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虎口脫險!男嬰被叼走,母親掰開老虎嘴救子,這位母親情況如何了
虎口脫險!男嬰被叼走,母親掰開老虎嘴救子。這位母親被傷的非常重,在她全身的各個地方都能夠看出老虎在爭斗時留下的抓痕以及咬痕,現在這位母親被送往當地的醫院進行治療。大家也為她祈福,相信這位母親一定可以早日醒過來,一定要看一看自己的兒子。
在印度老虎非常常見同時,他們覺得老虎象徵著力量。大部分印度人信佛,他們一直覺得一定要對動物保持友善友好的態度,千萬不能夠使用暴力,所以這就導致印度老虎出現了一些惡意傷人的現象。宗教只是大家的一種信仰,並不能夠成為傷害大家的工具,所以具體情況一定要具體分析。同時很多印度民眾都遇見了人和老虎之間的沖突,由此當地的有關部門一定要保持警惕。
⑵ 在野外遇到老虎該怎麼辦
什麼主動挑釁老虎,那樣死的會更快,不與老虎對視,也不行,老虎是偷襲高手,印度人為了防虎頭後帶個面具,讓老虎知道自己被發現,應該是兩眼注視老虎,並且慢慢的後推,,靠近一棵樹後,迅速上樹,並且打電話110,119,120都行,最好自己有照相機或可錄像的手機,拍下全過程。
⑶ 印度男嬰被叼走,母親掰開虎嘴救子,印度動物襲擊為何如此頻繁
印度總是發生一些動物襲擊人類的事情,這是因為當地城市化的速度是比較快的,侵佔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讓它們的地盤與人類產生的交際,所以說野生動物就將人類當成了獵物進行捕捉。這種情況就是比較危險的,政府也是需要進行及時反映的,要把這一問題解決掉。
雖然說動物是需要保護的,但是在人的生命面前,動物的生命就需要退居一席之地,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去保護野生動物。不過印度的城市擴張速度確實是會傷害到野生動物的,可以建立一些自然保護區。
⑷ 印度人被老虎咬死為什麼旁人不幫忙
我是專業訓獸師,大家遇到這個情況我教你門幾招:
千萬莫慌,直起身子,不要蹲地,老虎不是狗,狗看到人蹲地以為你撿石頭扔他,老虎可不行,你一蹲下,老虎認為你是軟弱可欺的??類,肯定會撲過來咬喉,甩頭。正確處理是直起身子,雙手高舉,五指向前,腦袋左右搖晃,千萬別後退,口中發出尖歷的嘯聲,目光和老虎怒視,用眼光把老虎逼於下風,然後,老虎撲過來,咬住你的氣管,這樣死也死得有尊嚴點
⑸ 印度公園為什麼會出現老虎吃人卻沒有人救的呢,印度人都不是人嗎
因為印度貧富懸殊很大,老虎很值錢,掉下去的平民,不值錢
反觀歐美類似事件都是第一時間射殺老虎
⑹ 印度猴子泛濫成災,囂張跋扈佔山為王,當地人是如何驅趕的
在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發達先進的同時,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需要進一步進行整理。我們常常說「地球不是只屬於人類的地球」,這世上還有其他的動植物,這同時也是屬於他們的地球,所以人類應該讓步給他們生活空間。不過這些話說起來很容易,但人類在發展的同時還是觸碰到了許多動物的棲息環境,因此也鬧出了許多人和動物相互矛盾的事情,就比如在印度這里,就有著一個動物屢屢侵犯了人們的生活。
這樣的驅猴方式無疑是比較原始了一點,並且按照猴子的精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棕熊是假的。畢竟這並不是個例,之前印度還有將狗染成老虎毛皮顏色來驅趕猴子的事情,因此相比於「cosplay」,印度採取的大規模絕育計劃會更加現實一些。
⑺ 網上見好多人都說獅子打不過老虎 可是我看過一個視頻真實的 老虎和獅子在山林相遇 兩者
獅子確實打不過老虎,公獅除了體型比老虎大點以外,不佔任何贏面。特別是都是野生條件下,老虎的戰鬥力可以拋獅子一條街。一個靠老婆捕獵的獅子,拿什麼來和以實戰生存的老虎比?戰斗經驗輸老虎不說,技術,招數,戰斗能力也輸老虎。
而且動物之間廝殺,不存在體力不支突然倒下的可能,即使累也會鎖到對方死亡為止。所以只有被咬死的,沒有被累死的。
你是以什麼來認定你看的那個視頻是真實的?因為在山不是籠子?真正的真實就是獅子和老虎不可能會相遇,更加不可能是一隻獅子和老虎相遇,如果是單只的雄獅,說明戰鬥力更差,因為它不是被驅逐的就是逃跑的失敗者,拿什麼和老虎鬥?
