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才為什麼外流

印度人才為什麼外流

發布時間:2022-12-24 02:46:39

Ⅰ 如何看待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外流現象

人才外流(brain drain)一詞首次出現在1958年,它指英國的學者和科學家移民到美國這種現象,後來被廣泛用來表示人力資源的國際轉移,也就是熟練勞動力(high-skilled labors,如科學家、工程師、高級技術工人)從一個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人才外流現象早於這個詞彙出現的時間,二戰後美國從德國攫取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到美國,他們原本打算聽取這些人的情況匯報後將他們遣返回國。當他們了解這些人擁有的知識和技術,就意識到將這些人遣返回國,對美國將是極大的損失和威脅。按照美國法律,禁止有納粹污跡的人移居美國,但是這批科學家有3/4都是納粹分子。杜魯門總統認為德國科學家對美國有用,於是在1946年同意授權「證件工程」挑選部分德國科學家留美工作,但他又明確表示:納粹黨成員、納粹黨活動名義參與者、納粹主義與軍國主義的支持者等將排除在外。為了留住這批人才,美國中央情報局竟然通過製造假檔案、隱瞞納粹污跡、剔除不利入籍證明檔案等手段給有納粹污跡的德國科學家發放簽證。到1955年,美國給760多位德國科學家發放了移民簽證,其中就有世界頂級科學家馮·布勞恩和魯道夫,而這兩個人都是狂熱的納粹分子。
1964年2月23日的美國《邁阿密新聞》登載一篇題為《英國科學家移居國外,一個教訓》報道:每年有超過14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英國科學家永久性移居國外,主要目的地是美國,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教師到國外工作。
人才外流不僅以歐洲強國的人才流失到美國形式出現,也包括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外流到經合組織國家以及中東石油富國,但是後來這個詞彙主要指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失到發達國家這種現象。
從1946-1965年大約有37.2萬專業人士、技術人才和科學家移居美國。在1961-72年期間發展中國家只有30萬熟練工人移居西方國家,而在1990年美國統計資料顯示,發展中國家移居美國的熟練工的總量高達到250萬。2000年1月,超過920萬的外國專業人員和技術人才在經合組織國家工作,其中美國佔有45%的比重。
亞、非、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大量向發達國家和地區流失。在2000年,經合組織國家接受的每10 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就有6 名來自發展中國家,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甚至超過30%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去了經合發組織國家,發展中國家送出去的留學生也大多選擇留在西方發達國家。以數量而論,則中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失國。
一、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步伐加快的主要原因
1.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的支持。《美國1990移民法》第121(b)條款對「基於就業的移民」作出如下規定:下列人員可以優先獲得美國移民資格:具有在科學、藝術、教育、商業和體育等方面有傑出才能的外國人;傑出的教授和研究員;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和經理;具有高學歷、能為美國經濟、文化藝術、商業等繁榮的各種專業人士;熟練工人和專業人士。不僅如此,美國的《1998年競爭力與勞動力促進法》再次強調通過配額制度篩選具有高學歷或者特殊專業才能的移民申請人進入美國。1999年美國發放的特殊專業才能護照為11.6萬個,是1989年的2.4倍。歐洲盡管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移民時外來人才優先,但是其行日常的行政政策卻類似美國。2000年5月德國總理施羅德對外宣布德國將從歐盟之外對外招募2萬名信息產業專業人士,法國的1997年的移民報告也明確表示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人更願意接受為移民。
2. 人力資本具有更強大的生產力。自Gary Becker1964於年正式提出人力資本概念以後,大量的學者研究發現,勞動力通過對自身的教育投資,可以提高他的生產能力和效率,人力資本的投資與其他有形資本的投資在生產上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作用。人力資本與一般勞動力的區別體現在他們比後者多擁有一個知識與技術集合,這個集合能使他們具有創立新思想、開發新產品、尋求新的生產過程和新的生產方法的能力,勝任哪些沒有受過相應教育與培訓的人無法勝任的工作。由於人才本生就是人力資本,它能提高生產水平,創造更多財富,增加國民收入,佔美國人口不到5%的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卻創造了50%的GDP。就企業而言,各種專門人才比非熟練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價值和利潤。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贊同是人力資源而不是物資資源最終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特徵和發展速度。Psacharopoulos and Woodhall (1997)斷言:人力資本構成國民財富的基礎,資本與自然資源僅僅是被動的生產要要素,人是主動的生產要素,他們通過積累資本、開發自然資源、建立社會、經濟和政治組織,促進國家的發展。正是基於此,發達國家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人才流入普遍持歡迎態度。
3. 由於世界市場的競爭的加劇,技術的快速變化,使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研發人才短缺。隨著世界市場爭奪的白熱化,競爭優勢不僅取決於產品生產規模和價格,更重要的取決於水平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檔次,擁有高新技術、占據高端市場是各國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爭奪的焦點。而這種爭奪最終體現在人才的爭奪上,由於發達國家自己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需要,只有從其他國家引進。支撐美國高技術的三大學科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學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其需要。據2005年的調查,願意獲取工程學士學位的高中生的比例不到6%,比10年前下降36%。2000年,中國理工科的大學本科畢業的比重是56%,而美國這一數字是17%。2005年,美國科學院在提出解決數理學科人才短缺的方案時提出,一方面加大本國的培養力度,另一方面對具有數學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增加發放簽證的數量人力資本,對於沒有找到工作的此類學生延長一年在美找工作的時間,一旦找到工作,就盡快為其辦理工作許可證和永久居住證。每年在美國畢業的博士大約1/2來自外國,大約50%的歐洲博士畢業生選擇留在美國,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博士畢業生留美工作的比例更高。2004年美國27.4%的博士學位持有者是外國移民。外國高技術移民為美國的科學與技術、商業的發展,美國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美國杜克大學兩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Capecchi and Oliver,前者來自義大利,後者來自英國。近15年,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的獲得者有1/3來自外國移民。值得一提的是,有6位美籍華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或者化學獎。在矽谷,50%的新辦企業由移民作為企業的高級主管和首席技術專家。
4.國外優厚工資和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環境是發展中國家人才大量移居國外的主要誘因。當個人在教育上投資形成人力資本後,其生產力大大提升,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擁有技術的勞動者要求其工資等於其邊際產品,以作為其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工資遠遠低於個人的邊際產出,使教育投資的機會成本得不到應有的補償,於是出現一個正的經濟外部性。為了盡可能減少外部性,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擁有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就選擇到國外高工資區域就業。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往往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倍,甚至數十倍,例如我國教授的年收入僅相當美國同行一個月的收入。高工資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這成為發展中國家人才流向發達國家最主要的動因。
5.專業人才集聚所引發的生產力倍增效應。專業人士的生產力將隨集聚在同一地區的類似專業人士的數量增加而增加,或者說,人才集聚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在國外科學家、學者和工程師可以通過學術交流會、學術演講和非正式的午餐交談交換信息,他人的觀點和構思對自己的思想的創新具有及其重要啟發作用。Hoy(1988)與Dorfman (1988)證明專業技術人才經常抱成團與當地經濟增長有極強的正相關關系。一個人單打獨斗的成功幾率遠遠低於與他人合作或者交流的成功幾率。發展中國家國外留學人員不願意回國,因為國內具有類似知識結構的人太少,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沒有一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和環境,其個人的生產力可能會無法發揮到他自己的最好水平。據統計,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移民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數比國內同行平均多4.5篇,專利數是國內的10餘倍。
6.人才流出國「推」的因素。以上幾點都是人才流入國「拉」 的因素,促使人才外流。這些推的因素包括:本國種族歧視、政治迫害、不公平的工資待遇、惡劣的工作環境、落後的基礎設施和科研條件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經濟與技術越落後和越貧窮的國家,其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性人才流失越嚴重。2000年,海地、牙買加和蓋亞那等國8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移居國外,印度移民有30萬,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75%,而非洲移民的12.8萬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為9.5萬。

