一直傾向蘇聯的平衡政策,實施全方位的務實外交戰略。當然同時,印度也是金磚國家裡面的成員之一。
(2)印度多元化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印度的國家發展情況
1.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
2.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
③ 在後疫情時代,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前景是怎樣的
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前景自然是有很大提升的,但前提是他需要發展好本國的製造業。
當初印度總統莫迪在剛剛上位初期就提出了印度製造這個計劃,可是到如今也沒有什麼報告指出,印度的發展也有巨大的提升。但這並不表明印度的供應鏈在全球發展潛力不好,主要是由於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就意味著其有非常多的勞動生產力,所以印度只要有新發展製造業,那麼就並不缺人手。
所以印度的供應鏈自然有很大的前景,但是他們是否能夠全部發展出所有潛力,還要看印度的具體措施,畢竟如今印度的製造業還不發達,還需要憑借大量的進口來完成某些行業的供應。
④ 印度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國家
印度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4)印度多元化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印度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社會現象,是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一種斗爭形式。印度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的總目標。印度自認為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
⑤ 印度的經濟特點
印度從經濟上來說是世界第七大經濟的名義GDP和第三大的購買力平價(PPP)。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排名第139 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經過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印度每年實現6-7%的平均GDP的增長。自2014年以來,除2017年外,印度經濟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服務業之一,自2001年以來年增長率超過9%,佔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為IT服務,業務流程外包服務和軟體服務的主要出口國,2017財年的收入為1540億美元。這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 IT行業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營部門僱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創業中心,2018 - 19年間有超過3,100家技術初創企業。印度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之一,2013 - 14年度年產量為2148萬輛(主要是兩輪和三輪)。 2015年,印度擁有價值6000億美元的零售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
⑥ 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印度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6)印度多元化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宗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發源於印度,喬達摩是該教的創始人,是印度、尼泊爾交界處一小國王子,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紀以後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
⑦ 印度印象:好學、樂觀、積極、善於抽象思維
2015年9月份在印度出差,主要工作是講課,總共輾轉三地新德里周邊的Gurgaon,Noida,和班加羅爾Bangalore。
三個地方,公司都有面積很大的辦公樓,很多員工,而且在乘車的路上還能夠看到公司其他的辦公樓。據當地同事了解,印度公司有員工兩萬一千多,超過總部,絕大部分是服務人員,研發大約兩千多名。
Gurgaon和Noida是印度首都德里周邊的衛星城,屬於NationalCapital Region (India)的一部分。為了帶動經濟發展,印度也設置了若干經濟特區SEZ( SpecialEconomic Zone),很多跨國企業就在這樣的特區里。
Gurgaon是頗有歷史的地區,在新德里西南32公里處,離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比較近,屬於Haryana哈里亞納邦。Gurgaon是經濟發展很快的城市,有超過一半的財富五百強企業在這里有分支機構。七十年代Suzuki日本鈴木公司在這里建廠,帶動了經濟發展。1997年GE在這里發展,帶動了這里外包產業的發展。
Noida則是一座新城,全稱是New Okhla Instrial DevelopmentAuthority,屬於北方邦,建於上世紀70年代。該城市是為了分流首都德里的發展功能,自成立以來,發展迅速,成為印度城市發展的典範。當局為Noida城區規劃了25年的發展容量,因為發展過快,15年左右就達到規劃容量,就在附近又規劃了新區Great Noida.該城有諸多耳熟能詳的IT企業,比如IBM, Accenture, Samsung, Dell, TCS,愛立信等。
