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如何祭祀

古印度如何祭祀

發布時間:2022-12-28 09:26:12

⑴ 古印度的文化如何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古代印度實行嚴厲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樸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⑵ 古印度的祭祀門有什麼特殊的地位

祭司們在從事祭祀活動中,是要收取酬金的,婆羅門教義規定了每一件祭祀活動所需的具體報酬。用現代人的理解就應是勞動所得,明碼標價,雖然它是宗教的,但也擺脫不了經濟規律的制約。另外,如果獻祭者對聘請的祭司所付的報酬不恰當,祭司可按規定暗中給予獻祭者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果得不到報酬,情況就會更為嚴重,這時祭司就拒絕念咒。而且,祭司的所得必須在祭祀活動開始之前。每一種姓的人舉行祭祀都要有祭司的某種幫助,因而,從事祭祀活動的人成為一種專門職業和特殊階級,獨特的宗教信仰和復雜的禮儀程序就成了婆羅門祭司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⑶ 古印度的宗教都有哪些祭祀活動都有哪些參與者

印度的宗教祭祀活動很多,有的規模相當大。如馬祭,參加者有國王、王族成員、官吏、士兵、祭司等。祭司有勸請者、詠歌者、行祭者和祈禱者。他們各有三名助手。詠歌者在祭祀時,專司演唱娑摩歌之責。此外,還有大批歌舞演員和鼓樂手參加,氣氛十分熱烈。

⑷ 古印度四個種姓是怎樣劃分的

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等的種姓,而婆羅門主要負責祭司事宜,這表明祭司活動對雅利安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且祭司階層在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婆羅門特殊的社會地位我們在吠陀文獻《梨俱吠陀》中也能明顯地感受到,因為那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擔任任何職能。

在古印度人看來,婆羅門祭司掌管著祭祀大禮,是人與神溝通的中介,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具有神的意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古印度社會,婆羅門精通各種知識經典,其職責是教授人們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施禮行政和教育等。由此,創造和傳習文化知識都脫離不了婆羅門的領導,自然而然,婆羅門一開始就享有最崇高的社會地位。

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種姓是剎帝利,它主要由王族和武士階層演變而來。剎帝利掌握了一部分政治、經濟和軍事實權,且隨著權力的增長,他們也越來越不滿足於屈居於婆羅門之下並時時向婆羅門的無上地位進行挑戰。到了吠陀時代的後期,剎帝利的權威已經超過了婆羅門,吠陀文獻已公開聲稱,剎帝利是最高貴的,僧侶也只不過是國王的侍從。

第三種姓是吠舍,他們是農工商庶民組成的階層,社會地位遠低於兩個高級種姓,而略高於首陀羅種姓。在古印度吠舍被認為是不潔者,凡是手工木匠接觸過的東西會使祭典不潔,獻神的祭品他們是不準接觸的。吠舍往往同首陀羅結合成一個團體,共同抵制來自婆羅門和剎帝利的剝削壓迫。

最低等的第四種姓被稱為首陀羅,意為不可接觸者,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首陀羅的社會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他們是奴隸種姓。首陀羅主要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組成,隨著雅利安人的不斷爭戰,首陀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

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旦確立,就是世襲相傳而不能更改的。種性制度不僅與社會地位有關,而且與經濟狀況、政治權利息息相關,所以說它不僅是階級制度,而且還明顯具有種族隔離的意味。

由於嚴格的種姓制度的隔離,古印度社會中存在許許多多禁忌,這些禁忌是包括婆羅門在內所有的人們都不敢僭越的。如婆羅門所做的食品其他種姓的人都可以吃,但首陀羅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不能吃。各種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們認為水井會被其他種姓污染。如果首陀羅犯了禁,可能會被痛打或處死,而婆羅門犯了禁也不會好過。在《佛本生經》。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青的婆羅門外出學習,他整整一天糧水未進,又累又餓。後來遇到了一個首陀羅,後者看到他飢餓的樣子,由於好心便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了飢餓的婆羅門年輕人。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已餓得幾乎連思考的氣力都沒有了,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進了肚子里。吃完後,這個婆羅門才想起該問清楚施捨者的身份,那位首陀羅如實相告。一時婆羅門青年只覺如睛天霹靂,他翻腸倒胃地把剛吃進去東西吐光,仍覺自己骯臟不堪,最後直到把鮮血也吐了出來。他悲不自禁,獨自走進密林深處,不再見任何人,不吃不喝,直至悲傷地死去。

