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65年印巴沖突,中國兵分三路到中印邊境,毛主席:給印度三天時間
1965年8月初 , 第二次印巴戰爭正式爆發。印度軍隊集結6個師的兵力,越過了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停火線,向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這場戰爭,打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無數戰士的生命凋零在這片英國刻意留下爭議的土地之上。
在戰爭初期,印巴雙方勝負互有往來,然而伴隨著美國等國家相繼暫停對巴基斯坦提供支持以後,巴基斯坦的局勢變得逐漸危急起來。
雖然周邊小國依然願意為巴基斯坦提供物資,但在當時有蘇聯幫助的印度面前,這些物資是那樣的渺小,根本無法幫助巴基斯坦提供對抗印度的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巴基斯坦決定向中國請求幫助, 卻沒想到中國竟靠著一句話,改變了整個印巴戰場的形勢!
當初雄赳赳氣昂昂的印度大軍,在中國面前成了舞台上落魄的小丑,一場針對克什米爾的軍事行動,最終只落得草草收尾的結局。
而這一句話,便是由毛主席下達的: 「三天之內必須拆毀所有的侵略工事!」
為什麼毛主席會下達這樣的通告,為什麼印度不敢在中國面前叫板,中國又為什麼會決定幫助巴基斯坦?
故事,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開始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已無力控制自己在印度的殖民地。
經濟的危機,外加世界以及當地居民人權意識的覺醒,讓當時的英國決定放棄殖民統治,同意英屬印度的獨立請求。
按照當時英國的設想,如果印度能夠取得獨立。一來自己不用再去為印度勞神傷財,二來可以拉攏印度,使其成為一個「親西」的亞洲國家。
一旦這個國家強大,又站在西方陣營,那麼便可以對中國形成威懾。不論是當時的國民黨還是共產黨誰統一中國,都不得不面對來自印度的挾制。
抱著這一個目的,時任印度末代總督的蒙巴頓開始進行印度建國的提議。然而他卻忽視了印度境內幾乎不可調和的兩大宗教: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為了取得建國後的統治地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對立日益激烈。激烈到什麼程度呢?他們誰也不願意服從退讓,甚至不惜發動內戰,來獲得建國的權利!
兩大宗教的斗爭,讓當時的英國和蒙巴頓十分為難。為了順利解決印度的問題, 蒙巴頓和英國高層,最終提出了一個方案:「蒙巴頓方案」。
這個方案的意思,就是說你們兩個宗教,誰也不要再搶了。既然誰都看對方不順眼,那麼就乾脆自己過自己的! 每個區域,誰家的信徒多,這片區域就劃給誰。
於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此誕生了。只不過因為當時的伊斯蘭教徒分別集中在印度的東西兩方,因此巴基斯坦也就變成了「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
在蒙巴頓的調停之下,看似解決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卻留下了一個難題,那便是 克什米爾。
這個地方,不僅是印度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更是巴基斯坦首都的重要屏障。不論蒙巴頓將克什米爾劃分給誰,對於另一方來說都不願意接受。
因此,蒙巴頓索性讓克什米爾的統治者自行決定,不論是獨立也好還是加入哪一方也好,蒙巴頓和英國都會予以支持。
只是這個地方的居民,有77%都是伊斯蘭教的教徒,偏偏他們的 統治者哈里·辛格卻是印度教的信徒。
因為歸屬猶豫不決的統治者引起了當地大部分穆斯林人的不滿,於是他們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起義。
這次起義,本是想讓哈利·辛格定下決心加入巴基斯坦,卻沒想到哈里·辛格為了鎮壓起義,竟決定向印度求援,因此引起了 第一次的「印巴戰爭」。
這場戰爭,讓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死傷慘重,戰火從1947年的10月,一直打到了1949年的1月,最終在多方調停之下才暫時安歇。
整個克什米爾被雙方相互瓜分,而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卻依舊難以消去。
看完了印巴兩國的關系,我們再來回顧中國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有著怎樣的態度。
