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艷後是何人她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中國的古代四大美女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而且每個朝代的皇後都是很漂亮的。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美女,像我們的鄰國印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傾國傾城的王後,著名的泰姬陵主人——阿姬曼芭奴。她不僅人長得漂亮,人生經歷也是相當傳奇。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位印度艷後的傳奇一生吧。
但是,在結婚十八年後的一次南征中,阿姬曼芭奴不幸產後去世,年僅39歲。在這18年中,他與庫拉姆相親相愛,給庫拉姆生了14位子女。阿姬曼芭奴去世後,庫拉姆悲痛欲絕,下令兩年之內禁止一切娛樂活動。為了悼念自己的妻子,他吩咐人建立一座陵墓。他召集了很多建築家和工藝師等人才,使用了大量珍寶,最後建成了著名的泰姬陵。
阿姬曼芭奴的一生是短暫但又幸福的,她得到了愛人的真心相待,如果她知道庫拉姆為她做的一切想必會是很感動的。
㈡ 印度曾幾年壟斷世界小姐冠軍,印度為什麼產生那麼多的
印度曾幾年壟斷世界小姐冠軍,印度為什麼產生那麼多的世界小姐?
印度美女贏得了1994年、1997年和1999年度的世界小姐桂冠,壟斷了2000年「世界小姐」和「環球小姐」兩項選美賽事,使得印度成為美女超級大國。近年來比較火的印度電影也有很多驚艷的印度美女,那麼印度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美女呢?為什麼產生這么多的世界小姐?
第三:印度有比較悠久的傳統文化,文化熏染讓美女產生一定的特殊氣質。
幾千年來,印度一直創造著豐富多彩的文明。印度教聖典《四大吠陀》、兩大史詩《摩珂婆羅多》、《羅摩衍那》都對世界文學產生巨大的影響。而近代以泰戈爾為代表的印度文學,獲取了全世界的矚目。在這樣的文化傳統熏陶哺育下,印度美女具有比較高貴的素質修養的美女膚色。這種優越性,恐怕只有在拉丁美洲的某些國度才可與之匹敵。
當然還有世界小姐的評選很多時候的決定權都在西方人士手裡,他們欣賞印度的這種類型的美女,他們會把票投給她們喜歡的印度美女。所以西方世界目前對整個世界傳媒的強大把控也是很大原因。
第四:印度有神助 印度無所不能吧 希望有幫助
㈢ 印度高種姓為什麼盛產美女看看她們混過多少次血就明白了嗎
雖然印度是怪異和不尋常的代名詞,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印度確實有許多美女,不僅在數量上取勝,而且在質量上也沒有什麼可挑剔。 她們給人一種異國情調的印象,我相信大多數男人都被她們吸引,我不知道細心的朋友有沒有意識到,印度大多數的美女明星都是高種姓的人,而低種姓的人幾乎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高種姓女孩繼承了許多種族中最優秀的基因,所以她們有一種異域的美。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美,只是因為高種姓的女孩地位更加高貴,比低種姓女孩有更多機會可以走在公眾面前,讓人們驚艷。 低種姓的女人其實也非常美麗,但因為她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沒有高種姓的女孩那樣的優勢和身份,所以哪怕她們有比天使更美的外表,她們也會因為印度的制度問題而被隱藏,歸根結底,審美已被印度的制度操控,高種姓的女孩在一定數量的混血後,是一種優勢,但不是絕對的。
㈣ 為何印度的高種姓盛產美女
印度的高種姓大多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普遍高鼻深目,皮膚白皙,顏值很高。印度高種姓之間的通婚大部分都是平娶平嫁的,所以美貌的基因就這樣子流傳了下來。
一、印度高種姓的外貌特點
印度曾經遭受過14個國家的侵略,每一個國家在統治印度的時候,都把人民大致劃分為兩個階層,一種是高種姓,另一種就是低種姓。在印度受到其他國家侵略的時候,都會產生一些混血的後代,在混血了很多代之後,高種姓美女們的特徵基本定型。在外貌上,她們普遍是皮膚白皙,大眼睛,高鼻樑,小巧的嘴巴,身高也偏高,長相上既有歐洲人的特點,也有亞洲人的白皙。
