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突然發起進攻

印度為什麼突然發起進攻

發布時間:2022-12-25 02:22:52

Ⅰ 印度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今天的印度國內矛盾已經到了政府不可收拾的程度,印度各種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種姓矛盾,貧富矛盾,種種矛盾疊加在一起已經到了納倫德拉·莫迪政府再也無法承受的臨界點,再加上軍事上發生的各種彈葯枯竭,許多進口的先進戰機、火炮和槍械的各種彈葯包括導彈奇缺,由於印度自己不能生產而靠進口,很久得不到補充,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這當口本不是與中國宣戰的最佳時機,完全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是撅起屁股准備挑選肉最厚的地方讓中國狠狠的踢上一腳,反正錫金那塊肉也是從中國挖過來的,印度軍隊不求獲勝,只求爭取到了國際輿論的同情,目的也就達到了,不信我脫了褲子你們看,屁股上的大紫腳印那就是中國攻擊印度的鐵證。從而武器裝備和彈葯上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無償援助,不花錢還能填補印度軍隊的虧空。納倫德拉·莫迪的底牌就是知道中國正在世界推行一帶一路的經濟建設,沒心思跟印度大打,就算惹急了也不會侵佔印度的領土。印度激怒中國,然後納倫德拉·莫迪在印度國內造聲勢說中國敵視印度企圖攻擊印度,把印度國內的各種矛盾順便轉嫁到中國的頭上,減輕印度政府的壓力,這就是納倫德拉·莫迪政府不斷招惹中國和巴鐵的最終目的。

Ⅱ 1971年印巴戰爭的原因

印巴兩國在1947年分治後的50多年時間里爆發過3次戰爭,其中兩次均因克什米爾爭端而起。第一次印巴戰爭時間1947年10月—1949年1月1947年印巴分治時,印度依靠它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由此爆發了爭奪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歷時一年零三個月,雙方參戰人數總共近10萬人。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第二次印巴戰爭時間1965年9月1日—1966年1月1日1965年8月,數千名巴控區的「自由戰士」滲入到印控克什米爾組織起義。9月1日,印巴邊界沖突演變成第二次印巴戰爭。1966年1月1日,在前蘇聯的斡旋下,印巴簽署了《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戰爭遂告結束。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第三次印巴戰爭時間1971年12月3日—17日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Ⅲ 印度為什麼要在1962年發動中印邊際戰爭

打響中印戰爭第一槍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不是印度,所以印度至今耿耿於懷。

至於為什麼解放軍要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主要是補給線太長,主動出擊。那主要是因為印度不知天高地厚,將西藏劃入他們的勢力范圍。並且印軍已經在西藏腹地駐扎,遠遠超出了麥克馬洪線,大有接管西藏的趨勢,並且完全不理會解放軍的一再警告。總之一句話,欠揍。

至於為什麼解放軍打贏了還要撤回到麥克馬洪先以內,首先此戰的戰略目的並非奪回爭議地區,而是打消印度對整個藏區的野心,消滅其深入藏區腹地的軍隊;其次,解放軍當時沒有實力佔領爭議地區,打持久戰;最後就是地形的原因,藏南地區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而解放軍退至山脊線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這也是為什麼,西段佔領了以後,解放軍不退的原因,因為那裡地勢高,不易進攻。

Ⅳ 印度民族大起義發起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是由於英國殖民當局嚴重的殖民掠奪激化了印度各階層與殖民者的矛盾。
具體導火線:密拉特土兵的子彈侮辱事件。

核心力量:土兵,封建王公

Ⅳ 歷史上的印度為什麼屢次被外族攻打呢

1.地勢和資源豐富。印度半島,幾乎一馬平川,缺乏緩沖區,一旦北部山區被突破了之後,後方的平原就無險可守了,也沒有什麼周旋的餘地。熱帶季風氣候,以及三面環海的特性,也比較容易讓外來的移民在這里生存。
2.印度的文化建設不夠,書面流傳的歷史和著作少,無法形成深遠的凝聚力,而且印度的宗教過於成功,且早熟,人民比較認命。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幾乎沒有什麼歷史情節,什麼人來管理他們都可以,他們也覺得無所謂,缺乏擰成一股繩的向心力。
3.侵略者的力量太強。來自中亞到印度的侵略者,很多都是身經百戰且窮瘋了的亡命之徒,印度本土的城邦戰鬥力不強,本身又四分五裂,外來者往往一不小心憑幾萬人馬就能各個擊破,建立大王朝。

