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間小溪釣鯽魚的釣點有哪些
喜歡釣鯽魚的釣友們肯定知道山中的小溪流是釣鯽魚的好去處,因為鯽魚有逆流生活的習慣,所以小溪流便成為鯽魚生活的好地方。那麼在這地方如何選擇釣鯽魚的釣點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山間小溪釣鯽魚的釣點有哪些。
山間小溪釣鯽魚的釣點
1.水草洞之中
溪流中,溪潭的岸邊一般都長有水草,水草之間必有草縫,即水草洞。選水草洞作為釣點,要選擇天然水草洞,水草洞越小越好,一般小碗口大小效果最佳。但水草洞的水底必須干凈,魚鉤要落在水底才能夠釣到卿魚。
2.洗衣洗菜的地方
溪潭邊有石板的地方,農民經常到這里洗衣、洗菜、淘米、清洗豬、雞、鴨、鵝、魚等的內臟。這些東西的下腳料便成為鯽魚的美餐。
3.牛飲水的地方
在溪流之中的溪潭,農民經常牽著水牛到這里來飲水,牛排出的糞便常常吸引不少鯽魚及 其它 魚類前來覓食。
垂釣鯽魚技巧性較強的兩種釣法
1.刷灘釣
刷灘釣是人站在灘流的上游順水將鉤拋下,然後不斷地往回拉扯釣餌的一種釣法。在回拉過程中要時拉時停,讓釣餌始終在水的上層飄盪,回拉時竿稍和魚線在水裡不時發出刷刷的響聲。
此釣法要注意溪流水底鵝卵石多、青苔厚,為了防止滑倒必須穿防滑鞋,所釣的急流不宜過深,以腰彎之下為宜,雙腳移動時要分外小心,防止被水流沖倒,涉水淺要將魚護和餌盒掛在腰間,魚護底部要垂入水中。
2.逗鉤釣
逗鉤釣是採取上下提線放線人為引逗魚兒咬鉤的一種釣法。小溪中常有巨石凸立在激流之中。尤其是暴雨過後,水勢一瀉千里,濁流洶涌,而巨石下游的回渦處漣漪盪漾,微波起伏,這里便成了魚兒歇腳喘息之處,垂釣時只要將鉤餌投到巨石下游,提提線再放放線,讓釣餌時不時地動起來,魚發現餌後必吃無疑。還有石縫里、樹根彎、洞穴處和水草前也可以採用此種釣法。
此釣法要注意鉤與巨石、洞穴和水草要保持一定間距,防止魚咬鉤後拖走而掛鉤,提線放線的幅度不能過大,動作要輕,間隔時間也不要過短,鉤最好用單不用雙,釣餌可葷可素,但以葷為主。
垂釣鯽魚餌料搭配 方法
一、習性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釣鯽魚,首先要了解鯽魚的生活習性。這可以為我們垂釣鯽魚提供很好的指導,比如使用什麼餌、搭配怎樣的線組、選擇多深的水深、在什麼地方垂釣、什麼時間出釣等。
鯽魚屬於雜食性淡水魚,葷素皆食,像是麵食、米飯、蝦、藻類等,尤其喜歡吃水草的根、莖、葉和果實,偏愛腥、香、甜的口味。鯽魚屬於地層魚,喜群居,常年棲息於水草底部,它文靜膽小,警惕性高,適應能力強,對生存環境要求不高,但喜歡清潔的活水,適宜生長的水溫是15~25℃。鯽魚生長速度緩慢,常見個體是250~300克,繁殖能力強,數量多,我國各大水系均有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垂釣,其中夏、秋兩季的鯽魚食慾旺盛,吃餌瘋狂,為垂釣旺季。
二、釣時
我所指的時間,從大的范圍講是指一年當中的時間,一年四季均可釣鯽魚,只是冬季效果差點。因一年四季的氣溫不同,不同季節釣鯽魚的方法也不同,具體釣法要具體分析。從小的范圍講是指一天當中的時間,一天中釣鯽魚的時間是早晨6~8點和傍晚19點以後,被稱為釣鯽魚的黃金時間。早晨6~8點比較安靜,雜音少,氣溫不高,正適合鯽魚吃“早點”;傍晚19點以後鯽魚需要進食,為夜晚休息儲備能量。
三、釣餌
釣鯽魚的餌料包括窩料和釣餌。我先介紹一款非常好用的窩料:大米+菜籽油餅+白酒,比例為1:1:0.5,再加少量的蜂蜜和鯽魚香精效果更好。操作步驟:先把菜籽油餅粉碎,然後把大米和菜籽油餅放在一起炒至燙手即可,倒入白酒並搖晃均勻,裝進瓶子密封幾個小時即可使用。大米和菜籽油餅炒過以後發熱,而白酒是冷的,一冷一熱,會使大米和菜籽油餅充分吸引白酒的香味,打窩時能在水中持久散發出白酒的香味,起到誘魚的作用。
鯽魚屬於雜食性魚類,因此釣餌就有很多選擇,比如紅蚯蚓、紅蟲、蛆、幼螺、小蝦、麵食、小昆蟲、米飯、麵包蟲,各 種植 物餌以及商品餌等。南方釣友喜歡用蚯蚓,北方釣友習慣用麵食、紅蟲,但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商品餌都深受廣大釣友的喜愛。主要是因為目前市面上的商品餌料種類繁多,鯽魚喜歡的腥、香、甜等口味均有,而且攜帶方便,使用簡單,釣魚效果好。
