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日本人寫的印度佛教史有哪些書

日本人寫的印度佛教史有哪些書

發布時間:2022-12-30 05:01:36

㈠ 請問釋迦牟尼時期的佛教經典有哪些

釋迦牟尼時期的佛教經典全部收錄在《巴利三藏》

第一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三個月 ,印度 Magadha 的國王Ajatashatru 舉辦了結集。地點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葉窟)。領導僧侶為大阿拉漢 Maha Kassapa (大迦葉尊者),Ananda (阿難尊者),和 Upali (優波離尊者) MahaKassapa 從僧團中選取了五百阿拉漢來重述佛陀所說過的話。由在佛陀身邊最久的 Ananda(阿難尊者) 重述經藏 (Suttas),和持戒第一的 Upali (優波離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們完成了重述之後,阿拉漢們便開始檢查字義是否有誤,然後再一起重述並檢查每個字和每個段落。每一位阿拉漢都如此的念著和檢查著,並將每個字記入腦海中。只有當一段話被所有的阿拉漢檢查和驗證後,才會被大會採納。這還包括了每段話佛是在哪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和對誰說的等等。

第二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於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庫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慚悔時 (Uposatha) 乞求錢財,他們甚至乞求一分錢到一毛錢,而這些都是違反比庫紀律的行為。這些行為被僧團中的 Yasa 比庫看到,他總共指出了十項被違反的紀律∶

· 帶著鹽和裝鹽的東西並需要時使用
· 午後進食
· 在同一天到第二個村莊進食,破壞了進食的紀律 (食量過多)
· 在同一教區里卻在不同的地方參加了超過一次的伍波薩他(巴利語uposatha的音譯。誦戒)
· 向大眾取得不該有的法令 (權力)
· 把習慣性的行為當作是首先的
· 在飯後用乳漿
· 喝還沒發酵的發酵果汁
· 坐在沒有邊幅的布上
· 接受金銀

而這些 Vajjian (瓦基族)比庫反對 Yasa 的指責,並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聽從瓦基族比庫們的人們道歉。Yasa 保護著自己的觀點,並取得了人們的支持。這使得瓦基族的比庫們更加憤怒並逐 Yasa 出了僧團。Yasa 於是到了 Kausambi 並送信報告給在西方Avanti 和南方的比庫們。

Yasa 到了 Ahoganga Hill 找尋大阿拉漢 Sambhuta Sanavasi並告訴他事情的嚴重性和請示他該如何處置。在同一時間,西方有六十位阿拉漢和八十位從 Avanti 和南方來的阿拉漢們聚在 Ahoganga Hill。他們選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來處理Vajjian 比庫們的問題,而 Revata 建議到問題的當地去解決。於是七百位阿拉漢在 Vesali(韋沙離城) 舉行了結集。

當時是 Kalasoka 國王的時代。明確的地點是在韋沙離城的 Valikarama,時間是 Kalasoka 國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漢 Sabbakami 是大會的主持人,在大會之後 ,他們宣布了瓦基族比庫們的行為是違反紀律且不被允許的。

根據 Dipavamsa 的記載,瓦基族的比庫們反對了大會的決定,並舉行了他們自己的結集,稱為 Mahasangiti (大眾部結集)。在此之後,瓦基族的僧侶們離開了長老部 (Theravada),並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團體 ,稱為Mahasanga (大眾部僧團),他們稱自己為 Mahasanghikas (大眾部僧團)。於是此時整個佛教僧團便分為兩派,一派為原始佛教的長老部或稱作上座部 (Theravada),一派為新起的大眾部 (Mahasanghikas)。此次結集同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三次經典結集

佛入滅後的第 234 年,結集是在印度 Asoka (阿育王)國王時代的 Patiliputta 舉行的。由 Asoka(阿育王)國王信奉了佛教 ,許多異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來取得 Asoka (阿育王)的支持。雖然他們加入了佛教,但他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們自己的思想說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侶於是和他們分開了,並拒絕和他們一起參加誦戒。於是在Patiliputta 約有七年沒有誦戒。當地佛教內部的異教徒數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統僧侶的數量,於是 Asoka 便請求正統僧侶們來和異教徒作誦戒,但是被正統僧侶們拒絕了。

Asoka(阿育王)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擾,於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請阿拉漢 Moggaliputta Tissa 來解除他國內的困境。經過數次的失敗以後,Moggaliputta Tissa 終於默許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 Asoka 會面。根據歷史記載,Asoka 跪在河裡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對阿拉漢的敬仰。Asoka (阿育王)請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顯示神通來證明他是位阿拉漢,他同意了並在 Asoka(阿育王)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這更增加了 Asoka (阿育王)對Tissa 的信任。