我們前邊說過,英國決定讓印度獨立的原因,是為了更好遏制即將成立的中國。
曾幾何時,中印關系也曾親近猶如兄弟,然而在英國的推動之下,印度的野心逐漸開始變得膨脹起來。
在第一次印巴戰爭結束之後,印度獲得了克什米爾大量的土地 ,同時擁有了一段可以越過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家,直接和中國接壤的西段邊界。
於是,覺得自己已經變得強大的印度,開始插手中國對於西藏的和平解放。但是並沒有因此而取得成功。
時間到了1951年,這一年的新中國前有抗美援朝的朝鮮戰場後有虎視眈眈的台灣蔣介石,和平解放的西藏處於 「有邊無防」 的境地。
在抗美援朝的這段時間,印度曾經一度搶佔了中國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開始對新疆打起了算盤。
但是印度人並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手算盤,結果竟是如此狼狽。
1960年初,中蘇關系惡化外加台灣問題讓中國90%的軍隊部署在中蘇邊境以及東南沿海 。印度總理尼赫魯看準了這一點,加快了自己的侵略步伐。
在1961年12月,印度從葡萄牙的手中,憑借自己的實力奪回了海港城市果阿之後,尼赫魯的自信心空前膨脹。
他自認自己可以同時頂住來自中國以及巴基斯坦的進攻,於是展開了一場尼赫魯口中「清掃中國入侵軍隊」的侵略戰爭。
這場戰爭,尼赫魯從三個和中國領土接壤的戰線同時出兵,氣勢洶洶目中無人。面對印度這樣明目張膽的舉動,中國再也無法退讓,當即決定出兵反擊。
不可一世的尼赫魯以及他的印度軍隊做夢也沒有想到,前一秒還沉浸在戰勝葡萄牙的喜悅之中,後一秒就被中國的部隊打了個體無完膚。
前面有多麼的囂張,現在就有多麼的狼狽。要知道中國的解放軍,可是從長征一路走來。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抗戰經歷,同美國日本同台競技,而印度呢?
在中國抗戰的時候,印度還只是英國手下的一塊小小殖民地。他們的尊嚴和實力,他們軍隊所謂的強大和無敵,在中國軍隊面前一碰就碎。
只是一個交鋒, 印度軍隊便被解放軍打得狼狽不堪。
他們口中號稱痛擊過隆美爾沙漠軍團的王牌軍隊第四師第七旅,僅僅15分鍾就被炮火打得潰不成軍。
其中115團二營更是在炮火之下急行軍,以極少的傷亡代價,在三個小時內便取得了包圍和圍剿的勝利。
各線戰斗全面開花,所謂的王牌軍隊更是落荒而逃,就連被尼赫魯寄予厚望的第七旅旅長,也在迷路外加飢餓的情況下被我軍俘虜。
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中將,在收到頻頻傳來的捷報之中,更是沒忍住感慨起來。 什麼印度的王牌,還不如國民的一支普通軍隊!
這一戰,直接把印度打得老實了幾十年的時間。這才有了第二次印巴沖突中,中國的一句話,便讓戰爭形勢發生改變的經典一幕。
現在我們知道了中國和印度的關系不和,那麼在反過來看看巴基斯坦,便可以知道巴基斯坦為什麼對於中國這么上心和尊敬。
作為中國唯一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國家,巴基斯坦對於中國的感恩,足以讓無數國家為之羞愧。
那麼為什麼當時的中國要幫助巴基斯坦呢?這還要說到巴基斯坦對於美國態度的轉變。可以說, 巴基斯坦對西方國家徹底「傷透了心」。
在巴基斯坦建國的初期,其實巴基斯坦是站在美國的一方。不僅加入過美國的兩個軍事同盟條約,更是曾經公開反對過中國加入聯合國。
這樣的做法目的只是為了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更多的扶持。但是巴基斯坦的所作所為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報。
1965年印巴沖突,巴基斯坦憑借從美國引進的大量先進武器,曾一度壓制來勢洶洶的印度軍隊。
誰曾想美國竟然在最關鍵的時期,掐斷了巴基斯坦的戰略補給和物資支持,直接對巴基斯坦來了一個「上屋抽屜」。
這個做法有多麼致命?要知道,當時的巴基斯坦,所有的軍事武裝,近乎都是從美國引進。
反觀印度,作為美蘇爭霸的棋子。在同時得到美國和蘇聯兩個勢力扶持的同時,還有著英國對自己「英聯邦」的提攜。
在失去美國的援助之後,周邊其他小國提供的支持,根本就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曾經和中國有過對立的巴基斯坦,終於向中國請求了幫助。
那麼中國是怎麼幫助的呢?中國並沒有如同支援朝鮮一樣派兵進入巴基斯坦境內作戰,而是向印度駐華大使館遞交了一份極為嚴肅的文件。
文件上面寫的正是毛主席做出的決定。 那就是印度必須在三日之內拆除中國邊界的一切侵略設施!並且必須要保證將來不能再蓄意策動入侵。
若有違犯,可能產生的所有後果,印度就必須做好掂量, 好好想想究竟有沒有那個本事,來面對一個想要守衛國家主權的中國了!