Gurgaon的辦公室就像典型的公司辦公室氛圍,溫馨又安靜。這里的同事早上來的很准時,下班也很准時,有條不紊的進行日常的工作。
Noida園區,這里辦公區域的人員密度很大,有數千人。在國內景區、車站經常見到人山人海,然而在印度辦公室忽然有了這種感覺,還是令人非常震撼的。
辦公樓每層都是敞開的巨大空間,條形辦公桌成排擺放,每個人的面積大約是學生課桌那麼大。早上上班的時間,成片的區域都是空盪盪的,桌上空無一物。若干時鍾懸掛在辦公室的各個醒目位置,指示著各個時區的時間,包括常見的美國各個時區的時間,還有不常見的奈及利亞時間,東非時間等,也能看到很多辦公區域標記了一些國家或者地區的名字,比如東非,奈及利亞等。
快要下班的時候,再望過去,早上空盪盪的辦公區域坐滿了密密麻麻的人員,大家都在忙碌著,人頭攢動,真有一種人山人海的感覺。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服務中心,面向全球的服務中心,服務於全球不同的區域。直觀的感受還是非常強烈,令人印象深刻。
在課程中間,印度同事令人印象深刻。絕大部分時間,印度同事上課非常認真,很投入,基本沒有人玩手機,也很少去操作電腦,只有少數有重要事情需要處理的同事會在集體討論和游戲環節查看電腦。在Noida和Bangalore的同事,是很少有人帶電腦來參加培訓課程的。
態度也很好,確實能做到初學者的心態去學習,比較少去挑戰和辯論課堂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聯系自己的工作實踐、體會和挑戰來進行思考、問答和討論。
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興趣非常大,Noida和Bangalore是IT部門,非研發部門,所以我准備了比較多的內容和材料,超過兩天的課程容量,是希望能根據他們的反饋,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裁剪和取捨。結果他們對這些內容都有興趣,反而是要求把游戲環節去掉,有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本來是擔心會很枯燥,沒想到兩天的課程他們都能保持很強的專注力。
印度的同事很聰明,他們對課程內容反應很快,回答問題往往能切中要害。和國內講課反饋不同,他們對於價值觀、原則、理念等抽象的部分和概念化的部分非常喜歡,也能夠有很好的理解。國內課程對游戲和具體的實踐往往興趣更大。這或許和他們的教育、文化傳統、宗教傳統有關系,比較擅長和喜歡抽象的思考。
印度同事對公司的認同感很強,為公司工作很自豪。印度公司也體現了很多公司好的價值觀,比如要求有不低於30%的女性員工比例。印度IT發展很快,各種機會也比較多,也有相當的流動比例。總的來說,印度同事的精神面貌很好,敬業、專注、積極、樂觀。印度公司能得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內部機會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們對中國也有著很強的興趣,經常會問國內的各種情況,尤其是對高鐵特別有興趣。這些關注基本上都是友好和好奇的,他們也認識到印度和中國是僅有的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非常復雜的國內情況,也很認可中國的主要發展成就和經驗。他們也對自己國家的民主體制,快速發展感到自豪。但是沒有一個人來過中國。相對兩國的人口數目來說,中國和度兩國之間的民間來往規模還是比較小的。
中國人擔心印度的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水、安全,印度人擔心語言問題,還有飲食。在印度,相當多的人吃素食,並不是宗教習慣,是一種飲食習慣,在餐廳、飛機各個地方,素食者都可以很方便的吃到素食,他們擔心在中國不容吃到素食,雖然我們的菜單很友好的提供了圖片可以選擇,但是我們的菜單一般不會詳細列出食物的具體成分。
印度印象
從機場出來,看路上的情況就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很像若干年前的中國,如果不是人的相貌不同、文字的不同,大部分地方沒有強烈異域風情的感覺。很多地方在修路,路上很多地方聚集著一些閑坐的人群,路邊各種小店。時而經過一片規劃良好的區域,有的是工業園區,有的是新興的居住小區。有些復雜、混亂,然而又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很有國內八九十年代的感覺。
這種感覺在和印度同事聊天的時候也能感覺出來,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印度最近這些年發展也很快。人口基數很大,超過12億人口,但是很年輕,平均年齡27歲,大量充裕的年輕勞動力,將來也是消費者。印度人對新上任的總理莫迪非常有信心,很支持,沒有人說不好的,談到莫迪在印度廣受擁戴,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和支持。對莫迪的政策、遠景很認同。
公司幾處辦公地點所在的園區,都匯集的大量的國際知名企業,從建築物的外觀來看,這些企業在當地的規模都很大。這些園區都建設的挺好,但是園區外面就像城鄉結合部一樣。酒店很好,外面就像鄉下一樣。好的,不好的參差期間,交織在一起。和國內大面積連片整體規劃的觀感非常不同。
高速路上車輛並不多,非常通暢。市政道路交通情況很不理想,上下班時間很擁擠,行車非常緩慢。道路上各種車輛,小汽車,大巴車,三輪車(突突),摩托車,還有時而走上馬路的牛,混雜在一起,非常混亂。印度道路上主流的車型是日本鈴木,目測超過1/3,鈴木進入印度市場非常早,發展的很好。可能是道路狀態擁擠,車間距小,路上看車的外觀普遍不好,大量的車外觀都有剮蹭、輕微碰撞的凹凸不平,很多車輛可能就不維修這些外觀的小問題吧。
在道路上也經常見到各種印度神技,一些車輛上密密麻麻的坐滿了或者站滿了人,卡車車廂有上下兩層,每層都站滿了人。有的小皮卡,車廂邊緣用鋼架子圍住,架子上也掛滿了人。一輛突突車也能塞滿了人。出行條件是很不好的,但是這也擋不住印度人民強烈的出行意願,道路建設,車輛,運輸服務,這是多麼大的剛需!
