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哪個國家,誰,在什麼時間
1969年7月16日,載有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宇航員的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類送上月球。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阿姆斯特朗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他說:「這對一個人來說,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對人類來講,卻是巨大的一步。」
㈡ 印度飛船月球成功了嗎
印度飛船月球成功了。
印度「月船2號」著陸器成功分離,開始朝月球表面飛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稱,「月船2號」著陸器在北京時間15時45分與軌道器分離。按計劃,著陸器分離後將在9月3日和4日再進行兩次變軌,最終於7日在月球表面實施軟著陸,而軌道器將繼續在目前軌道上繞月飛行。
「月船二號」由三部分組成:月球軌道器、月球著陸器和月球巡視車。也就是說,印度希望通過這一次發射,完成繞、落和巡三個過程,理念是非常先進的。
軌道器:軌道器其實就是一顆月球衛星。印度這枚軌道器重2379公斤,其中燃料重1697公斤,因此,凈重682公斤。軌道器最終運行在距離月球表面100公里的圓軌道上,攜帶有五件科學儀器,將對月球表面進行高解析度觀測,為著陸器選擇合適的降落地點。
著陸器:著陸器就是降落月球表面,而無法自由移動的探測器。我們熟悉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就是這類。印度這枚著陸器重1471公斤,凈重626公斤。
首先,著陸器和軌道器一起進入軌道,然後二者分離,著陸器點燃反推火箭,把軌道高度調整為遠月點100公里,近月點3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在該軌道上停泊一段時間,在經過對所有儀器進行檢查後,將嘗試著陸。
㈢ 印度登月器差2公里到月球,卻失聯了,發生了什麼
綜合媒體報道,9月7日引起多個國家關注的印度「維克拉姆」登月器在距月球表面僅2公里左右時失去聯系。登月器很可能撞上了月球表面。
行星協會的編輯傑森·戴維斯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些屏幕顯示,航天器的水平速度約為48米/秒(107英里/小時),垂直速度約為60米/秒(134英里/小時)。」與洛法低頻射電望遠鏡合作的天文學家塞斯巴薩(cees bassa)上周五在監測飛船下落時,情況似乎突然惡化,後來他在twitter上說,數據顯示著陸器「墜毀」。在剎車減速階段之後,航天器的多普勒曲線顯示出一些振盪,然後,在20:20:01協調世界時,信號消失了。
如果飛船真的墜毀了,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否墜落到月球表面,火箭是否爆炸,或者是否有其他具體後果。
㈣ 中國之前有幾個國家登上月球
截至2019年,9月26日,只有美國登上月球。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層樓房高)在百萬人的關注下緩緩升空。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雲,似乎亘古沉睡的月球正靜靜等待著「土星5」運送地球使者的來訪。當「土星5」把「阿波羅11號」飛船送入近地軌道後,後者便開始獨自飛向月球。
「阿波羅」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指令長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是埃德溫·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是邁克爾·柯林斯。從地球到月球大約有38萬千米,「阿波羅11號」飛船上載著三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的長途跋涉,於19日進入月球引力圈。
20日清晨,「阿波羅」到達月球上空4900千米後,接到休斯敦飛行指揮中心命令,減速飛行,進入月球軌道,於是飛船服務艙發動機逆向噴射,進入了遠月點3 13千米、近月點113千米的橢圓軌道,此時飛船繞月球一圈只需兩小時。
在月球軌道上,航天員們緊張地進行登月前的准備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名叫「鷹」的登月艙,而柯林斯則仍留在稱作「哥倫比亞」的指令艙中。