只是憑借一番話語,便給予了印度極為巨大的壓力。 更不要提1965年9月15日,中國就已經派出三路大軍,前往印度與中國的國界交界線。
曾經,印度以為自己可以同時抵擋來自巴基斯坦和中國雙方的同時進攻,然而現實告訴他們,只需要中國自己,便可以輕松將印度打得落花流水。
現在的印度正和巴基斯坦僵持在一起,若是被中國抓住機會出兵襲擊,那麼便是腹背受敵,形勢岌岌可危。
而這一做法,不僅僅是讓印度不敢有任何的舉動,就連美國也不得不出面調停。 畢竟一旦中國參戰,整個亞洲大陸的局勢或許便會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於是,印度原本指望的美國能在中方介入之後幫助印度的幻夢瞬間破裂。 面對中國的態度,美國甚至表示,如果中方介入,那麼美國不會保護印度。
除此之外,中國還巧妙勸說阿富汗,對第二次印巴戰爭保持絕對的中立,掐斷了印度可能得到的軍事援助。
至此,印巴戰爭在中國的干涉下不了了之。 9月20日,深知這場戰爭已經不會有結果的兩個國家,終於願意停下手來,在聯合國內接受調停。
而這第二次印巴戰爭,也因此宣告暫時告一段落。
自這以後,巴基斯坦認清了誰才是真正能在困境中幫助自己的真正夥伴。和喜歡畫餅以及小動作的美國不同,中國對於巴基斯坦,是實打實的當成了兄弟。
在戰爭結束之後,中國為了和巴基斯坦加深友誼以及更好地交流往來,還修建了喀喇昆侖公路。
並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里,一直源源不斷地為巴基斯坦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
因此,現在巴基斯坦對於中國人的態度極為友善。而我們也習慣性地在提到巴基斯坦的時候,就會調侃性地稱呼他們為「巴鐵」。
正所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只有危難中的患難見真情,才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氣魄和度量!
Ⅱ 印度國力並不弱,為什麼卻打不過巴基斯坦
雖然印巴兩方目前已經停止了戰爭狀態,但是邊境地區的小規模沖突還是時有發生,並且各有損傷,而這一切還得從英國駐印度的最後一位總督蒙巴頓說起,其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立場讓印巴陷入了無止境的戰爭,目前在克里米亞問題上雙方也只是簽訂了停火協議。
二戰結束後,印度成為了印度洋上的霸主,陸軍更是號稱歷史悠久,參加過一戰、二戰,並且戰史輝煌,為此印度一直將自己看作是南亞的帶頭大哥。
但是這位「南亞大哥」在與巴基斯坦的歷次交鋒中卻並沒有討到多大的便宜,甚至說打來打去,還是原來的模樣,那麼為什麼印度一直打不敗巴基斯坦呢?
