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② 伏拉夫是什麼梗
伏拉夫是抖音上的一個吃播主播,實際上他是一名俄羅斯人,他在抖音上發布的視頻營養價值極低,常常以紅酒或美食評測為誘引,但是視頻內容跟食物的真實評測缺不甚沾邊。他在自己的吃播視頻中一直吹捧中國,從而獲取好感度和視頻流量。
有些網友指出伏拉夫是博人眼球,利用國人「崇洋媚外」的心理恰爛錢。更有網友指出伏拉夫一類的短視頻平台的外國博主,通常利用賣慘或一味贊美國內而獲取受眾關注,被諷刺為「財富密碼」。
(2)印度怎麼評價伏拉夫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2012年伏拉夫來到中國開始學習和生活。畢業後,伏拉夫定居中國杭州。伏拉夫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走紅網路的視頻,說的是中文。他在餐廳吃完飯,用二維碼掃碼結賬,但同樣來中國生活的媽媽問伏拉夫「這個在干嗎呢」。
伏拉夫說,「在中國都是這樣的,吃完飯直接拿二維碼付就行了」。如今他成為了一名抖音短視頻創作者,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主題大多和中國有關,口音、筷子、高鐵、各式各樣的火鍋,記錄他在中國的生活。
③ 如何評價俄羅斯籍中國網紅伏拉夫
伏拉夫,一個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上擁有上千萬粉絲的俄羅斯籍的中國網紅。憑借著其誇張的表情和對中國無限制的誇贊,他火遍了全網。有網友甚至說他的這種表情讓人懷疑他是得了甲亢。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用著蹩腳的中文表情誇張,就像得了甲亢說著一系列的弱智台詞。
以前伏拉夫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小伙,做一些品酒視頻直播帶一些貨,或者是和家人拍一些搞笑視頻。他會用帶有口音的中文略顯拘謹地說「朋友們,今天我們來看這一款紅酒」。結果是沒人看,粉絲個位數。直到不是什麼時候他突然發現了外國人在中國的「財富密碼」:只要對著鏡頭大喊幾聲我愛中國,而且表情越浮誇,粉絲越多。
不得不說伏拉夫確實抓住了大部分中國人的心理,大范圍的、無意識的、刻在骨子裡的崇洋媚外。但對於「伏拉夫」,我們要想清楚,我們到底是因為中國在進步,所以他會拍視頻誇贊中國,還是因為他拍視頻誇贊中國,但是我認為是中國在進步。
④ 如何客觀評價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是個危險的國家,其危險性不在於實力,而在於執念,印度人盡管智商低,但總是有大國想法,中國一直以來都誤判印度的想法,總以為上個世紀之前,印度作為第三世界受壓迫地區,具有和平友善的心態。至於什麼民主?連男女平等都沒有,給我講印度是民主的?鬼信啊,還有同婚,還有印度警察時不時抽打他的百姓
其實那是中國人的錯覺,或者說是自我代入感太強。印度有不結盟運動領袖甘地,但更有納粹在南亞的分支,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幾乎沒有受到波及,其納粹組織更沒受到破壞,包括甘地在內的幾任印度領導人都被刺殺死亡或被刺殺逃脫,除了宗教,種族矛盾外,印度軍國主義分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印度國大黨有大國情結,在甘地死後,迅速變質,盡管依然奉行不結盟的政策,搞左右逢源的騎牆派作風,那可是長期戰略,1962年的戰敗,導致印度徹底失去不結盟領袖的地位,而騎牆政策依然進行。
重點來了,歷史發展到21世紀,眼看隔壁大國越來越強,印度急了,這是培養近100年的納粹思想在印度早已根深蒂固,在獨立後的70年裡,對外印度不斷吞並周邊小國,對內搞種族屠殺,隨著近些年印度經濟的走強,印度人按耐不住想要與隔壁大國一決高下,印度很弱,但想法很大膽,國內軍國主義思想嚴重,印度人根本就不尊重周邊國家,他們以主人對待奴役的心態,去看待周邊小國,印度很弱,卻想與大國對抗,因為印度認為隔壁大國是它崛起的障礙,印度從獨立起就是這種想法。
印度如果有中國一半的實力,早就上天,開啟戰爭模式了,這不是開玩笑的,中國必須認真,嚴肅看待印度人思想發展的歷史,從大格局上去看就很清楚。
