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和哪些國家簽訂軍事同盟

印度和哪些國家簽訂軍事同盟

發布時間:2022-12-26 10:46:31

① 印度當年出兵佔領東巴,為何不趁機將其納入印度版圖

印度作為南亞區域大國,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建國以後,開始了一些列的擴張行動,企圖恢復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版圖。比如出兵克什米爾、收回法屬印度和葡屬印度領土、佔領麥克馬紅線以南領土,並對周邊小國進行滲透和控制。為了克什米爾領土問題與巴基斯坦發生數次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的爆發使兩國關系惡化,但是印度對於成為南亞甚至世界大國的夢想一直未放棄,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之際,出兵佔領東巴基斯坦,並使東巴從巴基斯坦脫離,成立孟加拉國。



大家這時可能就有一個疑問,當時印度派了17萬大軍直接佔領了東巴,為何不直接將東巴並入印度,反而扶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自從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巴基斯坦被分為東巴和西巴,中間隔了一個印度。而東巴和西巴從東西兩側對印度形成夾擊之勢,使印度在前兩次印巴戰爭中不能放開手腳,以防東巴從背後突然襲擊。所以,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印度為第三次印巴戰爭進行了長期的動員准備工作。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孟加拉國的決議。所以,此時的印度只是想通過肢解巴基斯坦,達到削弱巴基斯坦的目的,而不是吞並東巴。



印度在戰前做了充分的准備工作,也摸清了東西方國家對印巴沖突的態度。1971年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印度取得了蘇聯的支持。隨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開始對美、法、英、西德、比利時、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進行訪問,以摸清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雖然印度當時有蘇聯的支持,但是美蘇處於對抗階段,從英迪拉·甘地訪問美國的情況來看,最起碼美國要反對印度吞並東巴。再加上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中國也不會同意印度吞並東巴。所以當印度佔領東巴以後,在國際 社會 的干預下不得不宣布從東巴撤軍。



當時印巴分治的時候就是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劃分的,東巴地區人口約占巴基斯坦總人口的56%,並且83%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如果東巴地區並入印度,那麼印度人口中穆斯林的比例將大幅提高,並且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長期發生沖突,難以實現信仰兩種宗教居民的融合,這不但不利於印度的穩定,還有可能爆發沖突。

印度雖然在實力上明顯要強於巴基斯坦,但是以印度當時的兵力部署來看,東部地區部署了17萬兵力,明顯高於東巴的9萬軍隊;而在西線印度投入30萬兵力,與西巴的25萬兵力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所以,印度此戰的目的主要是在東線,不到一個月就佔領東巴地區,但是印度並沒有像俄羅斯這樣的魄力,在面對國際壓力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停戰協議,從東巴撤軍。



印度未能將孟加拉國這一地區納入印度版圖,對印度來說不但失去了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的的恆河三角洲,還使印度向東北方向擴張受阻。目前印度和東北地區僅通過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東北地區存在比較強的獨立傾向,一旦管理失控,如果再有外來勢力加持,那麼東北地區很有可能從印度獨立出去。

印度雖有成為世界大國的潛力,但是自從印巴分治以後,印巴對抗就消耗了印度相當多的精力。後來孟加拉國的獨立,從地理格局上使印度難以獨佔南亞大陸,使印度難以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

② 現代軍事聯盟有哪些

1.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是美國得以控制英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2.獨立國家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是由前蘇聯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進行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成立時,除波羅的海三國外,其它12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喬治亞(1993年12月起)、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1994年4月起)、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烏克蘭、塔吉克和土庫曼均為獨聯體正式成員國。2005年8月,土庫曼宣布退出獨聯體。2008年8月14日,喬治亞宣布退出獨聯體;2009年8月18日正式退出。2014年3月,因為克里米亞獨立入俄問題,烏克蘭也正式啟動退出程序。
3.美日韓軍事同盟;
4.上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上合組織(SCO),前身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會晤。自此,「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正式建立。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觀察員: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和印度;對話夥伴: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和土耳其;參會客人:土庫曼、獨聯體和東盟。
其他都是一對一的小同盟。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協約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美國(一戰後期加入協約國)、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國家,1915年5月倒戈加入協約國並與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

還有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協約國(軸心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三國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國怕法國的復起,尤其要防備法國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奧匈帝國則與俄羅斯帝國因爭奪巴爾干半島而不斷發生沖突。於是1879年10月7日德奧便締結了秘密的軍事同盟條約。

