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落後的真正原因
印度發展遲緩的原因大致歸納如下:
1.政府收入相對不足
印度其實是個聯邦制國家,國家權力分散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兩層,財政上也分散在中央和邦政府兩層。這就導致中央財政收入打折較多。而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基數低的情況也很明顯。錢不多,還不能捏在一起花,必然加重政府的財政困難。
2.基本消費不少
印度國內資源和產能不足。特別是在能源和糧食上,印度都不能自給,這就要求用不少硬通貨來換取,同時政府不得不為糧食生產投入大量補貼,2012年印度在農業補貼上就嚴重超支。印度的人口基數也是造成這一負擔的因素之一。
3.制度不適
1)印度的民主制度,必然導致其政權輪換頻繁。民主制度的好處是能較好地在各種利益平衡上頻繁調整,但過多的調整也使其缺乏一個持久的經濟建設目標和政策。民主制度並非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良葯,一般而言,在國家進行大調整時就需要集權制度,而需要保持平衡路線時採用民主制度則更有效。印度現在想要一個大調整,卻又被民主制度所限制,而且這種情況看來短期內不太會改變。
2)法制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匹配。比如,印度土地始終是私有制,國家對於土地使用沒有決定權。在印度,一個工業園或者一條道路,因為土地問題無法解決而被迫放棄的情況屢見不鮮。這雖然保護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但在政府與個人達不成協議時,政府就明顯缺乏一個合理的法律手段,只能放棄,從而損失了更多人的利益。這在法制建設上是需要思考怎麼解決的。再如,政府為發展經濟往往出台很多優惠政策,但在實施上很多制度法規建設又沒有同步跟上,這都是法制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承擔立法的議會方面的問題
4.政府的能力不足:
1)印度中央政府在財政支出方面上缺乏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明確方針。比如,印度政府的好高騖遠特點非常明顯,理想過於遠大,不切實際,在國防上投入過多,這些錢短時間內就算投入也不會有什麼回報,也不會讓多數人得益。如果換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2)對於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敏感性。在印度,道路、公共交通、水電煤、教育、公共交易平台等經濟基礎方面始終並不如人意。特別是對於平民來說,這些方面均不高效或普及率低。
3)政府效率低下,腐敗嚴重。最新公布的世界腐敗評價,印度的腐敗程度比中國還略嚴重一點。而印度政府效率的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這都影響了政策和法律的執行效果。
5.風俗成為包袱
1)印度的種姓是一種帶有行會意味的等級制度。一個種姓的人能進行的職業是被限制的,而被僱傭者與僱傭者間也往往存在一種固定關系,這都限制了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種姓的等級制度也造就了占種姓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在教育、財富等方面與高種姓的不平等地位,很多人才能被種姓制度所壓制,得不到正常發揮。
2)印度傳統文化中壓制慾望的味道濃重,使很多底層社會的人都安於現狀,缺乏積極性,勞動效率自然也受影響。
3)印度社會節奏緩慢,且人們往往安於這種緩慢的節奏,很多地方都缺乏革新精神。比如造同樣的一座樓房,印度人往往會化十倍於中國人的時間才能造好,當你看到印度人依然用頭頂小罐的方法在運輸水泥沙石混凝土時,作為中國人真的很難想像這是在21世紀的印度,在中國,機械化程度明顯高出不止一個檔次。當然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這樣,在知識分子為多數的軟體行業,印度人的革新能力也是顯著的。
❷ 雲石,地緣政治15,印度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中國
分裂的政治傳統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天然主宰,印度有著不遜於任何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悠久歷史,並有著延續數千年之久的璀璨文明。但與其他擁有相同體量的古老文明不同,在印度文明的擴張史中,並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穩定政治格局。中國、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古代文明,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紛紛邁向帝國體制。而印度文明卻始終處於邦國割據的分裂狀態,即便偶有統一,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考慮到古代印度文明的發達水平,以及南亞地緣板塊內部的緊密聯系,這種分裂格局多少有些另類。
當然,古代印度之所以分裂,也自有其理由。在之前的《印度為什麼怕中國》一文中,雲石君已對印度的地緣格局有所介紹: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觀點看,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也確實沒太大開發價值)。而它又不像華夏文明那樣,有必須持續應對的外來壓力(華夏文明必須長期應對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採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
當然,印度也不一點外來威脅都沒有。相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而山對面中亞地區的游牧文明,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雖然古代印度會周期性的收到中亞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本質性的威脅。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
