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印度的村落是怎樣現象
古代印度的村落,即村社,大者上千家,小者幾十戶。村社有自己的管理機構和公務員,村長由國王任命。村落周圍有土牆或籬笆。圍子外面是村社的耕地,分配各家使用。主要農作物有稻、大麥、小麥、豆類、棉花、甘蔗和胡麻等。耕地以外是公共牧場。兩村交界處有一片叢林地帶。這是獵人活動的場所,樵夫也常到這里砍柴。村社與村社之間彼此很少往來,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天地。每個村社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各有自己的手工業,如紡織、冶鐵、制陶等。由於農村經濟的獨立性,同城市幾乎沒有什麼聯系。
村社農民對土地的關系,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不相同的。在一些發展比較緩慢的地區,土地歸公社集體所有,分配各家使用。各家份地之間有公用的灌溉溝渠。份地面積通常不大,大體只夠一家耕種。有些少數地區還存在集體耕種、平均分配的氏族公社。但是,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出現了私人佔有土地,如《政事論》中曾記載關於土地買賣的一些規定。歷史文獻還提到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例如在《佛本生經》中提到有一個婆羅門擁有一千迦梨沙(一迦梨沙近似一英畝)的稻田。在田莊里勞動的,一半是奴僕,一半是僱工。廣大農村的村社成員是奴隸主階級主要剝削對象。國家對村社實行沉重的剝削,通常是徵收收成的1/6,有時則加重為1/4。國王把剝削來的財富,一方面以俸祿、賞賜等形式分給奴隸主階級,另一方面用以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保護整個奴隸主階級利益。
❷ 印度農業特點是什麼
印度農業特點是:
1、印度農業生產結構的特點
印度的農業生產結構特點:一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二是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惰性」,長久以來印度的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2、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特點: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
(2)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一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3)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擴大
印度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以及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其中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的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相對較低。
❸ 印度最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什麼,它發展
印度的恆河中下游平原生產水稻
德干高原的西北部為棉花主要產地
東北部產黃麻.
農業地域類型也要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分類呀.
按生產對象分類:水稻種植業
按投入多少分類:密集農業
按產品用途分:自己農業.
❹ 印度發展水稻種植業的自然條件是什麼
1.熱量資源豐富,大部分國土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光照充足,氣候溫暖;
2.土地肥沃,耕地遼闊;
3.水資源豐富,有足夠的水源供稻田灌溉。
❺ 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 竟然是6000多年前
這個季節正是農忙時期,很多農民都開始忙著種水稻撒秧苗,沒錯水稻能帶給我們糧食,可是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是在什麼時候嗎?下面我為你盤點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1996年,在中國最早的古城——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約6000多年。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終身教授奧佛等國際權威考古專家認為,以澧陽平原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地區,是世界水稻的起源與傳播中心之一,水稻起源之謎,已基本破解。
稻種起源及傳播
起初,大家以為水稻起源於印度
1973年 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穀比印度的稻作歷史早了3000年;
1988年 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大量摻雜在陶片里的稻殼,距今約9000年,將世界稻作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3年 湖南道縣玉蟾岩發現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18000年;
1995年 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出土了近萬粒炭化水稻,距今8000多年;
1996年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約6000多年;
2006年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發現了大量炭化谷糠和完整的灌溉系統。
現在,他們證明:湖南澧陽平原是世界水稻的起源與傳播中心之一
澧陽平原稻作文明傳播八大路線
第一條路線:距今約7000年,經長江中游越過南嶺,抵珠江三角洲,以深圳大鵬灣的咸頭嶺遺址為代表
第二條路線:距今約7000多年,經長江中游至下游,代表性遺址為浙江蕭山的跨湖橋
第三條路線:距今約6000年,由珠江三角洲進入中國台灣海峽,以金門島富國墩遺址為代表
第四條路線:距今約5000到6000年,遍及中國台灣,以大坑文化為代表
第五條路線:距今約4000年,到菲律賓東南亞地區,南中國渤海邊,代表為泰國 NongNor遺址及Khok phonom Di遺址
第六條路線:距今約3400至2800年,傳播至波利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島嶼
第七條路線:距今約1200多年,越太平洋往東,至復活節島
第八條路線:距今約500年,向西,約印度洋,到達馬達加斯加
❻ 真實的印度農村生活是什麼樣的
印度的農村生活方式也比較落後,在農村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們的種姓制度,對他們影響有多大。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印度男女不平等確實非常嚴重。並且很多地方都會非常落後,當然最讓我們奇特的還是牛糞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牛糞算是印度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物品。印度農村很多人依然還習慣用牛糞來做飯。牛糞是印度非常重要的一種燃料,並且印度農村現在很多生活還是非常的艱難。特別是在印度的種姓制度影響下,很多生活在農村的人都是低種姓的人。低種性的人在印度是很難接受到高等教育。
❼ 印度農業形式是什麼樣的
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情況,也近似於美國。大地主有大量土地,平民有少量土地。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2、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❽ 地理題目.關於印度的農業.
A項:德干高原地處季風區,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並不少,故A錯
B項:甘蔗的種植緯度大部分在南北緯度的20℃等溫線和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亞熱帶.熱帶,而印度國土的緯度大部分在北緯40°以北,故B錯
D項:恆河平原地面平坦,水網稠密,土壤肥沃,但人口眾多,恆河三角洲共供養著超過3億的人口,而住在恆河盆地的人口大約有4億,且城市化程度高,有德里、加爾各答、勒克瑙、瓦拉納西、巴特那(印度)和達卡(孟加拉國)等大城市,不適宜種植水稻,水稻分布少,故D錯
❾ 印度是世界上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國家,主要集中分布在什麼平原地區
印度是世界上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國家,主要集中分布在恆河平原地區。
恆河平原平坦廣闊,沖積層達300米,沿岸平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城市遍布。西南季風為農作物帶來了充足的雨水,使得這一地區較少出現乾旱,同時喜馬拉雅山脈為這一地區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比較適合種植水稻。
恆河平原地圖
❿ 印度農村是用什麼耕地的
說到印度,我們都知道是南亞最大經濟體,雖然它的經濟體量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人口眾多,但是人均的地區生產總值可以說少的可憐,對於印度農村用什麼耕地,也只不過是對其經濟的一個折射和說明。
所以說,對於這種二牛抬杠的傳統耕作模式,我們也不能完全的否定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去深入的探討和考慮。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理性的看待,才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