㈤ 奇葩:印度本來男多女少,為什麼寡婦這么多
1。男多女少是事實。
印度統計普查總署公布201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顯示,印度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至2016年終,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26億,
性別比例失調造成社會惡果。印度平均每3分鍾發生一起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鍾就 發生一起強奸案。首都德里甚至被冠以「強奸之都」的惡名。
2。重男輕女、女方倒貼也是事實。
這個是印度的文化傳統,攀高枝(高種姓)比闊氣之風盛行。這僅是表面現象,實質是勢利眼在作怪,女兒的嫁妝越豐厚,女兒及女方家庭在丈夫家的地位就越高。
男女比例失衡,尤其在重男輕女的貧困地區情況更糟,男女比例甚至達到10:6。 貧困地區的新娘也拿不出太多嫁妝,新郎臉上難掩失望神情。嫁妝是女性在夫家的經濟基礎,沒有經濟基礎就不會受尊重。
另外,印度女性嫁到男方家後,一般都不再出去工作,都甴男方工作養家,所以嫁妝的豐厚與否往往決定了新娘往後在夫家的命運。
正因為如此,印度嫁女兒要准備很多的嫁妝,如果家裡有幾個女兒的話,有些家庭還要為了嫁妝傾家盪產。
3。女性被視為丈夫的一半,家中的奴僕。
在印度,妻子在世間唯一的神就是她們的丈夫,她們唯一的工作就是順服丈夫,討丈夫歡心,主要作用就是輔佐丈夫一生平安,長命百歲。不論他有任何缺陷。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回教,而這兩種宗教都歧視女性。在印度教與回教這兩種宗教的影響下,印度女性無異家中的奴僕,很少機會受教育,也難以獨立謀生。終其一生,她都是某個男子的女兒,妻子,母親或祖母,沒有自己的身份。在傳統的印度家庭,丈夫對妻子的稱謂通常是:「兒子的娘。」
4。丈夫一死,妻子也等於死了一半,失去丈夫的婦女往往不能再婚,導致老老少少寡婦人數與日俱增。
印度《覺醒日報》 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印度全國寡婦總數目前已達4000萬人,由於印度的童婚習俗,有些5歲~15歲的孩子就成了寡婦。這意味著平均每4戶人家就有1個寡婦。與此同時,由於傳統觀念對印度人的影響根深蒂固,歧視寡婦的現象仍然相當普遍,因而造成印度寡婦的再婚率極低,以至寡居的婦女人數與日俱增。
印度教規定,人一出生,從高到低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等級越高,離神越近。此外還有開除出種姓的賤民,稱為「不可接觸者」。寡婦就屬於賤民階層。
丈夫如果不幸離世,妻子也就喪失了教義賦予她的地位認同,甚至被認為是造成丈夫早死的元兇,同時她們本人,甚至她們的影子都會給人們招來厄運。
不少年輕寡婦被凌令禁止再婚,雖然不同過去會被活火化,但因為被視作不吉祥物會被趕出家門,甚而年過半百的老嫗也難逃噩運,但老者大多是因為受到子女的驅逐。
5.。據分析,印度寡婦再婚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傳統偏見的影響。印度教徒認為婦女是其丈夫的私有財產,這一性質並不因丈夫死亡而發生改變。
其二,宿命思想的影響。印度人相信命運,往往把女子成為寡婦歸因於其「與生俱來」的噩運,即「女人是禍水」。
其三,種姓制度的影響。在印度仍被種姓制度控制的一些地區,寡婦若要再嫁,將被逐出所屬種姓;孩子也會因此而受族人歧視。
6。寡婦成為社會的另類,被迫穿起寡婦裝。
作為寡婦的象徵,她們會被迫削發,象徵女性身份的手鐲會被砸碎,額頭上表明已婚的硃砂印記會被抹掉,餘生只能穿白色的紗麗,因為鮮艷的顏色會引起其他男人的注意,不能使用香料,因為那樣會「激起她們內心的慾望」,總之要用各種手段說明,「這個女人失去了丈夫」。
7。寡婦的女性,其命運比普通女性更加悲慘。
被家人趕走,被社區拒絕,被社會歧視…印度的寡婦有家卻不能回,沒有生存技能和社會環境,唯一的選擇,在「寡婦院」里自我囚禁贖罪。
女人在丈夫離世後,只有三種命運:為亡夫殉葬;嫁給亡夫的弟弟;在「寡婦院」里自我囚禁贖罪。
人性就是這樣無情。既然不能夠選其二,就只有最後一項選擇。印度婦女如果失去丈夫,還要失去這個家,甚至整個村莊人都排斥驅逐她,哪怕做奶奶,外婆照樣要趕出去。 在這樣的環境中,寡婦門不論年輕還是年老都被迫遠離人群。