印度人對環境很友好,牛經常上路,司機也不著急,喇叭都不按,不打擾牛,有人告訴我牛就好像母親一樣。天空中經常能看到很多鳥,在機場候機的時候,候機廳里時不時飛來幾只小鳥。路邊經常可以見到綠地、樹林,新德里沒有特別高大的建築,整個城市都掩映在綠樹叢蔭之中,令人印象深刻。
印度人服務意識很好,酒店,餐館,機場,商店服務員態度都很好,而且可以感受到大部分人是非常開心的,那樣的笑容和關心不是訓練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開心。那些年輕的笑臉令人難忘。一個商店收銀的小夥子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買了一個木雕的工藝品,小夥子很細心的問我要不要包裝一下,就拿出來泡沫紙開始仔細的包裹,一圈一圈的纏上去,這個包裹的動作,看他的神態就好像是自己在做一件工藝品一樣,包好以後,很開心的遞給我,就像一個小孩做好一件作品一樣!
印度人的節奏不快,不著急,服務人員在等待的時候特別有耐心。
在印度,各種語言不計其數,英語和印地語基本上大家都會,還會若干種本地的語言,一般的印度人大約要懂四、五種語言。一般印度人在工作中的共同語言就是英語,他們的英語能力比較強雖然發音很獨特。印度人可能是喜歡看書的,在紅路燈路口,道路擁塞的地段,也會有很多印度人穿行在車輛中兜售東西,有些食品,有些本地特色的東西,然而令人吃驚的是,有大約1/3的人是端著高高的一摞子書在兜售!印度書店出售大量的英文書籍,這些書籍都是根據英國版權規則在印度出版的,在印度當地以盧比銷售,折算人民幣後的價格基本和國內售價差不多。英語的語言能力可以使他們融入主流的英語世界,直接吸收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和知識。坦白的說,中文出版物的質量遠遠不能和英美出版物相比。這也給與印度人獨特的競爭優勢。
印度是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各種語言、宗教和文化並存,在課堂里也能看到包著大頭巾的錫克人。假期也很多,各種主要宗教都有全國性的節日。在各個邦,也有自己獨特的節假日。印度的假期安排是個矩陣,每個邦都不一樣,安排會議、各種活動的行程需要考慮的周到一些。
多元化的環境往往能夠使人的思想包容性更強,富有創造力。宗教對精神世界的探討精細入微,也使人具備很好的抽象思考能力。在印度,也經常能感受到英國人統治留下來的文化傳統遺產。這些特點,或許塑造了印度精英,使他們在印度和美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人口眾多,貧富差距很大,很多人口比較貧困。也會有些人有些小動作、各種滑頭來謀些不正當經濟利益。總的來說,文化相對比較溫和,沒有太多暴力因素。
令人吃驚的是,印度也有超過2億穆斯林人口,超過了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的安檢非常嚴格,出了坐飛機要檢查行李做人身檢查。每次進酒店都要查包做人身檢查。酒店的大門是關閉的,不對外開放。就是酒店自己的車進去,也經常要登記、檢查後備箱。公司所在的三個園區,車輛進出也要檢查,出示員工牌。出園區的時候,很多車輛也要查後備箱!機場和一些景點,都有很多持槍警戒的安全人員。印度人口眾多,也能看到眾多保安,經常是一群一群的。國內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看到印度現在這樣用保安和各種服務人員,而且都是特別年輕的面孔,也是讓人非常感慨的。
2016-01-18 廣州
⑧ 真實印度,突破你的想像
你對印度是什麼印象?是飛餅加羊肉咖喱,還是載歌載舞的歌舞片?是《摔跤吧!爸爸》里的塵土飛揚,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荒誕不經?
