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很多印度士兵戴頭巾而不戴頭盔呢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頗具細節的問題,那就是在印度軍隊之中,頭盔的普及程度不如一般的現代陸軍國家,很多一線的部隊仍然使用簡單的頭巾或者軍帽代替,已經裝備的頭盔型號也非常復雜。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軍事工業落後的現實,外購武器並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這和我軍在80年代初期量產GK80頭盔前部隊不僅頭盔普及率低、型號五花八門,甚至還在使用部分二戰時期M35頭盔的情況類似。
說它獨一無二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竟然是方形的,像極了一頂帽子,然而按照印軍自己的說法,這款頭盔還是根據在克什米爾等地區長期作戰經驗研發的。不僅重量僅為1-1.3kg,而且可以有效防禦AK系步槍的7.62*39mm中間彈,但對這樣的說法很多軍事專家並不買賬,因為如此輕的重量加上違背頭盔造型傳統的設計必然會使得防護力大打折扣。而實際上,這款方形頭盔更像是為了給錫克族士兵配合頭巾所使用的,但這部分士兵似乎仍然不買賬。
『貳』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男人的傳統服裝,下半身是托蒂。它實際上是一條纏在腰部的寬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絲綢製成。它通常長3.6至4.5米,纏繞在腰部。跌落到膝蓋或腳下,有些帶有滾邊。
上身穿著「Gulda」上衣,更厚,膝蓋。頭巾的顏色不同,包裝方法也不同。拉賈斯坦的頭巾和錫克教徒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會在頭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人一般不穿襯衫,只在他們的肩膀上放一條汗巾,或者用一塊布作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們稱之為「卡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由一塊約6米長,1.1至1.3米寬的布料製成。紗麗從腰部穿,最後覆蓋在肩部或頭部。紗麗一般分為棉,絲,紗和尼龍。
印度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季,溫度可高於40°C,冬季則高於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氣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襯衫和褲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裝和褲子。
女性仍然穿著更多的紗麗,許多人已經變成了牛仔褲。但是,各地區的民族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子喜歡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錫克教女性通常穿長膝蓋的長袍和一條名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歡穿各種各樣的珠寶,如發飾,耳環,額頭,鼻子飾物,項鏈,腦飾品,腕帶,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銀或寶石產品。在某些地方,人們甚至了解服裝中的珠寶。根據傳統習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寶是履行職責的責任。女性認為珠寶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寡婦不能帶來任何珠寶。
頭盔是固定在頭部頂部和前額上的產品,帶有小鏈和小鉤。鼻子飾品大多是金銀製品,是已婚女性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用作陰險的物體。在婚禮上,新郎將新郎帶給新娘。只要她不離婚,妻子就會穿這條鏈子一輩子。印度的鄉村仍然有這種習俗。
印度服飾裹裙和搭帕的歷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裝是裹裙和裙子現代印度長襯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間,印度男女都穿著三套未經縫合的衣服,如吠陀時代,以及與巴比倫,中國,波斯和希臘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印度處於和平狀態。主要是白色棉或亞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帶,第三套裝是長棉墊。
貴族通常將膝蓋的兩端放在肩膀上,讓中間垂下以覆蓋胸部或將膝蓋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將它放在背部並用手腕抬起。但對於苦力和工匠來說,lappa更適合貼在頭上以阻擋陽光或將其捆綁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為毛巾擦汗。與此同時,女式裹裙與男士不同,從不透明的一開始,裹裙就變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個固定在前帶的中間,然後固定在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帶上。較長的裹裙覆蓋膝蓋,還有一種方法將布緊緊地包裹在臀部周圍以製作裙子。貴族婦女的膝蓋由薄布製成,頭部飾有邊緣。