Ⅵ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6)印度為什麼突然發起進攻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Ⅶ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此後便戰爭不斷。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印巴戰爭原因
印巴戰爭原因起源於英國政府的不良意圖。在印度反殖民斗爭火熱的大環境下,英國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權。然而英國政府人走心不死,還想要暗地裡控制印度,鼓動印度各黨派分而治之,削弱當地 政治 力量的統治權。

當時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對立的教派政黨,兩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後來英國駐印度總督臨撤走前提出“蒙巴頓方案”,企圖把整個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王公土邦。盡管只是個提案,它卻觸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沖突。激烈的斗爭中,兩黨派的矛盾日益加深,這正合英國的意圖。當然印巴戰爭原因不僅僅是這些利益沖突,分治後的印巴因為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終究還是發生了兩次戰爭。兩個國家間的怨恨越積越深,只要引火線一出現,針鋒相對的印巴兩國便會爆發大戰爭。巴基斯坦內部的不穩定恰恰是這條引火線。

第三次印巴戰爭原因是東巴不滿無權在手,掀起獨立運動,發生兵變,雖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動亂,但印度 決定 出兵支持東巴,並為此積極准備,養精蓄銳。萬事俱備的印度軍隊在1971年11月突然進攻奪占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爆發。憑借兵力較巴方的明顯優勢,印度最終在東巴戰場勢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線潰敗,東巴因此脫離出來,並建立孟加拉國。
印巴戰爭誰贏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 歷史 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印巴戰爭的影響
1947年,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裝隊伍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損失士兵共達1500名。由於安理會插手協助兩國解決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使得克什米爾人民有機會按照自己意願決定土地主權歸屬。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戰,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後由 國際 社會調停。在戰爭中,印巴美三方的關系隨著立場的不同出現了改變,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一方面使印巴之間的戰略主動權發生了變化,使兩國之間積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兩國關系遇冷,巴美關系更是直線下降,中巴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發展。

巴基斯坦內部發生動亂,印度趁機落井下石,支持東巴獨立,兩國展開了第三次大面積對戰,因為印度萬事俱備,征戰的軍隊勢如破竹,巴方最終全線潰敗。這次印巴戰爭中,顧慮蘇聯的美國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不僅使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後,綜合國家實力大大落後於印度,還使得印美兩國關系降到了最低點,美國在南亞的姿態也促使了蘇聯南下印度洋,以至於後來出兵阿富汗。而中國對於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始終持反對態度,使得巴方對中國好感日益增加。而這次印度的 軍事 奪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國之初始終帶有印度的印記。

猜你喜歡: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護中巴友誼

2. 洞郎地區歸屬於誰

3. 新聞采訪心得體會

4. 巴基斯坦的歷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樣的歷史發展

Ⅷ 最近在印度群眾為什麼那麼大的沖突

因為政府通過了一個法案,讓外來的印度教徒可以自由加入印度國籍!如果對這個回答滿意,請點回答內容下面的「…」,再點擊「採納」,謝謝了!

Ⅸ 65年巴鐵被印度襲擊,我軍出手,毛主席下最後通牒:給印度72小時

1965年9月6日,印度向巴基斯塔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但由於巴基斯坦方對於印度出兵人數估計不足倉皇應戰,巴軍連連敗退,在危機關頭巴方只好轉身向國際尋求幫助。面對巴基斯坦的求援,當時美蘇兩個大國並沒有作出明確指示,巴方只好向中國求援。

毛主席在接受求援後,思量再三,調出大量兵力,派遣我軍向中印邊境東、中、西三個方向進發。面對中方的軍隊,印度的態度有所轉變,開始主動與中方和巴方商討妥協。此時,毛主席下達最後通牒:消除印度在中國邊境的侵略防線, 給印度72小時。

一、救援巴方,中印大戰

1965年9月6日,印度不宣而戰對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進攻,面對巴方的求援,毛主席思量再三,答應求援。

「印度可以同時抵擋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的聯合進攻。」1962年10月12日, 尼赫魯公開宣稱,他已經向印度武裝部隊發出命令,要將「中國入侵部隊」從印度的領土上全部清除掉 。與此同時1962年,印軍在中印邊境的東段、西段和中段同時開火,對我軍展開了猛烈炮擊。

