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板塊的介紹
印度洋板塊(Indian Ocean plate)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B. 印度洋屬於哪個大洲
印度洋屬於哪個洲?
屬於印度洋板塊吧……沒有洲吧……
印度洋主要屬於哪兩個洲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 *** 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主要屬於亞洲和非洲
印度洋是順時針流還是逆時針流?還有哪些洲哪些洋?
你問的是洋流?印度洋分季節的 它是季風洋流 夏季是西南季風 所以是順時針 冬季是東北季風 所以是逆時針
洲是 大洋洲 亞洲 非洲 北美洲南美洲 歐洲 南極洲
洋是 印度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希望可以幫到你~~
印度洋上面有什麼半島屬於什麼洲它屬於什麼板塊
印度洋上面有印度半島、 *** 半島;屬於-------亞洲;它屬於-------印度洋板塊
馬爾地夫屬於哪個大洲
馬爾地夫共和國(原名馬爾地夫群島,1969年4月改為現名)位於南亞,是印度洋上一個島國,由1200餘個小珊瑚島嶼組成,其中202個島嶼有人居住。東北與斯里蘭卡相距675公里,北部與印度的米尼科伊島相距約113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小的國家。馬爾地夫南部的赤道海峽和一度半海峽為海上交通要道。馬爾地夫基於環境因素,境內無法建設鐵路,但仍設有易卜拉欣納西爾國際機場。該國雖然國土偏小,建國也不久,但有很多節日,同時該國也是個 *** 教國家。馬爾地夫亦被譽為「上帝拋灑人間的項鏈」,「印度洋上人間最後的樂園」。
由於其特色的地理環境,是全球各地熟知的一個奢侈旅遊聖地,島嶼配套完善的各種現代設施和具有原始生態環境的條件,打造了這個非常適合休閑、度假的旅遊「天堂」。有關馬爾地夫的介紹你可以看這里ec517/Maldives.aspx
C. 印度洋板塊是大洋板塊還是大陸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其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印度洋板塊現在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
D. 印度洋大部分分布於哪個半球是世界的第
從南北半球來說,印度洋大部分位於南半球;從東西半球來說印度洋位於東半球。
E. 印度洋板塊到底是大陸板塊還是大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總體應該屬於大洋板塊。
但由於其包含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澳洲大陸等陸地部分,又具有大陸板塊的性質。
F. 地球由外到內由哪些圈層構成
地球表層系統是相對於地球內圈而言的組成部分,它主要由岩土圈、大氣圈、水圈、人類圈和生物圈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而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
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
岩土圈
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是岩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1)岩漿岩 指的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
2)變質岩 這些 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會發生各種變質作用,最終形成形成變質岩.
3) 沉積岩這些 裸露在地表的岩漿岩,經過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等產物。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就形成沉積岩。
這樣,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岩,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
水圈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繫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生物圈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和;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屬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並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生變化。生物要從環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境,環境發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不斷的變化.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1)對流層 位於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2)平流層 在對流層上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
3)中間層 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4)暖層 又名電離層,暖層的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公里高度時,氣溫可達1000℃以上。本層之所以有高溫,主要是因為所有的波長小於0.175μm的太陽紫外線輻射,都被暖層氣體所吸收。暖層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氣體成分,在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下,已處於高度電離狀態,所以也把暖層稱作「電離層」。其中100~120公里間的E層和200~400公里間的F層,以及介於中間層和暖層之間,只在白天出現,高度大致為80公里的D層,電離程度都較強烈。電離層的存在,對反射無線電波具有重要意義。
5) 外層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編輯本段
主要特徵
三態轉換
由於地球距太陽遠近適中,具有適宜的溫度;其形狀大小適宜(半徑6378公里),使它表面吸引了適量的水和大氣並保持一定的壓力,造就了地表固態、液態、氣態三種形態物質共存並互相轉化的復雜形態。 固、液、氣三態相互並存、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層的突出特徵。它表現為兩個方面的機制:一是界面機制,二是異質機制。
從物理意義上看,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和傳輸,主要是通過界面來進行的;從化學意義上講,吸附作用、吸收作用也是首先通過界面來實現的。界面面積的大小與物質能量的循環、交換、傳輸的程度和復雜性是正相關的,界面的存在和表面積的擴大,促進了地球表層的物質進步和能量傳輸,而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和來自地球外部的能量不斷地促進地球三相界面總面積的擴大,彼此形成了正反饋的過程,這種相互促進不可逆轉的發展過程,造成了地球表層的高速進化。
異質機制是指氣體、液體、固體三相之間物質組成和結構功能之間明顯差異所產生的特殊效應。異質有利於調節和促進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和轉換。地表三相共存,形成了海洋、陸地、冰川、沙漠、湖泊、沼澤等大小等級不同的異質系統,從而造成了不同規模的水分、空氣循環,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運動和轉換。
地球內力
所謂地球內力是指地球的構造力,來自地球內部,在地球表層清晰明顯地表現出來,諸如火山、地震、岩漿活動、地殼隆起和沉陷等等。除火山爆發外,內力作用的限度基本上終止於地球固體表面,它造成地球表層地理位置(經度、緯度、高度)相對改變,構成地球表層固體部分的基本框架。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千姿百態的表面形態。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即指以太陽輻射為基本能源而產生的風化作用、流水作用、風蝕作用等,它通過物理化學變化、物質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極力消除內力所造成的起伏,總的作用趨勢是夷平地表,其影響深度僅限於地表以下幾米到幾十米的深度。
中介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物質、能量流所維持的一層薄薄的有機膜,它起到了太陽能與無機界之間的中介作用。正是有機界中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然後通過食物鏈的關系傳遞給食草、食肉動物,生命體死後又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通過微生物將有機體分解成無機鹽類,參加地表物質循環,供植物再吸收,轉化為新的有機體。地表中固有的氮、磷、鉀等無機元素也作為養分被植物吸收轉化為有機體。
人類活動
人類的出現使地球表層發生了質的變化,也構成了區別於其他層圈的突出特徵。人類改變大氣圈,造成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甚至控制局部環流;人類改變水循環、創造人工地形,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物界的面貌等等。現在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人類影響的禁地,人類的作用和影響在地球上已經連成一片,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智慧圈、文化圈,地球表層漸漸成了人及其生活環境相互有機聯系的新的系統。
G. 地球表面的四大圈層
地球的圈層結構可以分為地球內部圈層和地球外部圈層,地球的內部圈層可以劃分為三層,從外到里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球外部圈層也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分別是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時,我們把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層和地球內部的岩石圈一起合稱為「地球表層的四大圈層」,這四大圈層和我們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四大圈層。
地球的水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也就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極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是地球上獨有的一個圈層。大約在20億年以前,地球上就誕生了生命,最初的生命出現在海洋(水圈)里,然後經過漫長時期的進化和繁衍,形成了目前廣泛分布於大氣圈、水圈、岩石圈中的生物世界,我們稱為生物圈。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夠說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起組成了地球的生態系統,其中生物圈是四大圈層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H. 印度洋大部分位於什麼半球
如圖所示,印度洋大部分位於南半球、東半球。被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包圍。
I. 印度洋屬於哪個國家
不屬於哪個國家。
印度洋屬於公海,不屬於哪個國家,是四大洋之一,在非洲大陸東部,東南亞的西部,通過馬六甲海峽與太平洋相連,過好望角與大西洋相連,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連接。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根據NOAA數據,印度洋的面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5%,體積為264000萬立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