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帕爾戰役的經過是怎樣的
1943年,日軍在緬甸的指揮結構也有變化,由一個第15軍擴充成了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下轄15軍和28軍(在南方若開戰線),後來還在北方面對中國軍隊增添了第33軍。
日軍前線兵力並不比英軍差得太多,但是空軍力量則要差得遠。鑒於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日軍在叢林戰中的素質又高於英軍,還有幾個月前在第一次若開戰役的失敗,英軍採取了這樣一種戰略——等待日軍進攻,在印緬邊界防禦戰中擊敗日軍主力以後再大舉反攻緬甸腹地。
英軍在英帕爾地區為反攻緬甸而設的兵站樞紐,囤積有大量作戰物資,而且英帕爾城在群山環繞之中地勢低窪,難以防守。攻佔英帕爾不僅可以以攻為守延遲英軍反攻緬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緬邊界的群山叢林,決定性地擊敗英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鑒於此種原因,日軍選擇英帕爾地區作為1944年戰局的全攻方向。
為了給擔任主攻的日15軍創造條件,日緬甸方面軍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軍首先對若開地區的英15軍發動佯攻,吸引英帕爾守軍英4軍來援,代號「哈」作戰。這就是第2次若開戰役。
1944年2月4日,第2次若開戰役開始,不久,日軍便將英7師完全包圍了。然而,日軍的如意算盤卻未打好。斯利姆所強調的固守待援的戰術原則和一年多的叢林戰訓練終於見到了成效:英軍被切斷的部隊不但沒有慌亂,而且非常頑強地組織抵抗,通過有效的陣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給日軍重大殺傷,同時,戰區總部和斯利姆的集團軍司令部使用空運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後勤支援。
2月底,日軍損兵折將沒有全殲任何一支英軍部隊,戰術上完全失敗,同時28軍司令官櫻井認為已經達成了把英軍注意力從中部戰線英帕爾地區吸引過來的戰略目的,於是撤出戰斗。
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的陣地戰中第一次完全戰勝日軍。但是這還只是大戰之前的一個序曲而已,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北面,日軍以第15軍全部突襲英帕爾的烏號作戰。
中部戰線日軍的第15軍是緬甸方面軍的絕對主力,下轄3個師團,總共10萬之眾。
當時,英軍在英帕爾駐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軍。雙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當,裝甲和空軍方面英軍占優勢,士氣和叢林戰術方面日軍占優勢。但是英軍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軍的進攻方向,也就是說,日軍根本不可能打英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早在日軍若開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軍向斯利姆提交的報告就預言英帕爾附近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役。但是,所預言的日軍重點打擊對象是20師而不實際上的17師,而且預料日軍補給困難,只能出動一個旅團,沒有料到進攻的是一個整軍。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報機構發現當面日軍有重炮聯隊,還發現從若開戰場調來的33師團,此時英14集團軍已經對日軍意圖作出了正確判斷。
1944年3月7日,第2次若開戰役結束後1周,日15軍全部3個師團越過親敦江向英軍縱深滲透,33和15師團為主力分割包圍英17師,然後進攻英帕爾,31師走北路攻擊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城,對英軍呈夾擊之勢。
3月10日左右,英軍發現日軍的滲透行動,遠在英帕爾以南的印度17師立即開始按預定計劃收縮,雖然一度曾被日軍包圍,但是且戰且退,最終順利撤回英帕爾附近。
3月29日,英帕爾被日軍從南北兩麵包圍。4月4日,英第4軍的3個師主力在英帕爾城外圍完全收攏,英帕爾成了日軍啃不動的一個大要塞,包括非戰斗人員在內共有15萬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頓的戰區總部全力組織空運補給英帕爾守軍,甚至借調了在喜馬拉雅山「駝峰」航線空運援華物資的美軍運輸機大隊,包圍圈內始終保持15天左右的糧彈葯品儲備。
這樣,日軍兩個師團在對英帕爾的攻擊中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達成戰役目的,戰線在英帕爾近郊穩定下來,戰事第1階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計劃發展成了對日軍的消耗戰。
在英帕爾戰役中,斯利姆表現出高超的危機處置能力,最顯著的就是對英帕爾以北科希馬和迪馬普附近形勢的快速反應。開戰時這兩個地方沒有值得一提的守軍。很快,英軍調整指揮機構,建立斯托普福德為軍長的第33軍,負責英帕爾以北作戰,而以第4軍專門負責英帕爾本身。
