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終於如願以償一組數據超越中國,為何印度人卻高興不起來呢
國外有一份軍事刊物報道稱,現如今印度的陸軍總人數已經超過140萬,位居世界第一,僅次於印度陸軍的國家是朝鮮,他擁有100萬陸軍位。而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陸軍卻只排到了世界第三的位置。
印度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國家,其經費極其緊張,養活這140萬軍隊,對印度來說特別困難,因此印度高層一直在想,能不能在保證自身實力的情況下,想辦法裁剪一下部隊人數,降低自己的軍費開支。不出意外的話,印度會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陸續進行裁軍。很快印度就會失去陸軍第一的稱號。
B. 八國聯軍有印度人嗎
聯軍中英軍里除了數量最少的海軍陸戰隊和從香港抽調廓爾喀營,還有從山東威海招募的華人僱傭軍外,佔比最高的就是印度人,超過60%。
C. 印度對二戰有什麼貢獻呢
在二戰時期,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的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不是一個主權國家。
二戰中,印度人基本都是跟在英國人屁股後面做事,英國人手不夠就從印度徵召人馬上前線協助英軍作戰。
總的來說,印度在二戰中的表現只能用平平淡淡來形容了!要說有卓越貢獻也沒有,要說什麼貢獻都沒有也不是。
D. 印度人打仗那麼垃圾嗎
1、這樣的評價是有失偏頗的;
2、當年的印軍士兵多數為職業軍人,從軍多年、經驗豐富。軍官同樣經過英國正規的軍校教育,不少還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作戰。我方參戰部隊的回憶錄也曾記載:對方士兵槍法准,小分隊對抗中,對方輕機槍的應用也很出色。曾有戰例稱,一挺隱蔽的布倫式,對我方沖鋒的步兵側射,幾乎射殺了一整個步兵排。
3、關鍵輸在戰略判斷上:印軍根本不認為我軍可能對其發動攻擊,他們判定我方後勤輸送困難,西·藏政局不穩,外交方面也不會得罪印度這么一個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國家。充其量提提抗議,邊境上摩擦不斷,步步後退而已。
4、我方採取的是進攻,這就取得了主動權,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而對方兵力分散於漫長的邊境線,很容易被分割包圍。
5、而且我軍快進快出,閃電般解決戰斗,前後歷時僅一個月。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側20公里以內。印度開始被打蒙了,等清醒過來,要反擊了,敵人卻不見了。
6、對於敵人,我們戰略上藐視,戰術上卻要十分重視。才能夠在接下去可能的第二次交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E. 印度人在一戰中表現如何
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方位,而且現在的人口數量是僅次於中國的,就是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曾被英國殖民者統治近二百多年,一戰中德國軍隊所向披靡,在歐洲大陸上橫行霸道,使得各個國家國國自衛。而印度軍隊在一戰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是個人口大國,而且當時被英國當做殖民地,所以打著英國人的旗號,為英國而戰就是他們的旗號。
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都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都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因為一戰的原因,中國暫時的逃離了帝國主義魔爪,但是就那麼短短幾十年,最終也沒有改變被帝國主義蹂躪的下場。
再多數的時候印度軍隊都是充當著炮灰的角色,因為強國出政權弱國無外交,那時候印度軍人甚至都不能為自己吶喊。我們在網上或許了解到印度軍隊在一戰中的潰不成軍,印度軍隊在一戰中的軟弱無能,即使幾倍於敵手還是被打倒。不管如何一支軍隊如果沒有軍魂那就不是軍隊那就是一群散兵游勇。
F. 二戰時期印度軍隊取得了哪些戰績主要參戰部隊有
二戰期間印度還沒有獨立,當時的印度軍隊沒有獨立參戰,而是以輔助部隊的形式在英軍中配合參戰,因此談不上什麼戰績。
克倫戰役的問題我保留意見。
我覺得北非首先就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整個北非戰場在二戰中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它的歷史地位更多來自於政治影響和宣傳需要。況且在北非戰場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托普魯克,克倫戰役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當然,由於二戰是一個整體,克倫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間接的牽扯了整個戰爭的進程,這其實再正常不過了。要說起來,規模更小,而且僅僅打了不到10天的張鼓峰事件的重要性就遠遠超過了克倫戰役,畢竟它對於二戰中決定性的戰場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在1947年之前的歷史中從來就不存在「印度」這樣一個國家。印度在當時是英國在南亞次大陸所有殖民地的統稱。參加克倫戰役的是英印第4和第5師,軍官是英國人,而士兵多數是「印度人」(約60%)。那麼在這支部隊中出現的「印度士兵」到底屬於南亞次大陸上哪一個國家的居民呢?
是尼泊爾人,准確的說是「廓爾喀人」,世界著名的雇傭兵民族。
G. 二戰時,為什麼會有印度人加入德軍 ,幫德軍作戰
因為印度是英國殖民地,英軍在英國各個殖民地大規模徵兵,派上前線當炮灰,這些印度人組成的軍隊被稱為英印軍團,同樣還有英緬軍團,不過英緬軍團都在東南亞被日軍俘虜了。。。。有數個師的英印軍團以及澳大利亞軍隊和非洲殖民地的黑人組成的軍隊被派往北非參戰,這些膚色不同,語言不通,訓練水平參次不齊的軍隊臨時拼湊在一起,與德軍悍將隆美爾麾下的德軍非洲軍團作戰。這些英國人,印度人,澳大利亞人,非洲土著被德軍追得到處跑。。。德軍俘虜了數萬英軍,這些俘虜中就包括很多印度人。。。然而又因為印度人大多都是被迫參加英軍的,他們都仇視英國的殖民統治,再加上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錢德勒.鮑斯在歐洲跟著希特勒混,元首許諾將對印度的獨立運動給予支持,在錢德勒。鮑斯的號召下,有數千印度人投靠德軍,被編入德國國防軍,專門成立「印度軍團」。該部隊成立於1943年,在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訓練,戰爭後期一直在義大利地區與英軍作戰。
H. 鴉片戰爭中怎麼有那麼多印度士兵,難道和印度人有關
有關系,而且關系非常大,印度人在整個鴉片戰爭中可是出力不小,煞費苦心。
印度是當時英國殖民地中最重要的一塊,每年都會給英國帶來大量的商業利潤和稅收,而英國商人向中國販賣的鴉片種植和加工地就在印度的孟加拉地區。英國鴉片販子需要到印度鴉片產地收購大量的鴉片,在收購交易中也讓印度本土大商人和地主獲得不少好處。
鴉片戰爭中,英國首次出兵4000人,其中來自印度殖民地仆從軍就高達2000人,而且有很高比例的印度的志願兵,說明印度人為了這場戰爭可是操碎了心,出嘴、出人、出力,成為鴉片戰爭的重要支持者。
由此可以看出,鴉片戰爭和印度人的關系非常大,雖然不是印度人主導的,但印度人是從頭參與到最後,成為這次毒品戰爭的重要幫凶,有著一份原始的罪惡。
具體可以參考百家號的文章:網頁鏈接
I. 印度人在二戰中出過兵么,是幫著英國人還是日本人
印度在二戰中主要是作為英軍的仆從兵參戰的(英印軍);但也有部分投靠日軍,希望藉助日本實現脫離英屬。
二戰中,印度兵動員達數百萬,跟隨英軍在世界各地的戰爭作戰(如 香港、東南亞、北非、歐洲),當然戰力低下、士氣也不佳,前期都是一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