中亞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伊朗高原乃至西亞新月沃地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使中亞很難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政治板塊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無論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中亞都太過遙遠。由於遠離各大地緣勢力的核心區,中亞即便被一方佔領,這種佔領也缺乏穩定性,隨時會因為佔領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緣勢力的卷土重來而發生改變。
中亞的虛弱和混亂,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得以征服印度的統治者,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困境: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保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無法擴大文明規模,但也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窩里斗,幾乎是所有組織的本能。在這種大環境下,南亞次大陸內部的各次級地緣板塊的矛盾被相對放大,最終形成了分裂的政治格局。
正是這種分裂的政治傳統,使印度於1948年建國後,很容易便建立了以分權制衡為特徵的現代西方民主制度。但當印度經濟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時,問題就來了:
放眼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無論是早期的英法美德,還是後期的日本、韓國甚至台灣,在邁向工業文明的過程中,其政治體制雖有進步,但均帶有強烈的威權色彩。即使有所謂的分權制衡,其范圍也只限於精英階層。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工業擴張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諸如圈地運動、血汗工廠、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侵犯普通民眾的利益。只有通過強大的政治威權,才能壓制反抗,強力推進。只有當工業化完成,上述問題淡化消失,波及全民的現代民主制度才有了實施的可能。
而與西方不同,印度在建立現代民主政治制度時,國家經濟基礎仍處於傳統的農耕狀態。這種民主制度的超前實現,對印度經濟的發展構成巨大的阻礙:任何有利於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工業項目,因其本身所連帶的負面影響,都會招致印度人民的堅決反對,並在現代媒體的監督下被迅速放大。
在民主政治框架下,印度政客為爭取選票,只能無節操的迎合群眾意願,無法像威權時代的韓國、台灣和後來的中國政治家一樣,用強有力的中央權力將其推行下去,這導致印度接連錯過20世紀後期的幾次歷史發展機遇,經濟結構遲遲無法轉型。
而同樣,過早採用西方民主制度,也導致了中央權力的薄弱和地方的各自為政,反映到經濟層面,就是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規劃布局無法展開,國家經濟支離破碎。
印度教和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根據出身不同,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階級,此外還位於四大階級之下的「賤民」階層。不同階級職業不同、地位差別懸殊。處於高種姓的婆羅門與剎帝利,掌握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而占人口絕大部分的首陀羅、犬舍和賤民,則窮困潦倒。
其實這種金字塔型社會結構並不是印度專利。但跟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文明中,這種社會結構被以種姓制度的方式加以固化。
在中華等其他文明中,下流階級的人,可以通過讀書、作戰、經商等後天奮斗的方式,得到社會的認可,進而提升自己的階級地位。
而印度人的階級地位則完全由出身這個先天因素決定。出生之後,無論個人如何努力,階級地位都不能改變。也就是說,無論低種姓多麼努力,他們也無法躋身於婆羅門、剎帝利等高貴階級當中。
可是,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種姓制度斷絕了絕大部分印度人改變命運的可能,理所當然的會招致他們的憤恨和反對。對此,印度文明採用宗教的方式加以化解。
印度教教義推崇轉世,將今生的苦難,作為來世獲取幸福的必要條件。在印度教義的熏陶下,下層階級逐漸放棄了現實社會中的反抗,而寄往於來世,甚至願意通過苦修,來增加轉世獲取幸福的幾率。
種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結合,使印度社會的階級完全固化。這種社會結構的好處,是有效減少了階級沖突,維護了社會穩定。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的階級戰爭(農民VS地主、資產階級VS地主;無產階級VS資產階級+地主)在印度很少發生。但壞處則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上升渠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下層階級,也就喪失了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來改變自身命運的動力,變成得過且過的「混日子」一族。當「愚昧」、「慵懶」、「散漫」成為低種姓的代名詞後,印度也就喪失了通過發展大規模製造業邁向現代文明的可能。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印度發展出軟體外包業,並取得了成功。但是,這樣一個產業鏈短(不需要太多配套產業)、勞動力需求量小(只能容納百萬人口級的就業、總共不過幾百億美金的規模)的產業,是無法將印度這種超級人口大國帶入現代化的。作為一個十億人口級別的國家,發展製造業,是其現代化的唯一出路。
大規模的工業製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勞動力。而要達成這一目的,印度必須清除種姓制度的影響,給予低種姓和賤民階級足夠的上升空間,讓他們能夠通過學習、工作等手段來改變命運。
可是,當階級藩籬被打破,下層人民有了獲得幸福生活的慾望和可能後,使人安貧樂道,願以今生苦難換的來世幸福的印度教教義,也就喪失了它的社會基礎,其結果就是被拜金主義取代。
