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宗教的宗教關系
印度遠古的宗教形態在印度河文明(約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遺址中能有所發現。在這一文明的遺址中,可以見到許多神的雕像。但就文獻來說,現存印度最古老的有關材料是吠陀(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的最初形態是印度上古先民口頭創作的一大批贊歌或祭詞等。這之中包含大量宗教方面的內容。吠陀贊歌等中記述了當時印度人的種種宗教觀念,如關於神的觀念,關於超人或超自然的種種神奇力量的想像,關於祭祀等行為能給人們帶來結果的信念等等。這類觀念最初是分散的,形態是多樣的,但後來逐步形成了影響較大的宗教派別的思想。這就是婆羅門教的思想。
婆羅門教的基本觀念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這一宗教並無最初的創教者或祖師。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種姓制的社會階層形態,人們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從事的職業的類別。從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這種活動的人通常被稱為婆羅門祭司。祭祀活動被認為能夠對人產生重要的影響,帶來好的或不好的結果,是萬能的,因而被賦予很高的地位。記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獻吠陀自然也被認為是聖典。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羅門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極高的地位,被認為在社會各階層中是至上的。婆羅門教主要反映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佔有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印度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婆羅門教後來轉變為印度教,發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別。婆羅門教的哲學思想或核心理論是在奧義書時期(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明確提出的。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輪回解脫的理論等都是在奧義書中得到重要闡述的。奧義書的思想不僅對婆羅門教後來的哲學派別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婆羅門教派別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別也有影響。 大致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伊斯蘭教開始在古印度地區傳播,其後幾個世紀,傳播速度加快,傳播地域擴大。傳播的途徑雖有經商、旅行等,但初期主要還是通過軍事征服的手段。伊斯蘭教取得了在所征服地區的統治權後,大力宣傳在西亞、中亞初創時期就形成的一些基本教義。一些伊斯蘭教思想家認為,真主是至尊至善的,而世間事物和人則有邪惡和不凈。還有一些思想家認為,真主是世界的根本因,是永存的。真主不僅創造了宇宙,而且創造了萬物生死輪回的法則。
錫克教(Sikhi。m)產生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它是印度教中虔誠派運動與伊斯蘭教中蘇菲派思想融合後演變出的一種宗教形態。錫克教認為,神只有一個,是各宗教都應崇拜的對象,盡管各教所崇拜對象的名稱不同,但實質上它們所崇拜的是同一神。神是自存的,全知全能的,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是神的表現,是神創造的。輪回於世間的人充滿痛苦,要脫離痛苦就要達到與神合一的境界。
此外,基督教也很早就傳人到印度,一般認為4至5世紀敘利亞的一個基督教小教派中的傳教士最先將基督教傳人印度。當然,基督教在印度的較大范圍內的傳播還是在更晚的一些時期。 印度近現代佔主導地位的是印度教。印度教理論的核心成分來自古代印度的婆羅門教,但其中也大量融合了古代許多其他宗教的成分。因此,現代印度教所包含的內容的來源是相當復雜的。印度各主要宗教派別在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並行發展時期,因而各教派間存在著重要的交涉或關聯,它們之間有相互借鑒或相互影響等的關系。婆羅門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的兩大主要宗教,兩教之間的關系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兩教都從印度古代聖典吠陀和奧義書中吸取了不少成分,有不少共同處。吠陀和奧義書中的內容極為豐富。其中的主要哲學思想為印度後來的婆羅門教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成為婆羅門教以至後來印度教的基本理論。但一些觀念也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理論中的重要成分。這是兩教中出現不少相同處的主要原因。例如,輪回解脫的理論、善惡因果的思想、否定形態的思維方式等在吠陀或奧義書中就已提出,婆羅門教中後來的思想家大量使用這些成分,佛教也大量使用這些成分。兩教的不少文獻中的一些敘述是相似的。
第二,兩教的主要差別反映了古代印度種姓制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主要利益及觀念。婆羅門教在產生時主要反映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思想,而佛教在產生時則主要反映了部分剎帝利及吠舍種姓等階層的思想。婆羅門教的核心哲學理論是梵一元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在本質上就是梵,梵是最高的實體,真正的存在的不變根本因。佛教的核心哲學理論是緣起觀,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否定最高根本因的思想,認為事物是無常的,無真實不變主體。婆羅門教的梵一元論與其婆羅門至上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體現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根本利益。而佛教的緣起觀與剎帝利吠舍等種姓的反對婆羅門至上觀念及追求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平等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體現了這層人的利益。
第三,兩教在發展中基本能和平共處。婆羅門教和佛教雖然代表了印度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但兩教的對立卻不是水火不容的。婆羅門教和剎帝利分別代表了印度的上等社會階層,而部分吠舍也不是社會的底層。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在一定程度上說對於這兩教的教眾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種姓制對這些階層來說又是一種相對能保持各自利益的制度,能夠大體上維持他們之間的相對和諧關系。因此,在兩教並行發展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中,二者能夠和平共處,縱然存在著大量兩教互相批駁的場合,但一般來說,基本上是思想交鋒,而不是武力對抗,兩教間很少見到發生流血沖突的事件。 耆那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關系與上述與佛教的關系類似。耆那教的信眾基礎大致與佛教相近,此教也是來自沙門思潮,也吸收了奧義書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婆羅門教與耆那教在歷史上雖有思想沖突,但與後者也基本是和平相處,一般也不發生流血沖突。耆那教與佛教之間的相同處很多,二者在一些方面都不認可婆羅門教的觀念。佛教和婆羅門教在產生初期雖然有爭奪信眾方面的沖突,但這種沖突並沒有擴大或升級。佛教文獻中有批駁耆那教理論的內容,然而所佔比重不大。兩教的差異或對立不是不可調和的。
在伊斯蘭教傳人古印度並成為其中的主要宗教之後,印度的宗教關系或宗教存在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伊斯蘭教不是古印度的傳統本土宗教,它的教義最初來源於西亞、中亞等地區,與印度古代聖典吠陀奧義書沒有淵源關系。因而最初在許多方面與印度原有的宗教派別難以調和。伊斯蘭教在古印度的主要擴大或發展時期,就與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派別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最初,伊斯蘭教曾一度採取軍事征服的手段來解決與其他宗教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當時伊斯蘭教屬於強勢宗教,印度原有的宗教受到很大打擊。然而婆羅門教或印度教是印度本土影響最大的宗教,在社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雖然受到伊斯蘭教的沖擊,卻只是影響的范圍有所縮小,並未被完全擊垮,在古印度形成了與伊斯蘭教對峙的局面。耆那教也受到了伊斯蘭教的沖擊,但也沒有完全被驅除,在一些地區仍保持著影響。佛教在伊斯蘭教擴大影響的過程中受到的打擊最為巨大,加上佛教當時在古印度的其他一些自身的因素,13世紀之後,它基本在古印度衰落,一些原有的佛教重要活動中心不復存在。直到19世紀,佛教才在印度在一定范圍內有所「復興」。
錫克教雖然是在吸收改造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某些成分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對傳統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的一些陳規陋習則表示反對。如傳統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都有婦女社會地位不高的現象,印度教中有寡婦殉葬的習俗,伊斯蘭教中有男女權利不一樣的規定。錫克教則主張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反對歧視婦女。此外,錫克教還反對種姓分別、祭司制度、繁瑣祭祀,把這些看作是違背神意的。印度宗教不少派別中有一種消極遁世的傾向,而錫克教則主張積極人世。
從總體上說,印度古代宗教中原有的本土宗教之間思想交鋒多,直接的激烈沖突少,而後來出現的一些宗教與原來的傳統宗教之間的思想交鋒少,直接的激烈沖突多。