隨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議,Asoka (阿育王)舉辦了第三次的經典結集。經過了 Asoka (阿育王)的幫助,60,000 位異教僧侶被逐出了僧團。Moggaliputta Tissa 於是選出了 1,000 位阿拉漢來集成正法。阿拉漢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經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經典結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寫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來推翻異教徒們加在佛教里錯誤的理念和觀念等等。(此時有十八派異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經典結束後,Asoka (阿育王)便送出傳教士四處去傳播佛教正法。根據 Mabavamsa,佛教傳到了以下國家∶

國名 傳教士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獅子國,斯里蘭卡古稱「楞伽」(Lanka),或「楞伽島」(Lankadvipa))

此次結集一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四次經典結集

第四次結集發生於公元前 29 年,是在國王 Vattagamani 時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蘭卡) 舉行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已沒有許多僧侶能像當時的阿拉漢 Mahinda 一樣的將全部的經典記入腦中,配合當時文字的開發,於是當時便決定要將經典以文字記下以保存至後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這個想法,於是便舉行了第四次結集,目的是將經典以文字記載。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這難免另人起疑。但在歷史上經典的正確性的由來是這樣的,在當時的 Sri Lanka斯里蘭卡 發生許多內亂,此時有許多僧侶回到南印度去避難,直到內亂結束後,他們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蘭卡和其他僧侶比對經典,發現所有重述的經典一字無誤,於是便認證了在他們腦海里的經典是准確無誤的。

這套口述和記憶的傳統從佛入滅後便從未改過,每天僧侶們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經典的正確,若有偏差,便會請示長老正確的字句。所以經典會保存在無數的僧侶記憶里,他們每天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來確保經典的正確性。為了確保在未來經典的正確,他們決定將經典用文字寫下。

大阿拉漢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漢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並將其寫在葉子上(貝葉經)。地點是在一個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會圓滿的結束,且經典被正確的寫下和小心的保存。從這之後,葉片書傳播和出現在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寮國)等地。

第五次經典結集

第五次結集發生在公元 1871,在緬甸國王 Mindon(敏東) 的時代,地點在Mandalay(曼德勒),目的是要重述、驗證、和比對經典,來確保一切無誤。由三位阿拉漢主領,分別為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還有 2,400 位僧侶。整個結集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方式也和第一次結集一樣的嚴謹。這次結集 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 729 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長,和 3.5 feet 寬。

佛塔名為 Kuthodaw Pagoda (緬甸固都陶佛塔)∶[Largest Books](世界最大的書)

第六次經典結集

第六次結集發生在西元 1954 年,地點在緬甸仰光,由緬甸政府贊助。由緬甸首相烏努U Nu 率領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結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後,大會聚集於 5 月 17 日,西元 1954 年。就像之前的結集一樣,這次結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驗證經典。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 2,500 位長老僧侶們,同時聚集於此。這八個國家為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和尼泊爾。

由近代的緬甸大阿拉漢Mahasi Sayadaw(馬哈希西亞多)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問證。此後,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個過程花了兩年的時間,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和考察,總算於佛入滅後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第六次結集時馬哈希尊者扮演為摩訶迦葉尊者的角色,而三藏法師明昆尊者扮演為阿難尊者的角色,一問一答的方式一一結集了五尼迦耶(經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誦的方式結集完全三藏。當時共同參與者來自泰國、寮國、錫蘭、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國家的高僧長老,以外場外開放隨喜參與者來自諸國的記者,宗教研究者等....結集一開始馬哈希尊者向諸位長老言:諸位高僧,諸位尊者,諸位善知識,隨聞佛子(馬哈希尊者自稱)宣說...之後問起諸經,律及阿毘達磨等...,每一經結集後馬哈希尊者向大眾說:每問問題尊者三藏法師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別回答之故,佛陀的正法至今為止仍有清凈無缺。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漢傳佛教譯為為「比丘」、「苾芻」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漢傳僧眾。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為「阿羅漢」,謂為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相關文章1:南傳上座部佛教概況 相關文章2:南傳佛教基本教義
相關文章3:印度佛教史 (英)渥德爾 著 相關文章4:印度佛教史 (日)平川彰 著