同時,他們的腰帶類似於男士的款式,有時裝飾手帕貼在腰帶的一端。底部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頭巾,與現代印度底部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時會穿著像波斯士兵一樣的縫制衣服,包括袖子襯衫和腰帶,但他們仍然穿著裹裙而不是波斯褲。與此同時,印度士兵戴著頭巾,波斯士兵戴著尖頭帽子。這是印度服飾開始發展的標志。特別是在印度北部較冷的地方,波斯服裝更適合氣候和士兵的功能。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紗麗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民族服
『叄』 為什麼印度軍人從來不戴鋼盔而是只戴頭巾
現代意義上的鋼盔是法國人先發明的,但在此前就有的國家帶頭盔,但和現代意義那種頭盔並不一樣。因為現代意義上的鋼盔是半圓形的,頭盔的弧度比較大,可以讓打來的子彈或者彈片蹦飛,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保護士兵的頭部不被擊傷,甚至在有時候還能挽救士兵的命。至於有人覺得印度軍人從來不戴鋼盔而是只戴頭巾,其實這也是國人對印度的一個誤解,認為印度軍隊是沒有頭盔而是戴頭巾的,其實我們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圖片都是非典型的印度軍隊形象,因為裹頭巾是印度錫克族的形象,而印度軍隊里的成員構成也並不是只有錫克族而已。其他民族可沒有裹頭巾這個習慣,那不裹頭巾的,那就直接戴鋼盔咯。
『肆』 在說到印度軍隊時,為何許多人說他們有信仰加持
在印度的軍隊中,有大部分的士兵,都是信奉錫克教。而錫克教中有一個規定,就是男子成年以後,必須要留頭發留鬍子,還得佩戴頭巾,一直到去世為止。所以虔誠的西科教徒即使參軍了也要堅持佩戴頭巾的。
而錫克教有一個教規,就是男子成年了就必須要留頭發,留鬍子,佩戴頭巾,不能夠輕易地取下來。這種頭巾戴起來很麻煩的,往往需要用30分鍾的時間才能纏好。錫克教徒非常的虔誠,即使是參軍了,也要堅持著帶頭巾,所以軍方也就贊同了。不過要是上了戰場,頭巾就很不方便,後來印度還專門設計了一種方形的鋼盔,用來給新科教的士兵佩戴。
『伍』 為什麼印度士兵頭上都帶著頭巾卻從來不帶頭盔
這也是當地的傳統文化
『陸』 都說印度人因為熱,所以才戴頭巾,為什麼喜歡在頭上綁頭巾
許多人熱衷於去國外旅行,可以感受到其他國家的不同文化。從這里環境到風土人情。因為國度的不同,從而有一個全新的認知,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也都過不同的生活,這就是很多人偏愛出國旅行的一大原因。
印度應該是大家聽起來並不陌生的一個國家,有些人是真真正正地去過這個國家,感受到印度人平日里的生活。女孩呢可以換上當地的沙粒。而男孩們也可以嘗試著像印度人一樣包上頭巾。當然,大多數人對於印度的認知都是在一些圖片或者是網路上,印度人有著自身的特色,他們的長相很有辨識度。
而且男女的打扮都很有他們國度的特色,就算是在各種著名的影視作品中,我們都可以對他們的文化略有所知,大部分時候都可以看到印度男子會包著頭巾,但也讓人不禁好奇。就算到了炎熱的夏天,他們也必須把自己的頭部給包裹起來了,他們必須要帶著頭巾嗎?
禁止其他信仰的。而作為印度的戰斗民族,西客村始終不肯向穆斯林。表示自己的。錫克族人通過佩戴更高的途徑來體現自己的尊嚴。歷史傳統一直保留到今天。在印度的總人口中,錫克族的佔比並不高,但是在各類一舉士兵的閱兵秀中,卻能顯而易見的發現,眾多待途徑的士兵。
前面說過,錫克族是印度眾多民族中的戰斗民族。主要是由於錫克族自古承上之力戰鬥力,相比其他的印度民族高出不少。因此,錫克族男子一直以來參軍者中。最後軍方只得妥協,默默許可錫克族士兵。
『柒』 奇葩的印度士兵不戴頭盔戴頭巾,五顏六色的能防彈
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國的發展也是被世界矚目的,但是依舊有很多國家依舊戰亂,軍隊也是考驗一個國家實力的存在。部隊中的設備也是日益完善,裝備愈來愈精良,從頭到腳在保證可以打勝仗的前提下也保障了士兵的安全。可就是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寧死也不帶頭盔,那就是印度。
但是他們的所戴的頭巾也是有規定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戴的頭巾也是不同的,身份地位越高頭巾的顏色質量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只看頭巾就能分辨出這個人處於什麼地位,比如說綠色的在印度就屬於中等偏上地位的人,也有人笑稱頭巾夠厚足以抵擋住外來的子彈,根本不需要頭盔。
『捌』 全球軍隊都帶鋼盔,為什麼印度軍隊披著頭巾上戰場
因為頭巾是他們的文化傳統,軍隊里也沿用了這個文化。
『玖』 為什麼印度軍人從來不帶鋼盔而是只帶頭巾呢
鋼盔是法國人在一戰中發明的,顧名思義鋼盔是鋼做的,打仗的時候能救士兵的命。這倒不是鋼盔很厚(厚的話行軍都成累贅了),而是因為鋼盔是半圓形的,它的弧度大,可以讓打來的子彈蹦飛。
所以鋼盔在戰場上對士兵來說確實是救命寶貝,二戰的時候由於美軍士兵全部戴了鋼盔,至少減少了7萬士兵死亡。
朝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軍就是因為沒有裝備鋼盔,吃了很大苦頭。
不過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軍在之後兩山輪戰的時候,已經全部裝備了鋼盔,說明我軍還是與時俱進的。
錫克教徒當了空軍飛行員,上飛機的時候規規矩矩地戴上頭盔,顯得非常可愛。
既然英國殖民者對錫克教徒都那麼寬容,印度獨立後,政府更不能改變錫克教徒的習慣,所以錫克教徒當兵以後被允許戴頭巾。
不過印度人口13億,錫克教徒800萬,只有大約1/160。所以說即使印度軍隊的錫克教士兵都戴頭巾也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