我比較偏愛用蚯蚓釣鯽魚,這可能是一種習慣。首先,蚯蚓被稱為“萬能魚餌”,可以就地取材,容易獲得,特別是在農村。其次,一年四季都可使用,不受季節影響。再次,蚯蚓腥味濃,釣魚效果不錯。用蚯蚓釣鯽魚需要注意,紅蚯蚓從頭部開始裝鉤,露出蚯蚓的尾巴在水中亂動;裝鉤時要用活蚯蚓,活蚯蚓裝鉤在水下亂動更能引起鯽魚的注意,鯽魚對水中會動的東西特別敏感。紅蚯蚓的大小要和火柴混差不多,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蚯蚓沾點泥土更好。
看過山間小溪釣鯽魚的釣點有哪些的人會看:
1. 小溪垂釣鯽魚有哪些技巧
2. 江河釣鯽魚有什麼技巧
3. 盛夏野河釣鯽魚有哪些技巧
4. 江河垂釣選擇釣點的技巧
5. 不同水域鯽魚有哪些垂釣技巧
『貳』 在印度的恆河,為何長期無人捕撈魚和垂釣
因為恆河是印度人心目中的聖河,既然是聖河,那麼裡面的物種也都是聖物,所以印度人才不會去捕撈或是垂釣。印度是一個著名的,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度。所以他們國家其實存在不少比較奇葩的習俗或者說文化習慣。比如說,印度人不吃恆河裡的魚,也不會去捕撈、垂釣裡面的魚。難道是因為印度人不吃魚?
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恆河早就變成了污水溝的代名詞。但是印度人 就是崇拜恆河,就是要在這種不幹凈的水中洗澡並且直接飲用這些水。而且因為恆河水富含豐富的有機質,所以恆河裡的魚長得倒是很好。因為信仰問題,印度人並不會去傷害那些,擠滿了整條恆河的魚類,反而還會投喂他們。
『叄』 鼓山小溪那邊有魚嗎
有魚的,肯定有魚,只要是一個小溪里邊都能長出魚來。
你可以去釣一試試。
魚類(學名:Piscium),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的統稱,
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1]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脊椎動物5大類中,魚類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也最早。我們對現生魚類都較熟悉,但對地質史上的早期魚類,以及它們如何進化為現生魚類,就比較生疏了。讓我們順著時間的長河,向前追溯。
16張
魚
現知最早的魚類化石,發現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地層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鱗片,未能給我們一個有關魚類身態的輪廓。
到距今4億年至3億5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和泥盆紀時,才有大量魚化石被發現。這些魚化石,有的在構造特徵上彼此已很不一樣,說明當時已有多類魚類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記錄之前,它們業已分道揚鑣,在各自進化途徑上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路程。
最早出現的魚類是無頜魚類。顧名思義,它們還沒有上、下頜,只有一個漏斗式的口位於身體前端。這種口,不能主動攝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帶進口內。再者是它們沒有腹鰭,但有膜質的外骨骼,
包裹在身體外邊。所以無頜魚類又有甲胄魚類之稱。由於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關學者的一番爭論:到底是軟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動物胚胎發生過程中,總是先出現軟骨,然後由軟骨形成硬骨。一般認為,個體發生反映系統發生。