這時,斯托普福德還是一個光桿司令,手下沒有一個整師。斯利姆的反應相當快,立即從若開抽調主力5師7師馳援主戰場,其中5師的一個旅空運科希馬外圍,在第1時間趕到,兩個旅增援英帕爾,全師10天到位。
4月4日,日軍完成對科希馬的合圍,但是斯利姆最擔心,也是緊急處置中著手最多的迪馬普補給基地,日軍15軍和31師團卻完全忽視,根本沒有想到攻佔這個基地可以解決自己的給養問題。
隨著戰役呈僵持狀態,日軍發現己方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給養漸漸消耗殆盡,傷員得不到照顧,而英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斯利姆轉守為攻,用生力軍5師的兩個旅和23師對日軍15師團發動鉗形攻擊,把日軍牢牢地釘死在英帕爾周圍的山地消耗下去。
在5月初,英軍指揮機構已經勝券在握,著手為反攻作準備了。牟田口還想做最後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馬的31師團撤下來,和其他兩個師團合力再攻英帕爾,但此時日軍顯然已經筋疲力盡,31師團未經允許即擅自撤離,把15師團的側翼暴露給英軍。盡管頑強的日軍一直戰斗到7月初才承認失敗開始後撤,但是到這個時候,日軍的有生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當初跨過親敦江的10萬人已損失過半。英軍只損失2.4萬。
這一仗完全實現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擊消滅日軍主力的意圖。而且,在整個1944~1945年雨季,英軍不僅跨過親敦江,還抵達伊洛瓦底江邊,威逼緬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為1945年旱季反攻佔領了理想的出發陣地。
『貳』 日本距離印度英帕爾多少公里
從日本東京到印度英帕爾兩地相距 4512 公里左右
『叄』 因帕爾戰役主要資料。
1943年庫爾斯克與瓜島戰役結束後,軸心國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德國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場攻勢,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也為分散南方美軍的進攻,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今屬孟加拉)通
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干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40英里,寬20英里的英帕爾平原。 自英軍兵敗緬甸撤退至此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平原上遍布著軍營、醫院、軍械庫、彈葯庫和軍需庫。
參戰日軍為第15集團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提供支援。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威廉·斯利姆中將)的第 4、第33軍,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英印軍隊在英帕爾重創日軍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趕著作為肉食給養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欽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稱:「陸軍現已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英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勛爵得知日軍渡過欽敦江的消息後,迅即親臨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在聽取了集團軍司令斯利姆的軍情匯報後,蒙巴頓決定:把欽敦江以西沿邊境進行防禦的部隊,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上來組織防禦,使日軍的進攻部隊遠離自己的後方基地,日本軍不僅要被迫背靠寬闊的欽敦江作戰,而且還得完全依賴很不安全的叢林運輸線。此外,盟軍的空中優勢不僅會保證可能遭到包圍的一些英軍部隊的補給供應,而且還能轟炸日軍的地面運輸隊,阻止其獲得補給品。又由於雨季即將使一些乾涸的河床變成洶涌的急流,日軍必須在雨季到來之前迅速取得勝利,否則就不得不面臨一場災難。
『肆』 英帕爾的介紹
印度東北部城市,曼尼普爾邦首府。在英帕爾河谷平原中部,曼尼普爾河右岸,海拔782米。人口15.6萬(1981)。新城呈長方形。文化、教育與商業中心。農產品集散地。手工棉紡織業重要,傳統的手工藝品有刺綉、金屬器皿、藤器、竹器、玩具等。有公路、航空與外界相通。
『伍』 印度阿薩姆邦離英帕爾多遠
阿薩姆邦處於印度東北,西部同孟加拉國接壤,南部與梅加拉亞邦、特里普拉邦為界,北與中國、不丹相鄰,東部毗連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和米佐拉姆邦。而曼尼普爾邦首府就是英帕爾,這樣說希望能幫到你,具體多遠參考交通地圖。
『陸』 約瑟夫·史迪威的抗戰事跡
