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和印度在2017 年的火箭飛船運載能力相比,誰的技術高
自然是中國
㈡ 印度要當亞洲頭號航天強國發展太空梭,造印度版「長征五號」
圖為印度太空梭
人類對於太空的 探索 可謂是前仆後繼,多年來,世界各國將載人航天作為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但技術難度太大,目前可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國家只有三個,即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但是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也有一個航天大國夢。
不久之前,我國的「長征五號」重型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成功,開啟了火星的 歷史 性探測之旅,外媒普遍認為,長征五號重型火箭在深空 探索 領域的技術已經趨於成熟,是全球一流水準,在亞洲也是遙遙領先。面對中國這一成績斐然的航天突破,印度像是打了雞血似的,促使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RSO)加快研製兩款新型重型火箭,這顯然是在對標「長征五號」。
圖為印度火箭發射
雖然上次印度月球探測器失去控制墜毀,新德里依舊是野心勃勃,宣稱要繼續執行登月任務,除此之外印度還要打造亞洲領先空間站、未來派遣宇航員登陸火星等計劃,不過面對莫迪的躊躇滿志,俄羅斯媒體潑了一頭冷水,質疑印度資金和技術從何而來。
2020年中國名義GDP14.7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3%,而印度1.8萬億美元,兩國的經濟體量就不是在一個水平上的,航天發展是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連美國NASA也難以承受,轉而將一些航天發射任務交給馬斯克的商業公司SpaceX。
據報道,印度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GSLV MKIII」,在近地軌道推力可達10噸,地球同步軌道推力為4噸,而「長征五號」重型運載火箭在同樣的條件下,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推力分別是25噸和14噸,兩者相比,說明印度與中國的差距至少20年的差距。
圖為印度重型火箭
除此之外,印度也發展過載人飛船項目,其「拉甘揚」飛船發射計劃從2015年推遲到2022年,不過它的太空梭卻早一步「登天」,在2016年5月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RSO)成功發射了首個用於技術驗證的太空梭RLV-TD,其長度約6.5米,重量1.75噸,可以說是太空梭中較小的型號,這款太空梭據說是印度為了大幅降低發射成本而研製的一種可重復使用運載飛行器。不過此次只是驗證性地發射,未來印度要想將宇航員和航天器送往太空,估計需要10至15年。
在月球 探索 上,印度也是緊追中國的腳步,2008年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2019年月球2號不幸墜毀,探月計劃又遭停滯。不過印度的火星 探索 比中國早了七年,2013年「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點火發射,並最終於2014年9月抵達火星軌道,使印度成為全球第四個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但總的來說,其航天發展還是落後於中國。(清風)
㈢ 印度航天VS中國航天
兩者現在遠不在一個層次上~~
中國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至今共有149次發射記錄,8次失敗,成功率94.6%。
反觀印度,198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其發射次數到現在尚不足50次,成功率也不足一半,高下立現……
再看技術層次:
火箭性能:印度最先進的GSLV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自重402噸,GTO(地球同步軌道)運力2.5噸,LEO(低地球軌道)運力5噸
我國執行同樣任務的CZ-3B/C火箭,自重345噸,GTO運力3.8噸,LEO運力12噸~~
更先進的CZ-5系列計劃於2014試飛,GTO運力可達12噸,LEO運力25噸。(我承認照比美俄的重型火箭依然差距不小,但絕對可以讓阿三仰視若干年了~~)
不止如此,CZ-3C的發射成功率100%,而GSLV目前僅僅5發3中,這還是大力引進俄羅斯技術和直接使用俄羅斯成品的成果。
航天器性能上,我國擁有包括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基於東方紅四號平台發展的鑫諾、中星系列通信衛星,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各類用於地面觀測的遙感衛星(可用於軍事目的),以及嫦娥月球探測器;印度嘛,剛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載人航天計劃,如果明年的神九神十載人對接成功的話,第一代空間實驗室就算正式建成了。至於印度,號稱要在2014年發射載人宇宙飛船,2020年實現登月……到時候又可以看免費禮花了~~
㈣ 印度的航天實力如何都是本國技術嗎
ISRO這個縮寫想必大家並不熟悉,它就是印度的空間研究組織,是印度的航天局。說起印度,人們總會想到雜耍式的閱兵式、直飲恆河水、火車開外掛等等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但是要說起印度的航天實力,大家可能會投以懷疑的目光,認為印度航天的實力應該不怎麼樣吧,其實,印度航天的實力雖比不上美俄中歐,但也算是世界航天第二梯隊中的頂尖選手。
印度目前最厲害的運載火箭是2014年12月18日發射的GSLV MK3運載火箭,其實這次發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因為它的芯二級發動機工作延誤,最後載重只是到了亞軌道。
印度對於本國航天的投入,在近些年看來一直是增長的趨勢,並且他們還制定了“15年願景、7年戰略、3年行動計劃”等重要舉措,著力改革航天發展,同時印度大力培養航天人才,國外一些著名的航空航天大學及學院中來自於印度的留學生,每年都在增加。