印度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歌善舞?女生去印度 旅遊 是不是不安全?印度人是用手來擦屁股嗎?印度人是用手吃飯嗎?我們對印度的好奇,隨著中印民間交往的熱絡而增加,已經不再滿足於抖音里的視頻和影院里的寶萊塢大片。
每當提起印度,很多女性朋友都對這個神秘又富有風情的國度充滿了嚮往。「有機會能去玩一趟就太好了!」這是很多女性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後面往往會再補一句話:「印度到底安不安全啊?」這個問題的潛台詞就是,作為一個女性去印度,到底會不會像媒體上宣傳的那樣,隨時有被性侵的風險。
毫無疑問,是的。2015年3月8日上映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一度震驚世界。這個以2012年12月16日發生在印度德里的公交輪奸案為原型的紀錄片,把女性在印度 社會 的潛在危險,真實而殘忍地刻畫了出來。
在印度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每20分鍾就發生一起強奸案;在2018年的《對女性最危險的10個國家》調查報告里,印度更是「榮登」榜首。媒體上關於印度男性在性暴力問題上的斑斑劣跡的報道,已經不勝枚舉。
最初,筆者作為一個外派到印度工作的外國人,也曾隱晦地請教過身邊的一些印度男同事。顯然對於這個有傷民族自尊和性別自尊的問題,幾乎所有的男同事都顯得諱莫如深,這種「國丑不可外揚」的心態也能被理解。不過在轉問到一些印度女同事時,大家就顯得非常義憤填膺了。
在筆者外派的印度本地辦公室,一直有一個規定:女性員工下班時間不得超過晚上九點。這項規定,純粹是為了她們的安全。
一個名叫Aditi的女同事,為了上下班的方便和安全,每天開車上下班。這個小姑娘有一天下班回去稍晚了一些,路上又遇到了交通擁堵,自己的車卡在了車流中一動不動。這時,路過的男人們紛紛朝她投來了異樣的目光,有些人開始沖她吹口哨,更有甚者有人開始拍打她的車窗和車前蓋,大聲對她怒吼著,好像是在咒罵她。躲在駕駛座上的Aditi後來回憶說,自己當時嚇得直哆嗦。
Aditi當時面臨的境遇,其實與德里公交輪奸案的女主Joyti相差無幾。在很多印度男性看來,晚上八九點了還在外游盪的女人就是放盪、淫穢、不守婦道的,這種女人必須「教訓」一下。
這種普遍的男性心態,也正折射出印度女性面臨的困境:性別歧視、司法機構怠惰、色情觀念流行等等,都是印度強奸案不斷的直接原因,而根源還在於印度 社會 中女性權利的缺失——財產權、勞動權得不到保障,女性就難以改變弱勢和依賴的地位。
在患有「重男輕女症晚期」的印度,罵人最狠的話不是問候祖宗十八代,而是「你肯定會生個女兒」。很多印度男人聽到這句話一定會怒不可遏,非得跟人拼個你死我活不可。
很多女性成年後嫁人時,都必須由娘家出一大筆嫁妝,否則不會有男人願意娶這個女人回家,畢竟這是「虧本的買賣」;對於有錢人家的女孩子來說,陪嫁個豪車別墅啥的都是小事一樁,但是對於廣大普通家庭甚至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結婚有時候意味著噩夢。
由於印度女性長期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障,這種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便會變得毫不遮掩、明目張膽。而這種對女性的歧視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演變成極端的不尊重:性暴力。
若論印度最成功的對外輸出,一定是寶萊塢的歌舞片。一提起印度電影,第一時間映入腦海的一定是一群身著紗麗的印度美女跳著整齊劃一的舞步,用熱情奔放的舞姿去演繹電影的情節。一言不合就尬舞,已經成了印度傳統歌舞電影的標配。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愛載歌載舞?難道印度人日常生活中就是這樣的調性嗎?
確實如此。生長在南亞次大陸季風氣候下的印度人,本身就是一個熱情滿溢且無比奔放的族群。他們喜歡去表達自己內心豐富的 情感 ,而歌舞本身就是一種最有表現力的形式。不論你信仰印度教、錫克教、佛教、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多元化信仰的印度人都熱衷於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喜怒哀傷。
曾經有個穆斯林女同事跟筆者說,即便是在家裡做飯,也一定要開著音樂,伴著歡快的節奏,一邊歡快地扭動自己的腰肢,一邊用平底鍋拋著飛餅,想想這畫面都覺得無比的高難度。
還有一年冬天,部門組織團隊的中印同事一起去德里的郊區團建。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幾位目測體重已經超過140斤的女同事在小巴士座椅之間的過道上,愣是伴著司機的功放音樂熱烈起舞。只見這輛小巴士在印度坑坑窪窪的公路上不斷地「彈跳」著,我們的「印度女團」在巴士上伴著起伏的節奏,毫無違和感地舞動著;在震天響的印度民族風音樂中,我的耳邊彷彿又想起於和偉老師的那句經典台詞:接著奏樂,接著舞!