在拜金主義的驅使下,印度的低種姓和賤民們,終將被裹挾進工業化的滾滾洪流中。但與此同時,強征土地、房屋拆遷、環境污染、職業病、過低薪酬、長時間勞作,這些工業化過程中(尤其是中前期)無法消除的負面影響也會隨之而來,進而引發民眾的群體性憤怒和抗爭。
對印度政府而言,壓制民眾的不滿是有必要的,否則工業化無法實現。但在現代民主制度的架構下,為選票所裹脅的政客,不可能實現這一目的。要想解開這一困局,印度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革政治制度,實行中央集權。
政改的內戰風險
中央集權的過程,必然引發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考慮到印度的政治架構,沒有任何一方政治勢力,能夠讓其他對手放手退出。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印度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政治勢力間直接發起內戰,用武力消滅其他勢力;要麼跳出派系爭斗,放下身段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的鐵心擁護,通過壯大基本盤的方式,逼迫保守勢力出局。
咋一看,派系內戰並非好的選擇。但如果採用第二種方式,則意味著這一政治勢力站到了下層階級的立場上,一旦其掌權,必然會剝奪掌握社會資源的上層階級的利益,進而會招到強烈抵制。鑒於利益的不可調和性,雙方的沖突必將愈演愈烈。如此一來,派系內戰或可避免,階級戰爭卻極有可能發生。(現實中的案例,則是印度毛派武裝與政府之間的沖突。一旦大規模工業化啟動,毛派將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
種族對抗與宗教沖突。
印度的人種構成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由早期自中亞遷入的雅利安人演化而來的印度斯坦人(即印度白人);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即印度黑人);以及早期由東亞流入、在東北地區占相當比例的蒙古利亞人(黃種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婆羅門、剎帝利兩大高種姓基本由占人口少數的印度白人組成,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達羅毗荼人與黃種人則基本屬於低種姓和賤民。
一直到今天,印度社會的各種資源仍由高種姓的印度白人控制,而印度黑人和黃種人基本處於被統治地位。
通常情況下,這種明顯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必然導致種族沖突的產生。而印度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卻成功的避免了種族間的對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而印度之所以能成為例外,固化階級的種姓制度,和鼓吹放棄今生以求來世的印度教義居功至偉。(發源於印度的佛教,由於宣揚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族階級社會的穩定,逐漸在當地走向消亡)如果這兩者被清除,處於社會中下層的達羅毗荼人和黃種人的種族意識會被激活,並在拜金主義的誘惑下,對控制社會資源的印度斯坦人產生種族仇恨,膚色的不同更讓這種沖突加倍激化。而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展開,主要的印度斯坦人構成的資本家,與主要由達羅毗荼人以及黃種人構成的工人階級之間的沖突將愈演愈烈。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合二為一後所迸射出的力量,足以將印度攪的天崩地裂!
宗教矛盾也是印度政治改革潛在威脅。印度境內有總數多達一億的穆斯林。他們獨立於印度教體系之外,但與黃種人和達羅毗荼人一樣,處於社會的中下層。雖然當下,印度教的強大實力足以壓制占人口少數的穆斯林。但如果印度教體系崩潰,印度社會陷入紛爭,穆斯林為爭取自身權益,也不可避免的會捲入其中,進而加劇印度的混亂。
制度、階級、種族、宗教,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印度的工業現代化道路十分艱難,稍有不慎,便有萬劫不復的危險。
印度當然清楚內亂的後果。但鑒於自身復雜的國情,它又無法確保內亂不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在這種左右為難下,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只能長期流於形式。能否找到一條真正的和平發展之路,將是事關這個南亞大國延續與存亡。
❸ 印度製造業比中國成熟的原因
首先,印度並不比中國製造業成熟,所以你的大前提就是錯誤的。
其次,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它的工業發展比中國起步早,發展水平也高,這是事實。但是在二戰以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
第三,印度的工業從起步就受到了英國殖民者的影響,獨立後發展也沒有一個有力的規劃和步驟,所以它的工業不成體系,研發能力差,基礎薄弱,印度的軍隊不只要進口飛機坦克大炮軍艦,連可靠的步槍、子彈這樣的小東西都不能充分生產。
第四,印度有些方面比中國有優勢,比如制葯業,它可以仿冒國際大牌的專利葯品而不受制裁,主要是因為印度人窮,這些大國的葯貴打不開印度市場,反正這個市場不屬於自己,讓印度仿冒也不關緊要。
第五,印度不能算是完成了工業化,只能說它有自己的工業,它的製造水平處於低端水平,高級一點的東西造不出來。
❹ 為什麼西方能爆發工業革命,而印度,非洲和中東卻沒有爆發工業革命
至今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共發生過三次工業革命,但是在這三次工業革命中有兩次都發生在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
印度在有機會實現工業化之前已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了,在殖民統治時期,印度還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災難,使得印度在工業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唯一一個非常獨立、有機會實現工業化的最終還是被東印度公司給擊敗了,同時很多進步都被阻礙了。
❺ 同樣是蘇聯援助,印度為什麼沒有完整的工
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吧?
