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建造雕塑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建造雕塑

發布時間:2022-12-25 04:02:24

A.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

那要看是在印度國內的人,還是來過中國旅遊的印度人。

記得之前在uc上面,有看過一個視頻,就是一個印度小哥,坐中國的高鐵。他自己錄了視頻,然後在視頻裡面,一直吐槽說,印度的媒體都是騙子。

在這個印度小哥的眼裡,他覺得,中國的高鐵,特別牛逼。和機場差不多,查一些方向的車,都很簡單。而且,高鐵特別穩,環境也特別好。還有安保這個,都比較嚴。

在這個視頻裡面,可以明顯的看到,這個印度小哥眼裡都是充滿著好奇和感嘆。

不過,也正如這個小哥所說,他覺得印度的媒體都在騙人。

所以,不難想像,印度國內的人,那些沒來到中國的人,都是通過網路或者是當地的新聞媒體,來獲取到中國的消息。而這樣的消息,往往帶有一定的歧視和謊言。

在之前,我也有看到過某個台灣人錄視頻,同樣在視頻裡面,他也一直吐槽台灣的媒體,都在騙人。

確實,有一些地區,在宣傳中國的時候,都會帶有一定的敵意。故意抹黑中國,貶低中國。所以,他們只會宣傳某些不好的事,對於中國強大的地方,他們都是避開的。

而正是如此,一些沒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不了解,都還覺得中國很落後。

B. 印度花298億打造世界最高雕像,建成後當地人卻說很尷尬,這是為何

現在很多國家都會想要一個自己國家的一個特色的建築,因為這樣才能更加突顯自己國家的獨特之處,並且也能夠讓自己的國家有一個很好的能夠體現自己國家發展的建築存在,同樣的,也能夠讓自己的國家有一個比較驕傲的,令人參觀的存在,對於雕像,很多國家都會有,並且很多國家也會有比較高的雕像,這些雕像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比較出名的。

有很多國家都是有雕像的,並且這些雕像也都是很高的,並且這些雕像的參考價值也是很高的,同樣的,他們所代表的也是這個國家的一些文化,這一個比較獨特的存在,同樣的也是很特殊的一個存在,在我們中國,由於受文化的形象,我們中國的雕像大多都是佛教的雕像,並且還有很多雕像隱藏在深山之中,這就更加增添了他們的藝術性和一些參考價值。

C. 印度花了30億建造最高雕像,如今怎樣了

印度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當然也局限於發展和認識,早年年的印度一直致力於同中國比較,直到最近才不得不承認,在短短20年內,中國走過的路已經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要知道同樣經歷了二戰時期,印度早些時候曾和中國齊頭並進,甚至在60年代的時候,比中國的情況還稍微好一些。

雖然印度方面宣稱這座雕像由他們打造,不過遺憾的是,由於本身工藝不過關的緣故,作為青銅雕像主體部分的工程,是由中國江西一家企業打造的,這件事情也被反對建造雕像的人挖了出來,作為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雕像,其質疑之聲從來就不曾斷過,有些人認為在這個醫療、教育嚴重缺乏,極度貧困的地方,是否有必要建造這樣一座雕像。

D.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

雖然說現在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看,但是我們對於別的國家若不親身體會,是無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國對於我國也是一樣。那麼身為鄰居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他們又是什麼感覺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國總是很喜歡把中國當做競爭對於,從而進行各個方面的對於。

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其實對於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如何,這也是需要分差別的。那就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和沒有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對於沒有來過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大部分可能都是從網上所知道的訊息,所以對於中國經常是一種鄙夷的態度,認為中國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個人去印度孟買出差,感慨了一句孟買真漂亮,而那個人的印度客戶則回答了這樣的一句話:「不用擔心,十年後上海也能發展成這樣。」emmmmm??估計無數上海人都想說一句mmp吧,這就是偏見時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但是若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觀的,能夠充分知道兩國之間的差距。順便偶爾感慨一些中國的物價比他們國家要貴上一些,這也是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之一。當然了,其實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對於中國一無所知。

