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實行的是什麼政治制度國家性質呢
你好!
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
印度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
打字不易,採納哦!
㈡ 印度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聯邦制度國家。
印度聯邦制度是印度的國體。
印度憲法附有《聯邦職權表》《各邦職權表》《共同職權表》,分別規定聯邦國會、邦議會和兩者共同立法的許可權。
聯邦國會單獨享有97項立法權,包括國家所有重大事務,例如國防、外交、戰爭與和平、交通運輸、通訊、貨幣、外貿、外匯、銀行、保險、聯邦所屬的工礦企業和最重要的稅收等。
㈢ 印度到底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印度的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
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主要民族:
1,馬拉地族
馬拉地族,南亞印度少數民族之一。亦稱為「馬哈拉施特拉人」、「馬拉塔人」。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2,印度斯坦族
印度斯坦族,南亞印度人數最多的民族,又譯「興都斯坦人」。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㈣ 莫迪在印度獨立75周年上稱要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還需解決哪些民生問題
莫迪在印度獨立75周年上稱要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印度的很多民生問題還需要得到解決,比如印度至今為止還根據人的姓將人給分成三六九等,高種姓的人是能夠獲得非常優越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直接導致印度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而且在印度的縣城當中也很少會有公共廁所的存在,即使有的話也是男女共用,對於女性來說其實是非常不安全的事情。同時還涉及到印度的用水問題,印度很多人在用水的時候也用的是恆河的水,非常的不幹凈,這都是非常基礎的民生問題。
最後印度的民生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印度的發展,所以印度所面臨的壓力也超出了很多國家,所以印度真的想要發展的話,還是要走一條屬於印度這個國家獨有的道路。
㈤ 印度國家安全政策有哪些內容
印度的國家戰略就是重現昔日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榮光,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用尼赫魯的話說,印度要麼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此消亡所以印度的國家安全戰略就是以強大軍事力量為後盾,直接控制弱小鄰國,遏制東北部鄰國,排擠其他大國對南亞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鞏固其在南亞及印度洋的利益,積極爭當世界強國。是印度的軍事戰略目標。而其終極戰略目標則是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
㈥ 印度的國家體制是什麼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㈦ 印度有70多人遭雷擊身亡,國家誰該為他們的死負責
當地部門,因為當地部門有責任和義務保護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
㈧ 印度屬於什麼制度國家
聯邦共和制。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
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
㈨ 印度是如何推進教育公平的
在印度這樣一個文化宗教復雜、社會階層差異巨大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推進教育公平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印度一貫重視推進教育公平政策,依憲依法實施以權利為基礎的教育政策,多次修正憲法授權國家制定相關教育公平法律,法律具體規定了人民享有的教育權利和入學配額比例。
(二)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印度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在校人數近2億人,約佔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
1.增進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種姓制度是印度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政府早已明令取消。
2.關注教育落後地區。印度修訂後的教育落後地區的界定標准自2008年4月1日開始實施,在農村鄉鎮女性識字率低於30%,在城市街道女性識字率低於2001年全國人口普查的53.67%的全國平均數,有94個城市街區屬於教育落後地區,「十一五」期間優先在少數民族集中的區縣開辦新的多科技術學校。
3.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地區教育發展。東北部屬於社會經濟發展落後,人力資源開發部將總預算支助的10%用於東北部地區的教育發展,缺口部分則由東北部地區發展部管理的「中央資源保障庫」 自動補足,用以支持地區基礎能力發展項目。
4.免費午餐計劃。印度實施免費午餐計劃有著較長的歷史,早在1925年馬德拉斯市政委員會就為困難兒童提高免費午餐,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有3個邦實行免費午餐計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范圍擴到12個邦。
二、實施招生配額制度,促進高等教育公平
關注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直是印度的教育政策取向。印度在高校招生、高校教師聘用和公共部門就業方面為弱勢群體保留與其人口比例相匹配的名額,以保證弱勢群體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社會和教育地位,使他們能夠在印度主流社會中佔有應有的地位。
(一)法律規定了弱勢群體生源招生配額
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多種弱勢群體。印度主要劃定了三個類別弱勢群體: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後階層。
根據法律規定,為「其他落後階層」學生新增的27%保留名額僅適用於中央部屬高校,這些高校聚集了印度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像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院校集群、中央大學院校集群和印度管理學院院校集群都屬於中央部屬高校范圍,是印度高校招生競爭最為激烈的院校,成為印度精英教育的代名詞。
(二)實施招生名額保留政策的相關措施
印度政府歷來重視弱勢群體人民的發展和福利,專門成立了兩個部委(社會正義部和部落事務部)兩個法定國家委員會(國家表列種姓委員會和國家表列部落委員會)負責促進三個弱勢群體人民的福祉。教育部門及相關部委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積極實施大學招生名額保留政策。
在教育落後地區新建高校,擴大機會區域分布。印度有374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教育落後縣,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58%,在每個教育落後縣建立示範學位學院。
(三)實現教育公平任重道遠
政府為增加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做出了巨大努力,弱勢生源在高校在校人數中所佔比例在不斷提高。
弱勢生源所佔比例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入學率低、輟學率高和教育質量差等問題,從而導致弱勢生源整體質量偏低。因而在實際招生中,只有少部分學生利用了保留名額的機會,有很大比例的保留名額沒有用滿。這需要政府做出更大努力,普及有質量的義務教育,保證弱勢生源質量。要實現憲法承諾的「機會均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