印度對於航天是有很大遠見與抱負的,切莫小瞧他們,他們有自己的運載火箭,有獨立的探測器研製技術,技術確實是他們自己的技術。並且印度民眾對於他們的航天事業非常支持,可以預見,印度將在較短的時間內追趕上來,也邁入到太空探索俱樂部的第一梯隊中來。
㈤ 印度PSLV XL火箭為何是4級,運載能力更強嗎
印度PSLV XL火箭運載能力歷史排名第六,現在排名第三(這個是綜合能力排名),運載能力排名第一。現在它與美國的德爾塔4重型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相同都是25噸。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參數:直徑5.4米,高度59 米,火箭重777噸,低地軌道載荷:21噸。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火箭類型: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參數:直徑5米,高度77.2 米,火箭重733噸,低地軌道載荷:25噸。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火箭類型:五級重型運載火箭,參數:直徑17米,高度105 米,火箭重2735噸,低地軌道載荷:75噸。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火箭類型: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參數:高度60米,質量2400噸,低地軌道載荷:105噸。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火箭類型: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參數:高度110.6米,直徑:10.1,質量3039噸,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㈥ 一次發射103顆衛星,印度火箭真的很牛嗎
情人節剛過,鄰國印度的航天界弄出了一個大新聞:他們用該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英文簡稱PSLV),一次將103顆衛星發射進了太空之中,打破俄羅斯在2014年6月創造的「一箭37星」世界紀錄,是迄今人類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一次。
一箭多星是指用同一枚運載火箭先後將數顆衛星「打包」送入地球軌道的技術。這種發射方式不但能提高火箭的使用效率,還與彈道導彈分導彈頭等軍事技術相關聯。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就相繼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我國則在1981年9月成功地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將一組三顆「實踐」二號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印度雖然排在中國之後,是一箭多星俱樂部中的第五位成員,但其「入會」時間則要等到2008年了,比中國晚了27年。
衡量火箭性能的重要指標是火箭能夠向地球軌道發射的有效載荷重量,如果把火箭比做一輛貨車,那麼有效載荷重量就是這輛貨車的載貨重量。印度這次發射的PSLV火箭看起來十分復雜,它捆綁了6個助推器,火箭芯級總共有四級,但火箭能夠向近地軌道發射的有效載荷量僅有3.25噸,向太陽同步軌道發射的有效載荷量也僅有為1.6噸。同一時期,中國研發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已經可以向近地軌道發射11.5噸、向太陽同步軌道發射7.1噸有效載荷。於去年成功發射的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與長征五號,其運載能力比印度的PSLV高的更多。與如果用這種火箭來發射中國已經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部署了多顆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一顆2.4噸重的風雲三號即可將此火箭「壓垮」
本次發射的103顆衛星中,大部分都是重量不大的微小衛星和微納衛星。其中最重的印度Cartosat-2D衛星,重量僅為0.65噸,數量最多的是美國Planet Lab公司設計的Dove立方衛星。這種立方衛星每顆僅重5公斤,大小與大瓶可樂差不多。本次發射的88顆Dove衛星發射到太空中後,將與先前發射的衛星共同組成一個對地觀測網。按照目前的新聞報道,火箭最後一級在30分鍾的時間內將搭載的所有衛星釋放到太空中,並沒有復雜的衛星變軌過程。同時,這種微小衛星對軌道精度的要求並不高,進一步降低了發射難度。
一箭多星的真正挑戰,是將軌道參數相差較多的衛星發射到各自的預定軌道上。這需要在火箭上配備能夠多次開機、變軌,並能夠在太空中工作較長時間的上面級。在這方面的技術上,除了美國、俄羅斯這兩個老牌航天強國遙遙領先外,中國、歐洲也已經熟練掌握。在長征七號發射時,其搭載的遠征一號甲火箭上面級在軌飛行48小時,發動機啟動9次,將7名不同用途的「太空乘客」准確的送入了各自的軌道。而目前印度自行設計製造的火箭上面級,僅具有從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向地球同步軌道發射飛行器的單一功能。
㈦ 印度630噸火箭再次發射,1箭36星成功入軌,其難度有多高
中國的火箭技術已經是世界領先了,而且發射的失敗率很低。
目前,世界上擁有一顆以上衛星的箭最多的是印度發射的104枚。在釋放這些衛星的過程中,運載衛星的火箭的上層需要反復點火,調整飛行的姿態和軌跡,並飛到不同的地方以准確釋放衛星。例如,對於發射一枚火箭和10顆具有相同軌道平面和不同相位要求的衛星,運載衛星的上一級需要具有18次空間點火啟動的能力,並且只有在連續多次進入軌道後才能完成整個衛星釋放過程。
印度是快速航空航天發展的領導者,並於2019年4月1日將29顆衛星送入軌道。我們都知道太空項目的成本非常高。在一支有許多星星的箭出現之前,我們使用了高昂的成本,但沒有得到更好的回報。
㈧ 印度:3噸重的飛船搭載3人上天打個卡,「亞洲一哥」還是咱
#印度#中國的 天宮空間站在沒有接納宇航員前 ,神奇的印度人認為 亞洲的航天「一哥」非它莫屬 ,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航天水平並不會超過 國際空間站的水平 ,而 印度是國際空間站的16個成員國之一 ,為國際空間站 寫過一些程序 ,那 印度的航天水平就是國際空間站的水平 ,中國只不過是在追趕印度的航天水平而已。
也許有人會說,在之前中國還進行過很多 載人太空任務以及 探索 月亮、火星的壯舉 嗎?印度憑什麼認為自己的航天水平在中國之上?