其實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原因是巴基斯坦的背後站著一位老大哥,那就是中國,因為有了中國在經濟、軍事上的援助,所以巴基斯坦才能頂住印度的瘋狂進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巴基斯坦目前也變成了擁核大國,對於這一點目前印度還是非常謹慎的,畢竟誰也不願意將一個擁核大國逼得太急,真要發生核大戰,那可就真回到古代社會了。
Ⅲ 65年巴鐵被印度襲擊,我軍出手,毛主席下最後通牒:給印度72小時
1965年9月6日,印度向巴基斯塔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但由於巴基斯坦方對於印度出兵人數估計不足倉皇應戰,巴軍連連敗退,在危機關頭巴方只好轉身向國際尋求幫助。面對巴基斯坦的求援,當時美蘇兩個大國並沒有作出明確指示,巴方只好向中國求援。
毛主席在接受求援後,思量再三,調出大量兵力,派遣我軍向中印邊境東、中、西三個方向進發。面對中方的軍隊,印度的態度有所轉變,開始主動與中方和巴方商討妥協。此時,毛主席下達最後通牒:消除印度在中國邊境的侵略防線, 給印度72小時。
一、救援巴方,中印大戰
1965年9月6日,印度不宣而戰對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進攻,面對巴方的求援,毛主席思量再三,答應求援。
「印度可以同時抵擋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的聯合進攻。」1962年10月12日, 尼赫魯公開宣稱,他已經向印度武裝部隊發出命令,要將「中國入侵部隊」從印度的領土上全部清除掉 。與此同時1962年,印軍在中印邊境的東段、西段和中段同時開火,對我軍展開了猛烈炮擊。
對於尼赫魯的進攻毛主席說: 「往而不來非禮也。」 於是,毛澤東決定對印度展開大規模反擊戰,並在西線和東線同時進行。西線由丁盛指揮,東線由張國華指揮。
10月20日7點30分,清晨時刻,我軍在東線的大規模反擊開始了。數十門火炮同時轟鳴,將雨點般的炮彈砸在印度的敵人身上。在敵人驚魂未定之時,我軍嘹亮的沖鋒號聲響起,數名官兵紛紛從掩體里殺出,打得敵人落花流水。隨後,我軍使用了我們所慣用的穿插、包圍等戰術,四處堵擊敵軍讓他們落荒而逃,印軍第七旅瞬間覆滅, 我軍獲得了全勝。
除了軍事援助之外,中方對於巴方的援助還有外交方面的支持。我國在提供軍事方面援助前先是通過媒體,對印度的行為表示譴責,緊接著我國又向印度駐華大使送交了一份語氣特別強硬的文件:
限印度在三天之內拆除在中錫邊界設立的所有工事,並且即刻停止印度在中印邊界以及中錫邊界進行的一切挑釁活動。若一意孤行,由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後果,印度政府必須全部承擔。
與此同時我國還為巴基斯坦提供武器的支援,在我國援助巴基斯坦的所有武器裝備里,最能體現我國誠意的就是「59式」坦克,這是我國當時最先進的坦克,而且並未大規模服役,可即便如此,為了解決巴基斯坦的燃眉之急,我國不僅把所有新坦克送到了巴基斯坦戰場,而且還從我軍中抽調了不少正在服役的坦克援助給了巴基斯坦。
軍事、外交、武器三方面的傾力相助,中國幫助巴基斯坦順利渡過了難關。
而這一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印方為什麼突然向巴方發起進攻, 中印雙方大戰為何一觸即發? 接下來讓我們重回1956年,探求真相。
這一切還要從印度向巴基斯坦進攻開始說起。印巴雙方大戰的原因是因為克什米爾的分治問題。早在1965年2月,印巴雙方已經在印度河入海口的卡奇地區爆發沖突,在巴軍坦克的猛烈攻擊下印軍倉皇敗退,而為了不引起全面戰爭,巴方也放棄追擊印軍,雙方各退一步在當時英國首相的面前簽署了停火協議。
然而事情並沒有因一紙協議畫上句號,在簽署當天,印度內政部長發表談話,宣稱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部分。如此挑釁的話語更是觸碰到了巴基斯坦的底線,面對印度方面的出爾反爾巴基斯坦果斷派軍出擊,在克什米爾地區將印軍哨所、補給倉庫、車隊一一進行襲擊。在巴軍激烈的對抗下,印軍也是絲毫沒有退讓,直至1965年8月下旬在第一次印巴戰爭停火線一帶集結了6個師的兵力。然後,印軍越過停火線向巴控克什米爾發起了進攻,戰火燃到了巴基斯坦。
由此,印巴雙方正式開始了第二次兩方大戰。
面對印軍的進攻,巴方很快就採取了相應的對抗戰略——「大滿貫行動」,由於當時巴方有坦克加持再加上當時戰略策劃的成功,在8月5日7點30分成功擊退了印軍,巴軍奪取了印控克什米爾約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地面作戰過後僅僅不到一個月,印巴雙方又開啟了空戰。在9月6日凌晨,印軍不宣而戰,突然向巴基斯塔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猝不及防的巴基斯塔一線守軍節節敗退,很快就退到了亞克爾運河旁邊。