⑻ 獅VS虎...............,,,,,,,,,,,,,''''''''''''
獅子老虎誰更厲害?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的童年。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一提孟加拉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1、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雄性西伯利亞虎,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獅相差不大。華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獸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過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西伯利亞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就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它野獸,才不得不攻擊戰鬥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獸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處境也最危險。1950~19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瀕危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體型、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數量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隻豺的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的剋星。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投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鬣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鬣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19世紀烏干達修建鐵路時的食人獅群,此獅群共捕殺100多名工人,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3、比較齒、爪等硬體。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4、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大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獅子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上述文字是我曾經看過的正式資料,時間久了記不清楚,數據可能有錯,但絕不是杜撰。
h__l
在歷史上,獅子的分布一度非常廣,除非洲和印度外,還有希臘獅和伊朗獅(西亞獅)兩個亞種,其中伊朗獅和裏海虎還發生過激烈的生存競爭。
獅虎格鬥是有真實戰例的。1995年10月,我國沿海某市一開放式動物園曾發生過東北虎咬死非洲獅的事件。某夜,分隔獅虎籠的閘門因故障打開了,出於大型食肉獸間的競爭原則,實力相當的食肉獸相遇後要麼互相退讓,如果沒有退路就必須背水一戰,結果,當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非洲雄獅已倒斃在虎區正中央!經調查,非洲獅是經充分准備後入侵虎區的,但結果卻是讓東北虎一擊致命,東北虎首次攻擊就擊中非洲獅的咽喉要害,根本沒給對手還手的機會!擊斃對手後,東北虎還拖著比它重一倍的獅子走了30多米。
東北虎是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首先在體格上勝獅一籌。從捕獵技巧上說,虎向來是獨來獨往,捕獵都是靠自己,單兵格鬥能力自然很強;獅子的生存之道則是結群捕獵,講究協同作戰能力,因此,一對一打,獅子決不是虎的對手。
一般地說,食肉獸只捕獵實力小於它或與它相當的食草動物,對於與其實力相當的食肉獸,一般採取迴避的原則,如虎遇到熊,尤其是大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讓,但在印度,虎有時會捕獵小鱷魚,孟加拉虎甚至能從鱷魚嘴裡搶食物。
磚
有比獅子大的老虎,也有比老虎大的獅子。雄獅頭部外觀雄壯,尤其是一副鬃毛顯得威風凜凜,看上去似乎比虎大,其實獅子的體型是比較消瘦的;而老虎的頭部雖然不顯得那麼大,但軀體卻很壯實,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就比獅子小。
如今,獅子和老虎的自然分布區相互隔離,野生環境下獅子老虎不可能碰到一起干架。現在多認為中國南方發現的亞洲古貓化石才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然後再向北向西向南遷徙發展,演變為不同亞種,遍布幾乎整個亞洲。而獅子,有看法認為史前時代曾一度遍布南歐、亞洲大部和北美地區。因而在古代的中西亞,獅子老虎的分布區是重疊的。
而到了今天,野生獅子在亞洲大陸幾乎消失,只有在印度西北的吉爾叢林區一隅才能見到獅子的蹤影,老虎則成為亞洲猛獸的代表,分布在東北亞至南亞的廣大地區,包括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老虎。這是獅子戰鬥力不如老虎強大的結果嗎?
