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人滅一國:王玄策滅印度的神話是怎麼來的
唐朝貞觀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出使印度,意在宣揚我大唐國威。但是沒想到印度不知好歹,竟然意圖殺害王玄策。後來王玄策緊急跑到了吐蕃,藉助吐蕃的勢力好好的教訓了印度一番,也正是因為這個歷史上的小事情,被後來人們逐漸演化,從而形成了王玄策一人滅印度的荒唐傳說。
就這樣王玄策帶著吐蕃人馬,再次踏上了印度的領土,這一次他直接進攻阿羅那順,面對吐蕃驍勇的軍隊,阿羅那順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向王玄策低頭認錯。就這樣王玄策的故事在後來被演化成一人滅一國的神話了。
⑵ 「一人滅一國」之王玄策
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有這么一位傳奇的外交人員,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他的名字,他就是王玄策。傳說中一人滅一國的人物,在傳說中,他一個人覆滅了整個印度,具體的故事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在《新唐書》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解釋一下就是:在貞觀二十一年,也就是647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但是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爾裘那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但是王玄策自己一人脫困,然後逃離了瑪卡達。
王玄策沒有就這樣逃回大唐,而是自印度大陸北上,到了吐蕃,然後匯聚了泥婆羅、吐蕃和羌族一共8000的僱傭軍,然後對篡位者阿羅那順」統治的都城進行了反擊。沒想到結果竟然是大勝。具體的戰果如何呢?
在《舊唐書》中有一段記載「五月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以詣闕」。注意這里的「詣闕」。這意思是王玄策送到長安以詣闕的俘虜有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既然已經詣闕了,有長安那麼多人見證,這應該就不是史書的誇大了,而確實是不小的勝利。但是王玄策為什麼沒有被立傳呢?就像中國有幾個人知道朝鮮有個叫李舜臣的?但是此人在朝鮮的名聲很大,在朝鮮被譽為大英雄的人物,而且當時在中國的將領帶兵援助下,朝鮮抗擊日本最後取得了勝利,這件事在中國史書中基本就是寥寥幾筆帶過。但日本和朝鮮可是對那段歷史大書特書的,也是因為當時國家關心的重點不一樣。唐朝時,國家的關注的重心在於西域,突厥和高句麗。所以不太重視王玄策的功勞,留下的記載也不多,後世寫書也就沒有給王玄策立傳。
關於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中印度和吐蕃方面並沒有發掘出史料證明和反駁這一點。很多的傳說說的是王玄策一人覆滅了整個印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玄策消滅的並不是當時整個印度,而是印度的北部的一些城邦。但是即使如此,一個外交人員干出這么牛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估計也就此人了。
⑶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歷史故事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歷史故事:
王玄策是唐朝時期的一位外交家,去過三次印度,創造出了「一人滅一國」的神話,並著了一本書《中天竺行記》。
貞觀十七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但是,王玄策並沒有直接跑回國,而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王玄策和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很是成功地「說服」了對方,借給他了7000騎兵。於是,王玄策帶著這些騎兵殺回了印度,打敗了有著3萬兵力的阿爾裘那。
最終,因為王玄策的這場戰爭,不僅讓印度恢復了往日的和平,還讓王玄策在歷史上留下了「一人滅一國」的「神話」。
⑷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事跡是真實的嗎
在電影《功夫瑜伽》中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號稱「一人滅一國」的王玄策。
王玄策是唐代外交官,他奉李世民之命出使天竺諸國,但個別國家對唐朝並不友好,王玄策便借兵滅了這些國家。
那麼,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事跡是真實的嗎?
今天我們就講講王玄策的故事。
王玄策本是唐代一個基層幹部,任黃水縣令,後調入唐政府外交部擔任外交官。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王玄策出使印度瑪卡達國。
古印度又稱「天竺」,當時天竺由很多小國組成,瑪卡達國國王西拉迪提亞與唐朝關系很好。但是,當王玄策到達瑪卡達國的時候卻發現西拉迪提亞國王已經死了,一個叫阿爾裘那的大臣篡奪了王位,此人是個「唐黑」,不依附唐朝,將王玄策率領的使團抓捕扣押。
王玄策越獄逃走,開始了一段傳奇之戰!