⑵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有哪些,希望你喜歡。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介紹
佛教
笈多王朝時,印度的佛教是十分普及的信仰。到戒日王時,佛教開始衰落,戒日王雖敬重玄奘,為他舉行盛大法會,但戒日王本人卻是一個濕婆教徒。佛教的命運和____一樣,在它的故鄉雖然衰落,卻向世界其他地區廣泛傳播,成為一個 國際 性宗教。
印度教
戒日帝國時,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羅門教和佛教不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4世紀前後,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形成新婆羅門教。8世紀經商羯羅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主神有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羅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婆羅摩(大梵天)是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遍入天)是賜福神,主管維持世界,濕婆(大自在天)是毀滅神,主管破壞世界,也是苦行神和 舞蹈 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濕奴教派形成於12世紀中葉,實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慾主義。 傳說 它躺在海中一條千頭巨蛇身上,坐騎為金翅鳥,妻子為吉祥天女,有許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羅摩,在猴王的幫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還曾化身為巨魚,在淹沒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及其 生物 ,這是印度的洪水 故事 。
濕婆派流行於南印度,傳說濕婆有3隻眼,4隻手,分執三股叉與戰斧等武器。它在焚燒死者的場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毀滅有再生意義,所以它是毀滅神和生殖的象徵。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該派否認婆羅門特權,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視牛為神聖的教義派等。
性力派崇拜濕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儀式有犧牲、輪座(男婦雜交)等怪俗。馬克思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馬恩選集》2卷第62-63頁),總之是一種奇特的宗教。
伊斯蘭教
從德里蘇丹開始,伊斯蘭教取得支配地位,對印度教採取歧視和迫害政策。莫卧爾帝國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採取寬容政策,允許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錫克教16世紀創立,「錫克」一詞意為「門徒」,此教主張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
種姓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後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古印度文明廢除陋習
廢除印度社會許多陳規陋習,如寡婦殉夫、童婚、殺嬰、神靈裁判、奴役戰俘等等。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 教育 等。
此外,阿克巴也關注發展農業和水利灌溉外,特別重視發展商業;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擴大商業交通網,在全國范圍內修築公路,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教育等。1585年以後,阿克巴又進行了新的擴張,擴大了帝國的版圖。
阿克巴死後(1605年),統治階級愈來愈腐敗,他們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為了充實國庫,又恢復包稅制;對外發動對南印度的擴張戰爭,戰費激增,人民群眾再度陷於苦難的生活之中;隨著采邑變為世襲領地,地方封建主獨立性加強,各地總督紛紛割據稱雄,中央權力削弱。從1498年達·伽馬到達卡利庫特時起,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印度,進行殘暴的殖民掠奪。人民群眾在國內外反動勢力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莫卧兒帝國逐漸衰落。
古印度文明的 自然 文化
自然人文
自然科學主要是天文學和 數學 ,詳見教材。
人文科學主要是文學和建築藝術,詳見教材。這里對語言和史學略作補充。
笈多王朝時期,有《超日王傳》和《戒日王傳》,這些價值不大的文學作品用梵文寫成的,可作為重要史料。
德里蘇丹時期,方言文學興起,梵文漸不流行。此時,印地語和穆斯林使用的波斯語混合為烏爾都語,也出現一些用波斯文寫的 歷史 著作,例如,明哈-烏德-丁寫的《那西爾通史》,沙姆斯-伊-西拉其·阿費富寫的《菲魯茲王史記》,雅赫雅·賓·阿馬德寫的《穆巴拉克王史記》等。
莫卧爾帝國時,一位名叫圖西爾·達斯的人用印地語改寫了史詩《羅摩衍那》,有利於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與傳播。歷史著作有巴布爾寫的《自傳》,用突厥文寫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譯為波斯文。此外還有巴道尼寫的《歷史選集》,尼查姆-烏德-丁寫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寫成。
創建源頭
古埃及文明的創建 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 邏輯學 ;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16世紀到21世紀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然後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先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
就 地理 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 手工 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 國際貿易 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 成功 譯讀。正因為如此,關於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 歷史學 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解除。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⑶ 西印度群島的重要產物及地位是什麼
翻開世界地圖,你准會發現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美洲東部的群島竟被稱之為印度群島。美洲東部的群島與太平洋西部的印度相隔萬里之遙,兩處茫茫不相見,為什麼要稱之為印度群島呢?細細查究起來,這不能不說是哥倫布的「功勞」。當時的科學技術還不發達,地圓說還沒有為人類所證實。哥倫布是相信地圓說的航海家,他綜合前人的航行經驗,認為從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到達盛產各種香料和寶石的國家,並以此制訂出向西航行到達印度的計劃。當時印度的概念包括整個遠東,中國座落在印度大陸上,日本是印度洋的一個島。當哥倫布經過長達70天的航行,多數隊員疲憊絕望,瀕於瓦解嘩變之際,他們從晨曦中望見了一個小島,並舉行了庄嚴的佔領儀式,把那個小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此後他又到達古巴、海地、牙買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宏都拉斯和巴拿馬附近。哥倫布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所以稱當地的居民為印第安人,這個歷史上的大錯誤就一直沿襲下來。當歐洲列強企圖占據這些地方而殖民時,都以當地的名稱來為其殖民貿易公司命名,故都稱作印度公司。然而這兩地相隔實在是太遠了,且風馬牛不相及,為了區分,把設在遠東的公司命名為東印度公司。把設在美洲的公司,命名為西印度公司。歐洲列強通過這些印度公司,把罪惡的殖民觸角伸向遠東、美洲乃至整個世界。
英國第一個成立即度公司英國在16世紀,特別是在英王伊麗莎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毛紡織業由初期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步過渡到大規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場。東部和西南部的諾福克郡的諾里季,林肯郡的波士頓和埃克塞特成了制呢業的中心,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與此同時,采礦業、造船業也發展很快,出現一批採煤中心和造船中心。各生產中心輸出頻繁,國內市場大為發展,倫敦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在對外貿易方面,過去威尼斯和漢薩同盟的外國商人操縱著英國對北方國家和北歐諸國的貿易,到了16世紀全部對外貿易都已由本國商人經營。商人從國王那裡獲得特許,組織貿易公司,專營海外某一地區的貿易。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專營范圍由俄國擴展到中亞和波斯。繼之而起的,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蘭公司,經營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有1581年成立的勃凡特公司,經營地中海沿岸的貿易;有1588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專門由非洲輸出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英國爵士追克率領海軍奉命阻止西班牙船隊,當它們向英格蘭或愛爾蘭前進時,盡量加以截擊,並阻止登陸。追克率領船隊在卡地茲,擊沉和焚毀西班牙船隻犯艘,並裹挾走了4艘補給的船隻;在卡斯卡斯灣使西班牙損失船隻24艘,貨物總值172000「達卡」;追克還在海上迫上了西班牙國王本人的一艘東印度船隻「聖菲立普」號,截獲貨物價值114000鎊。特別重要的是截獲許多記載有關東印度貿易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促使倫敦的商人在後來組成了東印度公司。