我認為不是。
成年獅子一般由母獅負責捕獵,雄獅負責保衛領地,所以一般雄獅是坐享其成的,比較懶惰。而老虎則是單獨行動,機警狡猾,靈活性好。體格上比較,一些種類的雄虎和雄獅不相上下,但單打獨斗,獅子敗給老虎的概率比較大。在古羅馬斗獸場,經常上演獅虎搏鬥的比賽,結果往往是老虎獲勝(圖119,古斗獸場上的獅虎搏鬥)。不過,在自然環境下,獅子老虎要打架,單挑的機會很少,因為獅子通常都是群體行動,而老虎獨來獨往,一旦群毆,孤家寡人的老虎肯定要吃虧,所以,從社會學角度講,獅子要比老虎強大。
為什麼在印度出現獅子退讓老虎的情況呢?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
1、環境影響。
獅子發源於非洲原野、老虎發源於東亞山林,它們首先是最適應原產地的環境氣候,然後才逐漸向外擴展。獅子的群體構成和捕獵習性都適合於廣闊的原野,而南亞次大陸的山地叢林,則顯然更適合於老虎的生存競爭。反過來說,獅虎競爭時間有萬年以上,既然老虎強大到使獅子節節後退,為什麼沒一隻虎能進入非洲呢?其實,到了西亞和阿拉伯地區,就變成獅子占據地利,坦盪高原和戈壁沙漠有利於獅子發揮群體優勢,使得老虎止步不前了。
2、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是不可忽視的。
看看印度的歷史就知道,在西方人到來以前,外敵入侵都是從西北部進入印度次大陸的,這正是獅子進入印度的途徑,也是印度文明較早的發源地,同時也成為印度自然環境惡化最嚴重的地區。換句話說,獅子的生存地盤受人為因素干擾比較大。而印度人不管是原來的佛教還是後來的印度教,都不主張殺生,因而其他地區的野生動物(包括虎)受人類影響較小,這也就是為什麼如今印度依然擁有大量種類繁多的珍禽異獸、而被稱作是「野生動物王國」的原因。所以印度的老虎分布范圍大於獅子就不奇怪了。
總之,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獅子老虎不同的戰斗風格和作戰策略。廣袤的平原上,適合發揮群體的力量,鎖定目標,以逸待勞。叢林中,獵物容易閃避、躲藏和逃逸,對個體的搏擊技能要求更高。這樣說一點不過分: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戰略家吃飽了就睡,養精蓄銳,世稱「睡獅」;戰術家則刻苦練功,會游泳和各式摸爬滾打的技巧,有不恥下問向貓學藝的傳說。硬逼著獅子老虎決一死戰,那麼打群架老虎肯定斗不過獅子,個對個獅子很難贏得了老虎。在亞洲的崇山峻嶺,善於利用地形造勢的老虎居上風;換了非洲的一馬平川,擅長組織圍攻的獅子占優勢。
fengxinhao
鄭州市新鄭龍湖野生動物散養園曾發生過獅虎大戰的驚險一幕。最後,管理員們不得不以一頭山羊作誘餌,吸引老虎的注意力,才使戰敗的侵略者——獅子得以「安全撤軍」。
這是從新聞報紙上摘錄的內容:
12月7日上午9時左右,一頭獅子偷偷侵入虎區。母虎「長尾」剛剛睜開惺忪的睡眼,突然看到一隻獅子正張著血盆大口奔自己而來。它大吃一驚,轉身便逃,直退到「丈夫」身邊,才稍稍穩住了心神。有了「丈夫」作後盾,「長尾」惱羞成怒,一回身,向著追過來的獅子猛撲過去,使出看家的本領,與那頭獅子打作一團。獅子幾次去咬「長尾」的咽喉,都被「長尾」靈巧地躲了過去。一陣撕咬後,獅子不但沒有佔到便宜,而且身上還留下了兩道長長的血口。
當管理員們開著兩輛救援車趕到時,獅虎大戰的第一回合已經結束。戰敗的獅子退到了牆角,趴在地上邊舔著流血的前爪,邊低聲地咆哮。兩只老虎基本上沒有損傷,母虎在獅子的正面虎視眈眈,尋找進攻的機會,而公虎則迂迴到側翼,封住了獅子的退路。救援車幾次沖上去,想為獅子打開一條通往獅區的生路。可是,那兩只老虎始終占據著獅子的逃生要道,似乎非置其於死地不可。僵持了一會兒,獅子好象恢復了一些體力,站起身來,准備拚死一搏。這時,管理員情急生智,將一隻山羊趕入虎區。還沒有吃早餐的「長尾」一個餓虎撲羊,就將這只山羊按於爪下。趁這個機會,那隻獅子逃回了獅區。
事後分析,這只獅子可能是在早上散養園的一輛工作車進入猛獸區檢查時,悄悄跟在車子後面侵入老虎們的領地的。
貓
兩者類型不同:獅是領袖型的猛獸,虎是英雄型猛獸。西伯利亞虎最厲害,是無可爭議的貓科動物之王、陸上猛獸至尊。論單挑戰鬥力,西伯利亞虎強於孟加拉虎。孟加拉虎與非洲獅應實力相當,但孟加拉虎更矯健靈活。
⑼ 老虎和獅子為何沒有天敵是不是大象可以殺了它
沒有天敵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一提孟加拉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1、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雄性西伯利亞虎,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獅相差不大。