偉大的時刻終於來臨了。21日2時許,登月艙的發動機被點燃,使它與指令艙分離。指令艙由柯林斯駕駛繼續繞月飛行,而登月艙則載著兩名航天員緩慢向月球飛行。
當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降落的地方有亂七八糟的卵石時,便決定繼續飛行,尋找平坦的地方。最後奧爾德林手控登月艙在月面「靜海」的一角平穩降落,登月獲得成功。
(4)印度什麼時候到月球上去擴展閱讀
中國目前還沒有把人送上月球,根據中國已經確定的計劃,中國目前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工程為「繞」,二期工程為「落」, 2017年進行的三期工程為「回」,之後再進行載人登月計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左右,中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嫦娥一號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工作壽命1年,計劃繞月飛行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登月
㈤ 印度有可能比中國更早登上月球嗎
傾全國之力「載人登月」
印度早有打算載人登月。6年前,印度空間研究機構前主席卡斯圖里朗安就提出過「載人登月」計劃。但由於耗資巨大,批評者眾多,最後不了了之。現在,隨著經濟發展、衛星發射技術成熟,印度再度提出載人登月的宏偉目標。
印度空間研究機構主席奈爾是計劃的堅定支持者。「印度計劃於2014年發射載人航天器,在2020年實現宇航員登月。」奈爾接受《印度斯坦時報》時說,「這兩項計劃將完全由印度自主完成,印度將傾全國之力,調集國內最好的實驗室和研發機構參與這些計劃。」
不過,奈爾也強調,計劃需要政府的批准。據印度空間研究機構發言人介紹,印度一批頂尖科學家將在11月7日雲集印度科學院,研討「載人登月」計劃的可行性。「我們將根據研討結果,在年底前向政府遞交正式報告。」這名發言人說,「計劃的開銷預計超過1000億盧比(約合22億美元),耗時7至10年。」
根據計劃,印度會在2007年開始試驗發射並回收相關航天器,2008年將進行第二次試射。印度載人航天器將重達3噸,可載2名宇航員。載人航天器在升空16分鍾後與火箭分離,進入距地球400公里的環地軌道,初次飛行時間可能是1天,之後將延長到1周,而登月之旅則需要15天或1個月。
急於要趕超中國
印度多數媒體都高調支持「載人登月」計劃。有的媒體稱,是中國的飛速發展刺激印度「重新拾起耗資巨大的登月計劃」;也有媒體將登月上升到民族主義高度,稱「只有這樣才能抗衡中國在亞洲日益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其實,近兩年來,印度媒體一直在拿登月計劃說事。中國2003年實現載人航天後,「印度登月一定要領先中國」的言論經常見諸印度報端。印媒體認為,「印度要是能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將比中國早4年,可以奪回主動權」。
印媒體的急迫心情,在學界也頗有共鳴者。「沒有空間技術的印度註定永遠落後」是大多印度學者的共識。印度研究學院教授蘇布拉馬亞說,「印度在製造業領域已遠遠落後於中國,如果不抓住登月機會,將其作為刺激印度整體科研能力騰飛的一大舉措,印度與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差距將會更大」。
「太空將是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主要國家未來競爭的戰場。我們不參加到太空開發中去,是非常不明智的。」印度空間研究機構主席奈爾說,「鄰國中國已經公開了登月計劃,印度不能落在後面,我們必須沖在一線。」
給宇航員起個印度名字
印度空間研究機構前主席卡斯圖里朗安曾說,科學家的設想再完美,如果領導人不感興趣,那也沒什麼用處。「航天是一項需要政府巨大投入的事業,必須說服政府領導人。」他的接班人奈爾也非常重視對政府高層的公關。印度媒體報道說,上個月,奈爾抓住拜見總理辛格的機會,向辛格演示了精心製作的幻燈片,詳細介紹了「載人登月」計劃。據說,辛格對計劃表現出「濃厚興趣」。
不過,印度的「載人登月」計劃能否成行,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印度百姓的態度。據統計,目前印度11億人口中,有1/4生活在貧困線下,許多人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因此,許多人要求政府與其花數十億美元進行「可能沒有結果的登月計劃」,不如將這錢用在提高教育、改善人民生活上。日前,印度空間研究機構已決定在全國發起一場大辯論,公開討論是否應進行「載人登月」計劃。
英語中對美國、俄羅斯、中國宇航員的稱呼各不相同,一般尊重各國的習慣叫法。為表明對登月和進入太空的決心,近日,印度空間研究機構還特地邀請了多位梵文學者共同討論,打算製造一個「有印度語言特色的英文詞」來專指印度宇航員