史迪威作為美國駐CBI(中緬印戰區)的高級代表被派到亞洲,他承擔了多項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使命,其中任何一項都需要一位聖徒的全部耐心和能力。他要監管根據租借法案運到中國的物資的分配。作為中國戰區總參謀長(最高統帥在重慶既沒有聯軍參謀部,也沒有在中國作戰的聯軍),他試圖將中國軍隊加以訓練,送上戰場。
史迪威1904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步兵科,歷任美軍在華語言教官、天津美軍步兵第15步兵團的一名營長以及美國駐華公使館的陸軍武官。但是他從來沒有實戰經驗,沒有接受過高等的指揮教育,其以往軍旅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是坐在辦公室里,受命之際他擔任少將師長不久,因擔任聯軍參謀長當以中將為宜,這才特例拔擢他為中將。
在1942年3月,史迪威首次在重慶拜謁蔣中正之際,他報告其此行身負有六項使命,即美軍駐華、印、緬軍指揮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制人、代表美政府出席重慶軍事會議、中國戰區與南太平洋戰區間的聯絡員、滇緬公路監督人以及在印緬美國航空部隊指揮官。經過蔣中正追詢,他這才姍姍答道:「本人為鈞座之參謀長,直接受鈞座之指揮。
史迪威到任不久,委員長就中國武裝力量的使用問題發表了兩個小時的演講,讓總參謀長感到目瞪口呆。按蔣的說法,在戰術上,要用三個中國師對付一個日本師。如果日本人發起進攻,則要用五個中國師去對付一個日本師。蔣命令史迪威穩妥行事,讓日本人採取主動。只有當日本人的攻勢停下來,開始後撤時,中國軍隊才能發起反擊。蔣警告史迪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集結部隊。如果中國軍隊一集結便會立刻被殲滅。史迪威則主張用縱深防禦戰術,即部隊要一個方陣接一個方陣連續出擊,距離不超過50公里。蔣對他的部隊戰鬥力的估計也許是正確的,但他的觀點與美國的軍事理論完全相悖。美國的軍事理論強調進攻而不允許把部隊化整為零,削弱其戰鬥力。史迪威是一位缺少變通能力的戰術理論家,對蔣有意放棄主動性感到特別生氣。由此開始,史迪威與蔣介石的關系日趨惡化甚至彼此都不存幻想。「什麼命令!」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一頭蠢驢!」。史迪威喜歡給被他瞧不起的人取綽號。他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精心挑選的綽號是「花生」(註:「花生」一詞在美國口語中指「無聊的人」)。史迪威正要著手把毫無基礎的雜牌部隊建設成有效的戰鬥力量——這是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一項更加不可能的工作又落到他頭上。 從印度雷多到達中國昆明,橫跨印度、緬甸、中國,有一條全長1800多公里的公路。公路在密支那分為南北兩線與滇緬路相接。抗戰爆發後,日軍狂妄地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從戰爭一開始就封鎖了中國沿海,相繼佔領了中國的三大港口城市及運輸中樞天津、上海、廣州,中國有限的沿海工業受到嚴重的破壞。日軍在切斷了隴海線、粵漢鐵路等中國對外交通干線後,又佔領廣西、越南,切斷了滇越鐵路。蘇聯與日本媾和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蘇聯主動切斷從西伯利亞運輸援華物資的西北運輸線。到1941年,在中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時,中國抗戰賴以生存的外援線僅剩下一條滇緬公路,可是,日軍亡我之心不死,從越南河內派出轟炸機對滇緬公路進行了無數次狂轟濫炸。
為了保證中國抗戰外援線的正常運轉,中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2月組建了中印公路勘測隊,8月份又組建了以美國退役軍官陳納德為首的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以便保衛滇緬公路,保證援華物資的運輸。
1942年2月12日,中英代表在新德里確定了中印公路的走向——從滇緬公路上的龍陵,經過騰沖,連接緬甸密支那。在滇緬公路的出入口仰光淪陷,保衛滇緬公路的戰役在緬甸激烈地進行著的時候,1942年3月27日,中印公路的勘測工作也從騰沖正式開始。中印公路募工處在下關、保山、騰沖設立辦事處,招募民工,分赴緬甸准備趕修公路。1942年5月,中國滇緬公路的樞紐畹町淪陷,接著,緬北重鎮密支那以及滇西重鎮騰沖等相繼淪陷,中印公路這條正在勘測而且派出民工准備修築的中印公路成為虛幻的泡影。
負責指揮緬甸戰役的史迪威將軍懷揣著一個不滅的夢想,徒步帶領小分隊到達印度准備東山再起。從此,他開始了整訓中國軍隊、打通史迪威公路漫長而艱苦的旅程。滇緬公路被切斷以後,美國開辟了駝峰航線向中國戰場運送戰略物資,可是,駝峰航線每運送一噸汽油,就有大量的飛機、飛行員失事。1942年12月10日,中印公路終於在印度雷多破土動工,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在商議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同時,中國作為反攻日本的基地,打通中印公路和鋪設中印輸油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修築後來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才步入正常軌道。後來打通這條道路的滇西、緬北戰役也被人稱為東方諾曼底登陸。1943年10月,史迪威將軍發布命令,中國駐印軍38師112團開始開赴野人山,掃盪日軍,掩護中印公路的修築。