此後不久,德國又利用法意之間為爭奪突尼西亞而出現的矛盾,把義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義大利同德奧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同盟的主角是德國,奧匈是依附德國的夥伴,義大利則是暫時的和動搖的同盟者。

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的矛頭針對著法、俄,促使他們迅速接近。三國協約來源於1891-1894年法俄簽訂的一系列協定。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但由於英德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德國的加緊擴充海軍是英國深感威脅,於是1904年4月8日同法國締結了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基本矛盾。1907年8月31日,英國與俄國也訂立協約。

法餓同盟再加上英法協約與英俄協約,便構成了三國協約。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終於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資料鏈接: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

中國世界史研究網



④ 二戰軸心國與同盟國國家分別有哪些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4)印度和哪些國家簽訂軍事同盟擴展閱讀

軸心國介紹:

軸心國(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 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

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 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反法西斯同盟介紹: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⑤ 印度是怎麼樣把東巴基斯坦分裂為孟加拉國的

英國從印度殖民地撤退後,根據蒙巴頓勛爵主持的代表英國陰險的協議,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地區分別獨立成國,其中印度居中,而巴基斯坦卻分成分別位於印度東西兩側的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其中西巴基斯坦與印度的邊界還存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爭議(該地區劃歸印度,但住民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多次發生反印度的起義暴動,印度也加緊向該地區遷移殖民). 巴基斯坦成立後為維持與東巴基斯坦這個飛地的聯系,花費了大量資源,但是長期以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採取厚西巴薄東巴的政策,盡管東巴人口比西巴人口多,但中央政府長期由西巴人所把持,東巴人被視作巴基斯坦的二等公民。東巴人講孟加拉文,西巴人講烏爾都語,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卻把烏爾都語定為國語。後來東巴人抗議,政府便把孟加拉語也定為國語,但政府文件、貨幣、郵票上都沒有使用孟加拉文。政府和軍隊的許多高級職位都由西巴人擔任。在經濟上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損東肥西,在政策、投資上都向西巴傾斜,使得東西巴經濟差距越拉越大。因此,東西巴之間存在著由來已久的深刻矛盾。

1970年12月,在巴基斯坦,葉海亞·汗總統舉行了13年來的第一次大選。以謝赫·穆吉布·拉付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仰仗東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優勢,以地方自治為旗幟,主張加強省的權力,得到大多數東巴基斯坦人的擁護。在國民議會的300個一般席位中,人民聯盟獲得了160席,幾乎囊括了分給東巴的162個席位,一躍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而人民黨則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反對黨,但人民聯盟在西巴卻未能取得一個席位;同樣人民黨在東巴也未獲得一席之地。在國民議會選舉10天後舉行的省議會選舉中,人民聯盟在東巴省議會300個一般席位中獲得280席,而巴基斯坦人民黨則在西巴的旁遮普省議會180個一般席位中獲得113席。

東巴人對大選結果欣喜若狂,旁遮普人則憂心忡忡,害怕因東巴在國民議會中佔多數議席會制定出不利於他們的憲法。果然,在制定憲法時,人民聯盟要求地方自治,以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於1971年2月中旬同人民黨領袖布托會談。拉赫曼力主只給中央政府以外交、國防和發行貨幣的權力,其餘權力應該交給省政府;而布托則堅持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有收稅、外貿和接受外援的權力。由於雙方的分歧難以彌合,結果會談不歡而散。

原定國民議會於1971年3月3日召開,軍政府准備向人民代表移交權力。但3月1日葉海亞·汗總統宣布推遲國民議會的召開,這猶如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立即引來了東巴的強烈反應。數以萬計的工人、學生、專業人員舉行示威,並第一次提出「孟加拉國」獨立的口號。3月3日,東巴總罷工,工廠、機關、學校、商店紛紛關門,整個東巴陷於癱瘓。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針對葉海亞·汗總統推遲議會召開的決定,號召支持者控制中央在東巴的機構所展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東巴民怨沸騰,局勢迅速惡化。

為了挽回局勢,3月6日,葉海亞·汗總統宣布國民議會將於3月25日召開。3月7日,穆吉布·拉赫曼提出人民聯盟參加國民議會的四項條件。第一,軍政府必須立即將權力移交給選出的人民代表;第二撤消軍事管製法;第三,政府派出鎮壓群眾的軍隊撤回到他們的營房。第四,調查「對東巴群眾的屠殺」。以葉海亞·汗為首的中央政府斷然拒絕了穆吉布·拉赫曼提出的四項條件,並下令罷工工作限期復工,否則將予以嚴懲。穆吉布·拉赫曼針鋒相對,於3月15日宣布接管東巴的行政,並下達了包括停止中央政府在東巴徵收的所得稅、不再向中央政府繳納關稅和銷售稅、東巴的稅收繳入東巴政府等在內的35條指示。東巴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全面激化。