大多數的印度人僅僅能通過報刊雜志和媒體了解中國,所知道的東西,甚至不多於諸如成龍、長城和中餐等。不過一些印度人看中國時,仍舊持有積極態度,或對中國傾向於中立的觀點。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十分可觀中立的印度人,對於中國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國可觀的評價與對比

1、對中國人的印象:我們認為中國人是非常勤勞智慧且對工作一絲不苟的一群人。中國人非常樂於獻身於國家,且常常把國家置於優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會在一些節日遭遇諸如因為工資原因而引起的罷工或者是長時間的假期,這些因素都對出口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2、經濟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對中國多年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表示贊賞。對印度的民主制度來說,想要重復同樣的經歷可能要用很多年。我們體會到中國文化是相當美麗的,當人們表演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時,他們展現了適時地同步性。我們發覺諸如武術、舞龍這樣的運動真的很美且令人著迷。

3、中國的產品:尤其是涉及到電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們在印多爾有Jail Road,同樣地,大多數的印度城市都有專門銷售中國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這樣的手機牌子在工程師當中也很受歡迎。但不幸的是,有時中國製造常常被認為是劣質、便宜、山寨的同義詞。

4、教育與娛樂:像成龍一樣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歡迎,中國的動作電影我們都喜歡~我們覺得中國對於各種體育運動「從娃娃抓起」的態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印度的教育從來不把目光聚集在學術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E. 當年花20億,造出讓印度引以為傲的「世界最高雕塑」,後來怎麼樣了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築標志,比如說中國,提到中國,外國人想到的建築或許是故宮,是長城吧。這就是國家的標志建築,這個建築是國家的文化標志,也是文化的象徵。這個建築也可以是體現了風土人情的文化,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人物雕塑,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故事等等。這就要看國家的一個側重點了。在印度也有這樣的建築物,這個建築物是為了紀念總統的。當時在建造的時候,居然花了五年的時間,耗費了二十個億的資產建造而成的。這個建築也是讓印度人引以為傲的「世界最高雕塑」,如今這個「世界最高雕塑」變得怎樣了呢?




三、如今的雕塑

現在這個雕塑已經基本建好,也已經開始投入使用了,相信未來也會有遊客去那裡參觀吧。印度的這個行為其實也體現了他們國家人民的一種感恩的心,在政府籌款的時候,沒有忘記歷史的人物。而這樣子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建築物,或許也是印度人民共同的財富。

F. 印度打破中國記錄,建造出世界最高雕像,為何卻被指出是「中國製造」

為了打破中國中原大佛記錄而建造的薩達爾帕特爾雕像,由於建造時候有中國公司以及技術的加入,導致很多人都說這個雕像應該屬於「中國製作」而非「印度製作」。或者當初印度的決心是很高的,但是從事件的發生讓我們看到,這座獨特的雕像確實並非印度自己建設,那麼自然不能說是印度製造了。

對於薩達爾帕特爾雕像,只能說是印度人出資,而不是印度製造。

G. 中外雕塑對比

中國原始時期的雕塑藝術,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這是中國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獨立意義上的雕塑作品。當然,它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渡時期。距現有的考古研究資料來看,遠在一百萬年以上,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出現了原始人類,現在我們稱之為「古猿人」。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雲南的「元謀猿人」、陝西的「藍田猿人」等等。他們居住在洞穴之中,以採集和狩獵為生。大約在二十萬年前,「猿人」進化成「古人」,過渡至母系氏族社會,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等等。「新人」時期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前,如內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資陽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後,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出現了統治和被統治,繼之人類進入奴隸社會。

人與猿的區別在於在勞動中創造了生產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祖先從簡單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並分類使用,是從勞動實踐中變化發展而來的。同時,精神文化層面的裝飾品也隨著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提高而愈加美觀。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細石器具備了雕塑的性質。