㈥ 世界各國的重返月球計劃是怎樣的
「阿波羅」工程結束了,但人們並沒有忘記月球。正如一位科學家所言,月球上有許多新資源,是未開發的新領域,也是人類通向其他星球的跳板。由於月面上的重力特別小,采礦特別方便,現在已知月岩中至少含有89種礦物,其中鋁、鈦等含量尤為豐富,約是地岩的6倍。此外還有6種是地球上沒有的資源,尤其是它那裡蘊藏著豐富的氦-3——這是一種可以用於核反應卻沒有污染的高效燃料。科學家指出:「只要有25噸氦-3,就可以滿足美國一年的能量所需。」
月球上沒有大氣層,也就不會有大氣干擾。同樣的儀器,分辨本領至少可以比在地球上提高10倍以上,而且小重力能製造出更大的天文望遠鏡。
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包括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歐共體、日本等10個國家與地區都在躍躍欲試,爭取在重返月球時奪得先機。
2004年1月,美國總統布希正式宣布了「三部曲」:先是於2007年前後發射一顆「人造月球衛星」,在它繞月運轉期間,向月球發射幾枚特別的導彈「地堡剋星」,這種導彈能穿透月球表面地層數米,其高能量又能使所帶的儀器在地下開始工作,最後尋找到幾個可以建立適合人類居住與工作的基地;第二步是在2008年開發一種「乘員探索飛行器(CEV)」,以替代現在所用的太空梭,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第三步是正式登月,先於2008年前後發射無人駕駛的月球探測器登陸,做好一系列的先行工作,然後在2018年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在月面上建立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在美國總統布希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後,美國「拯救文明聯盟」組織提出「月球方舟」計劃,要在月球上儲存地球物種的DNA樣本和人類文明知識,以防萬一地球遭遇全球性的毀滅性災難,那麼儲存在月球的生物DNA樣本仍然可以用來重新把人類和萬物復原。
提出「月球方舟」計劃的「拯救文明聯盟」組織成員並不是科學狂熱主義者,他們都是非常嚴肅的科學家。
美國這一次的登月計劃中將採用新一代宇宙飛船系統。整個系統包括載人型和載貨型兩種「乘員探索飛行器」,以及「月球著陸器」和「地球出發站」,他們分別相當於當年登月的「阿波羅」飛船的指令艙、登月艙和服務艙。
載人型「乘員探索飛行器」有5.5米長,可多次重復使用;載貨型「乘員探索飛行器」長度幾乎是載人型的2倍,載貨量至少是太空梭的5倍。
「乘員探索飛行器」系統拋棄了太空梭的設計理念,與太空梭相比,有更高的安全系數。
美國這次重返月球計劃與當年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如載人型「乘員探索飛行器」比「阿波羅」飛船大2倍,體重也增加了一半以上,達25噸,所以除能搭載4~6名航天員外,還能運送大批物資到月球,為將來的連續登月作準備。他所運送的物資數量可以幫助航天員在月球上生活6個月的時間。而「阿波羅」飛船隻能運送3人,讓2人在月球表面登陸。
按照計劃,美國在2018年打開重新登月的大門後,將以每年至少兩次的頻率繼續登月,每組航天員可以在月球停留半年,像「國際空間站」的操作模式一樣,負責那裡的日常運作並完成相關使命。
最終,美國將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航天員常駐月球基地。在該地區建立基地是因為那裡有大量氫,可能還擁有水冰。這對人類最終實現載人登火星極為重要,因為若能實現從月球向火星發射載人航天器,不僅可以大大節約發射成本,而且還可以利用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也可以為未來火星登陸計劃積累經驗和進行相關的技術准備。
另一個航天強國俄羅斯也不甘落後,盡管它在20世紀的登月競賽中遭到了慘敗。其實當年的蘇聯也制定過周詳的登月計劃,還培養了兩名登月宇航員——格列奇科和馬可羅夫,可是設計製造H-2運載火箭的權威人士科羅廖夫在痔瘡病發作開刀時,卻讓一個喝醉了的外科大夫糊里糊塗地弄死了。科羅廖夫的枉死,讓蘇聯的航天事業一度處於「技術真空」狀態。1969~1972年的4次火箭試驗全部以失敗告終,因而當時他們至多隻能讓無人飛船「月球號」去取一些月岩標本。
2005年7月,俄羅斯航天局宣稱,政府業已批准了2006~2015年預算達3000億盧布的航天計劃:在2008年前製造並發射26顆新衛星;往後的10年內將發射70顆新一代衛星;2010年建造在月球上的「月球基地」;2015年向火星發射載人飛船。