華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獸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過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西伯利亞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就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它野獸,才不得不攻擊戰鬥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獸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處境也最危險。1950~19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瀕危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體型、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數量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隻豺的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的剋星。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投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鬣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鬣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19世紀烏干達修建鐵路時的食人獅群,此獅群共捕殺100多名工人,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3、比較齒、爪等硬體。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4、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大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獅子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上述文字是我曾經看過的正式資料,時間久了記不清楚,數據可能有錯,但絕不是杜撰。
h__l
在歷史上,獅子的分布一度非常廣,除非洲和印度外,還有希臘獅和伊朗獅(西亞獅)兩個亞種,其中伊朗獅和裏海虎還發生過激烈的生存競爭。
獅虎格鬥是有真實戰例的。1995年10月,我國沿海某市一開放式動物園曾發生過東北虎咬死非洲獅的事件。某夜,分隔獅虎籠的閘門因故障打開了,出於大型食肉獸間的競爭原則,實力相當的食肉獸相遇後要麼互相退讓,如果沒有退路就必須背水一戰,結果,當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非洲雄獅已倒斃在虎區正中央!經調查,非洲獅是經充分准備後入侵虎區的,但結果卻是讓東北虎一擊致命,東北虎首次攻擊就擊中非洲獅的咽喉要害,根本沒給對手還手的機會!擊斃對手後,東北虎還拖著比它重一倍的獅子走了30多米。
東北虎是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首先在體格上勝獅一籌。從捕獵技巧上說,虎向來是獨來獨往,捕獵都是靠自己,單兵格鬥能力自然很強;獅子的生存之道則是結群捕獵,講究協同作戰能力,因此,一對一打,獅子決不是虎的對手。
一般地說,食肉獸只捕獵實力小於它或與它相當的食草動物,對於與其實力相當的食肉獸,一般採取迴避的原則,如虎遇到熊,尤其是大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讓,但在印度,虎有時會捕獵小鱷魚,孟加拉虎甚至能從鱷魚嘴裡搶食物。
磚
有比獅子大的老虎,也有比老虎大的獅子。雄獅頭部外觀雄壯,尤其是一副鬃毛顯得威風凜凜,看上去似乎比虎大,其實獅子的體型是比較消瘦的;而老虎的頭部雖然不顯得那麼大,但軀體卻很壯實,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就比獅子小。
如今,獅子和老虎的自然分布區相互隔離,野生環境下獅子老虎不可能碰到一起干架。現在多認為中國南方發現的亞洲古貓化石才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然後再向北向西向南遷徙發展,演變為不同亞種,遍布幾乎整個亞洲。而獅子,有看法認為史前時代曾一度遍布南歐、亞洲大部和北美地區。因而在古代的中西亞,獅子老虎的分布區是重疊的。
而到了今天,野生獅子在亞洲大陸幾乎消失,只有在印度西北的吉爾叢林區一隅才能見到獅子的蹤影,老虎則成為亞洲猛獸的代表,分布在東北亞至南亞的廣大地區,包括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老虎。這是獅子戰鬥力不如老虎強大的結果嗎?
我認為不是。