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出現了陶器。它們造型豐富、紋飾多樣,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這時的陶器還沒有脫離實用的目的,但它對後期的青銅器、象形器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製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 36 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盡管作品只有 6.3 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中國的歷史發展由奴隸制進入封建社會,這中間經歷了夏、商、周三代。夏禹是在約公元前 21 世紀黃河流域最大部族的統治者,從他以後,確定了王位的世襲制。商代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 16 世紀——公元前 11 世紀,其仍然是部落性質的國家。商代後期遷都安陽,由於當時地名稱為「殷」,所以史稱商後期為「商」。再後來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稱「西周」,遷都洛陽是周代後期,史稱「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代。這一期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 11 世紀到公元前 221 年。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 21 世紀到公元前 17 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佔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從形式上大致可以將青銅器的雕塑因素分為以下幾種: ① 是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的青銅器,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鴞尊,站立的 鴞 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誇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 ②是青銅器表面的裝飾,常見的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 172厘米,加上基座高達262厘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緻的裝飾。據考證,此類雕像非為明器,可能與祭祀所用的器物相關。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

從整體風格上看,商代青銅器比較端莊、沉重,氣質偉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較華麗、裝飾繁縟,形象怪張,有一種神秘的色彩籠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則比較寫實,不再咄咄逼人,裝飾上也相對簡潔了一些。

另外,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製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於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為突出。據文史資料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佩帶玉器,除了審美意義還兼有道德倫理上的含義。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徵。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 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鑽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陝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可愛,盡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西周時期的國都在陝西長安一帶,近年來該地有很多類似的文物被發現。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佣只有 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現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製作上比較粗糙。

春秋、戰國時代的其它雕塑作品,文獻上有零星記載,但實物已無處可見。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雕塑藝術范疇是建築中使用的配件或裝飾,這一類作品最常見的是瓦當,一般都有各種紋樣的浮雕,以動物、雲氣、幾何紋為主要內容。這一時期的雕塑者群體已開始明朗起來 ,隨著手工業的發達起來,專門對銅、玉、石、古、木進行加工的行業明顯比以前分工更細,並有專門管理「百工」的人員和機構。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並六國以後,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朴實,作品趨於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 ,強調力度和氣勢。

雖然在整個雕塑史中,秦代只佔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個兵馬俑的出現,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於 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致、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採用模製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後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據說萬千兵馬俑沒有充樣、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這個詞來形容。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秦代兵馬俑的出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它顯示出我國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藝術水平,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前進了一大步。總的來說,秦代兵馬俑對我們研究那一段歷史、促進後代的雕塑藝術之進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同秦俑同時發現的另外一個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就是銅車馬。這些銅車馬比秦俑要小些,為鑄銅而成,做工更為精細,即以考究。青銅雕塑藝術始自商周,像這樣的銅車馬,是空前罕見的。

同樣,由於秦代的大興土木,使我可以從許多現存的建築構件遺物上了解當時的雕塑藝術。秦代的瓦當藝術可以說是小件浮雕藝術之精品,大致上可分為卷雲紋和動物紋,構思巧妙、變化多端。動物紋瓦當充滿了雕塑趣味,由「子母鹿紋」瓦當,表現一直帶著孩子的活潑騰躍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間內,把生氣盎然的生命濃縮起來,有濃厚的裝飾趣味。

俗話說「秦磚漢瓦」,是指秦代的空心陶磚,多是以龍、鳳或狩獵、農耕的圖案。這種風格特點,在秦代的銅鏡紋飾中也可以欣賞得到,這種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品種,自秦代開始愈加精美。其浮雕裝飾紋樣,無一已不是飛動活躍的,這種藝術特徵對後來的魏晉六朝時期有很大影響。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自秦朝統一中國,一直在盛衰變化中持續了四百餘年。漢風氣勢,我們可以從現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製造的。「馬踏匈奴」高 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 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完整的有十二三件,其體積之大,風格之獨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見的。公元前二世紀,是漢武帝當政的時代,郭力比較強大,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進一步增強。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風格也正是體現了當時的雄厚氣魄,石雕採用巨大整體石塊,就其自然外型加以藝術處理,靈活使用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使之完全服從於雕塑的整體造型。比如「卧虎」,在虎形上運用了寥寥幾條簡單的陰刻線,就表達了它的內在精神。