英國在都鋒王朝統治時期(1485~1603年)推行的對外政策是保衛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與英國的主要敵人——西班牙進行斗爭。西班牙擁有最富饒的殖民地,商業上也是英國最危險的敵手。所以,戰勝西班牙是英國資產階級繁榮的必要條件。
英國人對西班牙無故艦隊的勝利,激起了一種在各個領域中大膽進取的精神,鼓勵一些船長從事東方海域的貿易航行,並已到達了印度,被稱為走向英國商業繁榮的第一個重要措施,是1600年女王伊麗莎白向東印度公司頒發的一張特許狀,授予它以15年東方貿易的專利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個考察團團長蘭開斯特上尉與亞齊(蘇門答臘島)的蘇丹簽訂了貿易合同。他回來的時候,帶來了蘇丹呈交伊麗莎白的信和少量的胡椒,考察團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蘭開斯特在途中遇到並搶劫了裝運有900噸香料的一隻葡萄牙貨船,這船貴重的貨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次考察獲得成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役在倫敦,由股東全體大會選舉出來任期一年的董事長1名和24名董事組成。
為了分享香料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初期的航向主要指向蘇門答臘、爪哇和摩鹿加群島。1608年英國試圖在印度建立商館。由於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東印度公司主要利用經濟的手段滲人印度。17世紀期間,東印度公司對大莫卧兒帝國主要採取派遣使節團、送禮、賄賂和幫助的手段,取得了在印度建立商站和經商的權利,以後又取得降低的、統一的關稅,最後就完全免稅,只是一年一反的要向莫卧兒王朝財庫納貢。英國人為了攫取當地商人的相當高的代價和賄賂,便賦予伊斯蘭教商人和印度教商人以在英國旗幟下不支付國內關稅進行自主貿易的權利,從而使當地商人集團和高利賃集團爭相投進了東印度公司的懷抱內。這些商人集團和高利貸集團後來成為英國奴役印度的幫凶。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免賒各種捐稅,在英國商站周圍建立起廣泛的土著中介人的集團。英國商人便通過他們來剝削廣大的小手工業者群眾。公司以租用村落來建立商站的簡單形式獲得最初的土地,然後以漂亮的借口把商站變成堡壘。
1603年,印度莫卧兒皇帝准許英國在蘇拉特居留。英國沖破了葡萄牙的阻撓,在蘇拉特建立了永久性的商站。隨後,英國人在亞格拉、艾哈邁達巴德、布羅奇布羅達建立商館。1668年英國又獲得了孟買。就這樣,英國人逐漸掌握了紅海諸口岸和波斯貿易的控制權,孟買也成為英國人在西海岸的主要殖民地。此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積極將觸角向東南沿海和東北部伸展,不久就建立了設防的商館——聖喬治堡,並使之成為科羅曼德爾海岸英國殖民地的總部,管轄著東北部所有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等殖民地。鑒於莫卧兒王朝的孱弱招致的內憂外患,英國在印度逐漸推行「運用手裡的武力來經營一般的商業」。「建立這樣一種行政權和軍權的體制,並設法取得這樣大量的稅收以支持這二者……將作為未來任何時候在印度的一個廣大、鞏固和安全的英國領地的基礎」的政策。英國在其武力封鎖了孟買和西海岸莫恩兒王朝港口時受挫後,同意歸還俘獲莫卧兒船隻,賠償15萬盧布之後,獲得重新從事貿易的執照。1686年,英國和莫卧兒帝國發生戰爭。莫卧兒帝國擊敗了英國人的進攻,粉碎了英國海軍奪去吉大港的企圖,從而進人情和時期。在莫卧兒皇帝和地方政府的允許下建立商館,並在王公的默許下行使某種特權。根據英國的法律和特許狀,東印度公司在其殖民地區,擁有統治該地英國居民的權力;對印度居民則作一個柴明達爾(地方土邦主和部落領袖)行使權力。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奪
荷蘭人於1602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荷蘭轉口貿易的發展是和殖民掠奪直接相聯系約,東印度公司是個商業聯合組織,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某些行政權力。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它從荷蘭政府獲得了好望角以東的通商壟斷權,並在其殖民領地把奴隸佔有制和封建生產關系強迫固定井保持下來,廣泛地利用政權機關凶暴地榨取波征服居民的各種產品。荷蘭公司使用一切手段堅決掠奪殖民領地,不讓半點出口產物落到競爭者手中。為此它規定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各島的一切海上交通,只准荷蘭船或獲得菏蘭許可(納過稅的)的當地船隻往來。對沒有許可證而擅自來到邦達群島上的帆船船員,一部分給帶上鐐銬,一部分活活打死。
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權力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的信念出發,在印度尼西亞竭力圖謀攫取經營重要貨物的壟斷權,排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和丹麥人,強迫印度尼西亞各島的土王尊重它的壟斷地位。為了便於監督丁香的生產,荷蘭東印度公司強令印度尼西亞人在安汶島上擴大種植丁香的面積,而把安汶島以外的所有丁香樹一律砍倒。班達人未經荷蘭人的許可將肉豆蔻賣給了爪哇人、馬來人和其他非荷蘭人的歐洲人。荷蘭東印度公司把班達島的15000多名居民幾乎殺光,其中有800人被擄往巴達維亞作奴隸,殘酷的待遇,繁重的勞動和非人的生活,僅僅6個月內就有176人不幸死去。
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把班達島上的土地分給荷蘭的退伍軍人。其他被征服的各島上,土地也被分配(或賣給)公司職員佔有,但公司職員必須承擔起把全部產品按嚴格規定的價格借賃給公司的義務。企圖把產品賣給他人者將受到嚴厲懲處。這種「私人土地」(荷語稱一塊土地為「北勒克」,擁有這種土地的人稱為。「北勒克所有者」),由固定在該土地上的居民或奴隸耕種,因而對奴隸的需要量很大,侵略時俘獲的戰俘數目不夠,於是組織起了專門掠奪鄰近島嶼居民的行業,當其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就從非洲等地購買大量的奴隸。但是這些「北勒克所有者」並不把產品賣給東印度公司,而是悄悄地賣給其他歐洲人,從中牟取巨額利潤。
更有甚者,荷蘭東印度公司還迫使印度尼西亞農民毀掉其休養生息的作物,去種植世界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咖啡,並把全部力量投到咖啡樹的培植上面;當咖啡的價格在歐洲市場上跌落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強迫居民把他們千辛萬苦養殖起來的咖啡樹通通砍掉,當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又上漲時,他們便又強迫印度尼西亞人種植咖啡樹。荷蘭人依靠血腥的恐怖手段進行統治,只要印度尼西亞人民有一點反抗的表示,荷蘭人就將他們一整島一整島的殺光。荷蘭人就是用這種極端殘忍的手段壟斷了香料貿易,在幾乎聚集歐洲各國商人的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中,以驚人的高價出售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香料。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成為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
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不僅成為對歐洲和東方各國壟斷貿易的商品供應者,而且把當地封建主變成自己掠奪印尼農民的代理人,這些封建主也以征稅的方法,向農民搜括供出口用的產品。荷蘭人在地方封建主所管轄地區內,從最初是簽訂一批商約來保證荷蘭人貿易自由和各種商業特權,隨著東印度公司實力的增強,貿易自由就變為只能與荷蘭人貿易的義務。自從實行了強迫借貸制度,在荷蘭殖民主義者統治下的東方諸國遭受不斷的掠奪,使他們的生產力受到了破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荷蘭人僅給封建主保留了司法權和行政權,其他權利都落人他們的手中,荷蘭東印度公司變成了真正擁有領土的國家。
攫取殖民地和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使荷蘭東印度公司暴富起來。東印度公司的股息愈益增加,平均每年股息高上18%,據估算從1602年圭1782年,東印度公司總共交給股東利息232200萬盾,等於股本的36倍。貿易的發展使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也日益增多。開始的時候,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噸位只有800噸,後來增加到1000~1200噸。從荷蘭開往印度尼西亞的船隻(往返平均約需6個多月),1602~1625年間平均每年10艘,1626~1670年間平均每年22艘,1671~1750年間平均每年29艘,1751~1780年間平均每年26艘。以規模為例,1659年,東印度公司擁有商船51艘,其中荷載1000噸以上的有17艘,一個世紀以後,它擁有1000噸以上的貨船已達50餘艘。
法國姍姍來遲,也成立了商業公司
法國人很早就表示希望從事東方貿易,但他們在歐洲列強中,卻是同其他歐洲公司在東方從事商業競爭的最後一個國家。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為重振王權,節約開支,減輕財政負擔,減低賦稅,招誘流散人口,加之物價穩定,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城市也隨之復興和擴大了。在此基礎上,亨利四世採取獎勵工商業政策,實行保護關稅,禁止羊毛、蠶絲等原料出口,資肋對外貿易商人,法國又重新獲得在內戰時期失去的地中海東岸、西亞和比利牛斯半島的商業地位。法國於1664年在印度成立商業公司的同時,還在加拿大成立諾曼底商人公司,在北美聖羅倫斯河下游建立了魁北克城,將殖民的觸角伸向了亞洲、非洲和美洲。
亨利四世被刺後,路易十三繼任,但由於年幼,紅衣大主教黎世留出任首相,實際上成為大權獨攬的統治者。黎世留實行重裔主義的經濟政策,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增殖財富,藉以鞏固專制制度。在法國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對外進行殖民。地貿易和殖民掠奪中,黎世留政府保護新成立的貿易公司,鼓勵航海和殖民。法國人在其政府的鼓勵下,移人加拿大的人日益增多,有的還佔領了西印度群島中的一部分小島,並開始侵佔非洲的塞內加爾和馬達加斯加。