1943年12月27日,中美工兵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公路跨越野人山延伸到新平洋,比計劃提前了4天,新平洋終於成為掩護築路、打通公路戰役的戰略基地!堅守在緬北河谷指揮作戰的史迪威將軍,一方面要運籌帷幄,決勝於胡康河谷、勐拱河谷、密支那等戰役,一方面還要面對來自方方面面對於打通公路的非議與阻撓,還要顧及印度、英帕爾及中國滇西怒江戰役的配合與呼應。緊跟著作戰部隊築路的工程部隊,跟著步兵走,跟著炮聲走,把公路一步步修向密支那。日本駐緬甸方面軍組建33軍集結密支那,把能否阻止中印公路的打通當成日本勝敗的關鍵,特別是以密支那的得失為前提。企圖在雨季以前,把中美軍隊阻止在加邁以北,以阻撓和滯延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面對不可一世的日軍,史迪威將軍以超人的膽略,採取了一個大膽的步驟。1944年4月28日拂曉,史迪威派出的中美聯合突擊隊從緬北胡康河谷的勐拱冒雨出發,開始了奇襲密支那的「眼鏡王蛇行動」。與此同時,在史迪威等人的敦促下,駐於滇西怒江東岸的遠征軍也於5月11日分四路渡江,聲勢浩盪地向高黎貢山發起猛烈的攻擊。滇西民眾肩挑馬馱,為前線運送彈葯、物資。滇西緬北戰場彼此呼應,打響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通運輸線之戰。
他耗時三個月也無法攻克密支那,最後還是等到中國軍隊打通胡康河谷之後,才仰仗其力收復了密支那市。然而攻克密支那卻集中了幾乎史迪威掌握的所有戰略資源,這種資源連一滴也沒有送到正在蒙受日軍攻勢的整個豫湘桂戰場。陳納德給羅斯福發去的電報中,開門見山就稱「把我們全部主力軍集中投入緬甸,如今已經導致華東的淪陷。」無怪乎當時有人揶揄他是一名「最好的四星營長」(the best goddamn four-star battalion commander)。
當然,攻克密支那也有打通列多公路的戰略意義,然而開通這條日後被蔣中正以史迪威的名字命名的公路,其目的委實是給中國內地打開國際交通線,然而這條1945年1月底才告建成的公路即使開通也已經為時已晚,而且路況不佳,運輸量也有限。陳納德將軍曾經希望美軍加大「駝峰空運」的數量,但是這一具速效的建議卻為一心為自己在緬甸打出功名的史迪威所阻礙。他的這種虛榮心,是出自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節,這種情節對於當時在華的不少英美軍人而言是一種充滿浪漫的奮斗目標。
對於緬甸之敗,他忘了曾經聽到的囑咐,卻反而認為那是中國人的「愚蠢、膽怯和對於守勢的偏好」而喪失了戰機。於是開始執著地認為:中國軍隊的士兵刻苦耐勞用命,下級軍官也無問題,營團級好壞參半,而軍師長級別的則很少有效率的。因此他提出「要中國兵不要中國官,尤其不要中國的高級軍官」,並暗示由他本人接受軍隊的全權,「不受重慶的電訊函件的束縛」。他希望有朝一日帶領這支部隊,打下仰光,一洗初敗之辱。
因此他便打起了這十萬遠征軍的主意,希望能夠將其全部帶到印度,遠離中國而受自己所實際掌控。然而最終進入印度實際上只有兩個師,這兩個師在加爾各答西北的蘭伽姆設立訓練營地。史迪威即刻提出要求,從美國調來300名軍官,將這支軍隊中營長以上全部換成美國人。這完全就是戈登當年「常勝軍」的版本,他企圖將中國軍隊演變為一支殖民式軍隊的企圖暴露無遺。
由於這是一種徹底踐踏中國主權的行徑,對此不僅蔣中正用嚴辭加以拒絕,而且遠征軍的全體中國軍官,甚至包括美國人認為是親美的孫立人將軍都加以堅決的反對。由於史迪威的這個如意算盤的落空,他就變得更為「醋性十足」,千方百計打擊他看不順眼的中國將領,縮小駐印軍,也即是新一軍軍部的規模,並緊緊抓住他擁有負責援助物資的控制權,對蔣中正進行要挾。這以後他與蔣之間的各種沖突,其原點便可以說是因為他的戈登情節無法得以滿足,因而轉為一種怨婦般的心態而已。
當然,作為一個「最好的四星營長」,史迪威對於訓練這支部隊,還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而且他對於當時中國軍隊提出的不少指責,對於中國高層軍官的腐敗作風提出的不滿,也基本上都是事實。然而這是中國社會形態所造成,事實上當時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即便到了今日也依然如故,如果要改變這一切,需要對於整個社會進行逐步的改變,絕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
日軍的戰略企圖與中美盟軍是針鋒相對的,中美盟軍是要「通」,日軍是要「斷」,日軍集中優勢兵力,相繼實施了三期「斷路」作戰。中美盟軍和中國民眾浴血奮戰,共同打造出了東方的諾亞方舟,鑄造出血肉豐碑———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通車後,與駝峰航線一起將堆積在印度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中國抗日戰場。同時,沿著公路還從印度鋪設了一條通到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這一壯舉不但從實力上,而且從氣勢上震懾了敵膽,為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傑出貢獻。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車。為紀念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卓越貢獻,和在他領導下的盟軍以及中國軍隊對緬甸戰役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條公路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柒』 英帕爾戰役,10萬日軍為何最終一敗塗地
