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教什麼時候旺起來的

印度佛教什麼時候旺起來的

發布時間:2022-12-26 23:48:35

① 佛教起源於什麼時候

印度佛教產生並教流傳於古印度,時間上大約在公元前6~5世紀時期。創始人為悉達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為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的時候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

② 印度佛教的四個發展時期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紀——公元1世紀中葉):原始佛教時期(200年);部派佛教時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眾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紀中葉——7世紀):大乘佛教時期;
(3)後600年(公元7世紀——12世紀):密乘佛教時期。

③ 古印度的佛教在什麼的統治時期得到興盛並外傳

佛教大振興是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得到的大發展,從而奠定了傳到世界各地的堅實基礎。

④ 佛教在古印度那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歷史上,佛教大發展的時期是在印度阿育王在位的時期,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戰果晚期和秦朝所在的時間范圍
原來不信佛教的阿育王把佛教奉立為國教並組織了三藏的第三次結集。
之後派遣9隻傳法的比丘隊伍從北印度出發向四方弘法。
其中兩只到達了今天的斯里蘭卡和緬甸,成為延綿至今的上座部佛教傳承的開始。
現在通稱這條路線為南傳
不幸的是,在阿育王死後,佛教開始分裂成部派佛教,更進一步的是大乘佛教開始興起,並向北部傳播,一路從西域傳到中國
在大乘佛教的晚期一路傳播到西藏
這兩只被稱為北傳佛教

⑤ 佛教產生於古印度,請問佛教何時建立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

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拓展資料

漢族佛教傳承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⑥ 佛教產生於幾世紀到幾世紀的古印度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6)印度佛教什麼時候旺起來的擴展閱讀:

1、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2、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屬於巴利語系,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聖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故亦稱上座部佛教。

⑦ 佛教在印度是怎麼產生的其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一百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四百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三,此後約四百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四百年為大乘瑜伽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三百年為密宗盛行時期。

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爭論。這一時期,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 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范圍,日久之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⑧ 印度佛教藝術始創於哪個時代它主要經過了哪幾個王朝的發展和完善才達到了輝煌的高峰。

佛教藝術導源於印度工巧明業。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由於戒律中(沙彌十戒)有『遠離觀聽歌舞』之明文規定,故未能建立藝術發展之基礎,而僅限於佛足、金剛座、菩提樹等之雕畫,以為佛陀之象徵。約至紀元前後,大乘佛教興起之時,雕刻、建築、繪畫、工藝等藝術活動始隨印度都市工商業與部分進步派僧侶之革新精神而興起,打破以往小乘時代不敢模擬佛像之觀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養禮拜,佛教藝術乃藉造像而大興。印度佛教藝術可大別為兼具希臘、印度、大夏、安息等藝術素質之犍馱羅藝術與印度佛教藝術。

⑨ 佛教在印度發展的四個時期

文/禪暈

1、原始佛教時期2、部派佛教時期

3、大乘佛教時期4、後期佛教時期

原始佛教時期: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這個時期的佛教即稱為原始佛教時期。在釋迦牟尼傳法的50餘年裡,佛法已傳播到中印度的7個國家,范圍已超過12.95萬平方公里,如果我們考慮到釋迦牟尼及其弟子都是以步行傳法,這已是一個了不起的記錄!

部派佛教時期:

釋迦牟尼入滅後,隨著佛教向古印度各地的傳播,各地的佛教僧團紛紛興起,由於各地僧團對戒律和教義的理解各有不同,最終形成了諸多派別,隨著這些派別矛盾的激化,在釋迦牟尼入滅百年之後,佛教發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史稱「根本分裂」。在根本分裂的基礎上,佛教又發生更多小的分裂,並形成了許多部派,史稱「枝未分裂」。這些分裂從公元前4世紀一直持續到公元2世紀,這一時期的佛教就被稱為「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時期:

公元1世紀左右,在當時印度的佛教團體中,開始出現一群不急於自我解脫,而以利益眾生為宗旨的修行者,他們認為修行的目的不只是獲得自我解脫,更重要的是要救度眾生,使眾生都達到覺悟。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是大的車乘之意。

於是,他們根據《大般若經》、《維摩詰經》、《妙法蓮華經》等佛教經典來進行修持和傳教,大乘佛教自此在印度興起。所謂「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即「獲得真知、達到解脫的大的途徑與方法」。

在大乘佛教興起後,大乘修行者將以前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流派貶稱為「小乘」,意思是小的乘車工具,小的途徑與方法。

後期佛教時期:

公元7世紀中葉,印度的婆羅門教與其他宗派互相融合,誕生了一個新的宗派——印度教。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大乘佛教修行者吸收了印度教的修行方式,形成了密宗,這是印度佛教的最後一種重要形態。作為大乘佛教的一種,密宗是在師徒之間秘密傳授,具有神秘內容的特性,因而又被稱為密教,也稱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剛乘。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教什麼時候旺起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