但由於法國東印度公司是在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公司的活動受國王任命的行政長官監督,公司的董事不是由商人充當,而是由宮廷寵臣和顯貴充當,就是在公司的流動資金中,也是來自國王賞賜的要比商人認購的股金多得多。這些制度因素直接影響了公司的性質和組織,法國東印度公司在財政方面完全依賴政府,因而受到官僚監督和國王官員瑣碎監督的束縛,它的殖民企業得不到國家的充分支援,經常感到資金不足。
法國東印度公司問機向東南亞擴張。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和安南等大陸君主國家很少關心歐洲的貿易。十六世紀時這些國家僱傭葡萄牙的亡命冒險之徒當兵,這些雇傭兵企圖在下緬甸和柬埔寨篡奪政權,從而引起這些國家的排外情緒。到了17世紀,由於葡萄牙人的海盜行徑和荷蘭人企圖壟斷逞羅的對外貿易,使仇外情緒更為增強。荷蘭和英國的殖民者先後侵入逼羅。161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阿瑜陀那和北大年設立高館。1618年,英、荷之間在暹羅發生爭奪殖民利益的戰爭。殖民者不僅通過國王掠奪財富,還以武力干涉逞羅內政。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驅逐了葡萄牙在暹羅的勢力後,又嫉妒英國在暹羅的勢力。當荷蘭向國王拍那萊要求壟斷暹羅對外貿易道拒絕後,遂派軍隊封鎖湄南河口,迫使暹羅簽訂承認荷蘭壟斷獸皮出口貿易、荷僑案件只能由東印度公司審理等條款的不平等條約。為了對付荷蘭人,暹羅國王錯誤地要求法國人幫助。1687年,法國以援助逞羅為借口、派兵1400人來暹,法國軍官乘機竊取暹羅軍隊的指揮權,法國的傳教士力勸國王拍那萊改奉天主教,以便操縱暹羅內政。法國窺伺這個國家的勃勃野心,包括企圖在曼谷和墨克駐扎法軍,激起了公眾的強烈反對,結果導致反法起義,大殺天主教徒,並驅逐歐洲殖民者出境,法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縱觀印度公司的殖民擴張,可以看出,雖然壟斷貿易加快了母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破壞了公司本身存在的基礎。由於東印度公司不允許別的商人直接參予殖民地的市場,從而引起了眾多資本家的反對,他們堅決要求廢除或者限制這種殖民地市場的壟斷貿易;另一方面,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或印尼所使用的原始積累方法,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陷於崩潰的境地;把持這些壟斷貿易公司的一小撮富翁(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2000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東總數不過500人)的貪得無厭,也使壟斷公司瀕臨破產。法國於1769年喪失了印度領地,法國東印度公司宣告結束,其1725一1769年的虧損高達17000萬法朗。荷蘭東印度公司到1791年的虧損為9600萬盾。英國東印度公司一貫利用提出誇大的報告書的辦法來掩蓋自己的財政慘況,到18世紀下半葉終於被迫向政府請求借債來彌補虧損。18世紀末,各壟斷貿易公司已經到了垂死的階段,它們的結束己提到歷史的日程上來了。
印度歷史
全稱印度共和國。1947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947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接壤;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與馬爾地夫相望,東南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對。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億(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馬拉特人、泰米爾人、古吉拉特人、坎拿達人、馬拉亞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此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為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印度河文化和恆河文化時代。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這一時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可能已開始馴養家畜,種植大麥。
印度新石器時代約為公元前第 6千紀至前第 4千紀。這一時期的工具有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葉石器為主。另外,約在公元前第5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陶器。器形多為盆、碗和罐。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從事畜牧、農業和狩獵,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和棗樹。
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時代之間有一個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前第 3千紀中葉。主要分布於恆河和賈穆納河之間地區、旁遮普、拉賈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為主。但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等,只是數量不多。陶器以輪制為主,有雙色和多色彩陶。金石並用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豆類、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見印度河流域文明)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 1000~前600年(見吠陀經)。
前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邊緣;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前期經濟以畜牧為主,無貿易,無城市;後期以農業為主,畜牧為次,鐵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經典常常提到部落,從未提到部落地區,王位似已世襲,但無專制權;後期出現區域王國跡象。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貢奉屬於自願性質。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動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繁榮於公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在公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繁榮於公元4~7 世紀的北印度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公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佛陀時期(公元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公元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東部和比哈爾)生產的豐富糧食供應大型國家的財政需要。據佛教文獻記載,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薩羅、跋□、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傳至難陀王時國力富強,有步兵20萬,騎兵6萬,戰象6千。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軍進入旁遮普,望而卻步。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志著在大國內君主製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孔雀王朝的社會為奴隸社會。其特點是奴隸制不發達,以家內奴隸為主,在生產勞動中沒有大量使用奴隸。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 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4世紀初,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爾),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其軍事力量依靠騎兵。資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爾南部的鐵礦。對外貿易依靠北印度的絲綢。歸順笈多的小王國中,小部分由笈多國王派遣官員直接治理,大部分由當地酋長間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員少於孔雀王朝,行政機構也比較簡單。官員俸祿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鎮政權較過去重要。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 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見彩圖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見戒日王朝)。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因此,每個國家、每個藩屬都不斷為擴大財源而發動戰爭。南印度社會發展較晚,考維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農業和國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紀開始的。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則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從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從300~750年。由於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時期的國家比第一時期增多,商業城市和貨幣經濟都越發衰敗。各國都實行授地制。
