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為什麼打到新德里,印度即將破國的時候就撤軍了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政府出於政策與道義的考慮,決定從印度撤軍。
2. 中印戰爭是不是打到了印度首都德里
當時何家產少將指揮新疆軍區的部隊,一直打到印控克什米爾的楚舒勒,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就300多公里,嚇得印度在新德里的公園里挖起了工事、靶場,並開始總動員大量市民逃離市區,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 中國主動宣布停火並從實際控制線後退20公里,印軍隨後也宣布停火,戰爭結束。中國主動交還俘虜和繳獲武器。
3. 中印戰爭打到哪裡,有多遠
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據解釋,是解放軍「先頭部隊電台出現故障,一直沒接到停止進攻的命令」,結果到德里城下浪了一圈……
正常來說部隊作戰是有提前部署的,都會說清楚各個部隊的戰術目標,如果提前完成任務,在沒有新任務之前,前線部隊會有一定程度的自由。
能打到德里,有兩種可能:
1、沒想到印度軍隊這么脆,主力還沒上來,光先頭部隊就給打爆了……
2、本來就是這么計劃的,為了爽一下後面找的托詞(但是不像啊,先頭部隊就那麼點兵力,上來就計劃打人家首都是不符合常理的);
3、發現印度軍隊脆如紙之後,乾脆出一口被欺負的惡氣,後面找個托詞。
4. 求1962年中印戰爭全過程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編輯本段]【背景】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一、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 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嵴」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作戰(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於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於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印度的企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佔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藏內地擴大侵佔范圍;在西段,依託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逐步侵佔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克節朗,位於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餘人,部署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佔之地,並繼續侵佔我克節朗河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嵴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部隊集結了10300餘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根據印軍前重後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以3至4倍於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採取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於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著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前仆後繼,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後,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號。負責清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復了扯冬據點。戰後,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
5. 1962年中印戰爭打到印度哪裡
1962年中國軍隊打到了距離新德里也就幾百公里的地方,先遣部隊更是到了外圍五十公里的地方,只是最終我方主動退到實際控制線20公里。
1962年爆發的這場戰爭,中方那時候的實力還並不強大,而印度還有美國和蘇聯的支持,差距不是一般大。有這兩大強國在背後兜底,印度的自信心一下就膨脹起來,在邊境地區不斷挑事,我國忍無可忍發起了反擊,這場戰爭結束得很快,我國再有優勢的情況下主動宣布停戰。這場戰役我方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受傷697人,殲滅了印軍3個旅,斃傷准將以下就有3968人。
中印戰爭的爆發並不是偶然性,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埋下了隱患。雙方各有各的理,印度在大國的慫恿下想要用武力解決也能理解。只是印度軍隊的紀律散漫,他們採用的戰術不合理,我軍認真分析了對手,採用穿插戰術,分小隊對印軍實施包圍,就連他們的王牌部隊都無一倖免。可能大家會很疑惑,蘇聯和美國不是支持印度么?它怎麼會還是這么不經打?
美國和蘇聯確實援助了印度武器,還派遣了軍事顧問幫助印軍,他們都希望印度可以贏,可是印度失敗後這兩國並未出手。一是很不劃算,他們支持也只是幕後,要是擺在明面上就是地區性戰役,沒有真的和中國打這個打算。況且中國贏了之後主動停戰,選擇和談還歸還了俘虜和繳獲的武器,這種行為在國際上贏得好感,美蘇再發難也不合適。二是美蘇兩國還在忙著較勁,也沒有多餘的功夫再去招惹一個大國,所以印度說到底還是在孤軍奮戰。
6. 中印戰爭中國最遠打到哪兒了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都是在邊界作戰,最遠就打到達旺。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部隊攻克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重要據點,迅速瓦解了印軍部署,印軍潰不成軍,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向「麥克馬洪線」以南發展進攻,23日進占達旺。此戰,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東段瓦弄方向,西藏邊防部隊某部於16日對印軍第11旅發起反擊,於21日進至金古底,逼近了傳統習慣線;在東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成線式配置、前重後輕的特點,18日,對印軍進行多路攻擊。19日,攻佔了邦迪拉,隨即展開搜剿、追擊作戰,於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區的印軍據點。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區的印軍侵略據點。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歷時1個月,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共斃、俘印軍87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
(6)中印站爭打到印度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
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7. 中印自衛反擊戰打到印度哪兒了 印度為何難忘中印戰爭
距離新德里已經不遠,如果再一個俯沖就可以開進新德里了,當時印度已經全國動員,准備在新德里集中兵力與中國決一死戰,想不到中國突然撤兵。這對當時蒸蒸日上的印度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恥辱。戰爭之前,印度是第三世界的領袖,戰爭之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所以,刻骨銘心,現在一邊防備中國,一邊想著報仇雪恨。(望採納)
8. 中印戰爭中,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中印戰爭造成了什麼影響
談到中國和印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都曾經位於世界前幾名的位置。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現在看起來經濟相差這么多的兩個國家,原來曾經打過仗,談到打仗就難免會問到,這幾個問題了,這場戰爭打到哪了?印度損失了多少?
9. 對印自衛反擊戰到底打到新德里了嗎
對印自衛反擊戰沒有打到新德里。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是在中印邊境附近與印軍作戰。
1962年10月~11月,中國邊防部隊對印度政府發動的大規模武裝入侵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中印之間存在著一條近2000km未正式界定的邊境,但在歷史上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范圍形成的傳統習慣邊界線,一直受到兩國人民的尊重。
印度尼赫魯政府對中國推行擴張主義政策,在中印邊界東段不斷向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推進,佔領了該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9)中印站爭打到印度哪裡擴展閱讀: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相關介紹:
自1961年起,印度軍隊先後在中印邊界西段和東段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蠶食中國領土,建立侵佔據點,不斷挑起邊境軍事沖突。中國政府一直克制忍讓,多次提出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但均遭印方拒絕。
1962年10月,印度政府錯誤估計形勢,在蘇聯支持下向中國邊境內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進行自衛反擊。10月20日,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殲滅了侵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克郎地區的印軍第七旅和其他印軍一部;在西段清除了印度在中國領土上非法設立的37個侵佔據點。
10月24日,中國政府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建議,遭到印度政府拒絕。印方繼續向邊界增集重兵,再次在邊界的東、西兩段發起猛攻。11月16日,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還擊,擊退進犯印軍,拔除印軍侵佔據點16個,一直追擊到傳統控制線附近。
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從次日起中國邊防部隊於全線主動停火,停止對印軍的追擊。自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20km,並主動將繳獲的武器彈葯和其他軍用物資全部交還印方,釋放了全部印軍被俘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