為了使巴基斯坦免於分裂的災難,3月15日,葉海亞·汗總統親臨東巴首府達卡,與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舉行秘密會談,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3月21日,人民黨領袖佐·阿·布托也飛抵達卡,參加談判。由於穆吉布·拉赫曼作為議會多數黨領袖拒絕保證邀請布托參加他的政府,葉海亞·汗也拒絕穆吉布·拉赫曼立即撤銷軍法管制的要求,秘密會談於3月22日破裂。於是葉海亞·汗總統再次宣布無限期推遲國民議會的召開。東巴與中央政府的矛盾已不可調和。

1971年3月26日,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宣布東巴為自主、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葉海亞·汗總統以東巴法律和秩序失去控制,人民聯盟分裂國家的活動必須挫敗為由,宣布人民聯盟為非法組織,予以取締,一舉逮捕了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領導人,並派軍隊到東巴進行鎮壓,造成流血事件。至此,東巴同中央政府的矛盾,由要求東巴自治,變為要求建立獨立的孟加拉國,東巴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誓不兩立,展開了殊死的斗爭。

在政府軍的鎮壓下,人民聯盟的一些骨幹分子逃往印度,於1971年4月17日在印度加爾各答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並組織逃往印巴邊境的孟加拉人,組成了有五六萬人的「孟加拉解放軍」,與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展開了武裝斗爭。

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東巴採取軍事鎮壓後,東巴的孟加拉人開始大批逃往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等地。截止1971年6月底,聚集在印巴邊境的東巴難民已達600萬左右,給印度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為了尋求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印度措「東巴難民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試探各國在巴基斯坦問題上的態度。但只有蘇聯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考慮,對印度給予公開的、明確的支持。

1971年8月8日,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突然訪問印度。8月9日,蘇聯同印度簽訂了為期20年的軍事同盟雙邊協定——《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葛羅米何還表示,如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蘇聯將在軍事上、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並牽制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援。此後,蘇印兩國領導人頻繁互訪,奔波於莫斯科和新德里之間,進行戰爭准備。蘇印同盟條約簽訂後,蘇聯加緊向印度空運武器裝備。到戰爭爆發前,印度從蘇聯獲得了250輛坦克,100輛裝甲運兵車,40門120毫米火箭炮以及「薩姆皿」地對空導彈等大量新式裝備。印度在得到蘇聯的全力支持,並通過外交試探,確信英、法、美等國至少不會軍事干涉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戰爭後,就加快了軍事部署。

1971年11月上旬,派往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控制了東巴的主要城鎮和大部分鄉村,東巴局勢略有好轉,巴基斯坦的國內動亂出現了一絲轉機。然而,印度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東巴的動亂為印度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印度早就開始進行戰爭部署。1971年2月以前,印度部署在東巴周圍的兵力只有3個旅,但到10月,印軍已逐漸增加到7個師;另外還部署了12個空軍中隊,約211架作戰飛機;海軍部署了26艘艦艇,艦載飛機33架,印軍總兵力約十六七萬人。在西巴邊境,1971年8月以後,印軍也由9個師陸續增加到13個師;部署了20多個空軍中隊,作戰飛機300餘架;海軍艦艇約20艘,印軍總兵力達30萬人。到印巴戰爭爆發前,印度陸軍的總兵力有4/5推進到印度與東西巴基斯坦的邊界地帶。

印軍在進行兵力部署的同時,還進行了以巴基斯坦為目標的軍事演習,並把大量作戰裝備和物資運往印巴邊境。印度政府還進行一系列的戰爭動員,徵召陸、海、空軍後備役人員服現役,取消軍人的一切休假,並徵用民用車輛。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稱同巴基斯坦發生戰爭是迫在眉睫和不可避免的。印度國防部長拉姆也聲言同巴基斯坦發生的任何戰爭都將在它的土地上進行。印度輿論也大肆鼓噪,為發動戰爭進行輿論准備。
以葉海亞·汗總統為首的巴基斯坦軍人政府,在東巴發生分裂活動後,一味採取軍事鎮壓手段。高壓政策不僅沒有穩定局勢,反而進一步加深了政府軍與東巴人的對立情緒,整個東巴陷入混亂和癱瘓。對東巴分裂活動的鎮壓,由於軍隊的暴行,又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葉海亞·汗政府陷於內外交困的境地。面對印度的戰爭威脅,葉海亞·汗政府把希望寄託在大國出面干預上,既不做戰爭准備,也無明確的戰略目標。戰爭爆發前,巴基斯坦在東巴的守軍有4個師共13個步兵旅和若干個炮兵旅;空軍有2個中隊,作戰飛機12架,巴軍總人數約9萬人。在西巴基斯坦,巴軍部署了12個師,20個空軍中隊,200餘架作戰飛機,20餘艘艦艇,總兵力約25萬人。由於印軍的戰略是東攻西守,因此,在東巴的巴基斯坦守軍處於明顯的劣勢。