在此危機情況下,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更是緊急向全世界呼籲: 「我們在進行一場反侵略戰爭,希望世界各國根據法律和道義義務來支援巴基斯坦!」
面對巴方的求援,毛主席思量再三,派出了大量軍隊前去救援。但這不禁讓人疑惑,因為 在 歷史 上,中國與巴基斯坦並不是十分交好。
而真正原因來源於美國,巴基斯坦曾與美國交好,自印巴分治以來,巴基斯坦無論在經濟、國力上都與印度有著很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印度橫亘其中,面對如此國情,巴基斯坦喬德里坦言: 「巴基斯坦是個小國,它需要外力的幫助。」
因此巴基斯坦順勢而為找到它的老大哥美國,一連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兩個軍事同盟條約。自此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並不交好,事關中國利益的問題巴基斯坦從來都倒向美國一邊,從1953年到1940年,巴基斯坦連續八年跟隨美國反對中國進入聯合國。
而反向印度一邊,中國也曾與印度有著「熱絡」的關系,同時被殖民的國家,同是人口大國,同身處於第三世界,相同的 歷史 使得中印兩國關系十分緊密。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選擇幫助曾經倒戈美國的敵人,而不顧曾為朋友的印度呢?
其中原因還要看看那幾年印度的發展。要說印度,曾經也是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殖民國家,按理來說印度有了前車之鑒,也不會希望他人重蹈覆轍,但事實卻恰恰與之相反,在被殖民過程中英國的殖民思想也在不知不覺中入侵了他們的國家,在當時有關印度的幾場戰爭都以印度為勝結束後, 印度的野心就隨之急速膨脹 ,他們發誓要繼承英帝國主義對南亞大陸的「統治」,因此印度就將目標放到了身邊的弱小國家身上。
其中有一個就是巴基斯坦。但印度的野心不止於此,在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它甚至將算盤打到了中國頭上,想不擇手段地干涉中國和平解決西藏,為西藏私下裡提供武器,阻撓解放軍入藏,讓西藏軍閥保持游離在中國中央政府的「半獨立狀態」。
於是在此背景下,我國為守護邊疆安全火速出兵解放了西藏,看西藏攻略不成,印度立即改變侵略政策,重拾英國的「戰略邊界計劃」,企圖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約翰遜線」作為中印新邊界。
而當時的新中國因為經濟建設和抗美援朝消耗掉了大量心力,根本沒有想到在此時印軍會大舉入侵,中國邊境那是也「有邊無防」,隨即印軍抓住這個時機於1951年侵佔西藏的達旺地區。緊接著在1953年印度侵佔了「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於此同時,印度還搶佔了中國巨哇、曲惹地區、布希奇山口以西等地區的2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在西段,印度又蠻橫地向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印度的一步步肆意橫行,以至於在當時印度侵佔中國的領土面積差不多是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中國念在舊情和堅持和平的方針對印方的行為步步忍讓,但印度對於中方的忍讓並不領情,相反更加放肆,因此為了捍衛中國自身的利益, 在1965年,中國對於印度展開了反擊。
除去印方的步步緊逼以外,中國之所以願意出兵援助,還有一個原因來源於巴基斯坦自身的外交政策。
隨著中印交惡後,美國認為在牽制中國方面,相對強大的印度有著更高的價值,對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經濟援助,這一行為對本就國力薄弱的巴基斯坦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從1961年開始,巴基斯坦就密集地發布文章,譴責美國「重印輕巴」,但面對巴基斯坦的譴責美國當面一套背地裡又一套,表面上美國還是維持著與巴基斯坦交好的關系, 答應巴基斯坦一定會給它一定的援助,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援助」都沒有落實。