王玄策逃走以後,立刻前往尼泊爾,借騎兵七千,然後回師進攻阿爾裘那,一戰之下敗敵三萬,殺三千,落後溺斃萬余,俘虜萬余,並生擒阿爾裘那,使得瑪卡達國歸於和平。
王玄策回到唐朝後,獲得了李世民的褒獎,並於次年再次奉命出使天竺。
這一次,王玄策達到天竺後,發現北印度最有實力的君主戒日王病故,北印度陷入了動亂,一個叫阿祖那的君主作亂,不僅迫害當地百姓,還襲擊王玄策的使團並將王玄策囚禁。
王玄策再次逃出監獄,並再次去尼泊爾和吐蕃請求救兵。這一次王玄策得到八千多兵馬,他率領部隊回到北印度,與阿祖那作戰。
這一次,王玄策滅敵數萬,斬首數千,大破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
王玄策率領部隊一路所向披靡,殺得天竺諸國大敗,所謂「一人滅一國」固然有些誇張,但王玄策孤身出使異國,能有這樣的戰績可可以算是一段傳奇了。
王玄策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唐朝的國力所致。
王玄策去尼泊爾搬救兵,之所以能順利獲得七千精銳騎兵,是因為尼泊爾當時是吐蕃的屬國,而吐蕃之主松贊干布當時與唐朝關系很好,王玄策是以「王中王」的身份前往尼泊爾「命令」其出兵的。
所以說,王玄策作為外交官「一人滅一國」與其說是他個人能力超群,不如說是唐朝中國強盛,因此才會有這么多的人願意幫助王玄策。
⑸ 王玄策是怎麼做到一人滅掉整個印度的
王玄策確實滅掉了一個國家,但是並不是滅掉了整個印度。當時的印度已經分裂了,他滅掉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國罷了。不過也畢竟是一個人在異國借兵滅國,也是一件非常厲害的事了。
此時的王玄策在眾人的幫助下,成功逃了出來。逃走的王玄策並沒有著急回到大唐,而是選擇一路北上,單槍匹馬到了尼泊爾。與尼泊爾國王進行談判借兵,憑借大唐的國威和王玄策的個人魅力,尼泊爾國王借給他7000尼泊爾騎兵。最終,王玄策帶領這7000騎兵將三萬阿爾裘那軍隊打的落花流水,並且生擒阿爾裘那將他帶回大唐長安處置。
這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之事,並不是整個印度,只是其中的一個國家,
⑹ 揭秘:唐朝名將王玄策是如何滅了全印度
王玄策曾經在印度打了場打勝仗,那麼有人會問了,王玄策滅了全印度嗎?沒有的,這是誇張了。王玄策曾經「一人滅一國」,然而當時的印度有著許多王國,因此王玄策並沒有滅了全印度。王玄策的事跡也主要記載在王玄策自己寫的《中天竺國行記》中,講的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一些事,但也因年代久遠遺失了大多數。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的時候只是一名普通的副使,當時出使的主要官員是朝散大夫、上護軍李義表,出使的是摩伽陀國。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時候已經是主要官員了,當時的職位是右率府長史,也就是在第二次出使的過程中,王玄策完成了「一人滅一國」這般不可思議的壯舉。
當王玄策到達印度瑪卡達國的時候,發現本來與唐朝交好的西拉迪提亞國王已經去世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篡位的大臣阿爾裘那。阿爾裘那把這些唐朝來的使者全部關了起來,誰知道被王玄策逃了出來,一路逃到尼泊爾,更是向尼泊爾王國的國王借了七千起兵,一下子將高自己四倍兵力的阿爾裘那陣營打得落花流水,維護了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便帶著俘虜阿爾裘那回國了。因此,王玄策並沒有滅了全印度,而是滅了一個國家。
⑺ 王玄策滅的到底是哪個國家最好是詳細一點。
印度
王玄策可說是個相當特異的人物,他所驅策的戰場並非中國本土,而是在遙遠的印度。公元647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有友好關系之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一個叫做阿爾裘那的人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了瑪卡達。
王玄策這樣就逃回了大唐嗎?沒有,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兒,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了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在是不容易。這個難度比常惠(經營了至少十年而且軍力占優)用異國軍隊攻匈奴還難。
王玄策在俘虜了阿爾裘那、恢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在俘虜提拉布陣提王阿爾裘那後,於六四八年將之獻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紀大英帝國的將軍的話,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獄一事要求賠償,加上其恢復和平的大功,要將瑪卡達國當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麼說,王玄策的功績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羅伯特·克萊武匹敵,而他更是對領土及權利的慾望無緣,到底這是個人的資質呢?還是兩人所屬文明的價值觀不同?[2]
他乃是在印度這樣的異國中,率領著尼泊爾異國的軍隊,與象之大軍作戰而獲得勝利的人。讓這個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歡迎。這個人其實曾經三度前往印度,最初並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了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去做什麼呢?其實他是去寺廟中參拜。是個立下了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中華的智慧與謙讓表現的淋漓盡致,太讓人佩服了!