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自從公元前1世紀初,佛教通過西域開始傳入中國之後,中國同印度、西域之間的交通日益發展,東來西去的僧人日益增多。從東漢至隋唐時期(25~907),東來的僧人72人,就國籍講,後漢三國時以安息、月氏、康居人為多;西晉時以龜茲、□賓人為多; 南北朝時期西域諸國與印度人各半;隋唐時則印度人占優勢。中國從3世紀後半期開始有西行求法的僧人,盛於 5世紀和7世紀。從三國末年至唐中葉500年間,先後西行的僧人169人。從印度學成回國的僧人中,最著名的為東晉的法顯(約337~約422)、唐代的玄奘(602~664)和義凈(635~713)。法顯的《歷游天竺記傳》(又名《法顯傳》或《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行求法高僧傳》成為研究古代南亞歷史、地理的寶貴資料。
古代社會的終結 公元3世紀,瓦爾納制度發展到最高峰,盛極而衰。3、4世紀,不同瓦爾納的人互通婚姻,瓦爾納制面臨崩潰的危險。與此同時,印度與羅馬帝國西部的貿易在3世紀中斷,金屬貨幣來源減少。5世紀起盛行授地制代替現金俸祿。6世紀中葉,印度與波斯及拜占廷的絲綢貿易中止,對中國及東南亞的貿易利益又多被阿拉伯中間商把持。6世紀印度城市衰落,工匠改行,農業的自給性加重,吠舍地位下降,等同首陀羅。授地制保持了婆羅門的地位,從而鞏固了瓦爾納制,加強了種姓制,結束了古代社會,推動印度社會進入中世紀。
中世紀印度 (750~1757) 印度封建社會的開端關於印度的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中國學者主要有3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公元前6~前5世紀,印度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到了阿育王時代,印度已經完全形成封建社會。其主要理由是當時已存在土地私有制,出現了地主階級,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地租是主要剝削收入。另一種意見認為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大約始於公元1世紀,完成於4世紀笈多王朝的興起。其主要理由是隨著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封建地主階級,而笈多王朝是印度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取得統治地位的第1個王朝;第三種意見,認為印度的封建社會始於8世紀。這是因為中世紀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區域王國遍布各地。區域王國的形成與印度教對部落社會的同化、印度教勢力的強盛和區域語言的形成緊密相聯。這些基本因素大體上具備於8世紀。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
⑷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印度錫克教的知識比如說它的起源,文化,存在的地區等等。還有它與印度佛教的關系
鍚克教得名於「鍚克」(Sikha)一詞,它在印地語的意思是「門徒」,系指錫克教徒是師尊納那克等的門徒。鍚克教是印度的地區性政教合一組織,主要流行於旁遮普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加爾各達市。加爾各答的汽車司機多半是鍚克教徒。印度有鍚克教徒一千多萬,約佔印度總人口的百分之二。近年來還傳播到東非、英國、加拿大、美國、泰國以及香港等地,形成在印度國內外一支值得注意的教派。
一、錫克教的產生及其基本教義
錫克教產生於十六世紀初。當時正是莫卧兒帝國統治時期,莫卧兒的反動統治不僅激起了印度教徒的反對,也激起了伊斯蘭教徒的反對,人民起義此起彼伏,但是兩派教徒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時常發生教派沖突,大大妨礙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莫卧兒帝國的斗爭,不少人致力於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印度教虔誠派運動應運而生。這次運動的領導人是迦比爾(Kabi1,144C——1518),他出身於下層種姓,終生職業是紡工。他不僅是虔誠派運動的領袖、思想家,而且是傑出的詩人,他用地方語言寫過很多詩篇,其中的一部分已由泰戈爾編譯成《迦比爾詩集》一書。其父是伊斯蘭教徒,母親是印度教徒,他的哲學是印度教的吠檀多①和伊斯蘭教蘇菲派②神秘主義教義的大雜燴。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最高實在是梵③或神,號召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起來。
迦比爾哲學為鍚克教奠定了理論基礎,鍚克教是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最初的鍚克教反映誠市富裕的商人、手工業者和高利貸者的情緒與願望。錫克教和印度教的虔誠派運動一樣,反對種姓差別和由種姓制度造成的一切特權,譴責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僧侶們濫用職權,主張在神面前一律平等。同時宣揚對現實世界的幻想,號召採取非暴力行動,對現行的不合理制度採取逆來順受的態度。這種消極態度博得莫卧兒帝國的好感,因此,莫卧兒帝國的創始人巴俾兒和以後的阿克巴都鼓勵錫克教派的活動,錫克教導師從阿克巴那裡得到大量的封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是錫克教得到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錫克教的教義既繼承了印度教的業報輪回學說,又提倡坐禪修行。它基本上由三個觀念組成:一個真主、一個師尊(錫克教導師)、一個名字(印度教神的名字)④。把聖音節「唵」當作神的象徵,每天晨禱時都念。錫克教被稱為「名字道路」,教徒常念納那克的名字,據稱他的名字可以純潔靈魂,根除惡源,消除欲、貪、怒、驕、執(對塵世生活的追求),達到絕對的幸福。
二、錫克教的歷代祖師
錫克教的祖師雖多達十人,但仍屬一神教,只有納那克被稱為「真正的導師」,其他導師被認為是附加的。
納那克(Nanak,1469——1539)是錫克教的創始人,他生於拉哈爾附近的塔爾萬提村(今納那克村),屬剎帝利種姓,出身於商人家庭,本人也曾經商,旱年曾在拉哈爾邦當過小官吏。為了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他創立了錫克教,並親自擔任宗教導師。他曾周遊印度各地,還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巴格達。晚年定居在旁遮普邦的卡泰普爾,從事宗教說教。
二祖導師安格德(Angad,1504——1552)是納那克的弟子,他發明了果魯穆奇字母,寫了納那克傳記。在他的領導下,錫克教發展成特殊的社團。
三祖導師是阿馬爾·達斯(Amar.Das,1479——1574),他是安格德女婿的叔叔,在他執政期間,把錫克教徒分派二十二個教區進行傳教活動,婦女也參加了。每個教區都由教區長領導,教區長把教徒的一切收入都據為己有,向莫卧兒帝國領取的封地也歸他們所有,導師在教派內部的特權和莫卧兒帝國對他們的支持,使他們逐漸發展成宗教封建主。在阿馬爾·達斯執政期間,錫克教徒人數劇增,遍布整個旁遮普邦。他還說服莫卧兒政府免除錫克教區的租稅。
四祖導師是拉姆·達斯(Ram.Das,1534——1581)。前三名祖師主要在農村傳教,而拉姆·達斯卻在阿木利則奠定了錫克教的基礎,阿木利則的金寺是錫克教的著名聖地。拉姆·達斯反對寡婦殉葬,反對婦女帶面紗,允許寡婦再嫁。他還創作了婚歌,錫克教徒舉行婚禮唱婚歌的習俗沿襲至今。
四祖以後,錫克教的師尊職務成為世襲,因為拉姆·達斯指定他的幼子阿爾瓊(Arjan,1563——1606)做他的繼承人。阿爾瓊有突出的組織才能,他以「專員」制度把錫克教組織成為類似政府的機構,向他的信徒們徵收租稅。在他的領導下,為錫克教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阿爾瓊的信徒絕大部分是賈特(jat)種姓,即有地農民。他還於1604年編纂了錫克教聖書《格蘭特》,共一千四百頁,是錫克教的唯一崇拜物,用多種方言寫成,內容是錫克教前五代師尊的詩歌總集。阿爾瓊的政治、宗教活動激起國王查罕傑的仇視而被處以死刑。
自此以後,錫克教結束了它和平發展的道路,在阿爾瓊的兒子和繼承人哈爾·哥賓德(Harg0bind,1595——1645)的領導下,發展成為武裝的宗教派別。在他執政期間曾採用「真理國王」的封號,以腰佩雙劍為標志,象徵著宗教和世俗的雙權。哈爾·戈賓德為人好戰,他的信徒們手持雙刃劍,經常與政府軍、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及錫克教導師的私人仇敵發生戰斗。在他執政期間,錫克教徒發展很快。由於阿爾瓊的經濟政策和哈爾·哥賓德的武裝系統,使鍚克教在莫卧兒帝國內部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
哈爾·哥賓德指定他年僅十四歲的孫子哈爾·拉伊(Har.Rai,1630——1661)做他的繼承人,因為他年齡太小,聘請顧問輔佐他執政。哈爾·拉伊又迭其年僅五歲的幼子哈爾·克里香(Har.Krishan,1656——1664)繼位,他因患天花死在德里。死前指定他的叔叔得格·巴哈都爾(Tegh.Bahar,1621-1675)繼承師尊職位,為九世師尊。他原名是蒂格·瑪爾,由於他在反對莫卧兒政府的戰斗中屢次獲勝,使他得到了「得格·巴哈都爾」的稱號,意思是「勇敢的劍」。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在與鍚克教的戰斗中收買鍚克教的上層人物,使鍚克教在戰斗中慘敗,巴哈都爾被俘,在德里被處以死刑。
最後一位師尊是得格·巴哈都爾的兒子哥賓德·辛格(Gobind.Singh,1666-1708)。他建立了辛格的神權政體,宗教的哲學基礎基本未變,只是在外表和儀式上有所變化。此時在鍚克教派中佔多數的是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他們極力反對鍚克教封建上層人物的特權地位,使哥賓德·辛格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鍚克教世襲導師)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權力轉交給鍚克教公社。為了表示和正統的印度教徹底決裂,規定鍚克教徒舉行特殊的洗禮——用雙鋒劍攬勻的水灑身。為了表示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嚴格區分,還做如下規定: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公主),入教儀式稱為帕胡兒(Pahur),他們的口號是「師尊萬歲」,教徒必須重視對師尊納那克及其繼承者的紀念,要求教徒做到五件事,根據印地文,每件事的第一個字母都是K,所以稱為五K。即:蓄長發、加發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單身男子婚前集體居住,把全部精力貫注在刀劍武功方面,保護弱小,隨時准備戰斗,承認哥賓德·辛格夫婦為父母。哥德·辛格批判了他的前任導師所宣揚的「非暴力」,召號鍚克教徒和莫卧兒帝國進行堅決的斗爭。還經常與伊斯蘭教封建主、印度教封建主進行斗爭。鍚克教部隊多次打敗莫卧兒帝國和印度教國王的聯軍,最後哥賓德·辛格遇刺殉難。
