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教育方法是什麼

印度教育方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28 15:22:03

㈠ 古儒學校是印度的什麼教育形式

古儒學校是印度的婆羅門家庭教育形式。

古儒學校出現於公元前8世紀左右,相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學校,它的出現時間算是比較晚的。古儒學校的創辦者是印度當時社會中被稱為「古儒」階層的人物。

這里所謂的「古儒」是指當時對於婆羅門教的經典教義——《吠陀》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並且願意致力於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古儒學校設立在「古儒」們的家裡,因此,一般的勞動者或者貧寒人家的子弟是沒有機會參與其中接受教育的。

古儒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語音學、韻律學、語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祀等「六科」,它們是學習吠陀經典的基本訓練內容。

簡介:

公元前8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在古代印度出現的一種辦在家庭中的婆羅門學校,通稱「古儒學校」。

在此類學校中,教師被稱為「古儒」,均系婆羅門種姓;兒童入學須經古儒考驗;他們聲稱不收學費,實則接受家長的贈禮;兒童入學後即遷入古儒家中,學習年限為12年。

學習內容主要為《吠陀》經;師嚴而道尊,採用體罰或恩威並重的方法;利用年長的兒童充當助手協助教師把知識傳給一般兒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網路知道

㈡ 古印度的教育活動主要是

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
《吠陀》是婆羅門教的經典,而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天然的統.治者之一,所以是古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

㈢ 印度的教育體制誰能幫我介紹一下

印度教育體制及設置介紹

在印度,綜合大學由中央政府或各邦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而其他院校則由各邦政府或私人團體建立。所有院校都附屬於特定的綜合大學。
大學類別
中央和各邦綜合性大學:中央大學直接由印度中央政府人力資源部所建,邦大學則由各邦政府所建。
私立大學:享受同大學一樣的學術地位,如德干研究生學院、浦那研究院、孟買的塔塔社會科學研究院、班加羅爾印度科學研究院等。
國家重點研究院:為大學一級的研究院,由國會法案規定並由中央政府出資建立,包括印度技術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度醫科學院等。
多數大學都是附屬性大學,獨立管理入學標准、課程設置、考試以及學位頒發等。大學設立獨立的研究生院,進行各領域的科研。研究生院和本科院由所屬該大學的院校分開設立。
院校的類別
印度的大專院校分為四個類別。該類別的劃分按提供的課程(專門院校/職業技術)、所屬性質(私立/公立)、與大學的關系(附屬/大學分校)。
大學院校:該院校由所屬大學管理,大多位於該大學校園內。
政府院校:政府院校數量少,僅占總數的15-20%,由各邦政府管理,如其他院校一樣,政府院校有其所附屬的大學進行考試,安排課程並頒發學位。
專門院校:專門院校大多為醫學、工程和管理類院校,也有少數其他專業的專門院校,由政府或私人組建和管理。
私立院校:70%的私立院校由私人基金或團體組建,但管理由所附屬的大學負責監督。雖然最初組建時為私人發起,但邦政府也資助這些私立院校。
高等教育設置
高等教育(完成12年學業後)時間一般為3年,面向文理科學士學位,而工程和醫學等專業課程則需4-5年的時間。碩士為2年,博士最少為3年以上。
高等教育課程(印度大學提供以下專業的課程):
工程和技術、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
醫學、牙科、護理、葯理和醫療輔助
農業科學、獸醫科學、奶業技術和漁業
藝術、繪畫、人文、社會科學、商業、科學和管理
酒店管理及服務、旅遊
時裝設計和技術
課程分為中專畢業證課程、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課程
遠程教育:在印度有66個遠程教育部門分布於66個大學,此外有11所開放式大學也提供遠程教育。位於新德里的印度甘地國家開放大學(Indi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是世界上大型的開放式大學之一,為世界上100多萬的學生提供服務。
職業教育:印度有1500個職業證書教育學校,涉及農業、貿易、商業、健康、醫療輔助、家政科學、人文以及工程貿易。
學位和課程
本科:本科課程學制一般為3年,面向學士學位,各大學設有文科、理科、工商等學士學位。而專門課程的學位如工程、醫學、牙科和葯學需要4至5年半的時間。工程學科大多為4年,而醫學學科為5年半。
碩士:碩士研究生文科、理科、工程和醫學等學科通常為2年制,畢業時頒發碩士學位。有的大學和高等院校提供短期的畢業證和證書課程,如工程、農業科學和計算機技術。而學習時間也因學校不同而不同。
博士:只有綜合大學的院校設立博士課程,課程涉及特定方向的研究工作,提交博士論文通過口試。順利通過博士課程的學習後授予博士學位。

㈣ 印度的婆羅門教育教學方式是導生制還是導師制《外國教育史教程》兩個都有說,是不是書寫錯了

導生制,種姓制度在印度早已被廢除了

㈤ 你知道印度這個國家的教育現狀如何么

教育一直都是各個國家看重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明白教育興國,教育強國。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有些教育措施實行起來也會比較難。中國的教育模式,大家都清清楚楚,畢竟都是經歷過教育的。但是,我想說的並不是中國的教育,而是印度的教育,現在印度這個國家的教育現狀是怎樣的?