㈡ 佛教有哪些經典書籍

佛教的經典總分三藏十二部經典分別是:「經」「律」「論」統稱為《大藏經》大藏經是匯集佛教一切經典成為一部全書的總稱。古時也叫作「一切經」,又略稱「藏經」。其內容主要是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又稱為「三藏經」,分別稱為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佛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藏」有容納收藏的意義。
佛教三藏的分類,起源很早。相傳佛滅不久,他的弟子們為了永久保存佛所說的教法,開始進行了遺教的結集,即通過會議的方式,把佛說的話加以統一固定下來。佛教的經藏是經過幾次結集(編纂)會議才形成的。
在佛教傳世二千五百年間,經典的流傳大體上經過了背誦、書寫、印刷三個時代。印度民族是慣於記憶的。他們最初結集三藏時,只是通過問答的形式,把佛所說的教法編成簡短的語句,以便佛弟子們能夠共同背誦而已。其後才有書寫流傳的作法。
我國現存漢譯大藏經,是自後漢(公元一世紀)以來,直接和間接從印度和西域各國輸入的寫在貝葉(貝多羅樹葉)上的各種佛經原典翻譯過來的。自漢至隋唐,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九世紀時)才有佛經的刻本。現存唐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的《金剛經》便是世界上一本最古的,並附有美麗版畫的印刷佛經。
由於佛經的翻譯越來越多,晉宋以後就產生了許多經錄,記載歷代佛經譯本的卷數、譯者、重譯和異譯等。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最為精詳。該書著錄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並用梁周嗣興撰的《千字文》編號,每字一函(又稱一帙),每函約收佛經十卷。《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歷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漢文大藏經的規模基本定型。
大藏經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佛教及有關文化的一部大叢書。在大藏經裡面,保存著現在印度久已失傳的許多佛教經典,也包括了中國學者對於佛教原理所作的創造性的闡釋。大藏經不僅是佛教徒研究佛學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學者研究古代東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資料。
此外,在西藏地區,自唐宋以來,由梵文和漢文譯成藏文的經典,也經過整理匯編成為西藏文大藏經。其中佛說的經律稱為「甘珠爾」;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稱為「丹珠爾」。自元以至近代分別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奈塘,甘肅的卓尼,四川的德格,北京,都有過多次刻本。西藏文大藏經的內容約十分之八是漢文藏經中所沒有的,特別是密教部分。清代還將西藏文佛典譯為蒙文、滿文,刻成蒙文大藏經和滿文大藏經。這種藏經流傳稀少,甚為名貴。
在雲南傣族地區流傳著的上座部佛教,其佛經是用巴利文寫的小乘三藏。一般還是用書寫的方式流傳,國內還沒有刻印過巴利文大藏經。
《大藏經》採用了保留至今的雕版印製。《大藏經》卷帙浩繁的清乾隆版《大藏經》有許多書中之最。其中關於雕版,其材質要求之嚴、數量之巨,堪稱一絕,令人驚嘆不止。雕版總重四百八十噸。清乾隆版《大藏經》是惟一一部皇家主持印製的宮廷版《大藏經》,史稱《龍藏》、又稱《清藏》。清代雍正、乾隆兩位皇帝決定用漢文雕印《大藏經》。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北京賢良寺設藏經館,由和碩庄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竣工。全藏724函,分正續兩部分,千字文編次。正藏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續藏239函,千字文編次書字至機字。全部經版有79036塊,梨木雕成,重約480噸。
《大正新修大藏經》,年代: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高楠順次郎博士等順起,十三年創刊,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 85函,3053部,11970卷,80634頁。每頁分上中下欄,每欄29行,每行約17字。方冊本。 備考: 所收異本最富,麗宋元明四藏之外,對校聖語藏本宮本敦煌寫本古佚本以及各種流通本。

㈢ 《印度佛教史》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D5XluUtiBtDC1iUa749zYA

提取碼:JOOL

書名:印度佛教史

豆瓣評分:9.4

作者:[日] 平川彰
出版社: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後浪
原作名:インド仏教史
譯者:庄昆木
出版年:2018-9
頁數:624

內容簡介:

「學術性的佛教研究」的經典之作

初學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門書

◎ 編輯推薦

本書是「學術性的佛教研究」的經典之作,為初學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門書,亦為廣大佛學研習者和愛好人士的必備指南。

◎ 內容簡介

《印度佛教史》一書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學者平川彰先生論述印度佛教的通史類著作,內容詳盡,敘述簡潔,廣泛綜合東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論理分明,剖析層層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印度佛教的歷史概貌,令讀者耳目一新。本書是「學術性的佛教研究」的經典之作,為初學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門書,亦為廣大佛學研習者和愛好人士的必備指南。

◎ 名人推薦

檢讀這部著作,我們大體可以窺見近百年來國際學術界在「印度佛教」領域內,所注重的是哪些層面,所解決的又有哪些問題。如果我們能再注意每章所附的注釋說明,則更能加強我們對印度佛教研究史的認識。作者在通史體裁的運用上,可以說掌握得...