以上十名祖師是鍚克教徒公認的,以後的錫克教領袖不再哥賓稱為「祖師」,有的僅被某些教派稱為「祖師」,但並未得到錫克教徒的公認。
哥賓德·辛格的繼承人是班達(Banda),他自稱是「真理國王」,聲稱要伸張正義,懲罰莫卧兒。1710-1715年,錫克教部隊和莫卧兒軍隊發生過多次戰斗,錫克教部隊屢遭失敗,班達最後於1716年在德里被處死。錫克教部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宗教狂熱,不能團結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廣大農民群眾,力量十分單薄。此後,錫克人在和阿富汗人的戰斗中獲勝,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邦的絕大部分。1765年,錫克教軍事領袖會議宣布旁遮普獨立。把錫克教徒分成十二個戰士社團,由酋長領導,逐漸發展為神權聯盟的封建主義組織。
在蘭季特·辛格(Ranjit.Singh,1780-1839)的領導下,錫克教整頓了內政,改組了軍隊,沒收了旁遮普封建主的土地,大大加強了錫克教的經濟基礎,還聘請歐洲有經驗的軍官訓練錫克教部隊,創建了錫克教正規軍,大大加強了錫克教部隊的戰鬥力。蘭季特·辛格率領錫克教部隊和阿富汗人及英國人進行多次戰斗,多次獲勝,使錫克的疆域大大擴大。從此以後,錫克部隊和英國侵略軍進行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是1845-1846,第二次是1848-1849,兩次大戰都以錫克教徒的失敗而告終。恰泰爾·辛格和舍爾·辛格於1849年3月向英國投降,鍚克教部隊被改編。當時,錫克教徒還不到印度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印度僱用軍中卻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錫克教徒。錫克教徒還隨英國侵略軍來到我國上海,當地人稱他們為「紅頭阿三」。
三、錫克教的改革運動
在英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下,錫克教的很多教規受到破壞,不少人致力於錫克教的改革,先後出現了四個錫克教的改革運動。
第一個是尼朗迦利斯(Nirankaris)運動,創始人是巴巴·達耶爾(Baba.Dayal,1783-1854),總部設在白沙瓦附近的底耶爾·薩(Dyal.ear),他們把神看作無形體的精神,通過默念神求得解脫。把錫克教祖看作自己的救星。他們為了和印度教相區別,不搞火葬,為了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相區別,不搞土葬,而搞水葬。
第二個改革運動是難陀利(Namdhari)運動,意譯「神名派」或「呼神派」。因為該派男女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往往呼喊「謝神」。其特點是宗教改革思想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相混雜,在小商人、手工業者、士兵和農民當中有些影響,因為難陀利教徒大部分在部隊,所以對錫克教中掌握大權的「軍隊五人會」影響極大。這一派的創始人是佩·羅姆,在蘭季特·辛洛時候,他是一名士兵,當錫克教部隊潰散以後,就向巴巴·羅姆·辛格學習宗教,巴巴·羅姆·辛格和尼郎迦利斯運動的領導人巴巴·達耶爾一樣,主張恢復錫克教的原始特點,吸引很多人做他的門徒。他的門徒稱他為錫克教的第十一代祖師,稱佩·羅姆為第十二代祖師,但大多數的錫克教徒都不承認這一意見。
難陀利派繼承了哥賓德·辛格的戰斗精神。佩·羅姆於1863年根據哥賓德·辛格的主張,對錫克教的教義作了廣泛的解釋,宣揚道德完美化,贊揚樸素的生活,嚴厲批判在錫克教中實際已經存在的種姓區分,堅決反對童婚,反對殺牛,嚴格吃素、戒酒,不吃非難陀利人做的飯。佩·羅姆·辛格還要求自己的信徒不要從事高利盤剝,不要為英國政權服務,不要送子女到官辦學校讀書,不要向英國法院提出訴訟,不要穿外國布做的衣服,不要使用英國人辦的郵政局。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難陀利派教徒開始增多,人數達五萬多人,旁遮普的每個地區都派有代表和助理代表,每個村莊都派一名誦讀祭司。原來只注意宗教改革,恢復錫克教的原始特點,後來則提倡戰斗精神,公開號召推翻英政府,在教徒中舉行軍事訓練,開辦用旁遮普語授課的學校。為了表明錫克教的「慈善」,還辦了免費賑濟粥廠。
難陀利派的活動使英國殖民當局嚴重不安,極力挑撥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之間的關系。1870年,英國殖民當局下令在阿木利則建立屠場,讓穆斯林肉商宰牛,這一舉動挑起了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之間的嚴重武裝沖突,錫克教被戰敗,很多教徒被監禁,羅姆·辛格被流放到緬甸仰光,永遠不許回國。從此以後,難陀利派被宣布為非法。到1922年,政府為了利用它反對正統的錫克教,又予以承認。在帕爾德帕的領導下,該派教徒嚴禁酗酒和葷食,嚴禁鋪張浪費,嚴禁爭論問題,提倡團結、辛勤勞動、自食其力。這一派的政治觀點是:忠實於政府,與當權派合作。
第三個改革運動是十九九世紀末出現的辛格大會運動,主張研究錫克教的原始教義,恢復其原始純潔,反對印度教及其雅利安社,主張錫克教徒要成為政治上和法律上獨立的社會集團。在這個運動的影響下,於1873年在阿木利則成立了「什里古魯協會」(「吉祥導師協會」),用旁遮普語翻譯、注釋和出版錫克教最重要的宗教、歷史、文學作品,在錫克教徒中進行普及教育,把旁遮普語作為東方學院的教學科目。於1879年又成立了「辛格協會」,第二年又把「什里古魯辛格協會」和「辛格協會」合並。到1886年,由於「辛格協會」的阿木利則分會和拉哈爾分會的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該會分成兩個獨立的團體,它們在旁遮普的其他城市裡都各有自己的分會。八十至九十年代這兩個協會主要用旁遮普語進行宣傳教育、出版工作和慈善事業。1892年「辛格協會」在阿木利則開辦了一所綜合性的「哈里薩學院」。「辛格協會」在政治上所採取的溫和態度博得了英國殖民當局的賞識。
最後一個改革運動是於二十世紀初所開展的阿卡利運動(Aka1i,意思是不死運動),它發起佔領錫克教寺廟,組成寺廟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錫克教的中、小學及學院和醫院等。在政治上對英國殖民當局採取強硬態度。在運動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個個軍事組織叫錫克教徒軍,也就是阿卡利黨,首任主席是塔拉·辛格,總部設在阿木利則的金寺。阿卡利黨的最高首領是主席,由一個各地區支部約四百名代表組成的總機構選舉產生,它的活動經費由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坎普爾的錫克教大資本家提供。它的宗旨是「保護教會」,「保護錫克人的權利並確保錫克人作為一個獨立實體而繼續生存下去。」
1923年初,阿卡利黨受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嚴厲鎮壓,此後該黨內部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大部分成員跟隨國大黨搞「不合作運動」,另一部分人則從事教育活動,不過問政治,其中最激進者成立了自己的組織——「阿卡利獅子」,意譯「不死的獅子」,他們散發傳單,號召錫克教徒拿起武器,反對政府和錫克教內部的叛徒,多次採取恐布行動。
阿卡利黨於1955年發起一個「旁遮普語邦口號運動」,受到國大黨政府的鎮壓,約有一萬二千人被捕,1961年至1962年它又組織一個「旁遮普語邦運動」,又有三萬人被捕。1966 年印度政府被迫將旁遮普劃分為以錫克教徒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為主要居民的哈里亞納邦,承認阿卡利黨為旁遮普的執政黨,邦主席由錫克教導師擔任,把旁遮普語作為該邦的標准語,旁遮普邦被稱為錫克教的故鄉。
錫克教徒盡管人數不多,但因為受到大資本家的支持,所以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前任印度政府中有兩名部長是錫克教徒:即農業部長蘇爾吉特·辛格·巴納拉和教育部國務部長丹納·埃因格·古爾尚。
①吠檀多(Vedanta),最主要的印度教哲學派別之一,它宣揚唯心主義的一元論,主張世界上除了最高存在「梵」以外,不存在其他的實在,物質世界和它的一切現象都是「梵」的一種「幻現」,鼓吹證晤個體靈魂與最高存在「梵」的合一是宗教解脫的主要途經。
②蘇菲派是伊斯蘭教的重要派別之一,該派受柏拉圖主義和印度佛教瑜伽行宗的影響,認為現象世界以安拉為本體,人通過虔修默禱即可與安拉合二為一。
③梵(Brahmā)是印度教所宣揚的宇宙靈魂。
④參看辛哈和班納吉:《印度通史》。
⑸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 文化 的每一部分。至今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有宗教信仰。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及其人民
印度是一個大陸,也是一個半島。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脈的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斯山為屏障,而與大陸的我國西藏、西康、雲南接壤,又與西北方的阿富汗及東南方的緬甸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東面是孟加拉灣,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著保克海峽,與錫蘭相望,錫蘭之南即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陸,向南看,是半島。南端尖突,北部廣闊,形成一個大三角形。
地理 現在,從東到西,闊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從南到北,長則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線長達三千英里,面積之大幾佔全球十五分之一,與全部歐洲(除蘇聯部分)相等。原來,西起東經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邊境,東迄阿薩密東部之東經九十三度,寬占經度為三十一度;北起克什米爾北端之北緯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錫蘭島中部之北緯七度附近,長占緯度亦約三十一度。以北緯二十五度稍北,為全區的最寬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故其大部屬熱帶,小部屬溫帶。
印度的地域,現可分為三大地區。
(一)喜馬拉雅山及其關隘地區:北起阿富汗,東至阿薩密省。西部則關隘甚多。而以基爾及(Cilgit)與白夏瓦(Peshawar)最富 軍事 價值,因其與中國、蘇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關隘,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稱世外桃源,可是歷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過此等關隘而來。