對於尼赫魯的進攻毛主席說: 「往而不來非禮也。」 於是,毛澤東決定對印度展開大規模反擊戰,並在西線和東線同時進行。西線由丁盛指揮,東線由張國華指揮。

10月20日7點30分,清晨時刻,我軍在東線的大規模反擊開始了。數十門火炮同時轟鳴,將雨點般的炮彈砸在印度的敵人身上。在敵人驚魂未定之時,我軍嘹亮的沖鋒號聲響起,數名官兵紛紛從掩體里殺出,打得敵人落花流水。隨後,我軍使用了我們所慣用的穿插、包圍等戰術,四處堵擊敵軍讓他們落荒而逃,印軍第七旅瞬間覆滅, 我軍獲得了全勝。

除了軍事援助之外,中方對於巴方的援助還有外交方面的支持。我國在提供軍事方面援助前先是通過媒體,對印度的行為表示譴責,緊接著我國又向印度駐華大使送交了一份語氣特別強硬的文件:

限印度在三天之內拆除在中錫邊界設立的所有工事,並且即刻停止印度在中印邊界以及中錫邊界進行的一切挑釁活動。若一意孤行,由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後果,印度政府必須全部承擔。

與此同時我國還為巴基斯坦提供武器的支援,在我國援助巴基斯坦的所有武器裝備里,最能體現我國誠意的就是「59式」坦克,這是我國當時最先進的坦克,而且並未大規模服役,可即便如此,為了解決巴基斯坦的燃眉之急,我國不僅把所有新坦克送到了巴基斯坦戰場,而且還從我軍中抽調了不少正在服役的坦克援助給了巴基斯坦。

軍事、外交、武器三方面的傾力相助,中國幫助巴基斯坦順利渡過了難關。

而這一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印方為什麼突然向巴方發起進攻, 中印雙方大戰為何一觸即發? 接下來讓我們重回1956年,探求真相。

這一切還要從印度向巴基斯坦進攻開始說起。印巴雙方大戰的原因是因為克什米爾的分治問題。早在1965年2月,印巴雙方已經在印度河入海口的卡奇地區爆發沖突,在巴軍坦克的猛烈攻擊下印軍倉皇敗退,而為了不引起全面戰爭,巴方也放棄追擊印軍,雙方各退一步在當時英國首相的面前簽署了停火協議。

然而事情並沒有因一紙協議畫上句號,在簽署當天,印度內政部長發表談話,宣稱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部分。如此挑釁的話語更是觸碰到了巴基斯坦的底線,面對印度方面的出爾反爾巴基斯坦果斷派軍出擊,在克什米爾地區將印軍哨所、補給倉庫、車隊一一進行襲擊。在巴軍激烈的對抗下,印軍也是絲毫沒有退讓,直至1965年8月下旬在第一次印巴戰爭停火線一帶集結了6個師的兵力。然後,印軍越過停火線向巴控克什米爾發起了進攻,戰火燃到了巴基斯坦。

由此,印巴雙方正式開始了第二次兩方大戰。

面對印軍的進攻,巴方很快就採取了相應的對抗戰略——「大滿貫行動」,由於當時巴方有坦克加持再加上當時戰略策劃的成功,在8月5日7點30分成功擊退了印軍,巴軍奪取了印控克什米爾約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地面作戰過後僅僅不到一個月,印巴雙方又開啟了空戰。在9月6日凌晨,印軍不宣而戰,突然向巴基斯塔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猝不及防的巴基斯塔一線守軍節節敗退,很快就退到了亞克爾運河旁邊。

在此危機情況下,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更是緊急向全世界呼籲: 「我們在進行一場反侵略戰爭,希望世界各國根據法律和道義義務來支援巴基斯坦!」

面對巴方的求援,毛主席思量再三,派出了大量軍隊前去救援。但這不禁讓人疑惑,因為 在 歷史 上,中國與巴基斯坦並不是十分交好。

而真正原因來源於美國,巴基斯坦曾與美國交好,自印巴分治以來,巴基斯坦無論在經濟、國力上都與印度有著很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印度橫亘其中,面對如此國情,巴基斯坦喬德里坦言: 「巴基斯坦是個小國,它需要外力的幫助。」

因此巴基斯坦順勢而為找到它的老大哥美國,一連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兩個軍事同盟條約。自此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並不交好,事關中國利益的問題巴基斯坦從來都倒向美國一邊,從1953年到1940年,巴基斯坦連續八年跟隨美國反對中國進入聯合國。

而反向印度一邊,中國也曾與印度有著「熱絡」的關系,同時被殖民的國家,同是人口大國,同身處於第三世界,相同的 歷史 使得中印兩國關系十分緊密。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選擇幫助曾經倒戈美國的敵人,而不顧曾為朋友的印度呢?