Ⅱ 為什麼印度的科技人才在印度國內表現不怎麼地,到了美國據說比華人華裔還要強

這就是體系問題

現代科學越來越發達,分工越來越細,以往19世紀那種,一個工程師就能完成從設計到工藝到製造全過程的事跡,在現在已經不可能了

沒有體系的支持,你就是完成了概念設計,也無法做出來
印度國內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沒有熟練的技工隊伍,自然做不出來

但到了美國就不一樣了
此外,印度人先天有語言優勢,溝通更容易

Ⅲ 現在經濟依然不怎麼發達的印度,為何能成為盛產「CEO」的國度

因為印度這個國家盛行過各種各樣的宗教,所以他們很擅長爭辯。同時因為他們曾經長時間被英國殖民,所以他們的英語普及度很高,更容易融入國外生活。

綜上所述,現在印度之所以會涌現出非常多的CEO,是他們自己的文化導致的。他們的國內文化使得他們更加容易融入到歐美的大環境之中。但是這種盛產CEO的情況也會導致印度的人才外流。

Ⅳ 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國家的建設迅速崛起。以勤勞不畏艱苦的體質,日以夜繼地發展經濟,同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國讀書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數人都是經過20年的寒窗苦讀,才開始步入工作階段。

但這么勤奮的國人來到各大國際組織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反觀在我們眼裡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夥伴,卻占據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網友:有外掛真可怕!

