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育王是什麼年代的人
阿育王 Asoka,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候,大概秦討伐六國的時候吧
㈡ 阿育王是什麼時候統一印度的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約生活在公元前!世紀。在他統治時期,孔雀帝國達到極盛,其疆域在古印度歷史上也是空前的,整個南亞次大陸除了最南端以外已基本獲得統一。他能順應形勢的發展,摒棄窮兵黷武政策,注重休養生息,堪稱印度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世界文化史上,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並使佛教越出印度國境,傳播到異國他鄉,最終發展成為一大世界性的宗教,對許多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作用,從而名垂史冊。佛教為古印度釋迦族人悉達多·喬答摩創立,後來,悉達多被人們尊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通常被稱作「佛陀」(意為覺悟真理的人),他所創立的佛教即由此而得名。在釋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世紀下半葉,佛教只不過是古印度沙門思潮中的一個流派;到了阿育王時代,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在摩崖和石柱上銘刻敕令和教諭,大力宣揚佛法要義,積極推行所謂「正法」統治。當時,佛教徒認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國君,將他尊為「護法名王」。阿育王推行的「正法」統治,主要是對人民進行精神控制,他要求人們節制慾望,清凈內心,不殺生,不妄語,多施捨,尊敬父母和師長,並按照公認的社會道德規范善待親友和奴僕。這樣,人們的思想就被束縛在自我修養上,甘願受他的統治,不會反抗他的奴隸制君主專政。當時,阿育王帶頭皈依佛門,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的一切軍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裡。他的下面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層層管理國家,直至村莊,還擁有六十萬步兵,三十萬騎兵和九千頭戰象的強大軍隊,維護他的統治。他自己的生活,極其奢華,據說在行獵時,伴隨他的是全副武裝的女獵手,有的駕車,有的乘象,如出征一般。在舉行宗教大典時,在宮廷的遊行隊伍里,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寶石的黃金容器的大批仆從;有許多被馴服的獅子、豹子等等。阿育王則通常被二十四頭大象保護著。這一切財富,都是他從全國搜刮來的。為了實現「正法」,鞏固統一,阿育王修築道路,建立驛站,經常派遣一些正法大官到各地巡視,還興辦各種公共福利事業。特別是他多次向佛教僧團施捨大量的土地和財物,廣泛修建奉祀佛骨的專用建築(俗稱舍利塔或佛塔),據說,當時在印度各地曾有八萬四千座佛塔,他還召集佛教高僧在華氏城舉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結(前兩次分別是釋迦牟尼死後不久和死後一百年),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此後,他開始向國內邊陲地區和周鄰諸諸兄弟,正式繼承了王位,舉行了登基典禮。此後他發動了對外戰爭,統一了全印度。據說,他皈依佛門,是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決定的。當時,他對南印度羯陵迦國的遠征取得全勝,但是,在這次戰爭中,有十萬羯陵迦人被殘酷殺戮,有十五萬羯陵迦人被擄掠成為奴隸。他對此深表悔恨,從此,他的內外政策也出現轉折。他不再實行暴力統治,不再發動征服戰爭,並廢除了斗獸之類的血腥娛樂,限制傳統的殺生祭祀和宮廷狩獵活動。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國派遣許多佛門長老,把佛教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敘利亞、埃及等地。阿育王為何這樣不遺餘力地弘揚佛教呢? 相傳,他降生時,其父賓頭沙羅王口念「我今無憂」,隨即給他起名為阿輸柯(即阿育),意為無憂。他的一生,也正是步步走向了「無憂」。他十八歲那年,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其父病逝後,他經過四年內戰,擊敗了爭位的其實,認真分析一下阿育王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他之所以弘揚佛教,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鞏固其孔雀帝國的奴錄制君主專政的統治,當國家已基本統一之後,不需要再行征戰和殺戮,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而佛教正是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他則可以在這人間的「極樂世界」里坐享榮華富貴。這一切都不過說明了,阿育王的「護法名王」只是「名」;而他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才是「實」。
㈢ 阿育王屬於哪個等級
剎帝利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按這種制度劃分,阿育王應該屬於剎帝利.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各等級界限森嚴.故選C.