在第二次印巴戰爭期間,面對巴基斯坦的求救,美國充耳不聞。在局勢緊急的情況下,巴基斯坦外交部部長布拖坐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當時的他想著憑借著十幾年美國與巴基斯坦簽訂的數個「友好」協議,再加上以往美國也聲稱巴基斯坦是「美國在亞洲最親近的朋友」的這種友好關系,美國肯定會給予援手。
但當飛機抵達美國後,這位曾經信心滿滿的外交部部長卻陷入了絕望,面對布拖來訪,美國對他的態度十分冷淡,並且很快就拒絕了他的援助請求,理由竟然是所謂的: 「美國援助巴基斯坦能夠獲得的利益非常有限,美國不想把士兵的性命浪費在一場毫無利益的戰爭中。」 如此話語使得巴基斯坦終於看透了美國十幾年以來的虛偽偽裝。
除了拒絕援助以外,美國還扣押了巴基斯坦購買的所有武器裝備,這一行為無聲地證明了當時美方的態度,在印巴戰爭中,美方佯裝中立但事實上還是傾向於印度。
在這種不利的局勢下,巴基斯坦隨時都有可能被印度徹底佔領,巴基斯坦沒有了大國的幫助,開始尋求身邊小國的幫助,但小國們也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孤立無援,舉目無親的狀態下,有一位巴基斯坦的官員就嘆息道: 「我被世界拋棄了。」 在如此絕境之下,巴基斯坦將最後的希望放在了中國身上,它希望這頭崛起的雄雞能夠在絕境下給予它幫助。
於是,在印度的邊境政策以及巴基斯坦外交方面的努力之下,中國對巴基斯坦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正是因為中方的援助,使得一直消極對待的美方對印巴戰爭重視了起來,積極介入印巴雙方的調停當中,面對美國的調停, 印度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不得不放棄了侵略戰爭,接受了聯合國的決議。
在進一步了解到當年的情況以後,相信大家也對當時的 歷史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如今我們處於和平年代,彷彿戰爭已經漸漸遠離我們,但盡管如此,我們也需要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曾經有一位中國的教授有一句很出名的話:「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圍之內。」此話一出,不禁引起熱議。但事實的確如這位教授所說,巴基斯坦一向國力薄弱,面對印度的瘋狂進攻只能求助於別的國家,但對於巴方求助,以往的那些大國卻充耳不聞,他們不管印巴雙方孰對孰錯,也不將就什麼維護真理,在他們眼中只有利益永恆。因此,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就沒有一個公正的真理,如果想要祖國被公平對待,那麼首先要做的便是使祖國強大起來, 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是祖國安全的保障。
在面對曾經的敵人——巴基斯坦的求助時,中國並沒有因為曾經的矛盾而視而不見。反而以大度的心態全心全意幫助巴基斯坦,為它提供武器、外交、軍事方面的幫助。也正是因為中國的寬容令巴基斯坦感動不已,如今中巴兩國十分交好,現在許多年輕人也會親切地將巴基斯坦稱為「巴鐵」。
而對於巴基斯坦來說,面對曾經有恩於他們的中國,他們十分感激,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在巴基斯坦, 面對中國人的顧客,許多商販不收錢,只為報答在絕境中幫助過他們國家的恩人。 因此在平常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也要保持一顆包容的心,用包容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如此以來我們會獲得更好的對待。
在此次印巴戰爭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國力薄弱的無力,這種事件不僅僅發生在巴基斯坦身上,曾經的中國也曾遭受過相同的待遇,四處求援,無人幫助。因此只有自身的強大才能換來真正的尊重,如今中國國力強盛,人們也過上了好的生活,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中國人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尊重。 歷史 是不會騙人的,我們要 以史為鑒,不忘 歷史 ,謹記當初遭受侵略的苦,才能奮發努力換來今日的甜。
1956年的印巴大戰已經成為 歷史 ,在如今,世界也重新恢復了和平,但我們也不應該作繭自縛,應當謹記曾經的 歷史 ,吸取他國的慘痛教訓,不忘自身本色,為了新中國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奮斗,從而建設我們的美好祖國。