現狀

之前看新聞報道,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達10位,力排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巨子,占據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國能擔任CEO級別的高管,沒有一個。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個印度曾經大面積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國思維方式徹底地貫穿印度的教育層面,西方人也就更加親近這種開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們非常受到美國人的提拔與重視。外加印度人嚴重的抱團行為,舉賢不避親,較為團結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積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現狀讓他們的才能得到磨礪,也出現很多網友的感慨:外掛民族的外掛真可怕,出現這么多高管,我們都是為他們打工的啊!另外對此,你怎麼看?

Ⅳ 種姓制度如何導致印度人才流失

印度在學習資本主義道路上還有很多路要走,雖然自稱非常民主,可是大家都有目共睹,並不是這樣子的,應該實行改革了,總性制度並不可取。

Ⅵ 很多高端人才都喜歡去國外發展,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印度和美國不會有語言溝通障礙,英文無論在什麼國家全是"錢",她們就能夠省掉語言學習的苦惱,迅速融入到本地的日常生活。印度經濟不發達及其科技水平較落伍才算是造成很多IT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空有一身本領卻無法得到高度重視塑造,但最讓她們高傲的印度理工學院有著著塑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專業人才工作能力,她們源源不斷的把人才輸送到國外,一方面目的是為了讓她們更好的發展,令一方面或許有一些"顯擺"的寓意吧。

多種多樣原因造成的,一主要是因為個人得失的金錢關系,欠缺了人熱愛祖國和正義的核心理念。二是高檔用人公司的人脈關系,真實的優秀人才沒有關系而無法得到器重。因此有許多高級人才都留落在了國外。大夥兒都應該回憶一下,抗日戰爭時為了正義有多少讀書人冒著性命的風險去投靠改革的勝地延安市。解放初期我國貧困,老百姓生活艱苦,可又有那麼多的專家不之名不為利,千里迢迢從全球的世界各國返回自身的中華民族搞建設,這是為什麼?如今應當使大家令人深思了。

Ⅶ 印度經濟從三年前的9%急降到現在的4.5%,這是怎樣造成的

印度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大國,而且由於其人口基數大,所以21世紀初,印度經濟的發展還是非常好的。但是近幾年印度的經濟卻有些後繼乏力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因為人才流失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面對的問題,而印度的人才流失問題似乎非常大。其次就是因為2016年的廢鈔令的影響,雖然這個事件的負面影響正在消除,但是筆者認為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消除才能完成。最後筆者認為就是印度的民營經濟活力太低了,導致整個經濟的發展活力也開始降低。

最後筆者認為就是印度的民營經濟活力太低了,導致整個經濟的發展活力也開始降低。所以民營經濟,實際上就是由個人或者小團體開設的公司,這類公司雖然規模小,但是由於其是私人企業的特點,所以生產活力非常強大,而且優勝劣汰的屬性非常強大,能夠長久的生存下來的,都是擁有獨特經驗的公司,所以對國家的經濟貢獻非常大。

Ⅷ 英國埋下伏筆,為何印度潛力無限卻成不了超級大國

雖然印度在地理位置上很占優勢,但是印度的人口眾多,國家不好管理,而且印度戰爭也比較多,國家實際上也不和平。

Ⅸ 令人迷惑的雙面印度

印度是個奇怪的國家,一方面,它的經濟卻非常落後,同為發展中大國,中國2012年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印度卻不到2000美元,並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印度的基礎設施更是破舊不堪,全國既沒有高速鐵路也沒有高速公路。另一方面,它卻又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體大國,電子技術、核物理、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等高端技術領先全球, 科技 人才數量和 科技 能力位列世界前三!

如此鮮明的反差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這是印度的宗教文化傳統與現代西方文明碰撞所產生的奇特現象。

不重現世的傳統宗教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國家,幾乎人人都是虔誠的教徒,80%的人信奉印度教,伊斯蘭教是第二大教,約有13%的人口是其信徒,其餘的人分屬於為錫克教、耆那教、佛教、基督教、拜火教等等各色宗教。宗教已經深入到印度 社會 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沒有宗教就沒有印度文化。

由於宗教的影響實在是太深遠,人們對宗教活動的熱衷是中國人無法理解的,在印度有一種說法是「一億人的印度」,因為在這個人口大國中只有一億人在幹活,其餘的人都在虔誠地為了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修行。修行是要和勞作、掙錢這些世俗的東西隔離的,因此印度的貧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絕大多數印度人都不事生產。

人們不工作就要挨餓、就會貧窮,但是印度人卻樂此不疲,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能買上一輛摩托車或者一部手機,只關心自己的修行。從信眾人數最多的印度教教義來看,印度教追求「梵我同一、業報輪回、精神解脫」等等,認為人在世上的境遇是上一世決定的,任何人和事都改變不了,現世的慾望會帶來下一世的災難,且永遠也脫離不了痛苦的輪回,只有潛心修行、滅絕一切慾望才能跳出輪回,達到人生的幸福境界。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同樣也是教導人們不要指望現世,要苦修來世。這些宗教的教義讓印度人以極大的熱情避開現實,避開讓人來世受苦受難的勞作,而投入到幸福的修來世中去了。