這組石雕群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挖掘、整理、保護起來,是我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光輝一頁,它給人們帶來五窮的藝術享受和創作啟迪。

西漢也有大量的陶俑陪葬。陝西楊家灣就出土了數千件彩繪陶俑,有人有馬,陣容整齊。但這些陶俑體積較小,大都在 50-60 厘米高,這可能與墓主人的身份有關。再者,這些陶俑的做工也遠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較模糊、型相類同。「漢承秦制」,相比之下,漢代比之秦代的厚葬之風有所減弱。漢代的明器雕塑在題材上更為廣泛,為了使死者能在陰間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環境,開始大量出現陶制的糧倉、豬圈、鍋灶、房屋以及雞、鴨、狗、豬等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事物。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時制陶工藝的進步,有許多陶質明器都外掛了赭色釉和綠色釉。這些明器也為研究當時的農牧業、社會結構等提供了形象佐證。

西漢的工藝裝飾性雕塑也十分發達,其一為銅鏡裝飾。這一時期除了與前代大體相同的雲雷紋、蟠龍紋以外,比較流行使用吉祥語,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等;乳釘紋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乳釘之間有人物、鳥獸等等。其二,西漢的金銀嵌鑲工藝也比較發達。是在銅制器物上嵌鑲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裝飾,在填以黑漆,曰「錯金銀」。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為「錯金銀」博山爐,雖微熏香用的實用品,但其爐蓋雕製成層次重疊的造型,這在漢代也十分盛行。

西漢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型雕刻藝術之一。常見的有帶鉤、印牛、頭飾、玉佩等等,以隨葬品玉蟬、玉豬等。這些小型玉雕小中見大、選材精良、造型完整。

我們還可以從當時的建築裝飾構件上看到雕塑藝術的成就。史籍中所記載的建築實物已盪然無存,「秦磚漢瓦」為我們提供了推想空間。西漢瓦當場以「延年益壽」、「長生無極」等吉祥語作為裝飾內容、動物紋樣多採用「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再滿足與僅僅實用,而是趨向於把生活用品製作得更藝術化。比如當時的銅油燈是常見的一種生活用品,從現在的出土文物看,各種地位的人們所使用的燈具也有很大差異。最為著名的是出土於河北滿城的「長信宮燈」 , 以一個神態安詳的少女形象為燈體 , 雙手托起燈罩;結構很巧妙,整體為空腔以免燭煙四處散漫。再比如有一些隨身佩帶的腰飾、頭飾或玉佩等,都是小型雕塑精品。雲南省晉寧出土的「雙人舞飾牌」,以鏤雕的形式表現了兩位翩翩起舞的人物,腳下踩著一條扭曲轉動的長蛇,整個形象飽滿而浪漫,結構緊湊。

東漢時期,豪強爭斗激烈,社會因素很不安定。兩個世紀中,厚葬習俗成風,所以留至後代的墓室有很多保存完好。為使墓穴堅固耐久、多使用材質較好的石料構築其框架,並在石材外表浮雕以歷史故事、植物動物,或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雕刻記錄下來。其中最為優秀的有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的一組浮雕,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車馬出行、宴樂游樂等場面,還有些是神話傳說、鬼怪迷信一類。所使用的雕刻技術多為陽刻,將人物形象以外的部分鏟平剔下,使物象凸現於石面。再就是山東的孝堂山祠和肥城張氏墓其畫像石的特點是使用陰刻,以凹線勾勒形象外緣。

河南南陽是東漢皇帝劉秀的老家,當地的富豪官員、皇親貴戚眾多。從後來發現的石雕、畫像後可以看當顯官貴族們的奢華生活。現在的「南陽漢畫像博物館」藏有千餘件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石壁雕。南陽漢墓浮雕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粗獷、中期熟練、晚期的風格不及前兩期。趨於軟弱。其手法多為陰線鑿刻,題材廣泛。此外,江蘇徐州、陝西綏德、四川岷江沿線等地區都有較為豐富的漢代墓石雕刻。四川的彭山、樂山、重慶等地有不少崖墓,這種墓壁上的裝飾被鑿棵成高浮雕縱深可達20厘至40厘米。