印度人會說:雖然印度沒有進行載人航天,但 早就有太空梭 ,你們有嗎?還別說,印度在 2016年 還真的發射了 一個實驗版的太空梭RLV-TD ,這個太空梭 只有1.75噸,6米長 ,看上去有點眼熟,這不就是以前 美國太空梭的縮小版嗎 ?這次RLV-TD雖然只 飛了10分鍾左右, 到達了約 65公里遠的高空 ,離卡門線還有一定距離,但好歹也接近了。
至於 月球探測 ,雖然中國的 嫦娥5號成功登陸了月球並取回了月壤 ,但印度的 月球2號要早於嫦娥5號發射 ,也 早一步登陸月球啊 ,雖然登陸月球的方式是 直接撞上去的 ,樣子有點不大好看,但這確實比中國的要早啊。
火星探測嘛 ,印度人說: 這個印度可要領先於中國好多年的 ,也正是這個事情, 印度才是真正的亞洲「一哥」 ,早在 2013年 ,印度的 「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 就已經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了的,現在還在火星軌道上運轉,至於取得了什麼重大研究成果,對不起,這需要保密, 反正比中國早就行 。
除了以上這些,印度還 准備在2023年發射探測器上金星 ,這個中國總沒有吧!所以, 航天界的亞洲「一哥」還是印度!
還沒有進行過載人航天?也沒有自己的空間站?
不, 印度已經有了PPT,而且還有了「加甘楊」飛船,空間站的模型已經設計好了,就等著疫情過去之後就發射。
自從 2009年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立項 之後,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2年了,印度也成功地研製了 MK3運載火箭 (理論運載能力是8~10噸),一艘做過亞軌道回收試驗的「加甘楊」飛船,雖然這個飛船有點袖珍,只有3噸來重, 比神舟系列飛船的返回艙要重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幾套 高仿版本的宇航服 和 幾名經過了俄羅斯培訓的宇航員 。
按照印度空間與研究組織負責人的說法, 這個3噸重的「加甘楊」飛船 ,准備 安排3名宇航員 ,這個飛船也 沒有軌道艙 ,也就是說 運載火箭將它發射到近地軌道之後 ,宇航員只 在太空打個卡拍個照就得立馬返回 ,什麼 科學實驗、太空行走那是不可能做的 。
鑒於中國的 天宮空間站水平絲毫不亞於國際空間站 ,印度這下是真的著急了, 航天「亞洲一哥」的地位怎麼看也保不住了 ,他們的空間與研究組織 急急忙忙地宣布了空間站的計劃 ,表示印度自己的「空間站」不會很大, 大約也就是15-20噸,用於微重力測試 ,核心構架已經研製出來了, 很可能在半年之後發射升空 。
反正印度的計劃沒有一樣是靠譜的,一個 阿瓊坦克的研製就花了35年,等到研製成功就發現已經落後了幾代 ,還有 研製了36年的光輝戰機、無數次下水的4萬噸航母 ......
㈨ 中國有超印度630噸的運載火箭嗎
中國沒有噸位這么大,而且運載能力這么低的火箭!
1、中國長征五號F運載火箭,起飛重量483噸,載重6噸。
2、印度火箭,起飛重量630噸,載重4噸。
3、中國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起飛594噸,運載13.5噸。
4、中國長征3號丙運載火箭,起飛233噸,載重3.8噸。
由此可見,中國僅需要200多噸的火箭,就可以運輸接近4噸的貨物,而印度需要600噸的火箭,才能運輸4噸的貨物。印度火箭與中國的差距,如同印度與中國GDP的差距,差距從新德里到北京那麼大。
㈩ 630噸火箭成功發射,一箭36星不可小覷,印度終於追上中國腳步了嗎
這次發射一箭36星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就是印度未來航天計劃的一大關鍵所在。這也是印度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印度今後的發展來說也是意義重大。這次印度所發射的火箭型號為長征三號乙(P-1),重量達到了630噸,火箭最大推力高達775噸。這枚火箭採用“二級固體火箭+一級液體火箭+二級液體火箭”組成的混合動力系統,可將有效載荷送入近地點2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遠地點2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和近地點3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由於火箭還具有一級入軌高度低、發射周期短等特點所以在近地點200公里上空飛行效率高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