日本和英屬印度交戰這場戰役叫英帕爾戰役,此戰日軍10萬侵略軍,幾乎全軍覆滅,此後日本國力再也支持不起日軍攻佔英屬印度步伐!
十萬日軍精銳,為何一戰慘敗而歸?
原因有三,具體如此:
第一、制空權!
英帕爾會戰日軍雖有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但相比英國,差距甚大,盟國的空中優勢為此戰立下汗馬功勞!
第二、後勤供應!
英帕爾戰役,遠離日本後勤供應基地,日軍完全依賴的叢林運輸線並不安全,相比較,盟軍的空中優勢不僅會保證可能遭到包圍的一些英軍部隊的補給供應,而且還能轟炸日軍的地面運輸隊,阻止其獲得補給品。
三、疾病!
英帕爾會戰,隨著雨季到來,日軍中發生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蔓延猖獗,數萬日軍侵略者為此喪命!
總結
多行不義必自斃,日軍侵略者在二戰中發動侵略戰爭,給侵佔地和世界人民都帶來巨大災難!英帕爾戰役,日軍侵略者戰敗而歸是必然事情,數萬日軍侵略者喪病,更不值得憐惜。
『捌』 日軍慘敗英帕爾的故事
英帕爾是印度東北部的戰略重鎮,離緬甸西部邊境僅50英里。1944年,盟軍在英帕爾等印緬交界地區,經激戰擊潰日軍三個師團的閃電進犯,取得重大勝利。
1944年3月8日,日本第15、第31、第33等三個師團和一個印度國民師,為了破壞盟軍從印度向緬甸發動進攻的准備,渡過親敦江向英帕爾地區實施閃電進犯。日軍不顧補給缺乏,僅攜帶部分馬、牛、羊、大象和20天口糧,便斷然渡過親敦江。日本第15集團軍司令牟田口中將宣布:「只要一個月,日軍就能佔領英帕爾」。4月5日,日軍第31師團長佐藤幸德中將指揮的.主力部隊已進逼科希馬。日軍閃電突襲已獲初步成功。但是也暴露出他們的致命性戰略缺陷——補給匱乏。
英軍第14軍軍長斯利姆抓住這一戰機,用火車、飛機運送大批主力部隊和軍需,火速增援科希馬,在這里集結了英軍主力1.2萬人,運來了軍需補給品1.8萬噸,很快建起一道緊急防線,擋住了日軍奔襲迪馬普爾的通路,日軍已無力再向前突襲。英軍同時用大批空降兵切斷日軍的陸上補給線,並請美國、中國空軍支援,用飛機對日軍進行地毯式轟炸。日軍後方的補給線被炸毀。切斷糧道之戰使日軍陷入絕境。
形勢惡化,戰局逆轉,日軍損失很大。日軍如果在此時罷手,仍可以安然撤軍。但牟田口不顧各師團長的反對,下令繼續實施對英帕爾的進攻。在再次進攻中,日軍損失更加慘重。6月26日,日軍被迫撤退。
時值雨季,血戰64天的日軍被英軍四處追殲圍剿。日軍面臨嚴重困難:天上有美國、中國空軍的不斷轟炸;地上通向緬甸的山林羊腸小道已被大雨山洪沖垮;糧食極端缺乏,日軍靠吃野草、蝸牛、蜥蜴、蛇、猴子度日。7月16日,日軍向親敦江撤退,在傾盆大雨中狼狽地翻山越嶺,冒著中國、美國空軍的輪番轟炸倉皇後撤。途中,數萬傷員用手榴彈自殺,幾萬官兵魂斷荒山密林,溺死於深澗大川。日本人承認:「全線撤退的情形是鬼哭啾啾,狼嚎慘慘。」8月20日,日軍退回親敦江畔。河水猛漲,幾百名日軍命赴黃泉。8月30日,日軍殘部才渡過親敦江,退守明京山。
日軍大本營原指望英帕爾之戰能重振士氣,改變不利態勢,結果卻適得其反,使自己陷入了更加困難的處境。
『玖』 中國遠征軍的戰斗歷程
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此時由於緬甸戰事吃緊,英國人卻又急著要遠征軍入緬參戰。2月16日,蔣中正下令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3月7日,200師到達同古,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3月19日,200師首次與日軍地面部隊接觸,由於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極延誤,後續部隊始終沒有按原定計劃到達同古,10餘日後,200師傷亡達2000餘人,內缺糧彈、外無援兵,並且還要面對4倍於己的敵軍包圍,杜聿明審時度勢,下令200師於3月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3月30日,日軍進城後才發現同古是一個空城。在同古保衛戰中,200師殲敵5000餘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
隨後中國遠征軍准備進行平滿納會戰,然而,在西路方面,緬甸戰場右路英軍不斷後撤,將中路平滿納地區的中國遠征軍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東線方面由於中國軍隊兵力薄弱,陣地不斷失守,第5軍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
1942年4月14日凌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消息傳出,中、英、美三國轟動。1942年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關於在仁安羌和喬克柏當之間有敵軍3000餘人的情報,命令第200師長途奔襲至喬克柏當。第200師到了喬克柏當後,發現沒有日軍,只有英軍在新38師的掩護下撤退。而後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的3天時間,使日軍搶先攻佔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師向棠吉發起攻擊,經過激烈的戰斗,於1942年4月25日18時佔領棠吉。而在1942年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日軍隨後從雷烈姆北進,此時防守臘戍已無意義,第200師遂於1942年4月26日放棄棠吉。