國大黨和人民黨都是侵略成性的1950-1962,中國幾次大危機,印度都要出來搗亂,如果不是中國實力遠超印度,印度真就打進來了。
人民黨簡直就是納粹,不,它起源就是納粹,比國大黨還極端,這些年的操作,懂得人自然懂。
第二次世界大戰沒結束,納粹軍國主義在歐洲消亡,但在東亞有殘余,在南亞卻發展起來。
想當年,人民黨的前身,與希特勒,東條都是臭味相投的,日本要在印度與德軍會師,結果德國被蘇聯擋住了,日本被中國擋住了,印度沒參與二戰,但軍國主義的種子保存在這里,二戰,印度人是覺得盟國阻礙了印度獨立,本來德日來印度打英國人啊,這都歸功於印度納粹的洗腦,同時國大黨也是附和這種說法的,印度政黨,只有納粹中的左派和右派,沒有和平政黨,有妥協都是因為實力不濟,中國需要特別注意印度,做好准備,印度實力不行,卻不能輕敵,什麼壞事,這瘋狂的國家干不出來?最好就是永遠壓制,並有辦法肢解印度
⑤ 印度人怎麼看待莫卧兒帝國
1,印度處於南亞次大陸,與其他地區相對隔離(東方是森林,南方是大海,北方是高山,西北是沙漠),具有獨特的文明。但印度在實在太大了,地理上沒有一個適合的中心,以在文化政治經濟上統治整個印度。因此印度在古代多數時期是大分裂狀態,類似歐洲,只有東漢時期阿育王短暫的統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因此,古代的印度人沒有統一的概念,更沒有統一的印度國家概念。
2,在商朝甚至更早的時候,印度受到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文明因此中斷。雅利安人實行種族隔離制度和種族歧視制度,被稱為「種姓制度」。(一般來說,膚色偏白的是雅利安人的後裔,膚色偏黑的是古印度本地人的後裔。)種姓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極大的加深了印度人的奴性,這種奴性進入骨髓。使得印度人對待一切都逆來順受。所以,印度在歷史上被很多國家侵略。如波斯人(宋朝時期)、蒙古人(明朝)、英國人(民國之前)等。經過多次輪番被外國侵略,多數印度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忍受亡國奴的待遇。
3,印度人和回教徒有世仇。原因就是回教徒多次入侵印度,莫卧兒帝國在他們看來就是外國佔領時期。因此有的印度人發誓不趕走回教徒就不刮鬍子,這些人後來漸漸演化為「錫克人」。在英國消滅莫卧兒帝國後,印度人對回教徒進行了報復,而回教徒也不斷回擊印度人。印度因此分裂。二戰後,在英國人的安排下,印度分為以印度人為主的印度聯邦和以回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國。到現在,兩國成立後,存在大量的爭端,並多次爆發戰爭。印度甚至肢解了巴基斯坦國(東部是印度扶植的孟加拉國,西部還是巴基斯坦國)。一直到現在,很多爭端還沒有解決。
4,在解放前,中華民族就是漢族,漢族就是中華民族。其他民族都是異族,都不屬於中華民族。在民國建立之前,中國人專指漢族。其他民族不屬於中國人。例如,滿洲人屬於清國人。蒙古人也僅僅在民國成立後才成為中國公民。(但當時很多蒙古人不願意當中國公民,而傾向獨立,因此在沙俄和蘇聯的扶植下才有了後來的蒙古國和內蒙古自治區。)宋朝時期,蒙古人是外國人,是侵略者。它們建立的「元朝」是外國政權在中國建立的殖民地。中國那時候是徹底的亡國。至少在當時,沒有一個中國人(包括幫助蒙古人的漢奸)認為元朝是中國人自己的朝廷。蒙古帝國不說中國話,不寫中國字,不尊重中國的習俗,甚至把中國人當作第三等第四等人歧視奴役。因此即使到現在,也有相當多的人不認同蒙古帝國的「元朝」,認為那是中國被外國佔領時期,是亡國時期。
⑥ 印度聖雄甘地聲望如此之高,為何希特勒和丘吉爾都瞧不起他呢
說起甘地,我想即使是中國人對此人也是非常熟悉的吧。他在印度的地位之高,該怎麼形容呢?就是印度的老百姓到了現在選舉總統的時候,聽說競選人的名字裡面帶有「甘地」兩個字的,都會瘋狂投選票給這個人,不因為別的,只因為曾經有一位偉大的聖雄甘地領導了印度的獨立,所以叫甘地的人一定是好人。
其實也不能說是不是正確,而是說他是否符合時代的需要,如果一種思想符合時代的需要,他就是一種好的思想,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甘地的思想不適用於當時的西方世界,因此丘吉爾和希特勒瞧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