既然說到了印度的歌舞,就不得不提到印度的「國民愛好」,或者叫印度的ABCD:Astrology(星相學),Bollywood(寶萊塢電影),Cricket(板球),Devotion(宗教敬拜)。某種程度上,愛尬舞和愛看歌舞片,本身也是印度國民ABCD的一種延續。這種ABCD糅合了印度多元化的宗教、神話傳說、民族自有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元素。
首先是Astrology(星相學)。老一輩中國人喜歡講屬相和生辰八字,而印度人一直對 星座 及星象相關的理論非常篤信。
類似於中國的算命先生,印度也有占星師;不同的是,中國的算命先生早就在唯物主義價值觀下失去了市場,而占星師依然帶著他們的星盤和塔羅牌在印度備受尊崇。曾有機構估算,占星在印度的市場規模大約有100億美元,加上周邊的靈修、療愈和法事,可以達到每年300億美元。
根據公開報道,印度目前至少有200萬占星師和1萬家占星培訓學校。另外,占星也有「科班」路徑:在前科學部長Murali Manohar Joshi的推動下,有30多所大學開設了占星學本科和碩士學位。想想這些數字,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然後是Bollywood(寶萊塢電影)。這個成熟、優質且巨大的產業,在對外傳播和投射上已經可以扮演印度的對外名片了。像印度電影圈的「三大汗」正在中國變得耳熟能詳。
老實講,在度過了最初那種對歌舞片這種表現形式的不適應後,筆者覺得印度電影無論製作的技術手段,還是演員的舞台張力,都具備比肩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水平。而寶萊塢電影中的歌舞片,更是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力量與美的和諧感,把這個民族的熱情、奔放、富有生命力的特性彰顯得淋漓盡致。
再有就是Cricket(板球)。如果從影響力角度講,印度的板球應該是在ABCD中排名第一。這個由英國殖民者帶來的 體育 游戲 ,在南亞次大陸生根發芽,並蓬勃生長,如今已經成為和足球、F1、高爾夫並列的最掙錢的經濟運動了。
一年一度的印度板球超級聯賽(IPL),光是冠名權就已經奔著幾十億元人民幣的價位絕塵而去了。這個南亞次大陸的第一運動,造就了一長串比肩寶萊塢明星和印度政客的板球巨星,同時演變成次大陸國家之間事關民族顏面的角力場。每每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有板球比賽,小到熱身賽,大到世界盃,印度都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壯觀景象。打贏了,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打輸了,如喪考妣,舉國震怒。
最後一個是Devotion(宗教敬拜)。從印度這個國家的形成 歷史 來看,這里雜糅了太多的膚色、語言、宗教、傳說和文化習慣。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到信徒,這讓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
目前主流的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等宗教。結合復雜繽紛的占星,凡事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印度人,已經把這種對神明的信仰貫徹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記得曾跟幾個印度男同事去酒吧喝酒,其中一個那天剛好趕上了自己所信宗教的齋戒日,好傢伙一整晚除了喝水,愣是啥都沒有碰。這個平時嗜酒成性的印度男人在自己的宗教節日里表現出的虔誠,著實讓人印象深刻。
直到現在,筆者依然對駐印工作期間的一個細節記憶尤深。有一天,團隊里一個印度同事過生日,大家買了一個蛋糕共同慶祝。印度人的生日派對蛋糕都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糊人臉玩鬧的。當時一個印度女同事開玩笑般想往一個中方男同事臉上抹蛋糕,說時遲那時快,這位男同事一個閃身躲開了女同事的「襲擊」,然後逃也似的離開了開派對的會議室。事後,這位男同事說:「想想她那左手可是摳過屎的。」
左手拿來擦屁股,右手用來吃飯,印度人的這個族群標簽可以說「聲名遠揚」。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經試探性地請教過印度同事。當時大家正值酒酣飯飽,情緒高漲,聽到這個問題時,幾個印度同事不以為意,甚至頗有一些自豪地說,左手伴水擦屁股本身就是一種講衛生的表現。
在印度人看來,用廁紙來擦屁股,本身紙張的硬度會對肛門造成損害,而紙張上面附著的細菌,也會對肛門造成病菌侵害。雖然這種說法有點矯情,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數據,印度是全球痔瘡發病率最低的國家。不得不說,這跟印度人用左手伴水而非廁紙來清潔肛門是有密切關系的。
順著這個話題,當時在場的一位學究式的同事很認真地對筆者講,在印度的一些宗教的古老傳說里,左和右天生就有正邪之別,睡覺朝右屬佛,平躺屬阿修羅,朝左屬魔;在這種左右之別的標准下,左右手本身就有了污穢和聖潔的區別。污穢的左手用來處理一些污穢的事情,比如擦屁股,比如殺生;而聖潔的右手要用來處理一些聖潔的事情,比如宗教儀式時觸碰法器,比如吃飯和與人握手。
當然,如果你翻一下印度社交媒體上的一些觀點,你可能會找到更滑稽的理由。在著名問答網站Quora上,對於左手擦屁股的問題,很多印度人給出了各種「無比正當」的理由:「用手不用紙,可以節約紙張,減少樹木採伐,多環保啊」,「我們又不缺水,干嗎不用水」,凡此種種。雖然這些理由聽起來沒毛病,但怎麼看都像是事後諸葛亮,強行為一個行為的合理化尋找理由。
鑒於此,以後跟印度人握手時,一定要看清楚他伸出的是左手還是右手。