其中原因還要看看那幾年印度的發展。要說印度,曾經也是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殖民國家,按理來說印度有了前車之鑒,也不會希望他人重蹈覆轍,但事實卻恰恰與之相反,在被殖民過程中英國的殖民思想也在不知不覺中入侵了他們的國家,在當時有關印度的幾場戰爭都以印度為勝結束後, 印度的野心就隨之急速膨脹 ,他們發誓要繼承英帝國主義對南亞大陸的「統治」,因此印度就將目標放到了身邊的弱小國家身上。

其中有一個就是巴基斯坦。但印度的野心不止於此,在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它甚至將算盤打到了中國頭上,想不擇手段地干涉中國和平解決西藏,為西藏私下裡提供武器,阻撓解放軍入藏,讓西藏軍閥保持游離在中國中央政府的「半獨立狀態」。

於是在此背景下,我國為守護邊疆安全火速出兵解放了西藏,看西藏攻略不成,印度立即改變侵略政策,重拾英國的「戰略邊界計劃」,企圖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約翰遜線」作為中印新邊界。

而當時的新中國因為經濟建設和抗美援朝消耗掉了大量心力,根本沒有想到在此時印軍會大舉入侵,中國邊境那是也「有邊無防」,隨即印軍抓住這個時機於1951年侵佔西藏的達旺地區。緊接著在1953年印度侵佔了「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於此同時,印度還搶佔了中國巨哇、曲惹地區、布希奇山口以西等地區的2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在西段,印度又蠻橫地向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印度的一步步肆意橫行,以至於在當時印度侵佔中國的領土面積差不多是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中國念在舊情和堅持和平的方針對印方的行為步步忍讓,但印度對於中方的忍讓並不領情,相反更加放肆,因此為了捍衛中國自身的利益, 在1965年,中國對於印度展開了反擊。

除去印方的步步緊逼以外,中國之所以願意出兵援助,還有一個原因來源於巴基斯坦自身的外交政策。

隨著中印交惡後,美國認為在牽制中國方面,相對強大的印度有著更高的價值,對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經濟援助,這一行為對本就國力薄弱的巴基斯坦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從1961年開始,巴基斯坦就密集地發布文章,譴責美國「重印輕巴」,但面對巴基斯坦的譴責美國當面一套背地裡又一套,表面上美國還是維持著與巴基斯坦交好的關系, 答應巴基斯坦一定會給它一定的援助,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援助」都沒有落實。

在第二次印巴戰爭期間,面對巴基斯坦的求救,美國充耳不聞。在局勢緊急的情況下,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長布拖坐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當時的他想著憑借著十幾年美國與巴基斯坦簽訂的數個「友好」協議,再加上以往美國也聲稱巴基斯坦是「美國在亞洲最親近的朋友」的這種友好關系,美國肯定會給予援手。

但當飛機抵達美國後,這位曾經信心滿滿的外交部部長卻陷入了絕望,面對布拖來訪,美國對他的態度十分冷淡,並且很快就拒絕了他的援助請求,理由竟然是所謂的: 「美國援助巴基斯坦能夠獲得的利益非常有限,美國不想把士兵的性命浪費在一場毫無利益的戰爭中。」 如此話語使得巴基斯坦終於看透了美國十幾年以來的虛偽偽裝。

除了拒絕援助以外,美國還扣押了巴基斯坦購買的所有武器裝備,這一行為無聲地證明了當時美方的態度,在印巴戰爭中,美方佯裝中立但事實上還是傾向於印度。

在這種不利的局勢下,巴基斯坦隨時都有可能被印度徹底佔領,巴基斯坦沒有了大國的幫助,開始尋求身邊小國的幫助,但小國們也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孤立無援,舉目無親的狀態下,有一位巴基斯坦的官員就嘆息道: 「我被世界拋棄了。」 在如此絕境之下,巴基斯坦將最後的希望放在了中國身上,它希望這頭崛起的雄雞能夠在絕境下給予它幫助。

於是,在印度的邊境政策以及巴基斯坦外交方面的努力之下,中國對巴基斯坦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正是因為中方的援助,使得一直消極對待的美方對印巴戰爭重視了起來,積極介入印巴雙方的調停當中,面對美國的調停, 印度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不得不放棄了侵略戰爭,接受了聯合國的決議。