據此,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應該是軟骨在先,硬骨在後,可最早的脊椎動物先出現的卻是硬骨,這怎麼解釋?有人說,還是軟骨在先,只是軟骨不能保存為化石而已。到底怎樣,未有定論。
無頜魚類包括迥然不同兩大類:頭甲類和鰭甲類,每類又各有分支,有不同類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時。但好景不長,到泥盆紀中期(距今約3億5千萬年前),它們絕大多數絕滅了。只因現生的七鰓鰻和盲鰻的某些特徵與頭甲類的一致,學者揣測,前者有可能是後者的現生代表。按此,頭甲類應還沒最後絕滅。
可是,從頭甲類到七鰓鰻和盲鰻之間,從泥盆紀到現代3億多年裡,都沒發現它們的中間環節(圖14)。究竟這些營寄生生活的現代無頜魚類是如何從身披甲胄的祖先進化來的,還不確定。
鰭甲類無現生代表,被認為是一絕滅的類別。但是,由於鰭甲類中的異甲類的某些特徵與後期有頜魚類的近似,有人說,異甲類可能是有頜魚類的遠祖。是否這樣,尚需更多的論證。
最早的有頜魚類是盾皮魚類,它不僅已有上、下頜,並還有了偶鰭。這樣,它便有可能主動攝食了。盾皮魚類通常分節甲類和胴甲類,它們都披有甲,在泥盆紀晚期最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魚為代表,後者可以溝鱗魚為代表。
有人認為,盾皮魚類可能與現代鯊類有親緣關系,但另一些人認為可能與硬骨魚類的關系更密切。
『肆』 在污染嚴重的印度恆河,為何還能野魚成群,隨手就可捕獲
因為印度很多人會把屍體葬在恆河,包括一些動物的屍體也丟了進去,所以裡面的野魚就能生存並且能夠大量繁殖,隨手就能捕撈起來。這些野魚大部分都是鯰魚,鯰魚可以在很惡劣的環境生存,並且是吃垃圾和腐肉為生的魚類,繁殖能力也是非常驚人,在恆河裡抓到的基本都是鯰魚。
外地遊客會到恆河去投喂這些鯰魚。鯰魚一旦發現有遊客靠近投餵食物,就會有大量的浮上水面。稍有不慎,就會被鯰魚咬傷,還會被大型鯰魚拉扯掉入河裡。這種魚類一旦過度成長會影響整個河流的生態環境,所以印度政府也限制工業生產的垃圾廢料流向恆河,讓恆河少點污染。
『伍』 世界上垂釣最大的鯉魚
人總是希望自己的戰利品越大越好,那麼現有已知的被釣上來的最大的鯉魚有多大呢,我帶你答疑解惑。
世界上垂釣最大的鯉魚
人總是希望自己的戰利品越大越好,可泰國一名漁民卻為自己釣到暹羅巨鯉犯了愁,因為它實在太重了,甚至遠遠超過了他的磅秤所能稱量的范圍。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這條鯉魚中的“巨無霸”是泰國漁民基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河裡釣起來的。這條魚出水後還不斷扇動自己的大尾巴,基克和同伴好不容易才控制住它。一稱之下,發現100公斤的磅秤一下指向了最大刻度。基克估計,這條巨鯉的體重大約有256磅(116公斤)。
據悉,包括金魚在內,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鯉魚科魚類的體重記錄是88磅(40公斤),而這條魚確信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記錄。基克的老闆吉恩·弗朗索瓦赫利亞斯說:“他釣上的這條大魚是其他釣魚者終其一生追尋、甚至願意用靈魂交換的。這也是迄今用釣竿釣上來的最大的鯉魚。”
暹羅巨鯉又名巨暹羅鯉(Catlocarpio siamensis)Giant barb)是現存鯉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品種,體長200厘米,最重達120千克。這種稀罕的巨型魚類只存在於泰國境內的湄公河河段。由於在其原產地是著名的食用魚,故野生資源受到極大威脅,種群數量嚴重減少。現在也逐漸流通到了觀賞魚市場,但進口的都是小於20厘米的幼體。此時的暹羅巨鯉體色淺灰,缺乏光澤,頭部奇大,魚鰭飄逸;具體來形容就是鯽魚+胖頭魚+龍鳳鯉的雜交混合體。
巨暹羅鯉
最大尺寸:118英寸(約合300厘米),661.5磅(約合300公斤)
棲息地區:東南亞湄公河流域
世界自然保護紅名單瀕危程度排名:未包括
種群數量:不詳,僅在2000年捕獲過10尾
主要天敵:過度捕撈、野生棲息地萎縮
