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東北人」,一顆獨立的心70年從未改變說的是誰
印度東北人一顆獨立的心,70年從未改變,說的是誰呢?
實際上所謂印度東北人指的是,印度東北部7個邦的民眾,印度東北7邦是指,分別是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特里普拉邦,以及錫金邦。實際上,印度當前東北部7個邦在古代的時候,都是一個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而在這些小王國當中,洪姆王國是最為強大的,建國者蘇卡法是我國雲南德宏地區的一位傣族王子,洪姆王國在17世紀時,曾經成功的抵抗住了印度莫卧爾王朝的17次進攻,不過,他們最後卻沒有抗住緬甸的攻擊,最終在19世紀20年代敗給了英屬緬甸,此後這一區域就被英國佔領,成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行省。
印度政府為了更好的統治東北部地區,他們同樣採取了與英國殖民者相同的隔離,拉仇恨等等管理措施,如果有的幫獨立運動鬧得厲害,他們則按民族重新隔離,並強制收回自治權,其目的就是想分化和瓦解東北部地區民眾,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還在文化方面大力宣揚一個印度政策,強迫東北部地區民對印度的文化認同,更讓東北部民眾忍無可忍的是,由於印度政府長期實施的高壓管理,導致該地區經濟極度落後,大量人口生存在極度貧困線以下,忍無可忍得東北不民眾不得不成立獨立武裝對抗政府,70多年來他們那顆要獨立心從未停止跳動。
❷ 為什麼印尼人長得像中國人
印度尼西亞約有300多個民族及742種語言及方言。大約99%的居民為蒙古人種(即黃種人),非常少數少數是棕種人。說長得像,主要是中國的漢族、壯族等為代表的蒙古人種的民族了,這部分人和印尼的大部分人屬於同一人種。
專業些說,根據世界人種基因圖譜,中國中東部大部分民族和印尼人都屬於O系基因黃種人,因而在外形特徵上比較相近。
❸ 為什麼印尼人長的像中國人
印尼有很多是我們的同胞過去的,印尼是外地人比較多的,中國離印尼那麼近,而且很多華僑在印尼定居了,而且有像唐人街的那樣街道都是華僑。不過以前聽說印尼對中國人態度不好,現在中國強大了,他們也不敢欺負我們國人了,而且很多經濟都是我們帶動他們的,比如旅遊業。
❹ 為什麼有的印度人長的很像中國人
這個要從古代說起:商朝被周滅亡後,商朝祭祀貴族彭祖氏不願歸降周,部分西遷,到西藏後一部分留在西藏,另一部分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到達現在的印度一帶繼續做祭祀貴族,稱作「彭羅氓」(讀meng)我們翻譯過來就成了「婆羅門」,這就是我國神話《封神演義》中的被西方教化去的3000人.。所以說印度人越是貴族越像中國人。
❺ 印度東北人為什麼像中國人
印度東北部大多數是從緬甸或者雲貴高原遷移過去的部落。
本身屬於蒙古人種,可能有部分中國血統;像中國人也正常。
他們部落的名稱發音和漢語中的部分姓氏發音很像。可能是過去在中國境內的時候繼承的。
❻ 為何有的印度人相貌膚色接近中國人,有的長得偏白和歐化,有的黑得像非洲人
印度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葩,沒有哪個國家的人種有印度這么雜亂不堪。歷史上印度原住民都是黑色印度人(土著人),公元前白種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打跑土著人占據印度北部。13世紀蒙古人又攻入印度建立過莫卧兒王朝。有部分白種人和黃種人與土著黑人混血混沒了。白種雅利安人在印度畢竟是少數,為保持自己的血統和統治權而建立種姓制度,這也是另一個形式的種族歧視,說白了看不起黑色土著人。另外歷史上因為融合時間太短,印度還沒有形成統一膚色和文化的大印度人種,所以才有了白種,棕色人種,黑色人種等萬花筒式的奇觀,稱印度為人種博物館名符其實。說印度人是白種人那是滑天下之大稽,少數白種人決定不了印度的膚色,那都是英國殖民者為方便統治印度,拉攏少數白人統治者而給予的白人稱號。就印度白種人也比中國人黑了不少,印度的情況就象以前的南非,少數白人統治實質上就是一個亞洲黑人國家。
印度除了被稱為宗教博物館,還有一個名字,人種博物館。不過,你看到的大部分印度美女,尤其是寶萊塢的,都是白皮膚的。這其實反應印度人骨子裡的傾向,以白為美,當然,這和種姓制度也有關系。婆羅門大部分都是白皮膚。