生活在「寡婦院」的寡婦,不僅被剝奪了所有財產,還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能出席任何社會活動,只能靠每天不停地誦經,換取僅能充飢的一小碗米飯,有的還被迫以神的名義賣淫給高等級種姓的權貴們享樂。她們悲慘地生活,絕望地等死。
8。冠冕堂皇的傳統掩蓋丑惡,欲性高於人性。
所謂宗教的理義,不過是貴族們為自己的私心所設定的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其中全不顧會有多少犧牲和苦痛。印度的陋習把寡婦逼著殉葬(沒有完全絕跡)、把寡婦趕出家,表面是宗教的理由,其實只是為了遺產的瓜分、、省下一個人的衣食,全是出於對物質利益的考慮。
這就是一個宗教國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非宗教國的人們難於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陳規陋習面臨挑戰,印度電影《月亮河》台詞中所說:「之前我以為神就是真理,現在我才明白,其實真理才是神。」
㈥ 印度最能生育皇後,18年生下14胎,她是哪個印度皇後
印度的泰姬陵是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不少人因為想要探尋印度的宗教信仰而來到此地,泰姬陵全部都是由純白色大理石建成,在通往泰姬陵的路上,兩邊種著果樹和柏樹,象徵著生命和死亡。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背後還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戀愛。
由於庫拉姆偏愛大理石和珠寶,因此這座陵園用大理石建造而成,上面還雕刻了無數的寶石,這些寶石非常珍貴,都是從世界各地運過來的。
花了22年的時間,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終於將陵園修建而成,也就是如今的泰姬陵。這座陵園代表的不只是藝術奇跡,更是庫拉姆和阿姬曼的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故事將會永傳於世。
㈦ 印度絕美皇後:18年生13個孩子,38歲病亡,墳墓如今成景點
旅客前往印度 旅遊 時,泰姬陵是必不可少的打卡景點之一,它整體採用純白色的大理石建造而成,上面還鑲嵌有精美的瑪瑙和玻璃,享有「印度明珠」的美譽。
這座絕美的建築是沙·賈汗為了紀念穆塔茲·馬哈爾修建而成, 它承載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愛情故事,這段故事至今依舊能深深地打動眾人。
公元1592年,沙·賈汗出生於莫卧兒帝國,他是這個國度的第五代國王,在他的統治時期整個國家實力空前強大。
在沙·賈汗還是一位王子的時候,他就遇到了出生於貴族家庭的阿姬曼·芭奴,後者擁有絕世容顏,肌膚如凝脂一般柔滑而且十分白皙。
王子一下子就傾心於這位美人,再加上門當戶對很快就促成了這段婚姻, 二人雙雙步入婚姻的殿堂。
結婚之後,阿姬曼·芭奴和沙·賈汗同甘共苦,和丈夫一起征戰沙場。二人彼此陪伴了許多年,感情甜甜蜜蜜,他們的感情故事讓許多人羨慕不已。然而這段勝似神話的愛情,也在接受著重重的考驗。
沙·賈汗畢竟還是莫卧兒帝國的王子,他出類拔萃的能力已經完全能夠勝任國王之位,但是他的父親好像是越活越年輕,根本不會讓出國王的位置, 於是沙·賈汗開始起兵造反准備推翻父親的統治。
沙·賈汗並不是他的冷血父親,並不能毫無芥蒂地殺人奪位,在他的心底還留存著溫情,這樣的人迎來的結局註定只有失敗。
最終,沙·賈汗被老國王流放到荒野,周圍的親戚都離他而去,這段時間里只有阿姬曼·芭奴堅持待在他的身邊。為了幫助沙·賈汗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阿姬曼·芭奴還聯系自己的父親,暗中資助王子。
1628年,沙·賈汗熬過了苦難的日子,他的父親因病去世,他在岳父的幫助之下憑借著超強的能力勇奪國王的寶座。
沙·賈汗上位之後立即冊封阿姬曼·芭奴為泰姬·瑪哈爾,意思是「宮廷之翹楚」,這個榮譽至高無上,確定了阿姬曼·芭奴的地位沒有人能夠替代。
看似美好的愛情卻沒有圓滿的結局,他們之間的感情線在此時戛然而止,當時妻子已經為沙·賈汗誕下十三個孩子,但是在生第十四個孩子的時候不幸難產,最終因為難產而死。 連年的奔波已經讓阿姬曼·芭奴疲憊不已,最終只能油盡燈枯,不幸在38歲時逝世。
阿姬曼·芭奴的離世一下子就打擊到了沙·賈汗,他難以接受這件事,經常是獨自待在王後的寢宮里默默地承受著痛苦。妻子逝世的一個月里他幾乎不過問政事,頭發都愁成了白發,後來要求全國兩年內禁止所有的 娛樂 活動,以祭奠阿姬曼·芭奴。