對經濟發展不熱衷

這種教義帶來的副產品就是,印度人即使不修行,也不願去幹活掙錢。在印度街頭,哪怕是工作日的大白天,大街上所處可見睡覺或者休息的男人,首都新德里總統府附近的大草坪是熱門的睡覺地點。這些大白天睡覺的人很多都是沒有工作的窮人,但是他們睡得理所當然,警察們是不會管在公共場所睡覺的人們的。在鄉間,最常見的情景不是大家熱火朝天地在田間勞作,而是在一家要什麼沒什麼的小賣店門口聚集著閑談,他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但是卻不會想著去幹活掙錢。即便是有工作的印度人也是很慵懶的,甚至可以在上班期間可以隨意給自己「放假」,出去找家寺廟放鬆一下緊張的身心。

在現代普通印度人的觀念里,經濟的發展絕不能違反自然萬物發展的規律,那些存在著的能污染環境的經濟項目,在印度人傳統的價值觀念里是罪「業」,是要受到懲罰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准備投資數億美元在印度建立大型火力發電廠,這對長期飽受供電不足之苦的印度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該項目在論證的過程中因為多處涉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被取消。

殖民帶來的精英教育

印度一方面雖然是宗教文化傳統深厚的文明古國,另一方面卻也是受西方文明沖擊最厲害的殖民地國家,這必然給現代印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早在1498年,葡萄牙殖民者就踏上了印度領土,開啟了殖民印度的浪潮。17世紀之後,英國在印度開始了長達300餘年的殖民統治,一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才結束。英國殖民者在從最初為謀求商業利益而來,最終演變成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統治者。教育,無疑也深深地留下了他們的烙印。英國殖民者為印度建立起了西方化的高等教育體系,它為印度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英語作為高等教育教學語言的普及,也為印度在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經濟和 科技 發展發揮了作用。

由於印度精英階層長期接受良好的西式教育,所以印度雖然並不富裕,但卻擁有龐大的人才庫。印度每年有高達250萬的信息技術、工程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畢業生,其中有65萬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印度理工學院就是按西方教育理念建立起來的一所精英高等學院,它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在印度的 科技 崛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由於殖民教育的影響,英語水平的普及,印度年輕的學子與西方文化沒有任何隔閡,優秀人才在畢業後往往會到國外特別是美國繼續深造或工作。印度的政策制定者們一度悲嘆過印度作為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才外流,然而,這些人才實際是被「儲備」在海外,而不是完全失去了,散居在海外的印度人形成了一個遍布全世界的2000多萬人的知識精英網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這種人才外流已經發生了逆轉,印度迎來了一個歸國潮,過去的人才外流反而變成了一個優勢。這些從海外歸來的、全球化的印度人在印度和國外都有落腳點,他們與國外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推動著印度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提高。

殖民留下的法律體系

英國殖民者還給印度留下了完善的經濟法律體系,其最為國外投資者稱贊的是金融的管理運作與國際 社會 同步,印度的銀行系統不但對政府政策的依賴性很少,而且對政府有一定的抵制和干預能力。因此,印度銀行的壞賬率很低,貨幣的支付能力手續齊全,符合國際金融的法律和慣例。

由於國際化法律體系的健全,創新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這些有利條件大大激勵了國際風險資本的投資。自2000年以來,印度可利用的風險資本數額已經翻番,大量美國風險資本公司在印度都設立了常駐辦公室。由於創新和創業環境的日益改善,新企業創建的障礙趨於減少,也激發了企業創新的動力。

所有這一切,都使仍在貧窮中的印度在 科技 方面率先崛起,帶動了整個印度經濟的蓬勃發展,印度的未來發展勢頭不可小覷。

Ⅹ 印度有很多高階的人才

年輕印度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大約為1400萬。這相當於美國的2倍。印度每年有高達250萬的信息技術、工程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畢業生,其中有65萬研究生和4000-6000名博士生。印度有229所大學和96所認證大學。這些大學為印度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特別是世界聞名的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科技崛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某種角度看,印度理工學院營造出一種「知識炸葯桶」的環境。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已成為跨國公司競相爭奪的對象。散居在海外的印度人形成了一個遍布全世界的2千多萬人的網路。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這種人才外流已經發生了逆轉,印度迎來了一個歸國潮,海外歸來的、全球化的印度人既熟悉本國的文化和社會經濟環境,又了解海外的文化和社會狀況,掌握著先進的技術、領導和管理經驗。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才為什麼外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