在進一步了解到當年的情況以後,相信大家也對當時的 歷史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如今我們處於和平年代,彷彿戰爭已經漸漸遠離我們,但盡管如此,我們也需要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曾經有一位中國的教授有一句很出名的話:「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圍之內。」此話一出,不禁引起熱議。但事實的確如這位教授所說,巴基斯坦一向國力薄弱,面對印度的瘋狂進攻只能求助於別的國家,但對於巴方求助,以往的那些大國卻充耳不聞,他們不管印巴雙方孰對孰錯,也不將就什麼維護真理,在他們眼中只有利益永恆。因此,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就沒有一個公正的真理,如果想要祖國被公平對待,那麼首先要做的便是使祖國強大起來, 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是祖國安全的保障。

在面對曾經的敵人——巴基斯坦的求助時,中國並沒有因為曾經的矛盾而視而不見。反而以大度的心態全心全意幫助巴基斯坦,為它提供武器、外交、軍事方面的幫助。也正是因為中國的寬容令巴基斯坦感動不已,如今中巴兩國十分交好,現在許多年輕人也會親切地將巴基斯坦稱為「巴鐵」。

而對於巴基斯坦來說,面對曾經有恩於他們的中國,他們十分感激,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在巴基斯坦, 面對中國人的顧客,許多商販不收錢,只為報答在絕境中幫助過他們國家的恩人。 因此在平常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也要保持一顆包容的心,用包容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如此以來我們會獲得更好的對待。

在此次印巴戰爭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國力薄弱的無力,這種事件不僅僅發生在巴基斯坦身上,曾經的中國也曾遭受過相同的待遇,四處求援,無人幫助。因此只有自身的強大才能換來真正的尊重,如今中國國力強盛,人們也過上了好的生活,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中國人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尊重。 歷史 是不會騙人的,我們要 以史為鑒,不忘 歷史 ,謹記當初遭受侵略的苦,才能奮發努力換來今日的甜。

1956年的印巴大戰已經成為 歷史 ,在如今,世界也重新恢復了和平,但我們也不應該作繭自縛,應當謹記曾經的 歷史 ,吸取他國的慘痛教訓,不忘自身本色,為了新中國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奮斗,從而建設我們的美好祖國。

Ⅹ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首先,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印巴戰爭或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就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問題於1947年到1949年爆發的一場戰爭。它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大規模戰爭中的第一場。開戰原因如下:
1、在英國殖民時期,克什米爾是一些名義上依然獨立,但實際上依附英國的印度國家之一。英國從印度撤軍後,從英屬印度獨立出來的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爾加入它們。克什米爾則要求獨立。
2、英國撤軍後一支由親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組成的軍隊從巴基斯坦西北邊省進入克什米爾。印度藉此機會也進軍克什米爾,由此導致克什米爾戰爭的爆發。
3、戰爭結果。印巴雙方議和,克什米爾喪失了其獨立地位,1948年的停火線實際上成為克什米爾的分裂線,巴基斯坦占據克什米爾的2/5,印度占據3/5。
第二,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3月27日——1965年9月20日,印巴爭奪庫奇蘭恩地區和克什米爾地區又展開了一次較量。開戰原因如下:
1、1965年2月,印度陸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佔領了庫奇蘭恩的北部地區。3月27日早晨6點30分,在強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軍向印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由於庫奇蘭恩地勢狹小,水網遍布,不適合大規模的作戰行動,雙方簽訂停火協議。
2、印度沒能全面佔領庫奇蘭恩的北部地區,心有不甘,立即開始了對克什米爾的爭奪。1965年8月巴基斯坦的「自由戰士」的穆斯林武裝人員進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對印軍的哨所、補給倉庫、車隊進行襲擊,以達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進行讓步之目的。但穆斯林武裝人員很快被印軍所鎮壓,5291名穆斯林武裝人員被打死,戰爭被觸發。
3、戰爭結果。巴軍不僅在南部擊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國境的印軍,而且乘勢推進印度國境內6千米,共佔領了約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國土。1965年9月20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蘇聯政府的斡旋下,印巴兩國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二,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3月,印度通過了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的決議,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展到西巴基斯坦。戰爭在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個戰場展開。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戰爭原因:
1、巴基斯坦政局動盪,印度趁機支持東巴獨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
2、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1971年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有了蘇聯的支持,印度顯得底氣十足。
3、戰爭結果。東巴守軍於1971年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因此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突然發起進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