1971年4月中旬以後,印軍不斷侵入巴基斯坦領土,襲擊巴基斯坦邊防哨所,進行戰略偵察。印度戰斗機也多次深入巴基斯坦領空,試探巴軍的反應能力並進行偵察。6月以後,雙方的小規模沖突不斷增加,戰爭氣氛日益濃厚。

11月21日,印軍在蘇聯的支持下,大舉入侵東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的當天,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11月22日,巴基斯坦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控告印軍對東巴的侵略,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則聲稱印軍是為了自衛才進入東巴的。印度政府置國際輿論的譴責於不顧,繼續擴大在東巴的戰爭行動。12月2日,印度政府宣布印度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為了支援東巴的守軍,12月3日,巴基斯坦軍隊從西巴對印軍進行了反擊。印度借機把戰爭擴大到西巴,對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領土發動了全面進攻。

第三次印巴戰爭分東西兩個戰場進行。印軍的戰略方針是東攻西守,力圖一舉拿下東巴,肢解巴基斯坦。

12月3日,印軍集中優勢兵力,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東巴發起向心攻擊。同時出動空軍接連8次空襲東巴首府達卡機場,使東巴空軍喪失了戰斗能力,印軍在東巴取得了制空權。由於東巴守軍喪失了制空權,東巴的交通樞紐、動力系統、重要軍事目標、後勤補給線及軍需倉庫等完全暴露在印軍飛機的轟炸之下,使巴軍損失慘重,陷於困境。印度海軍主力艦艇也大舉出動,襲擊東巴沿海的港口和巴海軍基地。

12月5日,進入東巴的印軍攻佔了戰略要沖婆羅門巴里亞。12月6日,印軍又佔領了錫爾赫特、庫米拉、費尼等地。同一天,印度政府宣布承認「孟加拉國」。

12月4日至7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印巴武裝沖突造成南亞次大陸的緊張局勢問題,舉行緊急會議。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104票的壓倒優勢通過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的決議。但印度拒不執行,並加緊在東巴的作戰行動。

在東巴基斯坦,巴軍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和武器裝備上處於劣勢。在戰略上,巴軍統帥尼亞茲將軍將部隊部署在邊境的前沿地區,以旅為單位,分別固守十多個孤立的地域,企圖御敵於國門之外。但當印軍改變了傳統的正面突破、齊頭並進的戰術,而採用避實就虛、多路迂迴的靈活戰術後,處於劣勢的巴軍便始終未能集中兵力主動出擊,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雖然巴軍頑強抵抗,但終於被各個擊破,首尾不能相顧。當巴軍企圖收縮兵力固守達卡時,為時已晚。12月14日,東、西、北三路印軍在達卡城下會師,達卡被包圍。

在西巴戰場上,巴軍打的也不理想。12月15日,印軍突襲西巴南部國境,佔領了納亞加爾等城市。兩國空軍相互轟炸,並發生了激烈的海戰。由於巴軍在西線不能對印軍形成強大的壓力,東巴的命運危在旦夕。

在外交戰線上,布托竭盡全力試圖使聯合國發揮作用,制止印度的侵略,挽救東巴。但由於蘇聯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堅決支持印度的侵略,與印度在外交上進行戰略配合,否決一切停火協議,為印軍在戰場上贏得時問.所以布托的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東巴淪陷。 1971年12月16日,印軍攻陷達卡,尼亞茲將軍率9萬名東巴駐軍無條件投降,成了印軍的俘虜。東巴淪陷。

同一天,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宣布西線印軍將於17日22點30分停火。17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宣布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議,並命令巴軍全線停火。
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巴基斯坦被肢解,原東巴的土地上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1971年12月21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從印度的加爾各答遷回達卡。1972年1月7日,巴基斯坦總統佐·阿·布托釋放了被前總統葉海亞·汗於1971年3月26日以「判國罪」逮捕的人民聯盟領袖穆吉布·拉赫曼。1月8日,穆吉布·拉赫曼從西巴經由德里回到達卡,就任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統。