⑻ 唐朝名將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輝煌事跡
王玄策是唐朝太宗年間著名的官員,也是一名著名的外交官,他有著「一人滅一國」的彪悍戰績,但是史書中對於王玄策這個人的前半生記述並不多,而因為其淡泊名利,屬於立下天大功勞之後揮揮手便離開的人,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作為,因此他的事跡除了出使印度之外便沒有其他記載了。
王玄策滅了全印度嗎
王玄策曾經在印度打了場打勝仗,那麼有人會問了,王玄策滅了全印度嗎?沒有的,這是誇張了。王玄策曾經「一人滅一國」,然而當時的印度有著許多王國,因此王玄策並沒有滅了全印度。王玄策的事跡也主要記載在王玄策自己寫的《中天竺國行記》中,講的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一些事,但也因年代久遠遺失了大多數。
王玄策的畫像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的時候只是一名普通的副使,當時出使的主要官員是朝散大夫、上護軍李義表,出使的是摩伽陀國。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時候已經是主要官員了,當時的職位是右率府長史,也就是在第二次出使的過程中,王玄策完成了「一人滅一國」這般不可思議的壯舉。
當王玄策到達印度瑪卡達國的時候,發現本來與唐朝交好的西拉迪提亞國王已經去世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篡位的大臣阿爾裘那。阿爾裘那把這些唐朝來的使者全部關了起來,誰知道被王玄策逃了出來,一路逃到尼泊爾,更是向尼泊爾王國的國王借了七千起兵,一下子將高自己四倍兵力的阿爾裘那陣營打得落花流水,維護了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便帶著俘虜阿爾裘那回國了。因此,王玄策並沒有滅了全印度,而是滅了一個國家。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王玄策滅的這個國家是在印度。那是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派了王玄策去印度的瑪卡達國進行友好訪問,等到王玄策經歷千難萬險好不容易到達了印度瑪卡達國,卻發現本來與唐朝友好的國王西拉迪提亞已經去世了,取而代之的是當朝篡位的權臣阿爾裘那。當時的印度除了瑪卡達國之外,還有許多國家也都陷入了戰亂之中,王玄策等人還收到了阿爾裘那的襲擊,之後更是被關押進了牢獄之中。
王玄策的畫像
後來眾人幫助王玄策逃脫了逃獄,逃離了瑪卡達,但是王玄策卻沒有回唐朝。他在這個地方受了辱,便要把這恥辱留在這里,絕不帶回國家去。王玄策單槍匹馬去往了尼泊爾王國,並且成功說服了尼泊爾王借兵給自己。於是王玄策便憑借著尼泊爾國王借給自己的七千尼泊爾騎兵,將有著大象部隊的三萬阿爾裘那軍打得落花流水,生擒了阿爾裘那。
王玄策的這場戰斗發生在異國他鄉,甚至連軍隊都是別的國家的,而且還是以少於敵方四倍的兵力以少勝多,「用兵如神」一詞完全可以用在王玄策的身上。
⑼ 玄奘從天竺取經剛回來,哪一牛人就把印度給滅了
有些事,就是這么巧合;歷史上唐僧曾於公元627年向上提出過申請,希望能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這唐僧也是膽大包天,第二年的時候,竟然獨自一人偷渡過關,經由西域到中亞後再向南迂迴到了天竺,總行程達13800餘里。
現實與小說就是這么奇怪,在小說中,天竺是大唐所嚮往的地方,唐太宗還認唐僧為御弟;結果在現實中,唐僧卻是偷渡去了天竺,回國後卻屢屢遭到唐太宗威逼還俗當官;而天竺佛國也在數年後也被一個唐朝的外交官給滅國了,可惜的是這個外交官的壯舉,在歷史上名氣反不如唐僧西天取經……
⑽ 「一人滅一國」的大唐奇人王玄策是怎樣滅掉古印度的
我國古代有一段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這段傳奇的創造者叫王玄策。王玄策:一個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個在歷史書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姓名:王玄策 籍貫:河南洛陽人 業績:一人滅一國 職業:三任大唐駐印度大使,後因業績突出授散朝大夫 大唐周邊蔥嶺南有國名叫天竺,現在改叫印度,其國民我們親切的稱之為阿三,時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塊。姑且分別叫東、西、南、北、中印度吧。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了印度半島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我想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別忘了,那時候沒衛星,也沒手機,沒通訊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於是照常上路。路線我覺得是從西安-》新疆-》中亞-》印度-》吐蕃。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於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 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後。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准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殺印度兵數萬,俘虜數萬,憑借借來的幾千雜牌軍就平定了印度,這個英雄就是王玄策,一個非軍事專業出身的使節,一個在國外毫無根基的外交官,居然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實在是世界軍事歷史上不二的奇跡。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就這樣被一個中國外交官在戰場上輕松搞定,真是愧對「文明古國」的稱號啊。只可惜當時的中國對印度知之甚少,在中國人眼裡那隻不過是一個化外蠻邦而已,而近代因為「中印友好」的緣故,對這段歷史教科書上也避之不提,所以王大英雄的名字沒人知道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