Ⅳ 此國打了三次仗,丟失一半領土,後來怎樣了
巴基斯坦和印度曾經同屬於大英帝國麾下,名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戰之後,巴基斯坦和印度人民為了自由發起了無數運動,脫離英國的殖民。而英國為了能將日不落帝國的余暉繼續撒向南亞的這片土地,推行「分而治之」,於是有了三次印巴戰爭,而中國多了一個兄弟「巴鐵」。
如今巴基斯坦在中國大哥的帶領下,日益興旺,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是世界第25大經濟體。當然,有「巴鐵」在印度洋,對於我們的發展也是有極大的幫助的,所以互利共生,讓中巴的友誼越走越遠。
Ⅳ 巴鐵總是打不過印度,印度究竟有哪些優勢
巴鐵總是打不過印度,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印度比巴基斯坦的人數多太多了,還有印度人在外交的方面很有一套,他和美國還有蘇聯等國家的關系都很好。
從這些方面看來,巴基斯坦是不好抵擋印度的進攻的,不管是在人數上還是在外交方面,他們都比不過印度。不過巴基斯坦方面在空軍上很有優勢,他們的飛行員很有技術,印度的就經常的墜機。
Ⅵ 印度軍事實力遠強於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還那麼強硬,為什麼有誰撐腰嗎
綜合來說,巴基斯坦對印度硬氣,一是仇恨深,二是朋友多,三是有核武。
Ⅶ 印度比巴基斯坦厲害那麼多,為何卻一直奈何不了巴基斯坦
最近很多人在說這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些事情,很多人估計也都發現了,那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其實一直都是有恩怨的,但是其實我們也看到了那就是印度其實比巴基斯坦要厲害多了,但是這個印度就是拿不下巴基斯坦,不能拿巴基斯坦怎麼樣,那麼很多人要問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分析看看。
其實印度的人太多了,但是又非常的貧窮,也沒有太多的錢去和巴基斯坦糾纏打仗,越打越窮,所以印度捉襟見肘啊。
Ⅷ 中印沖突巴基斯坦在干什麼
中印戰爭時巴基斯坦並沒有給予軍事援助,但當時的巴基斯坦堅定了和中國合作的決心。
1961年,巴政府在改善中巴關繫上邁出了一步,在聯大會議表決恢復我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提案時投票贊成。1962年,兩國通過友好談判就中巴邊界位置和走向達成原則協議。1963年3月,兩國簽訂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
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巴。同年12月,巴總統阿尤布·汗訪華。1966年3月,劉少奇主席訪巴。1965至1971年,巴在歷屆聯大都作為提案國,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8)巴鐵和印度打得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
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
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斗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斗爭,三者要緊密結合。
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Ⅸ 巴基斯坦軍事能力強嗎如果生死決戰,能否打贏印度
無論用不用核武器,巴基斯坦都不是印度的對手,兩國之間實力差距明顯,無論從哪方面相比,巴基斯坦都處於弱勢。小打小鬧還能夠勉強持平,一旦陷入生死對決,在中國不插手的情況下,巴鐵兄弟失敗的可能性高得多。
印度的航天事業發展,可能跟中國、日本差不多一個層面,而且其用於航天事業的投入甚至比中國更大。論綜合成就他們肯定不如中方,但是有些方面確實領先,比如2014年印度就探測火星成功了,成為了亞洲第一個探測火星的國家。巴基斯坦肯定要遜色得多。
由此可見,巴基斯坦在經濟、軍事、科技三方面都不如印度。在現代化戰爭中,這將是決定一場戰爭的最主要因素,如果生死對決,巴基斯坦肯定不是印度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