在出土的墓俑方面,四川遠比其它地方(包括洛陽),都更加豐富。在四川成都附近出土的一件說書俑,表情極為生動,刻畫出說書藝人的情感瞬間和他的典型特徵,並配合以誇張地肢體動作,加強了人物的神態動勢。在其他地區也有優秀的東漢時期雕塑被發現,如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馬踏飛燕」使全世界為之轟動。這匹奔馬三足騰空,以足落在支撐點上,雕塑家巧妙地將底座設計成一隻飛燕,象徵「天馬行空」的瀟灑。整件作品為鑄銅而成,雖只有34.5厘米高,但它的氣勢卻是雷霆萬鈞、不可一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為目的的雕塑也從另一條道路走向繁榮。

中國在歷經秦、漢四個世紀的一統局面以後,又重新回到了分足割據的狀態。所謂三國就是曹氏父子建都洛陽的魏國(220-265),建都南京、由孫權統治的吳國(229-265)以及漢室後代劉備統治的蜀國,他的稱帝是在(221-263)。這期間鼎立存在了四十年,戰爭頻仍,但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比較優越,生存的威脅也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藝術成果似未受太大影響。

佛寺的興建在東漢時已經被正史所記載,造像活動也因此而展開。自晉代以後,造像活動大肆盛行,甚至當局不得不出面干涉,限制其不加節制的耗費人力和物力。

現在所能看到的三國時期的雕塑實物,多為墓葬明器。如安徽毫縣一帶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貴的磚雕藝術,其造型簡潔明快,刀法熟練,顯示出雕刻藝人的才華。

蜀國和吳國被魏所滅以後,魏國的司馬氏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統一而短命的西晉(265-316)。但由於西晉的統治腐朽無能,被北方各少數民族所破,這些少數民族被統治者成為「五胡」。隨之天下大亂,除了「五胡」、「十六國」的民族爭斗,西晉政權旋即倒台東晉王朝(317-420)趁亂建立於建康(今南京),統治者為西晉宗室司馬睿。之後的局面更加復雜,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被統稱為「南朝」;與此同時,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繼「十六國」以後分別建立,成為「北朝」,直到公元六世紀的這一段,就是南北朝時代。

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外來的佛教產生了廣泛社會基礎,加之統治者的帶頭尊奉,市佛教雕塑藝術得以巨大發展。印度佛香屬「犍陀羅式」,有希臘末期藝術和波斯藝術的影子,其特點是造型比較纖美,衣紋皺褶緊貼身體。傳入我國以後,即被中國雕塑家所融匯貫通,形成獨特的中國佛像風格,使這種泊來藝術逐步具備了民族化特徵。

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區為主,由絲綢之路傳入內地。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

甘肅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僻遠,未受戰亂的更大影響,所以其千佛洞的建造基本上沒受到什麼干擾。但當地土質疏鬆,不宜於雕刻造像,只能以泥塑代之。這也是中國佛像藝術的特點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建設規模巨大,從十六國到北朝這一時期的塑像來看,匠師們已把人物形象漸漸中國化,並在造型審美尺度上趨向於當時的流行形式,與同一時期繪畫作品中「秀骨清像」之特點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後期作品開始出現唐代的風格跡象,受內地影響的因素也越來越多,比如服裝、飾物等方面;再是色彩上,重彩濃抹,表現技法日漸成熟。

麥積山石窟的得名是由於它的外形似麥垛,位於甘肅天水。同樣,由於石質的問題,麥積山也不宜於雕刻佛像,屬北齊時期的作品較多。相對而言,麥積山石窟雕塑更加生動和世俗化,在眾多雕像當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聲耳語的供養人、由活潑生動的比丘還有虔誠苦修的老僧以及猙獰怒目的金剛力士。這些泥塑的製造工藝十分精湛,選材講究,雖未經焙燒但歷經千餘年仍未損壞。