成年獅子一般由母獅負責捕獵,雄獅負責保衛領地,所以一般雄獅是坐享其成的,比較懶惰。而老虎則是單獨行動,機警狡猾,靈活性好。體格上比較,一些種類的雄虎和雄獅不相上下,但單打獨斗,獅子敗給老虎的概率比較大。在古羅馬斗獸場,經常上演獅虎搏鬥的比賽,結果往往是老虎獲勝(圖119,古斗獸場上的獅虎搏鬥)。不過,在自然環境下,獅子老虎要打架,單挑的機會很少,因為獅子通常都是群體行動,而老虎獨來獨往,一旦群毆,孤家寡人的老虎肯定要吃虧,所以,從社會學角度講,獅子要比老虎強大。
為什麼在印度出現獅子退讓老虎的情況呢?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
1、環境影響。
獅子發源於非洲原野、老虎發源於東亞山林,它們首先是最適應原產地的環境氣候,然後才逐漸向外擴展。獅子的群體構成和捕獵習性都適合於廣闊的原野,而南亞次大陸的山地叢林,則顯然更適合於老虎的生存競爭。反過來說,獅虎競爭時間有萬年以上,既然老虎強大到使獅子節節後退,為什麼沒一隻虎能進入非洲呢?其實,到了西亞和阿拉伯地區,就變成獅子占據地利,坦盪高原和戈壁沙漠有利於獅子發揮群體優勢,使得老虎止步不前了。
2、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是不可忽視的。
看看印度的歷史就知道,在西方人到來以前,外敵入侵都是從西北部進入印度次大陸的,這正是獅子進入印度的途徑,也是印度文明較早的發源地,同時也成為印度自然環境惡化最嚴重的地區。換句話說,獅子的生存地盤受人為因素干擾比較大。而印度人不管是原來的佛教還是後來的印度教,都不主張殺生,因而其他地區的野生動物(包括虎)受人類影響較小,這也就是為什麼如今印度依然擁有大量種類繁多的珍禽異獸、而被稱作是「野生動物王國」的原因。所以印度的老虎分布范圍大於獅子就不奇怪了。
總之,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獅子老虎不同的戰斗風格和作戰策略。廣袤的平原上,適合發揮群體的力量,鎖定目標,以逸待勞。叢林中,獵物容易閃避、躲藏和逃逸,對個體的搏擊技能要求更高。這樣說一點不過分: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戰略家吃飽了就睡,養精蓄銳,世稱「睡獅」;戰術家則刻苦練功,會游泳和各式摸爬滾打的技巧,有不恥下問向貓學藝的傳說。硬逼著獅子老虎決一死戰,那麼打群架老虎肯定斗不過獅子,個對個獅子很難贏得了老虎。在亞洲的崇山峻嶺,善於利用地形造勢的老虎居上風;換了非洲的一馬平川,擅長組織圍攻的獅子占優勢。
fengxinhao
鄭州市新鄭龍湖野生動物散養園曾發生過獅虎大戰的驚險一幕。最後,管理員們不得不以一頭山羊作誘餌,吸引老虎的注意力,才使戰敗的侵略者——獅子得以「安全撤軍」。
這是從新聞報紙上摘錄的內容:
12月7日上午9時左右,一頭獅子偷偷侵入虎區。母虎「長尾」剛剛睜開惺忪的睡眼,突然看到一隻獅子正張著血盆大口奔自己而來。它大吃一驚,轉身便逃,直退到「丈夫」身邊,才稍稍穩住了心神。有了「丈夫」作後盾,「長尾」惱羞成怒,一回身,向著追過來的獅子猛撲過去,使出看家的本領,與那頭獅子打作一團。獅子幾次去咬「長尾」的咽喉,都被「長尾」靈巧地躲了過去。一陣撕咬後,獅子不但沒有佔到便宜,而且身上還留下了兩道長長的血口。
當管理員們開著兩輛救援車趕到時,獅虎大戰的第一回合已經結束。戰敗的獅子退到了牆角,趴在地上邊舔著流血的前爪,邊低聲地咆哮。兩只老虎基本上沒有損傷,母虎在獅子的正面虎視眈眈,尋找進攻的機會,而公虎則迂迴到側翼,封住了獅子的退路。救援車幾次沖上去,想為獅子打開一條通往獅區的生路。可是,那兩只老虎始終占據著獅子的逃生要道,似乎非置其於死地不可。僵持了一會兒,獅子好象恢復了一些體力,站起身來,准備拚死一搏。這時,管理員情急生智,將一隻山羊趕入虎區。還沒有吃早餐的「長尾」一個餓虎撲羊,就將這只山羊按於爪下。趁這個機會,那隻獅子逃回了獅區。
事後分析,這只獅子可能是在早上散養園的一輛工作車進入猛獸區檢查時,悄悄跟在車子後面侵入老虎們的領地的。
貓
兩者類型不同:獅是領袖型的猛獸,虎是英雄型猛獸。西伯利亞虎最厲害,是無可爭議的貓科動物之王、陸上猛獸至尊。論單挑戰鬥力,西伯利亞虎強於孟加拉虎。孟加拉虎與非洲獅應實力相當,但孟加拉虎更矯健靈活。
⑽ 印度一老虎咬死10多頭牛後被抓,印度新的人虎矛盾根源在何處
印度一老虎咬死了人們飼養的10多頭牛,然後被抓住了。其實印度人與老虎的矛盾是由來已久的,之前還有人與老虎發生了搏鬥。而現在又產生了新的矛盾,老虎瞄上了人所飼養的牲畜並以之為食。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問題是老虎的生存空間被印度人給侵佔了,所以兩者就出現了比較大的交集。雖然說人是地球的主人,但是在人沒有發展到這個地步之前,動物才是大自然中的主宰者。不過是因為人現在掌握了科技,所以就可以去打敗動物。在棲息地被人類所打擾之後,有一些野生老虎就會在居民區附近出現,可能是為了覓食,也可能是為了行使自己的領地。
人口大國在全世界並不是特別的多,但印度的人口就很離譜,比中國還要多,而國土面積又比中國小。為了謀求發展,印度人就與動物的生存空間出現了交集,這也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