總體上,印度人的皮膚,從北到南,逐漸變深。皮膚最淺的印度人,大部分居住在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尤其是後者,生產了大量的寶萊塢明星。皮膚最深的,當屬泰米爾人,基本上和非洲居民差不多。此外,在印度東北的幾個邦,他們大多是蒙古人種,基本上中國人沒有太大差異。
今年印度政壇還鬧出一個不大不小的風波。大概是今年3月,幾位非洲學生在德里遭到當地人的攻擊。這被非洲媒體報道,他們指責印度人搞種族歧視。印度的一位政客勇敢的站出來,說我們印度怎麼會有種族歧視,你看那些南方人,和你們一樣黑。如果我們搞種族歧視,他們就不會在印度存在了。然後,印度南方幾個邦的人不幹了。
先說雅利安人。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游牧民族,進入印度後,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爭斗,後來逐漸征服他們。達羅毗荼人大部分被趕往南方,一部則淪為奴隸。雅利安人便開始占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後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恆河上游地區。
被趕走的達羅毗荼人到了哪裡呢?印度南方。包括喀拉拉邦、泰米爾邦、卡納塔卡邦還有安得拉邦。相比印度北方平原地區,這地方都是丘陵,耕種條件差很多。
另外,東北邦的人,和緬甸接壤,他們的外形、皮膚和中國人很像,和我們一樣,是蒙古人種。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地入南亞次大陸,構成了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
❼ 印度東北部幾個邦的人怎麼長得像中國人
印度東北部「七姐妹」,也就是藏南地區啊。。從來就不屬於印度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拿回來。
❽ 為什麼印度東北部人看起來很像東亞人
曼尼普爾邦(Manipur)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該邦過去曾經是阿薩姆邦的一部分,成立於1972年,東以緬甸為界,西與阿薩姆邦相連,南以米佐拉姆邦毗連,北同那加蘭邦接壤。
曼尼普爾人屬蒙古人種,和中國人長得很像,當地人都稱,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約為五代十國時南下齊人的後代,因此與中國確有歷史淵源。後來由於印度教傳入,加上被英國人征服,才逐漸偏離中華文明走向「南亞化」,但文化習俗上仍有不少中國元素延續至今。曼尼普爾在血緣和文化上與中國有很大的淵源。曼尼普爾王室通常被認為來自於中國的唐朝。當地主體民族Meitei為黃色人種,操漢藏系語言, 按人口比例是印度在科學工程領域最傑出的民族。
曼尼普爾傳統價值觀尊老愛幼,重視家庭。當地人崇拜龍,「桑加伊節」的背景就是兩條騰飛的龍,Kangla古王宮作為王室權利象徵有龍圖騰。曼尼普爾民間有著對龍的崇拜。在十八世紀,當時的國王因為個人偏好強迫曼尼普爾人皈依印度教,遇到強大的阻力,印度教未成為曼尼普爾的民間信仰,對龍的崇拜依然在曼尼普爾保存下來。
當地人喜愛的竹笛、武術等傳統樂器、文化等也頗具中國風。較印度其他地方,這里飲食習慣更似中國,以米飯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竹筍、鹹菜、腌魚等就與雲南地區口味相似。每逢重大節日均要演出,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能滿足曼尼普爾人文化生活需求的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電影、電視和歌曲,對於李小龍的電影,西遊記,少林寺等無不家喻戶曉,青年男女差不多都會唱幾句「老鼠愛大米」。
可能就是是唐征南昭的關中十六衛50多萬中央軍,被安史之亂斷了後路……向西方打到那邊建立的政權,……(唐玄宗沒辦法要去安西調高仙芝封常青回防潼關,……),就象秦征嶺南60萬中央軍被陳勝吳廣斷了後路留在嶺南建立趙佗的南越國一樣……
❾ 印度東北邦是中國人嗎
不是,雖然印度東北部有部分人有中國血統,至少外觀上來看,與中國人並沒有什麼區別,同時姓氏(部落氏族)也是中國姓氏。
但是注意,這只是從人種上劃分的,他們的國籍是印度,他們的族群並不認同自己是中國國籍,他們一直在為融入印度主流社會而努力,所以他們並不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