雖然印度的教育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很多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特別是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這種精神,大多數中國人是沒有這種能力吧!我們也要吸取國外優秀的資源來強大自己!

㈥ 印度是如何推進教育公平的

在印度這樣一個文化宗教復雜、社會階層差異巨大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推進教育公平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印度一貫重視推進教育公平政策,依憲依法實施以權利為基礎的教育政策,多次修正憲法授權國家制定相關教育公平法律,法律具體規定了人民享有的教育權利和入學配額比例。

(二)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印度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在校人數近2億人,約佔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

1.增進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種姓制度是印度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政府早已明令取消。

2.關注教育落後地區。印度修訂後的教育落後地區的界定標准自2008年4月1日開始實施,在農村鄉鎮女性識字率低於30%,在城市街道女性識字率低於2001年全國人口普查的53.67%的全國平均數,有94個城市街區屬於教育落後地區,「十一五」期間優先在少數民族集中的區縣開辦新的多科技術學校。

3.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地區教育發展。東北部屬於社會經濟發展落後,人力資源開發部將總預算支助的10%用於東北部地區的教育發展,缺口部分則由東北部地區發展部管理的「中央資源保障庫」 自動補足,用以支持地區基礎能力發展項目。

4.免費午餐計劃。印度實施免費午餐計劃有著較長的歷史,早在1925年馬德拉斯市政委員會就為困難兒童提高免費午餐,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有3個邦實行免費午餐計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范圍擴到12個邦。

二、實施招生配額制度,促進高等教育公平

關注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直是印度的教育政策取向。印度在高校招生、高校教師聘用和公共部門就業方面為弱勢群體保留與其人口比例相匹配的名額,以保證弱勢群體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社會和教育地位,使他們能夠在印度主流社會中佔有應有的地位。

(一)法律規定了弱勢群體生源招生配額

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多種弱勢群體。印度主要劃定了三個類別弱勢群體: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後階層。

根據法律規定,為「其他落後階層」學生新增的27%保留名額僅適用於中央部屬高校,這些高校聚集了印度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像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院校集群、中央大學院校集群和印度管理學院院校集群都屬於中央部屬高校范圍,是印度高校招生競爭最為激烈的院校,成為印度精英教育的代名詞。

(二)實施招生名額保留政策的相關措施

印度政府歷來重視弱勢群體人民的發展和福利,專門成立了兩個部委(社會正義部和部落事務部)兩個法定國家委員會(國家表列種姓委員會和國家表列部落委員會)負責促進三個弱勢群體人民的福祉。教育部門及相關部委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積極實施大學招生名額保留政策。

在教育落後地區新建高校,擴大機會區域分布。印度有374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教育落後縣,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58%,在每個教育落後縣建立示範學位學院。

(三)實現教育公平任重道遠

政府為增加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做出了巨大努力,弱勢生源在高校在校人數中所佔比例在不斷提高。

弱勢生源所佔比例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入學率低、輟學率高和教育質量差等問題,從而導致弱勢生源整體質量偏低。因而在實際招生中,只有少部分學生利用了保留名額的機會,有很大比例的保留名額沒有用滿。這需要政府做出更大努力,普及有質量的義務教育,保證弱勢生源質量。要實現憲法承諾的「機會均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㈦ 印度的教育狀況

印度一直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心, 希望能夠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增強其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印度獨立後便十分重視工程技術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國(房源)麻省理工學院(M IT ) , 在全國相繼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學院」, 發展至今, 印度已經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術學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術學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學及類似機構248 所, 開放大學7 所, 所有高校總數達到11 000多所, 高等學校在校生839. 9 萬人。

印度的一些大學在世界上已經頗有名氣, 在世界各國, 來自印度的工程師、教師、醫生和勞工有數百萬名, 受聘於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的有數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印度近年來經濟能持續增長與其近十年來軟體技術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軟體出口更是執世界之牛耳, 帶動了印度經濟的騰飛。有關資料顯示, 印度軟體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已達到了34 萬人, 其軟體科技人才還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

㈧ 古代印度的佛教教育是怎樣的

佛教教育主要在寺院中進行。佛教在定為國教後,寺院發展迅速,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宏大。寺院內設備齊全,儲有一定的資財。佛教接受信徒沒有種姓限制,其僧侶的地位由修行的年資和造詣的精湛來決定而非出身和家世來決定,因而眾多父母競相送子入寺為僧。凡願為僧者,不論男女均可由家長向寺院提出申請;經許可後即入寺院或尼庵修行,在成年僧侶的監督下,從事學習和苦修。