㈣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哪個王朝的國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達到了全盛時代。阿姨,王是一位佛教徒,最終成為了護法明王,他是推崇佛教傳播的一代偉大的君主,在印度眾多的帝王當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同時,對歷史的影響也是高據印度諸多國王之首。
阿育王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在各地修建許多佛教的寺院和佛塔,並且派出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去附近的國家和地區傳播佛教。
佛教的創始歸功於釋迦牟尼,但是佛教的傳播歸功於阿育王,所以阿育王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還有阿育王塔。
㈤ 阿育王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統治幾乎所有的印度次大陸。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被許多人視為印度最偉大的皇帝,他擴展了錢德拉古普(Chandragupta)的帝國,統治著一個從現在的西部阿富汗到東部的孟加拉國的領土,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除了今天的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部分地區。帝國的首都是Pataliputra(在今天的Patna位於Magadha),省會在Taxila和Ujjain。
他皈依了佛教。他因阿育王的支柱和法令派遣佛教僧侶到斯里蘭卡和中亞以及建立紀念碑而聞名,這些紀念碑標志著釋迦牟尼佛生活中的幾個重要地點。
除阿育王發令外,關於他的傳記信息還依賴於幾個世紀後寫的傳說,例如2世紀的Ashokavadana(「 Ashoka的敘述 」,Divyavadana的一部分)以及斯里蘭卡文字「 Mahavamsa(《大紀事》) 」)。現代印度共和國的標志是對阿育王獅子首都的改編。他的梵文名字「 阿育王 」的意思是「無痛,無憂愁」Ashokavadana也提到了他對名字與Saraca asoca樹或「 Ashoka樹」的聯系。
來自網路
㈥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他篤信佛教,所以被稱為無憂王。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入侵古印度,遭到印度人的頑強抵抗。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從印度河流域退走,但是他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並且留下來一支軍隊。
當時的恆河平原最強大的國家是難陀王統治下得摩揭陀國。公元前327年,該國出身剎帝利的一名叫做旃陀羅笈多的貴族青年。揭竿而起,組織一支軍隊抗擊馬其頓軍隊。公元前324年,他率軍直抵摩揭陀國首都華氏城,也就是現在的巴特那,推翻了難陀王的家族,定都華氏城。由於他的家族以養孔雀為家,所以也稱他的新王朝為孔雀王朝。
公元前298年,旃陀羅及多逝世,他的兒子頻頭沙羅登基。頻頭沙羅在位期間,繼續對外擴張,消滅了十六個大城君主,繼續擴大帝國版圖。由於孔雀王朝擴張太快,搞得王朝統治並不穩定,各地經常發生叛亂。
公元前273年,頻頭沙羅病逝,死前沒有立太子,為了爭奪王位,王子和公主們展開了殘酷的廝殺。
其中有個王子叫阿育王,在他十八歲的時候被父王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不久以後去西北重鎮叉始羅城鎮壓叛亂,他又被任命為該地區總督。從此阿育王嶄露頭角,積累了政治資本。父王去世後,阿育王也加入了爭奪王子的斗爭。經過四年的拼殺,阿育王殺死了99個兄弟姐妹,最終獲得勝利,並在公元前269年舉行了灌頂儀式,成為了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阿育王這個人生性殘暴,殺人無數。繼位後,他專門設立了人間地獄,用最凶惡的酷吏殘害國內百姓。對著則沿著前人的腳印繼續對外征伐,征服了濕婆國,羯陵伽等國。
估計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羯陵伽這個國家,它位於今天孟加拉灣沿岸,是古印度的強國,經濟繁榮,海上貿易發達。軍事方面有騎兵一萬,步兵六萬,還有戰象幾百頭。
公元前262年,阿育王親征羯陵伽。迦陵伽雖然實力強大,但是面對實力強大的孔雀王朝,最終還是失敗了。十萬人被殺,十五萬羯陵伽被俘,哪怕是殺人如麻的阿育王看到屍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場面也是十分震驚。羯陵伽被征服後,整個南亞次大陸,東鄰阿薩姆西界,南到邁索爾,西抵興都庫什山,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除了南端外,全部成了孔雀王朝的領土。孔雀王朝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基本統一的印度王朝。
由於羯陵伽戰爭狀況對阿育王震撼非常大。所以他決定皈依佛教,並宣布佛教成為了國教。下令在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他還召集大批高僧,編撰整理佛教,在各地修建了許多廟院和佛塔。同時派出各個王子和公主作為使者到鄰國傳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日益強大。後來還傳到了錫蘭,埃及,敘利亞,緬甸,泰國和中國等地,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對佛教發展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佛的重要人物。
㈦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哪個王朝的國王啊
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阿育王統治的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被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王朝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
㈧ 古印度的阿育王是哪個王朝時期的國王
阿育王 Asoka,(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佛教護法名王。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為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育王曾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他的祖父,也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頻頭沙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斗爭。傳說阿育王過去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終,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即位之初的阿育王沿著祖父的腳步前進,企圖通過軍事力量來擴大自個的領土,阿育王的前半生被稱作「黑阿育王」時代。後來他信奉佛教,停止武力擴張,後半生被稱作「白阿育王」時代。他的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㈨ 阿育王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達到了全盛時代。阿姨,王是一位佛教徒,最終成為了護法明王,他是推崇佛教傳播的一代偉大的君主,在印度眾多的帝王當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同時,對歷史的影響也是高據印度諸多國王之首。
阿育王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在各地修建許多佛教的寺院和佛塔,並且派出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去附近的國家和地區傳播佛教。
佛教的創始歸功於釋迦牟尼,但是佛教的傳播歸功於阿育王,所以阿育王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還有阿育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