在印巴戰爭激烈進行的時候,為了穩定民心和國內局勢,葉海亞·汗總統於1971年12月7日任命前東巴省省長、巴基斯坦民主黨主席努魯爾·阿明為政府總理,任命人民黨主席佐·阿·布托為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戰爭結束後,12月18日,擔任副總理才12天的布托又被任命為政府總理,葉海亞·汗總統企圖以此轉移人民對他領導不力導致戰敗責任的追究。但是,失去了東巴的巴基斯坦人民痛心疾首,他們再也不能容忍葉海亞·汗的軍事獨裁統治了,憤怒的群眾的抗議浪潮終於把葉海亞·汗趕下了台。1971年12月20日,葉海亞·汗被迫辭去總統兼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職務。

1971年12月21日,巴基斯坦國民議會中最大政黨人民黨領袖佐·阿·布托臨危受命,出任巴基斯坦總統兼軍法管制首席執行官,成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此後直到1977年7月5日布托總理被齊亞·哈克將軍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佐·阿·布托一直是巴基斯坦的最高統治者。布托當政期間的政治經濟改革和國內外政策,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烙印,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⑥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分別是哪些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分別有:

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協約國分別有:英國、法國、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分別有:

德國、日本、義大利。同盟陣營分別有:中華民國、蘇聯、美國、英國等。

(6)印度和哪些國家簽訂軍事同盟擴展閱讀:

第一場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⑦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原同盟國中的哪個國家加入了協約國作戰這一事件說明了什麼

義大利先是加入同盟國後來加入了協約國

協約國:英國(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其它一些殖民地)、法國、美國、俄國、義大利、比利時、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希臘、日本、中國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

--------------------------
詳細過程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之一。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為共同對抗俄、法而簽訂《德奧同盟條約》。
------------
義大利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後,於1882年加入,形成三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義大利開始時宣布中立。後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則先後加入同盟國。
------------
經過四年戰爭,同盟國逐漸不支。1918年秋,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奧匈帝國先後退出戰爭,同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與協約國簽訂《康邊停戰協定》,同盟國徹底瓦解。②泛指某一同盟條約的締約國或參加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對德、日、意軸心國作戰的國家中,蘇、美、英、法等也稱為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英、法、俄為主的帝國主義軍事同盟。19世紀80、90年代,德、奧、意三國同盟建立,德、英友好,英、意交往。法、俄為打破各自的孤立狀態而相互接近,於1893年正式簽訂秘密軍事協定,規定在遭受三國同盟進攻或威脅時互相支持。進入20世紀,因德、英矛盾發展,英、法接近,於1904年簽訂協定,就雙方瓜分非洲等殖民地的矛盾達成協定。該協定意在消解雙方矛盾,共同對德。在日、俄戰爭中俄國失敗,俄國不再成為英國主要競爭對手。1907年,締結英、俄協定,就雙方在波斯、阿富汗和西藏的殖民擴張達成妥協。至此協約國最終形成。-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義大利、羅馬尼亞、美國等24個國家先後加入協約國。
--------
十月革命後,蘇俄宣布退出。自1918年3月,協約國軍開始武裝干涉蘇俄。德國戰敗後,協約國分別於1919年春、秋和1920年4月發動三次對蘇俄的大規模武裝干涉,均被挫敗。隨著第一次大戰後世界格局的變化,協約國不復存在

⑧ 印度和越南關系怎麼樣

越南和印度的關系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在最近幾年的時間裡面有很多方面的合作,包括軍事上的很多的合作,印度向越南提供大量的軍事裝備,幫助培養越南的飛行員等等,越南給印度在南海的很多支持,幫助印度打擊中國。

對於印度和越南國防合作,我們應該重視起來。越南方面認為,印度的不結盟運動背景和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使越南可以在中國之外找到一個新的有價值的盟友。

⑨ 印軍迎來最強盟友,究竟是哪國

最近,中印雙方由於邊境問題而沖突不斷,印度強硬的態度和無禮的要求激起了國際和國內很多負面的評價。同時,我們也在思考,這是否和復雜詭譎的國際形勢有關?是否與大國競爭的拉幫結派有關?而在印度背後又存在哪些強大的力量支撐?

⑩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1.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印度和哪些國家簽訂軍事同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