歐洲已經不聲不響地於2003年9月28日把一枚「SMART-1」月球探測器送上征程。經過13個月的奔波,它已勝利抵達環繞月球的軌道,並開始向地球發送有關資料。歐洲空間局還表示,他們已經決定在2008年之前再發射一枚月球探測器,隨後在2009~2010年實現軟著陸,最後將於2020年實現宇航員登上月球,並完成基地的建設工作。
此外,日本與印度也極想擠進「返月俱樂部」。日本曾於1991年成功發射了「飛天號」月球探測器,按計劃它於1993年撞向月球,實現了硬著陸。1996年日本提出了一個行動計劃,准備花30年時間和260億美元,建造一個包括居住區、生產氧與能源的工廠及天文台的永久性月球基地。印度於2003年公布的探月計劃則是先於2007~2008年發射無人飛船,2015年讓印度的宇航員踏上月球大地。
㈦ 嫦五探測器將軟著陸月球,印度突然公開航天計劃,最快年底登月
11月30日據國家航天局消息,今日凌晨4時40分,成功發射的嫦娥五號在科研人員的調試下,順利將探測器組合體分離。探測器被報告稱通信等系統良好,地面測控正常,接下來分離的著陸器會被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以及後續的自動開采月球土壤等工作任務。
對於航天科學界而言,人類已經有40年沒有開采月球的土壤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曾報告稱,月球有很多的奧秘和資源等著人類發現,月球兩級正在「生銹」,月球表現有富含鐵的岩石,但不知道是否存在氧氣和水,若能成功開采定能為人類帶來福音。
就在嫦娥五號發射的第7天,印度ISRO公開了一份航天計劃,印度航天最快有望年底實現探測器登月。此前,印度聯邦部長對外透露:繼「月船2號」後,「月船3號」或在2021年初發射,該計劃當中不含軌道器,整個項目的費用高達61億盧比 。
ISRO主席也表示,該航天登月計劃最快有望年底實行。但受到疫情影響,印度ISRO也可能會選擇推遲到明年3月份進行。值得一提的,上一次「月船2號」維克拉姆號著陸器軟著陸過程中出現了技術故障,印度地面的測控中心失去了對探測器的控制和信號,最終美國NASA確定印度「維克拉姆號」撞擊了月球表面,ISRO的探月計劃受阻。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調查和分析,印度發現了「月船2號」的系統存在問題,目前新德里政府已經批准「月船3號」航天登月計劃,由於「月船2號」的軌道器完好無損,於是最新的登月計劃中,火箭發射「月船3號」中不包含軌道器,只有著陸器和月球車。
有印度網友認為,印度政府已經負債累累,在航天上的研發完全是在浪費時間、金錢和資源,畢竟美國已經有40多年沒有二次登陸月球,若能開發美國早就成立項目了,印度很多民眾呼籲請ISRO停止所有的太空任務,並把研發的資金放在防控疫情上。
但印度航天的專家告訴外界:失敗乃成功之母。在航天的發展 歷史 上,沒有哪個國家是一帆風順的,美國和前蘇聯包括歐洲航天局都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教訓,所以印度也會繼續努力。
㈧ 有哪些國家登上過月球,請寫出時間、地點、人物
編號 飛行日期 宇航員 飛行時間 (H:M) 飛行距離(萬公里) 登月地點 備注
阿波羅-11號 1969.07.16-24 阿姆斯特朗-奧爾德鄰-朗科林斯 195:19 153.2 靜海西南角 月面活動阿姆斯特朗2小時14分;奧爾德鄰1小時33分。
阿波羅-12號 1969.11.14-24 康拉德-戈登-比恩 244:36 --- 風暴洋 月面活動進行兩次,第一次康拉德活動4小時4分,比恩3小時30分;第二次康拉德3小時49分,比恩3小時20分。飛行期間向地球發送十次電視,共約11小時40分。
阿波羅-13號 1970.04.11-17 洛弗爾-海斯-斯威加特 142:54 --- 登月失敗 起飛後56小時,液氧箱爆炸,終止登月,繞月後返回。
阿波羅-14號 1971.01.31-2.09 謝潑德-羅塞-米切爾 216:42 --- 弗拉·摩洛地區 兩次月面活動,謝潑德第一次4小時31分,第二次4小時23分。米切爾第一次4小時23分,第二次4小時09分。
阿波羅-15號 1971.7.26-08.07 斯科特-沃登-歐文 235:12 --- 亞平寧山哈德利峽谷 進行三次月面活動,第一次使用月球車,共行駛28公里,在月球軌道上發射一個重約35.6公斤的衛星。沃登在返回地球時進行宇宙步行20分鍾。
阿波羅-16號 1972.04.16-24 約翰·楊-馬丁利-杜克 265:50 222.6 笛卡兒高地 再月面地質考察三次,返回時曾發射月球衛星及進行宇宙步行1小時。
阿波羅-17號 1972.12.06-19 塞爾南-伊文思-斯密特(地質學家) 301:52 236.8 陶拉斯·利特羅山脈 第一次月面活動7小時18分,第二次7小時37分,第三次7小時10分,共計22小時5分。
(二)
編號 飛行日期 登月地點 月面停留時間(小時:分) 月面活動時間(小時:分) 攜回岩石標本(公斤) 活動最遠距離(千米) 備注
阿波羅-11號 1969.07.16-24 靜海西南角 21:18 2:21 23 90米 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在月面上設置自動月震儀、激光反射鏡和太陽風測試儀。