作者簡介:

平川彰(1915—2002),日本愛知縣人,著名佛教研究學者。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梵文學科,專攻印度哲學與佛教學。後致力於原始佛教、阿毗達磨佛教、大乘佛教、戒律的研究。歷任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國際佛教學大學院等校教授,1993年成為日本最高學術機關—學士院會員。平川彰先生在1959年以《律藏的研究》一書獲文學博士學位。他的其他主要著作包括《原始佛教的研究》《初期大乘佛教的研究》《大乘起信論》《印度、中國、日本佛教通史》《印度佛教史》等多種著述、譯作和論文,有《平川彰著作集》(全17卷)行世。

㈣ 《印度佛教史》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印度佛教史》[日]平川彰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NRG7FGLe3d6KvPW-l0espw

密碼:ue29

書名:印度佛教史
作者名:[日]平川彰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 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9
頁數:624
內容介紹:
《印度佛教史》一書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學者平川彰先生論述印度佛教的通史類著作,內容詳盡,敘述簡潔,廣泛綜合東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論理分明,剖析層層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印度佛教的歷史概貌,令讀者耳目一新。本書是「學術性的佛教研究」的經典之作,為初學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門書,亦為廣大佛學研習者和愛好人士的必備指南。
作者介紹:
平川彰(1915—2002),日本愛知縣人,著名佛教研究學者。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梵文學科,專攻印度哲學與佛教學。後致力於原始佛教、阿毗達磨佛教、大乘佛教、戒律的研究。歷任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國際佛教學大學院等校教授,1993年成為日本最高學術機關—學士院會員。


㈤ 西域佛教的印度佛教史及印度佛教文化

西域佛教源於印度,因此,在對西域佛教及佛教藝術進行追本溯源的探究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印度佛教史及印度的佛教文化。
中國學者有關印度佛教史的專著不多見,呂澄的成就最大,著有《印度佛教史略》[78]和《佛教史表》[79]、《印度佛學源流略講》[80]。周叔迦有關印度佛教史的論著見於《周叔迦佛學論著集》(上冊)[81]。論文也不多見,如段晴《戒日王的宗教政策》[82],方廣錩《關於印度初期佛教研究的幾個問題》[83],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此外,還應提到一部藏文漢譯本印度佛教史,多羅那它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84],本書成書於1603年,作者覺囊巴·多羅那它(1575-1634)為西藏佛教覺囊派大德。此書自問世後一直被推崇為研究印度佛教歷史的權威著作。
關於印度佛教史的譯著主要有:[英]埃利奧特著、李榮熙譯《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一冊)[85],對印度教與佛教的起源、發展、教義等作了系統的介紹,對印度教與佛教之間的差別也作了客觀的闡述。[英]渥德爾著、王世安譯《印度佛教史》[86],對貴霜時期犍陀羅藝術有所涉及,書中提到在貴霜時期蘇羅娑和犍陀羅兩個學派之間已經追跡出來有些交互影響,但犍陀羅的藝術逐漸被吸收到印度的主流傳統,經過犍陀羅傳播到中亞和中國。〔日〕佐佐木教悟等著、楊曾文、姚長壽著《印度佛教史概說》[87],探討了印度佛教的產生、傳播、發展、滅亡的歷史,對各歷史階段佛教的特點進行分析。

㈥ 想了解聖嚴法師的印度佛教史一書

聖嚴師父《印度佛教史》[5] 、《西藏佛教史》、《日韓佛教史略》等三冊大作,原本為一合訂精裝鉅著,書名《世界佛教通史》(上),由法鼓文化的前身,東初出版社於一九六九年發行問世。由於師父精嚴的學術背景,厚實的修證工夫,廣博的教育理念,與深切的菩提悲願,成就了本書的涵蓋面與獨特性。其內容深入淺出,史料完整豐富,考證精確詳實,文筆優美流暢,普遍受到教內外大眾的喜歡,並且也深獲學術界的重視好評,在同類著作中,誠為相當稀有難得。因之本書也多次再版,並於一九九三年收錄於《法鼓全集》當中。《通史》原書嚴謹有序,條理井然,即使分章閱讀,也可視為三本結構完整的著作。法鼓文化一方面因應眾多讀者的熱烈回響,另一方面也鑒於時代的變遷以及閱讀的方便,於是將之重新整理編訂,依地區分為三冊,以平裝本的面貌與大眾見面,務求滿足讀者閱讀上的多元需求。聖嚴師父曾說,要想對這個源遠流長又博大精深的宗教做宏觀性的了解,從歷史的角度切入是最好不過了。佛教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印度,在因緣的變化流轉中,有部派佛教的分裂、大乘佛教的開展,有與各個不同民族文化結合後所呈現出的特色。這不僅只是一個宗教的發展過程,它真正的意義在於這是人類文化、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從豐富的客觀史料著手,加上師父獨特的文筆見地,這是一套結合了歷史、哲學、宗教與文學的好書。全書以社會環境與時代變遷為背景,以教團活動及教理思想做經緯,不但有佛教徒必須具備的智識,也適合社會各階層人士研究閱讀,不論是任何背景的讀者,相信都將有滿意會心的收獲。

閱讀全文

與日本人寫的印度佛教史有哪些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7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0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