日軍於1942年4月26日逼近曼德勒,左翼的第6軍在新30師西調後兵力不足,作戰能力很弱,第66軍增援不及,日軍第56師團趁機猛攻東線遠征軍陣地,史迪威和羅卓英於1942年4月27日下午17時下令放棄曼德勒,部隊向北轉移,但為時已晚,日軍連續攻佔棠吉、八莫、臘戍、密支那等地,切斷了第5軍的後路,並越過中緬邊境,侵入中國雲南滇西境內,攻佔了畹町、龍陵等地,並於1942年5月5日抵抗怒江西岸的惠通橋地區,中國遠征軍急調第71軍入滇對日軍實施反擊;亦於1942年5月5日,剛剛抵達怒江東岸的第36師及兩個工兵連炸毀了惠通橋,將敵阻於怒江西岸,雙方隔河對峙,這才阻止了日軍繼續向中國大西南的進一步擴張。 1942年4月29日拂曉,日軍猛攻臘戍,第66軍傷亡慘重,當天中午,日軍佔領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所謂曼德勒會戰已經徹底成了泡影。此時撤退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被困於緬北的遠征軍總司令部及下屬第5軍及第6軍第30師於1942年5月7日突出日軍合圍後,新22師、新30師在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的率領下,先後退入印度,長官部於5月24日抵達印度英帕爾地區。
東線方面,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
中線方面,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1942年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於當天夜間十時全部到達。1942年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五軍直屬部隊、第200師、第96師、第66軍的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於5月7日突破日軍合圍。
1942年5月8日上午,日軍攻佔密支那,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向國內撤退。因八莫、密支那等地已經被日軍佔領,部隊只好越過鐵路由西面繞道緬北密林回國,途中多次沖破日軍阻擊。1942年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佔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
1942年5月13日,部隊在曼西破壞了所有重裝備,徒步進入原始森林。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英帕爾。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征結束之後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隊。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部隊缺醫少葯,斷糧達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歷盡艱難困苦,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台、糧食、葯品,輾轉達兩個月之久,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只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所部最終於1942年7月25日抵達印度雷多(亦翻譯成列多),沿途因飢餓和疾病死亡2000餘人。
第200師結束東枝(也翻譯成「棠吉」)戰斗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1942年5月10日在途中與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了第6軍、第66軍各一部失散人員。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國。1942年5月18日,第200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才從東面山坡撕開一條缺口,殘余官兵得以死裡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將軍逝世。同時在這次戰斗中,師參謀主任董干、第599團團長劉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吉漢均失蹤。部隊由鄭庭笈率領,經千辛萬苦,於6月17日抵達騰沖附近,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
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
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於8月17日抵達雲南劍川。
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作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聞名。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復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藍姆伽,正式成立新一軍。