近些年來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關於美籍華裔和美籍印裔在矽谷、華爾街等世界主流舞台的競爭和對比,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的是,印度人到了美國,明顯比同去的中國人混得更好,佐證的案例也是非常具有說服力:谷歌CEO皮查伊,微軟CEO納德拉;美國世界500強的企業里,外籍CEO 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
關於印度人為什麼在美國混得比華人更好,很多人也「馬後炮」地給出了一些原因:天然的英語語言優勢;印度人都愛讀MBA,擅長向上管理;印度人更團結,喜歡相互提攜;印度人嘴皮子功夫了得。
而相對應地,說起去美國的中國人或者是當地華人,永遠都是「聽話的好學生」「做題家」「好內斗」「英語水平差」等等,一說就是《都挺好》里的蘇明哲,這種標簽正在變得根深蒂固。
但這個問題,如果換個方向來看,可能會有新的認知: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印度人都留在了美國,而沒選擇回到祖國呢?印度人才外流如此嚴重,難道不該是從印度國家和 社會 的維度去反思的一個問題嗎?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曾請教過幾位家境不錯的印度同事。其中一位女同事,她的哥哥大學畢業後留在了美國,現在已經拿到了美國的綠卡;而她對美國也是心嚮往之,每年的度假都要去美國哥哥家溜一圈。在這個上流 社會 家庭出身的印度姑娘看來,去美國意味著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好的發展前景,更優秀的醫療、衛生和教育環境,以及更為平等和自由的婚戀關系。
而另一個爸爸是工程承包商的男同事也認為,印度國內本身的環境過於糟糕,好的工作機會過多地集中在國企和政府體制內,私營領域的營商環境非常惡劣。
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混口飯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從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的優秀高材生們來說,這樣的 社會 環境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施展全力,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幾乎所有的印度中產以上的家庭,都傾向於讓自家的孩子去歐美留學,如果能留在歐美定居就更好了。
從這個視角來看,懂技術、會管理、有野心、情商在線的印度人才,非常符合歐美國家對精英的定義,而糟糕的國內環境讓很多印度人本能地選擇「忘本」。相較之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愈發強大和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的持續提升,回到國內和留在美國的中國人,本質上已經不是同一個水平層次的人了。
當然,印度一直在不斷變得強大。曾有人說,當下的印度就是10到20年前的中國,當下的中國就是10到20年後的印度。有著同樣幅員遼闊的國土、同等量級的人口,再加上莫迪這個野心勃勃的政客,印度似乎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全力奔跑。但,印度本身復雜的國情和政治體制、沉重的 歷史 文化包袱,以及今非昔比的國際環境,這些本身對印度能否復制中國的模式和道路都提出了疑問。疫情對於印度的打擊和破壞更是顯而易見,在當前莫迪政府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的背景下,印度的發展前景不可避免地要被蒙上一層陰影。
作者 | 關照 資深媒體人
編輯 | 謝奕秋
排版 | GINNY
⑨ 印度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哪些特點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7年),印度經濟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系。若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GDP計
算(2007年估計為1.09萬億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在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的經濟增長名列第二,2006/07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
9.4%。不過,印度人口龐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計數字)僅為$4,182(以PPP計算)或$964(名義人均收入)。 世界銀行也將印度界定為低收入經濟體。
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借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制葯、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以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面對的經濟問題來自龐大並持續增長的人口,以及嚴重的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屬於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