雲崗石窟群位於山西大同,石窟延綿有一公里,大小石窟(龕)約千餘個,規模龐大。雲崗石窟的開鑿年代主要是北魏時期,充分利用了當地石材的特點;體魄巨大、形象庄嚴,具有攝人魂魄的體量感和空間感。主佛高達13.7米,立於石窟中主要位置,為雲崗石窟群的第一作品;第二期造像的尺寸明顯比第一期要小,但更加註重形象刻畫,人物動態也更加活潑;第三期已近尾聲,時間拖至六世紀初。當時的大規模開鑿工作已經停止。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及衣飾裝扮已完全中國化,「褒衣博帶」式的中原服裝形式已經普及。

河南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力經東魏、北齊、隋、唐多個朝代之開鑿,作品龐雜,遺留作品也較多。可惜的是,解放前被外國列強盜去了許多造像以及頭、手臂等局部,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中比較重要的一處,是北朝時期有史實可查的,其形制結構與雲岡曇曜五窟相似,窟內飾有蓮花、飛天、雲氣等圖案,氣氛神秘、紋飾華麗,但無瑣碎之感;蓮花洞內的石雕蓮花特別突出,窟內主佛像為站立姿勢,手臂的雕刻尤為動人,,似有柔軟彈性之感;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較大的一個,歷史年代也較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洞內壁面上雕滿了小佛龕,幾乎每龕都有造像題記,中國著名的書法碑帖「龍門二十品」中,古陽洞中的就有十九品。

南北響堂山石窟依據後人追記碑文可證為北齊時開鑿,位於河北省磁縣。北響堂山除北齊外,後來的隋、唐、宋、明各代葉逗留有作品。此處石窟被後人毀壞或改造的地方較多,比較明顯帶有北齊原有風格的,是大量圖案浮雕。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大類雕塑作品當屬陵墓雕塑。曹魏時期,尤於墓葬推崇簡易,所以在這一時期的陵墓未有雕像被發現。

南北朝時期,墓前雕像有所恢復,一般都在墓前設置一對或多對石獸。這種悖常為「神獸」的想像中動物形象,被成為「麒麟」,有的似獅虎,卻右翼,被稱為「避邪」。這種石雕一般都比較龐大,姿態宏偉,整體感較強,又較為濃厚的漢代遺風。現存遺跡多為南北朝時作品,江蘇南京周邊比較多見。其中最為傑出的是江蘇句容石獅村梁南康簡王蕭績墓前的石雕群,造型簡潔,體積感強,最能代表當時的藝術風格。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各處大興土木,廣建佛寺,佛像和與之相關的造像被大量製造。單尊可移動的佛像,都帶有「背光」,一為裝飾、二為其堅固。陝西博物館收藏有多件北魏時期作品,背光的反面,也已浮雕的省時刻出佛經故事。山東博物館、北京博物館以及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保存比較完好的單件佛像。此外,為了供養方便,易於攜帶,當時還生產了大量小型鎏金銅像,製作精美,雕刻細膩,不亞於大型雕塑的氣魄。

建築、工藝、雕塑等造型藝術家,在中國古代一般都與匠人等同,被史籍記載者很少。象戴逵、戴顒父子,被以雕塑藝術家記載下來的為數極少。戴氏父子活躍於四世紀至五世紀,名震一時。他們也都長於繪畫,與僧佑、蔣少游等雕塑名家一起,對造型藝術之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隋代的統治歷史僅有三十多年( 581 — 618 ),是隋文帝楊建在奪取北朝政權以後,又消滅了南朝的陳朝而建立起來的。這一朝代又恢復了中央集權,曾在短期內出現了農、工、商繁榮富強的局面。佛教亦然為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煬帝繼位後,造像之風更盛。除以十幾萬計的小型佛教雕像以外,還繼續開早石窟,幾乎遍布全國。隋代的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弱點,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 427 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這是一個過渡性發展時期,國家統一以後,各種文化相互融合,社會發展急劇變化,是南北朝末期經隋向盛唐的轉折階段,可以說,我國的雕塑藝術由隋代拉開了更加燦爛的序幕。