巨暹羅鯉是現存鯉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品種,這種罕見的巨型魚類據稱只存在於泰國境內的河流中。棲息地區為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生長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過度捕撈、野生棲息地萎縮,常被見於大河流旁的大型池潭中,但會季節性的進入渠道,泛濫區域,沼澤中,小巨暹羅鯉常見於小溪,沼澤,但也會生活在渠道,池潭中。僅在2000年捕獲過10尾。巨暹羅鯉則作為柬埔寨的國魚,最大可達300千克,是世上最大的鯉科魚類,在所有魚類中列居第五。[1]紅色暹羅鯉更為稀有,21世紀世界上野生紅暹羅鯉不到100條。
巨暹羅鯉常見於漢密哈頓大河流旁的大型池潭中,
但會季節性的進入渠道泛濫區域、沼澤中,小巨暹羅鯉常見於小溪,沼澤,但也會生活在渠道,池潭中。 這種稀有的魚類,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段去繁殖,進食。這種游動緩慢的魚類以珊瑚,水藻,紅樹林的水果為食,極少會以活物為食。在湄公河河底,小巨暹羅鯉在十月為主要存在的魚群。這種稀有的魚類,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段去繁殖,進食。這種游動緩慢的魚類以珊瑚,水藻,紅樹林的水果為食,極少以活物餵食(如果可能的話)。在湄公河河底,小巨暹羅鯉在十月為主要存在的魚群。
2、形態特徵
巨暹羅鯉圖冊(6)魚頭顯得巨大,沒有魚須。 巨暹羅鯉在淡水魚中為最大的鯉科魚類。少數個體在1.5米以下,45千克。大型的可達3米長,重有300千克。只有印度䰾能與之相比,但是大型的印度䰾只在百年前有過記錄,最大尺寸為118英寸(約合300厘米),661.5磅(約合300公斤)。
3、分布
暹羅巨鯉巨暹羅鯉是現存鯉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品種,這種罕見的巨型魚類據稱只存在於泰國境內的河流中。棲息地區為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生長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過度捕撈、野生棲息地萎縮,常被見於大河流旁的大型池潭中,但會季節性的進入渠道,泛濫區域,沼澤中,小巨暹羅鯉常見於小溪,沼澤,但也會生活在渠道,池潭中。僅在2000年捕獲過10尾。巨暹羅鯉則作為柬埔寨的國魚,最大可達300千克,是世上最大的鯉科魚類,在所有魚類中列居第五。[1]紅色暹羅鯉更為稀有,21世紀世界上野生紅暹羅鯉不到100條。
巨暹羅鯉常見於漢密哈頓大河流旁的大型池潭中,但會季節性的進入渠道泛濫區域、沼澤中,小巨暹羅鯉常見於小溪,沼澤,但也會生活在渠道,池潭中。 這種稀有的魚類,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段去繁殖,進食。這種游動緩慢的魚類以珊瑚,水藻,紅樹林的水果為食,極少會以活物為食。在湄公河河底,小巨暹羅鯉在十月為主要存在的魚群。這種稀有的魚類,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段去繁殖,進食。這種游動緩慢的魚類以珊瑚,水藻,紅樹林的水果為食,極少以活物餵食(如果可能的話)。在湄公河河底,小巨暹羅鯉在十月為主要存在的魚群。
4、品種簡介
印度鯉屬唯一的物種暹羅巨鯉Catlocarpio siamensis,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曾一度被認為是鯉形目中最大最重的魚類。
5、飼養方法
暹羅巨鯉的飼養十分簡單,中性水質,溫度25°C~28°C,過濾系統一定要強,力求營造較快的流動水體。餌料方面,暹羅巨鯉是一種濾食魚類,幼體時可接受紅蟲和人工觀賞魚飼料。當體型長大後也沒有關系,因為暹羅巨鯉的濾食性沒有鰱鱅那麼特化,所以依然可以用菜葉之類的東西代替。暹羅巨鯉的混養很方便,既然它的食性使它成為一種人畜無害的動物,那麼只要不會傷害它的品種都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