阿波羅-12號 1969.11.14-24 風暴洋 31
7:53 59 900米 降落在「勘探者-3號」附近,再月面上裝置第一座核動力科學實驗站,除與「阿波羅-11號」相同的實驗外,還測量月球的磁場、大氣密度和電離層環等。
阿波羅-13號 1970.04.11-17 登月失敗 --- --- --- --- 赴月途中服務艙氧氣箱爆炸,被迫依靠登月艙的動力、水、空氣繞過月球返回地球。
阿波羅-14號 1971.01.31-2.09 弗拉·摩洛地區 33:30 8:54 50 3.6 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包括測量月球離子流量和強度的離子探測器和冷陰極表、激光反射器以及計算太陽質子和電子的裝置。使用手推車,車上裝有能測量月球磁場變化的一起。
阿波羅-15號 1971.7.26-08.07 亞平寧山哈德利峽谷 66:55 18:37 77 12 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首次使用月球車,發現當地月面電鑽鑽不進3米深,曾撿到月球最初形成時代的結晶岩。
阿波羅-16號 1972.04.16-24 笛卡兒高地 71:03 20:16 111 17.3 除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外,還架設紫外線攝影光譜儀、宇宙線探測儀。使用月球車-2號,曾攜回年齡達46億年的岩石。
阿波羅-17號 1972.12.06-19 陶拉斯·利特羅山脈 74:59 22:05 152 19.9 在月面裝置五座核動力科學實驗站,進行熱流實驗、月震測定、月球大氣成分、電性能、中子探索等十項新實驗。其中七項在月面進行,三項在月球軌道進行。使用月球車-3號曾找到桔黃色和深紅色的土壤,為「阿波羅」計劃的重大發現。
㈨ 印度曾成功登陸過火星那為何登月失敗
印度無法獨立完成探月任務,尋求多方盟友,但是盟友不靠譜,導致其探月工程一拖再拖,最終失敗。
「月球2號」項目總耗資約1.4億美元,由於俄羅斯未能按照承諾交付著陸器,促使印度推後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時間。這個項目包含了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個模塊,攜帶了10多個各類研究裝置,最引人注目的是月球車,僅有公文包大小,重量為25公斤,它將攜帶兩個分光計用於探測月球表面的元素組成——包括等離子體層以及像氦-3這樣的同位素的數據,後者是未來核聚變能量反應堆的潛在燃料。
「月球2號」的攜帶的軌道飛行器所攜帶的水測繪儀同樣讓人期待,因為太陽風中的質子會產生羥基離子,這些離子會漂向月球的兩極,在那裡它們會被隕石坑中的水冰俘獲,而水測繪儀將會對這些水冰展開探測。如果成功,這將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印度也可藉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中國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並如期開展探測工作。
著陸的前15分鍾Vikram正以320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降,當海拔大概減至30公里時,它開始發動4座引擎緊急減速,只不過在距離陸地僅剩2.1公里時,意外發生了:Vikram偏離了預定軌道,就此「失聯」,任務失敗了。
巴基斯坦聯邦科學和技術部長法瓦德·喬杜里在社交媒體上第一時間嘲笑印度拙劣的落月技術,諷刺印度「月船2號」的著陸器是在印度孟買買的「玩具」。
兩天後,9月8日,在月球軌道上的「月船2號」傳回了Vikram在月球上的影像,但印度航天團隊最終未能與它建立訊號。
㈩ 印度月船2號已找到並正常工作,印度這次登月是否算成功了
發展至今,人們的發展逐漸伸向太空,成功登月,也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於是印度在精心准備之後,在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成功發射了「月船2號」( Chandrayaan-2)無人探測器。可在最後關頭,探測器與地面失去聯系,就在印度人民萬分悲痛之時,忽然傳來喜訊,在月球表面發現了探測器,那麼這次的登月活動准確的來說因該是不完全成功。
包括印度總理莫迪也在安慰科研人員之後,奇跡發生了。印度失聯的月船2號探測器又被找到了,而且印度對外稱已經拍攝到了墜毀月船2號的照片,當然如果月球車被喚醒,而且可以正常工作的話,那麼印度此此登陸月球就可視為是一次成功的登陸。至於後續的發展呢,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