1942年10月24日,新編第38師112團孫立人將軍將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軍官,統統以活埋的方式處死。部分中國學者對此表示質疑,此種說法難以被證實。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中國駐印軍在藍姆伽換裝了美式裝備,有美國的軍事援助和充足的糧食,軍事訓練十分扎實。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訓練和叢林生存的過硬本領。再加上同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這兩點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准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從重慶飛到楚雄就任,著手進行遠征軍部隊的訓練和反攻計劃的制定。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征軍司令長官部。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新22師在攻佔瓦魯班戰斗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蔣中正給其嘉獎電為:中國虎!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第30師、第50師與美軍聯合圍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後,各個部隊修整了2個月,此時第14師、第50師、新30師已陸陸續續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為便於指揮,將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12月初,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在駐印軍開始反攻幾個月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正式開始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沖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斗,於9月14日解放騰沖。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敵陣堅固,該師五攻未克。7月1日改由第8軍來攻,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征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復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滇西遠征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拾』 印度曼尼普爾的地理地圖 在哪
曼尼普爾邦(Manipur)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該邦成立於1972年,東以緬甸為界,西與阿薩姆邦相連,南以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過去曾經是阿薩姆邦的一部分。
曼尼普爾邦所在的東北部地區與印度次大陸主體僅有一個細長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最窄處只有20公里,曼尼普爾邦位於印度東北部,南鄰米佐拉姆,東接緬甸,西連阿薩姆邦,面積2.2萬多平方公里。
對於曼尼普爾邦的族群劃分,比較典型的有兩種方式:根據曼尼普爾邦官方網站, 曼尼普爾邦的人口可以分為四大群體,即梅泰人、那加人、庫基人和潘高人 ;前曼尼普爾邦邦長納揚則將曼尼普爾邦的居民劃分為梅泰人、那加人部落民、非那加部落民和潘高人四大類。
(10)印度英帕爾到雷多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曼尼普爾邦90%地區為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首府英帕爾。山谷地帶,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曼邦90%地區為少數民族居住的山區。周圍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為英帕爾河谷平原,曼尼普爾河流貫中部。
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山區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鐵、銅和岩鹽礦。河谷平原為集約農業,山區耕作極粗放。
至2012年,曼尼普爾邦的公路密度為每100平方公里26.33公里。
尼普爾邦主體民族為梅泰人居住在因帕爾平原,是歷史上曼尼普爾地區的統治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梅泰人又被稱為梅泰潘高人或簡稱潘高人,梅泰人根據宗教信仰不同,可劃分為非穆斯林梅泰人(梅泰人)和穆斯林梅泰人(潘高人)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