在通婚方面,只許在同種姓內部之間通婚;一般還允許「順婚」,即高級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級種姓的女子,但禁止「逆婚」,如果堅持,高級種姓的人會被開除出種姓之外,連最低等的種姓也不會接受她。

不同種姓有不同的權利地位,這對於古印度社會來說再正常不過。顯然,婆羅門權位最高,享有種種特權,其中「戴沃錫風俗」就是典型的婆羅門特權的例子,它起源於原始雅利安人以妻待客的習俗。在《訶利世系》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雅萬國王曾把回家途中的伽爾劫大仙(雅度族人的老師)引到自己宮中做客,並派自己的妻子「款待」大仙,並留宿宮中。一夜風流後的大仙與國王妻子的結晶,就是後來稱雄一時的迦爾雅萬。「戴沃錫風俗」雖然說是雅利安人遺留下的野蠻文明的一部分,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高貴血統人的特權,就連集權力於一身的國王也擺脫不了它的禁錮,更何況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民呢?

種姓制度非常強調婦女貞節,然而,婆羅門在強化種姓制度的另一面,卻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錫陋俗。它打著為女神服務的旗號,實際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買進寺廟後供婆羅門祭司蹂躪,使他們聲稱的寺院變成了比妓院還骯臟的地方。

在種姓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古印度,一個人的職業也是與其種姓相應是固定世襲的。古印度人相信祭祀是與神靈的對話,是萬能的,所以凡同宗教有關的職業都是神聖高貴的,這樣的職業只有婆羅門的人才能勝任,並世代相傳。凡是那些「骯臟」的工作都應由下賤的人來完成,故低種姓的人只能世代從事掃地、洗衣織染之類的工作。為了維護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利益,高級種姓極力限制和反對各種姓的人改行從事別的種姓的職業。

印度的種姓制度發端於吠陀時代,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極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卻持續了數千年之久,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只能驚嘆於宗教對整個印度社會及印度人民的影響是如此之深,相對於種姓制度,也許就與婆羅門教的宗教影響,及其相應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有密切的關聯。

⑸ 古印度敬牛之謎:印度人為什麼拜牛

世界各地的原始迷信宗教有非洲土人的巫術、美洲大陸印第安人的巫術、古埃及法老王的咒術、東南亞一帶的巫術貢頭、中國的巫術、印度婆羅門的巫術、波斯的拜火巫術,等等,這些宗教信仰非常神秘,許多習俗常常令人疑惑不解。其中,印度婆羅門教中有一支被稱為“黑教”的教派,這個教派的敬牛爿俗就頗為有趣。

但這時,希伯來人又開始圍著“金牛”頂禮膜拜,先知摩西因此而遷怒予希伯來人。實際上,拜“牛神”的信仰,非洲的土人與美洲印第安人都存在。他們常常是一大群人圍在“牛神”的周圍狂歡跳舞。他們認為如果跳劉接近瘋狂的狀態,人與靈就會彼此接近,恍如乩童的意象就會產生。這種拜“牛神”的原始宗教場面,同樣會讓人產生神秘的感覺。

