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述印度教和佛教的關系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者都緣起印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派:
1、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個主神,印度教有種姓制度,它對應封建統一的思想,它由婆羅門教、佛教、很多宗教教義而形成的,
2、佛教是崇尚「眾生平等」而傳下來的。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正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2.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沒有最終成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絕種呢?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從古印度開始,統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義制度,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將階級劃分的很明確,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當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來,種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國家。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固然是因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雙重打擊。但歸根究底,是其發展慢慢遠離了群眾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變得過於超脫和變質,最終在印度近乎絕跡。印度現在青主要以自己國家的印度教為主,這也是自己國家和信仰上面本質上的區別吧。
3.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反而視其為死敵
因為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是印度人大多數還是信奉印度教的,所以他們很不待見佛教,他們認為佛教違背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人幾乎都不怎麼信封佛教的,其實多數因為佛教要求的東西跟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有沖突,所以顯得印度教還有佛教一直在互相拉著信徒,信奉各自教派,但其實吧還是印度教有實力,知道後來的時候,在印度幾乎沒有人在信奉佛教了,都是信奉印度教,各位想想印度教在印度的實力。
所以印度人還是信奉印度教,覺得佛教改變了自己,因而特別不待見佛教,進而視他們為敵。
4. 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別
1、起源不同
印度教:印度教在2世紀左右產生於古印度,是由婆羅門教信仰產生的。
佛教:佛教的起源晚於印度教,在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產生於古印度。
2、思想不同
印度教: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
佛教: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
3、宗教節日不同
印度教:印度教主要的宗教節日是好利節和排燈節等。
佛教:佛教主要的宗教節日是盂蘭盆節和佛誕節等。
5. 佛教在印度為何會衰落 婆羅門教徒怎樣看待釋迦牟尼
婆羅門教徒認為佛陀是梵天所化。
印度教是學習了大量佛教理論後加以庸俗化的一個宗教,他是很媚俗的。佛教理論在龍樹大師後就變得無比艱深,不是有錢有閑是很難研究明白的,但以印度人民的生活條件,是不適合研究純粹的無偶像寄託的佛教理論(中觀,唯識等)的。所以,佛教遷移到中國。中國相對富庶,人民樂善好施,崇尚道德,很適合佛教發展。遷移到中國後,掌握高深佛教理論的法師在印度減少,印度教和佛教的辯論多以佛教徒失敗告終,印度的傳統,失敗的要麼被殺掉要麼作對方的弟子,所以,佛教在印度最終衰敗了。
6. 印度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印度教 與佛教都是同源於印度的古老宗教,但是這兩個宗教卻有著不同的思想以及信仰等。佛教在世界各地都有著虔誠的信徒,而印度教主要卻流行在印度。那你了解印度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嗎?那麼,下面隨我一起從印度教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吧!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7. 佛教怎麼看待婆羅門教
佛教看待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所謂的婆羅門教跟現在的印度教差不多,這是個多神論的宗教,雖然它本身並不圓滿,但也可導人向善,並非一無是處。比起那些害人害已的邪教不知道強多少倍。
佛教是包容的宗教,它可以海納百川,使不圓滿的趨向圓滿。很多宗教里的諸神都號稱自己天下無雙,其實只是坐井觀天罷了。在佛教中這些只是天道眾生而已,相對於凡人有很大的福德和神通力,但他們都沒有脫離輪回從而徹底覺悟。
正因如此,佛教沒有反對其它宗教,佛陀在世的時候也只是說明了這些宗教的誤區從而指正。當然也不存在取長補短的說法。因為佛教是圓滿的宗教,小則可以使人大受人天福樂,大則可以解脫成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