(二)印度河及恆河流域地區:由印度河及恆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於喜馬拉雅山,長約二千英里,闊約二百英里。這便是印度文化的發祥地帶,又可分為二區:①以西方印度河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於水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農牧。印度河的出口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語而來。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s)而來,泛稱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能的意思,首先僅用於稱呼印度河流域,終於成了全印度的名稱。②東南方恆河為中心的平原,恆河發源於雪山,途中集無數支流,灌溉兩岸廣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灣為出口。
恆河最大的支流是閻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薩特雷池河(Sutlej)之間的區域即拘羅(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地,婆羅門所稱的中國(Madhyadesa),便是指的這一區域,故又被稱為婆羅門國(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稱的中國,乃是指的恆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恆河以南,又可分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頻闔耶山、及薩婆羅山,達印度洋,擁有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之間一帶地區。②利於耕種的東部海岸地區。③利於 工商 的東西部海岸地區。④現代國防上極有價值的半島極南地區。
人種若詳細分別,印度種族約有數百,堪稱世界人種的博覽場。印度是一古文化的發達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來到之前,他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Panjab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發掘,看出在五千年前,這里已發展了人口眾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時的埃及、巴比倫遠高。這不是雅利安人的遺跡,可能即是後來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的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斷地有外來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層層相繼。以體質及文化的程度來看,大略可分為五類:
(一)委得人(Veddas):他們的後裔,傳延到今日,他們具有最原始人類的狀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遙遠南端,專門研究此種人的學者,都稱之為「生存的一種原人化石」。但他們也是外來民族,或許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達羅維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創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體矮小,發多而卷,面較長,鼻闊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來自土耳其斯坦,錫爾達拉河(SyrDarya)上游,侵入印度後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趕到南方去,而占據了印度的北部與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此族的體格高大,面方正,多?而鼻細高,黑眸,膚色與南歐人相似,其發祥地,一般說是來自中央亞細亞,但最早發源何處,至今尚無可靠的根據。雅利安人之到印度的時代,據古偷維得爾(Grunwedel)說,是西紀前兩千年,費爾古森(Fergusson)則說,是西紀前三千年,另有一位烏法維,卻主張在西紀前一千五百年,此一問題,曾有許多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著述爭論,為時甚久。總之他們戰敗了先到的達羅荼人,將一部收為奴隸,一部趕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裡居留下來。
(四)回教人: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達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與伊朗人的混血種,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較多,身材高大,膚白,睛黑或灰,多?髯,鼻細長而頗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卻,於西紀前二十六年滅了希臘王而創立了貴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臘人彌蘭陀王,曾將大軍入印建都於奢羯羅。大月氏本為我國甘肅山谷間一小部落,以人種地理的分布而論,是屬於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魯特人(Eleuts)。現在所稱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緬甸人的混血種,保有中國人的成分較多。其居於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狹窄,頗似伊朗人;居於緬甸。阿薩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錫金、尼泊爾的,膚色黃而面部平坦,視之如中國人無甚異。
正由於許多民族相繼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種。復以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地域隔膜的緣故,印度語言之龐雜,也為世界之冠。梵文與波斯語、拉丁語為同一語系,由此演變而產生印度各種 語文 。
(二)佛教出現時,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為了統一方言的標准語而有「雅語」(Sanskrit)的出現。至西元前四世紀間,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復興,成為印度古典學者採用的文字,大本與雅語相近,中國即稱之為梵語。由近代發現的古代碑銘文字及中國古代對佛經的音譯推知,釋尊當時所用的,現在雖不能確定,但很可能是用的一般大眾的混成俗語的機會較多,此種俗語,再經若干變化,即成為巴利語,唯今日南傳所用的巴利語,既非佛世的原狀,亦與阿育王時的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幾次變化而成的。但較梵語寫成的經律,可能略早,佛陀偶而用雅語,來自各地的弟子們,則可用各自的方言,傳布佛法。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語,後來梵文復興,佛教的學者們,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爾、高昌、於闐等地發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征漢譯聖典的原本是無可置疑地出於梵文。
(三)印度方言總計達二百二十餘種之多,主要語文有十三種,今之印度憲法規定為通用的語文者,則有印度語、巴利語奧雷薩語、特魯古語、馬拉提語、卡納達語、塔米爾語、土魯語、馬拉雅拉語、錫蘭語。印度人常因回教與印度教的信仰沖突而流血,為了保護各族的語文,也會引起戰禍,可見其情況之一斑了。
印度的宗教信仰
有人語:通觀印度的 歷史 ,得於其中尋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時又能尋出希臘以來迄於近世之西洋哲學的重要思想;而尤足為印度?者,此等宗教與哲學,自始即保持著一體不離之關系而前進。西洋則發生於希臘的哲學與發生於猶太的__,在古代本相沖突,至中世兩相調和,近世間則再分離,而與印度大異其趣。(此語見於高楠及木村合著
四吠陀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為正統,那就是根據吠陀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佛經中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來。
四吠陀的大致內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一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其中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禮敬太陽神歌」為最重要,乃為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的一首。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則為西紀前一千年編集而成,此一吠陀乃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狀態的唯一資料。
(二)沙摩吠陀:計收聖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為婆羅門僧侶於酒祭時所唱者。
(三)夜柔吠陀:此與沙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如何施行祭禮者,所不同的,大部分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現的獨創的祭詞。
(四)阿闥婆吠陀:內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聖歌。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族接觸之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後集成,故其多屬神咒,為控制神鬼之法,僅少數為歌頌上帝之詩,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階級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①吠陀天啟主義,②祭祀萬能主義,③婆羅門至上主義,這也可說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啟示而來,所以神聖無上;依據吠陀的指導而行祭祀,所以無所不能;祭祀須由婆羅門僧侶職掌,所以婆羅門階級也是至上的。