尼赫魯社會主義並不十分馬列,在蘇聯看來,印度的革命並不徹底
❻ 印度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你知道原因嗎
說起印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臟亂差,思想落後,發展速度非常的緩慢,長期發展不起來。印度之所以發展不起來是因為其地理環境非常的復雜,而且在國內還形成了上千個邦和部落以及各種少數民族,其語言也是有著上千種語言。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可以對比一下2000多年前的我們,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秦始皇統治下統一了文字和語言。
雖說地理環境基本上將印度已經包住了,不過在興都庫什山脈卻還是出現了個缺口,這就是所謂的開伯爾山口。印度的一整套被征服史,外國軍隊都是從這個山口侵略進來的。但是由於地形太過於的復雜,所以對於印度基本上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另外聖雄甘地搞了個非暴力運動,雖說解放了印度,但是沒有通過暴力革命和打土豪分田地,其經濟命脈還是牢牢的掌握在殖民國的手中。就靠著西方人的補貼高發展,那基本上是做不出什麼成績的。
❼ 印度人是購買武器的大國,為什麼不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
印度的軍工體制不完善,研究武器的周期長,並且無法形成戰鬥力。其次印度經濟頗為依賴美國,為此印度需要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以獲得經濟發展的機會。
近幾年,印度不光在經濟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軍事上也有出色的成績。印度的軍事力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四,全國擁有不下於130萬的兵力,並且配備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
印度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不可避免的是印度的軍費連年增加。直至兩年前,印度的軍費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614萬億人民幣。正是由於印度在軍事上耗費巨資,導致基礎建設的落後,人民生活水平長期低下。有很多人難以理解,畢竟每年都需要耗費巨額經費購買他國的武器,為何不發展自己的軍工力量?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因為印度經濟在很多方面需要美國的支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會提出很多無理要求,其中有一項就是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所以為了經濟發展,印度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
❽ 印度為什麼這么落後
印度問題眾多,改進道路困難重重。
印度面臨的問題更多,例如:貧富差距過大。其實印度也很想改善這一狀況,縮短貧富差距,為此還曾推出一新法案,為貧困百姓提供工作機會和補助,但這一部分是從中高層手中「省」出來的,換句話說,這一法案是通過減少中高層的部分利益,來補助貧困百姓,為此,印度還曾爆發遊行。
就行政區域而言,印度邦的數量由建國時的16個增加到了28個,因為印度缺乏政府的控制力,就會導致各邦權力分散,經濟建設也就難有一個科學統一的規劃或規范,或者說決策依據很可能並非考慮長遠發展
歸根結底,獨立外衣下的本質還是殖民。印度從來沒有接近同質的單一種族、宗教甚至語言,也沒有徹底實現統一各民族,更多的是一個分散著的一塊區域被稱為印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一個合集
千年遺留下來的各邦分治,無法實現大基建、大物流以及工業化崛起。一個人的性格決定其命運,那民族的性格就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不過在莫迪的帶領下,印度的發展還是小有成就的,只不過印度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十分棘手,一方面迫切需要尋求發展,一方面國內狀況不斷,再加上現在的疫情、蝗災等,印度的經濟面臨巨大的考驗。
而且印度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努力與美國尋求合作,更是花大價錢從美國手上購買了不少的軍事裝備,但是印度存在的問題都是陳年舊事,在短時間內想要徹底解決根本是不可能的,而且若是不能妥善處理,對印度今後的發展也是相當不利的。
❾ 印度發展工業化需要機會,美國願意有條件支持,印度為何不接受
印度要工業化,是需要技術力量上的支持的,而美國擁有這個技術力量也擁有這個經濟基礎,並且表示願意支持印度,但是印度並沒有接受,為什麼呢?因為任何幫忙都不是沒有代價的,沒有無緣無故的好,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要有更大程度的阻力,必然要自己吃些苦頭,自己去研發一些東西,工業基礎這個東西它不是一朝一夕能研發出來的,要說某一個行業的精裝科技呢,可能碰巧感染了這個國家,有一些這方面尖端的科學家,他短短幾年的時間就走到了國際一線的實力。但是工業的發展需要基礎,那東西是需要積累的,人家已經發展幾百年了,自然是更具備優勢的。
❿ 為什麼印度、非洲、中東沒有和西方一樣產生工業革命
因為印度非洲和中東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復雜地緣優勢,而且工業革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工業革命就是動力革命,利用新能源代替人力。印度和非洲還有中東等地區還沒有這方面的技術發展。所以他們沒有產生工業革命。
印度,是因為混亂的社會環境以及落後的政治制度阻擋了他們一切進步的可能。而非洲過早的淪為了殖民地,沒有了主動權。不允許他們發展工業,使國家的發展嚴重落後,也不會存在出現工業革命的經濟基礎。中東地區常年籠罩在戰爭之下,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展出工業革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