佛教寺院的教育分兩個階段。年滿8歲以上兒童經准許入寺修行,在學滿12年後通過一個隆重的儀式進行考核,合格者方可成為正式僧侶,男的稱為比丘,女的稱為比丘尼。比丘或比丘尼繼續留居寺院,由兩位僧侶負責指導學習教義和修行。這樣的僧師僧徒關系有如父子,共同生活相互信賴。僧徒侍奉僧師是其教育的組成部分,一切起居、飲食、沐浴、行乞等事都由僧徒為僧師安排妥當。僧師為僧徒講授知識,解答疑問,關心僧徒的精神成長和學識進步,不少高僧注重以身體力行薰陶僧徒,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僧徒接受這種監督至少10年以上,方可承擔指導其他新著錄的比丘的職責。佛教寺院的學風較為純朴,寺院規定的制度僧師僧徒共同遵守。

佛教寺院的教育以培養宗教信仰為首,所以修行是寺院教育的核心。修行就是使僧徒通過遵守清規戒律養成善良行為,進而虔誠信佛以消除塵世情慾,從而獲得精神的解脫。寺院的教學一般以神學經典為教材,認為經典是一切知識道德的源泉。在圍繞經典學習之餘,還傳授「五明」。僧師講授各種學科知識時採用通用方言,而不用繁難的梵文梵語。教學時經常採用爭辯和討論方式,形式靈活而富有生氣。

古代印度有不少學術水平較高、規模較大的寺院,除負責培養比丘的工作外,還從事學術研究,經常舉行學術討論和演講,成為當時的最高學府。其中最著名的是納蘭陀寺。納蘭陀寺在佛教之前、婆羅門教學術就很繁盛。後因釋迦牟尼生於此,死於此,葬於此而尤為著稱。寺院建築壯麗,藏書豐富,僧徒眾多。我國唐朝的玄奘法師就曾在納蘭陀寺學習過5年。在玄奘就學時期,納蘭陀寺的僧師有1500人,僧徒有8500餘人。僧師中能講經50種者約10人,能講經30種者約30人,能講經20種者約1000人。納蘭陀寺招收學生考核十分嚴格,一般只有申請者的20%可獲錄取,學生須有堅實的基礎訓練,要到20歲左右才具備條件參加入學考試。該寺規模宏大,幾乎每天都有100項學術討論或報告,分別在殿堂或講堂進行,討論和報告的內容極為豐富,不論是婆羅門教或是佛教的教義;不論是宗教的或是世俗的知識;不論是哲學的或是實用的學問,不論是科學的或是藝術的成就,幾乎無所不包。寺內藏儲有大量圖書。圖書館包括3座建築,其中一所是九層的高樓,收藏的珍貴書冊頗多。因納蘭陀寺在當時學術和教育的影響極大,遠東各國紛紛派遣青年赴納蘭陀寺求學,納蘭陀寺成為當時世界文化中心。

㈨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嗎它的發展是怎樣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古印度的教育發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現在的印度要廣。大約在公元兩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隸制城邦國家,並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哈拉巴文化。從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通稱為種姓制度,種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為了四個等級,第一婆羅門,即僧侶,第二,剎帝利即武士,這兩種都為高級種姓,第三,吠舍,農民和從事工商業的平民,第四,首陀羅,即奴隸處於奴隸地位的窮人。

以上就是小編對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㈩ 古代印度的婆羅門教教育是怎樣的

古代印度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在婆羅門的學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學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對婆羅門教經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熱心於教育的知識分子的稱謂,「古儒」全部是婆羅門種姓的人,由他們在家裡設立的經義學校被稱之為「古儒學校」。兒童入學年齡一般為7歲-8歲,也有5歲入學的。經古儒准許接受為學生後即遷入古儒家中,共學習12年。在這12年中,師生同飲食共生活,學生要遵守嚴格的規定,如定時沐浴,虔誠祈禱,衣著樸素,削發獨身,在地板上睡覺,還必須到各地行乞,藉以習慣艱苦的生恬。古儒學校教師的品德行為也都必須符合聖典的要求;他們必須精通所授的學業並善於引導學生服從規則。教師應學識淵博、言語清晰、忠貞、和善、以身作則、信仰堅定,並安於行乞而樂於以知識啟迪學生。在公元2世紀出現的教育法規中對師生都有了詳細的規定。古儒學校的教學內容包括語音學、韻律學、語法學、字源學、天文學和祭祀等「六科」,它們是學習吠陀經典的基本訓練內容。古儒學校最初可招收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三種種姓的入學習經義,後來隨著種姓分化的加劇,取消了吠舍子弟學習《吠陀經》的權利,剎帝利依社會分工的需要也僅僅學習少量經義和語法、邏輯之類的知識,更多的時間是學習射術和政治。學習和研究《吠陀經》便成為婆羅門種姓的特權了。

在一些大的婆羅門寺院中也建有精舍,由富有學識的高僧講學論道。他們有的擅長科學和哲學,有的則擅長語法學和字源學,在講學論道時皆吸引眾多門徒遠道來求學。婆羅門種姓的人數很少,他們又注重個人修行,故寺院數目不多,規模也不大,其教育的影響有限。古代印度許多帝王的宮廷里也設有學校,培養教育王子、王孫,這類學校對於政治、經濟等知識更為注意。

閱讀全文

與印度教育方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