唐代的雕塑藝術,與前代的形式幾乎相同,主要體現於宗教造像、陵墓隨葬。但這一時期,隨著工藝技術之發展,在材料運用上更加豐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薴、鑄銅等工藝材料。

唐王朝的統治長達三個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繼開國元勛高祖李淵之後,明君太宗李世民採取各種興國措施,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唐玄宗時達到盛唐的頂峰,其發達的經濟、政治、文化廣泛流播於海外,並吸收融納了一些優秀的外來影響;「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開始走向衰敗,以至公元907年出現了分裂割據的狀態,五代十國的產生,終止了唐王朝的統治。

由於唐代延續時間較長,其藝術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由盛及衰的漫長過程,所以後人在研究唐代文化時,往往將其分為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初唐前期的雕塑風格,基本上還殘留著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跡。初唐後期就開始出現興盛的徵兆,但對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時那麼活潑動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生變化,盛唐時的整體社會面貌比較樂觀豁達,佛教藝術也出現世俗化傾向,繪畫、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是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賣弄。現存的遺跡多集中於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陝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雲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雲南劍川石窟等等。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佔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座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推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更為強調藝術效果,似與參拜者對話。我們可以把同時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與之相比,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體態比例上、儀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於前代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與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繼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鮮活的一面;繼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細膩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處理群雕的人物關系時,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間的內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與弟子迦葉、暗阿難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種形象變化,兩個人物一老已少,一個漢族人形象,一個是印度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仍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強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發達,更加襯托出菩薩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關系動靜結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則。

龍門石窟唐代雕刻,占其多數。它的優點在於基本上保持了唐代原作的原貌,而敦煌的作品有很多是經後代藝人整修過的。這一時期的雕像普遍宏偉龐大,體型飽滿。以盛唐時完成的奉先寺為代表,中央大佛(盧舍那大佛)高17 . 14米,與之並列的另外8尊雕像也都在10米以上。大佛有明確年代題記(672年),據傳說大佛的面部是參照了武氏則天的形象雕鑿的,這種傳說並非完全不可能,在佛像台座上的題記中記錄著:「 …… 皇後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有許多石窟的中、晚唐作

H. 印度人如何看中國

中國是一個沒有自由和受到控制的經濟體。是的,他們做得非常棒,但這來源於政府的巨大刺激計劃。另一方面,印度的發展是由私營企業推動的。這是中國所不具備的。
在冷戰時期,俄羅斯(蘇聯)經濟是國家控制的,在每個領域都和美國匹敵。但是後來,谷歌、蘋果和微軟等私營企業讓美國提升到一個更偉大的高度。這之所以可能,是因為美國是像印度那樣的自由國家。
中國人甚至都感到吃驚,即印度政府沒有推出龐大的刺激計劃,印度是如何連續幾年取得7%到9%發展速度的。另一方面,為了取得8%到10%的發展速度,中國在過去五年投入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
所以,Rediff不要那麼悲觀的發表此類嘲笑印度的文章。中國有自己的專長,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我們做得也不差...
但是,只要國大黨還統治印度,我們永遠也不能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他們像癌症一樣從內部吞噬我們.

I.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J. 印度的團結雕像,將要超過中國的中原大佛嗎

古往至今,每個時代每個時期都會有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出現。而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修建人物雕像。所謂人物雕像,就是為了用來紀念有影響力的偉岸的人,這之中就有不少雕像成為了文化和信仰的象徵。在我們國家,第一高的雕像就是中原大佛。而且還是全球第一高的雕塑,每年都有很多的遊客來觀覽這座高達80米的建築。而印度也有在打造一個最高的建築,而且還下了血本,看這樣子是要追趕追趕的節奏?

所以,對於團結雕像的建造有著不同的看法,眾說紛紜。有印度人覺得:要是建成這個高度,那麼就超越了偉大的甘地的雕像,同時也比印度國父的雕像要高,這樣這些有名望的雕像就顯得很矮小,可以說有點不尊敬了。所以讓很多當地人都覺得無奈。

對於這么一個並不富裕的國家,卻花了很多的錢來企圖建造世界上最高的雕像,你會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呢?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看中國建造雕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