沙·賈汗掙扎了許久之後才從悲痛中走了出來,並決定為妻子修建一所最華麗的陵寢,傾盡了這個國度所有的人力和物力。
1633年,泰姬陵亞穆納河附近開始動工修建,這里是一處開闊地,沙·賈汗能夠從阿格拉城堡上遠遠地看見泰姬陵。泰姬陵整體上採用大理石建造,並鑲嵌有無數的珍寶作為裝飾,建造它的工人都是國王精挑細選出來的能工巧匠,總計兩萬多人。
泰姬陵的豪華程度空前絕世,是當時最富麗堂皇的陵墓,是穆斯林藝術巔峰時期的傑作。沙·賈汗死後也葬在這里,他的棺材放在阿姬曼·芭奴棺材的旁邊。
合葬在妻子身邊是沙·賈汗最後的願望,雖然生前略有缺憾,但是在死後他們能夠彼此陪伴永遠。
這段愛情故事流傳了幾百年,泰姬陵無疑是一個偉大愛情的紀念碑,它在那裡向大家講述著沙·賈汗與阿姬曼·芭奴之間的愛情故事。這段故事還會繼續流傳,子子孫孫都會記得有這么一位痴情的君主,他一生的摯愛僅有阿姬曼·芭奴一人。
㈧ 印度是一夫多妻的國家嗎
印度婚姻不是全國統一的。
按宗教信仰來的
印度有很多宗教,主要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耆那教、佛教等。
1.印度教實行一夫一妻制。
根據1956年的《印度教婚姻法》規定,禁止一夫多妻,重婚者以犯罪論處且其婚姻無效;准許離婚;締結婚姻的行為由法律特別規定,但形式要件由風俗習慣和禮儀決定。在離婚方面,該法保留了最為保守的夫妻一方在犯罪情況下另一方才可以解除婚姻關系的理論。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人數接近9億,占人口的80.5%。
2. 伊斯蘭教徒是允許的一夫多妻的。
平民可以娶4位,他們自己解釋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多妻(比如女子無法生育、女子無法滿足男性的需求、通過協商後妻子答應等等),而且必須保證公平對待每個老婆。現實中大部分都是一夫一妻。
貴族可以娶6位,高級貴族8位,伊斯蘭教徒若當上國王的話就可以隨便娶拉...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約有1 .2億左右
3. 基督教徒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
有2.4千萬信徒,佔了印度總人口的2.3%
4. 耆那教最初的活動中心是恆河流域,公元前3世紀,由於摩揭陀地區12年連續發生災荒,於是耆那教開始由北南移,轉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區。公元1世紀左右,它分裂為天衣派和白衣派,後來兩派又繼續分裂。白衣派主張男女一樣能獲得拯救,各種姓一律平等,否認裸體的必要性,主張僧侶穿白袍。允許出家人佔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許男女結婚生育等。這一派主要活動區域是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等地。天衣派較為保守,注重苦行,歧視婦女,禁止婦女進入寺院和廟宇,對白衣派的主張均持反對態度,要求僧侶基本上裸體,只有最偉大的聖人才能全裸。這一派主要活動在南印度的卡納塔克邦以及北方邦。
5. 印度佛教徒在印度已經占很小的比例,不到1%。
《佛說善生經》一作《善生子經》,是佛教集中論述家庭倫理關系的一部重要經典。佛教實行出家制度,但並不完全否定世俗的家庭和社會倫理關系。
出家人不結婚,俗家弟子可以結婚,但嚴格要求夫妻相互尊重、不離不棄,所以就不會容許一夫多妻了。
㈨ 印度最美皇後18年生14胎,一生獨寵,為何38歲卻油盡燈枯死在軍隊里
王妃或者皇後在大部分人眼中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成天錦衣玉食穿金戴銀,每天不是忙著參加這個舞會就是參加那個慶典,沒事搞搞慈善或者跟其他大臣夫人喝喝茶聊聊天?或許大部分是這樣的,但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例外。
由於阿姬曼最喜歡大理石跟寶石,於是整座泰姬陵都由大理石砌成,上面鑲滿了無數的寶石,這些寶石都是沙賈汗親自挑選的,包括中國的玉石跟綠寶石,巴格達跟葉門的瑪瑙,斯里蘭卡的紅寶石,以及一些名貴的珍珠跟珊瑚,可謂是珠光寶氣。
如今,泰姬陵依舊在亞穆納河畔靜立著,代表著沙賈汗對阿姬曼永恆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