⑹ 古印度人對「毀滅之神」濕婆的祭祀方式有哪幾種

古印度人對「毀滅之神」濕婆的祭祀方式有兩種:一是用自虐的苦行辦法;二是用血祭的辦法,他們以此種辦法來表達對濕婆的崇拜之情。

⑺ 古印度的婆羅門貴族們的日常生活,包括貴族們要學些什麼東西,比如樂器、天文地理等。

昨天剛剛學習了《外國教育史》(吳式穎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第四節專門講了婆羅門時期的教育。
婆羅門教崇拜的方式主要是祭祀,供品有糧食、奶、肉等,最上等的供品是用山果釀成的酒。婆羅門貴族是高級僧人,生活富足。在種姓制度中地位最高。
當時教育事業掌握在婆羅門手中,婆羅門在社會等級中地位最高,婆羅門掌握宗教大全,當時教育是神學的附庸,婆羅門所享受的教育是最高級的,主要是學習《吠陀》(雅利安人用梵文寫成的記載印度公元前2000年前後歷史的古籍,為教育提供了主導思想)。《吠陀》,意為知識和學問,共有四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古。
後來婆羅門又被稱為了「古儒」。教育的內容又增加六科:語音學、韻律學、文法學、子源學、天文學、祭禮。內容以神學為核心涉及了較為廣泛的知識領域。

⑻ 古印度佛教有哪壹些神祇 古印度的佛教諸神介紹

印度佛教中的護法諸神,被稱為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又叫「八部眾」,是印度佛教八類天神。 天眾(天王)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龍王)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一.夜叉: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溼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往往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二.阿修羅: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三.蘇摩: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四.帝釋天:帝釋原為古印度吠陀神話中的一位大神。 吠陀神話是印度上古神話,主要保存於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帝釋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 帝釋天當上欲界忉利天眾神之王,王宮的裝置自然極其富麗堂皇,身邊的侍女也多不勝數。帝釋天是天上和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假如天神違犯天規,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就會去除暴安良。在佛教神話中,帝釋天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國寺廟里,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五.緊那羅: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六.吉祥天: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七.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八.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四位在天王殿中體驗供奉。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九.羅剎:是印度梵文的音譯,意思被翻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⑼ 古印度的文化傳統

古代印度實行嚴厲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古代印度時期,因為當時印度是奴隸制社會,共有四個階級,分別是:
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
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
吠舍(平民,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
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為僱工,甚至淪為奴隸)
這是因為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各族間不可通婚,下一等級的人不允許從事上一等級從事的職業。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被視為古印度文明的象徵,正如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古巴比倫文明的象徵。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 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著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餘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古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斗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斗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丑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里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網路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葯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障、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葯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⑽ 古印度宗教文化有哪些

古印度人重視人類精神的價值取向,崇尚簡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大自然的親近和熱愛,這構成了印度人所理解的今生與來世的獨特的世界觀。為了祈福和實現人生的美好境界,古印度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發展成了三大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並因此影響到古印度人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菩提樹和生殖女神的崇拜

宗教起源於對自然和世界的敬畏。在古印度,最早的信仰就是對自然的圖騰崇拜。而對植物和生殖女神的崇拜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內容。

在植物中,菩提樹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菩提樹成為印度宗教信仰中最聖潔的象徵,在菩提樹下組織祭祀活動幾乎成為印度宗教活動的慣例。為什麼菩提樹獲得印度人如此高的敬仰和崇拜呢?據學者分析,可能是這么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印度人看來,樹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因為樹木是能夠給人左:奧地利出土的溫林多夫維納斯

中:早期地母神

右:印度河女神類提供避難和吸取營養的場所,是為動物提供自然生長的地方,而動物又給人們帶來豐富的食物,因此樹不愧得此殊榮;二是菩提樹生命旺盛,常把根盤到舊建築、大石塊下,或盤在另一種樹的樹幹上後漸漸將大石塊或大樹吞噬,以此讓最初的幼苗紮根成長。古印度人觀察到這一現象,特別敬畏菩提樹旺盛的生命力量。如此一來菩提樹便經常出現在印度神話中,成為豐收、保護和死亡的象徵物。

早期印度人還將生殖崇拜作為信仰的重要內容。祈求豐產、繁榮是人類的共同願望,而生殖崇拜也就成了人類信仰的一個重要內容。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主要表現為對生殖女神和母親女神的崇拜。所以當我們走進古印度文化藝術的殿堂,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生殖女神和母親女神鵰像,這些雕像都有突出的乳房和臀部,突出反映了古印度人的生殖信仰。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如何祭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