實則,階級制度的出現,乃至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後,由於吠陀詩歌的漸增,祭祀儀式的漸繁,始產生專職的祭司,祭司自私,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張祭司的世襲,遂因藉神職的權威而唱出四姓的階級:
(一)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宗教師,由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種姓,他們是生來的僧侶,但卻祗有到年老時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為:一 兒童 教養期,二結婚與家庭生活期,③森林期,遁世潛修期)。
(二)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族,這是為了對內的統治,主要是為對外的抗禦,而出現的武人種姓,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藉婆羅門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階級。
(三)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從事余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便成為第三階級。
(四)首陀羅: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達祭羅維荼人,是奴隸、是賤民。
在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念吠陀經及祭祀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故稱為「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祀的權利,亦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為「一生族」,婆羅門族死時只須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稱之為頓悟法;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祀外,尚得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稱之為漸證法。
神的信仰不用說,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據吠陀而來。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計三十三神,然其實際數頗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對某一主要神的贊頌,輒用最上的詞句來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變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稱之為交換神教(Kathentheism)。若從信者的主觀狀態而言,則又顯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視為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說,雅利安人崇拜太陽、天、雨、空氣、火,這五種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對天之神婆樓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羅(Indra),特別崇敬。由對於因陀羅的特重,致有人以為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來。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漸重地神。其原始的神為特尤斯(Dyaus),此神與希臘的宙斯及羅馬的丘比特,同為由發光(dyu)之語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樓那,其出現稍早於空界的主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Agni),則為地界的主要神。
不論如何,吠陀的神數雖多,當他們禮拜各種神?之時,並不忘懷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說:「雖然,世人稱其為因陀羅,密多羅(Mitra此神乃表太陽的恩惠者),婆樓那、實則只是一個,不過詩人給予各種不同的名字而已。」
印度的哲學
印度哲學的分期根據已故的印度總統,羅達克立須那博士(Dr.S.RadhaKriishnan)所著「印度哲學」,對於印度哲學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一)吠陀時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頃,各森林修道院發生於此時,印度的唯心主義亦肇端此時。此為人智初期狀態,迷信與思想,兩方正相鬥爭之時。吠陀中附屬的歌頌、梵書、奧義書、即於此時記錄而成。
(二)史詩時期:史詩系指羅摩所行傅(TheRamayana)及大戰詩(TheMahabharata)兩部長詩,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奧義書的初期,終於各派哲學的發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濕婆派及維修奴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學與初期的佛教同時,惟其六派書籍的寫定,乃是後來的事。
(三)經典時期:是指各宗派的學說之有文字記錄而成為經典的時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後。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誦其教義思想。
(四)註疏時期:這與經典時期,不易嚴格劃分。有了註解,即有字義之爭,故此為重文字而輕思想的時期。
印度的三大聖書在漫長的吠陀時期中,包含有一個梵書時代,其時間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在此時樹立。其基礎則為當時經他們之手編纂的梨俱吠陀、沙磨吠陀、阿闥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開其梵書時代思潮之序幕,梵書(Brahmana)則為圓熟此一思潮的神學書。梵書乃將夜柔吠陀的特質極力發揮,對關聯於祭典的事項,一一附於因緣、 故事 、來歷,而以散文來解釋它們。
在印度哲學史的分期上,梵書、奧義書,均列於吠陀時期。在此所要介紹的三大聖書,吠陀時期的即占其二。現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經:即是四種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學的開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於對向來所崇拜的 自然 諸神之懷疑,而在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從來未有獨立的神名,此時則出現了;從來未說宇宙的創造,此時則將 抽象 的唯一最高原理,予於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為有情與非情的本體。宇宙即為此原理所統一而發生者。此在其無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Sukta)祈禱主歌(BrahmanaspatiSukta)、原人歌(PurusaSukta)各篇中表達出來。
(二)奧義書:奧義書的梵名為UPZ+NI+SAD,乃「近坐」的合 成語 ,為肝膽相照的對坐之意,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教義。奧義書在形式上仍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而為梵書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時代,則在西紀前七百至五百年間所作,這是由於時代思潮的所趨,自由思想抬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而予以鼓勵,故其內容有露出反傳統的鋒芒。此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一是一百零八種本,均可稱為全集。此書內容之佳,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可見其價值之高。從本體論的梵=我,到現象論的梵之顯相,而到其結果的輪回解脫,何穎而深邃,其對印度哲學思想的啟迪極大。
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雖相連續,然佛陀是否知有此書,則殊屬疑問,唯其開明的內容,似已成了當時時代思潮的通途。
據說,__也受有奧義書不少的影響。
(三)薄伽梵歌(TheBhagavad?Gita):這是史詩的一部分。大約創作於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的時期。當時的佛教正以新氣運的發展而壓倒了婆羅門教和其他教團,吠陀經的學者們更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中,並把不合理的,重加組織,把矛盾的,調和起來,賦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經過長期的潛流,婆羅門教終於復興而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書甚至被享波爾(WilliamVonHumboldt)描寫為:「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尼赫魯則說:「這聖歌的宣說不是宗派的,或者說是宣示給思想上的任何一個學派的。」此聖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猶如新約之於
_
以上三書在中國尚未見有全譯本,僅有糜文開編譯了一冊「印度三大聖典」的節本。
六派哲學所謂六派哲學,即是產生於史詩時期之末,與佛教初期階段相近的婆羅門教哲學,其名稱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School)
二、僧?耶派(TheSankhyaSchool)即數論派
三、毗舍迦派(TheVaisesikaSchool)即數論派
四、 瑜伽 派(TheYoga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Mimamsa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Vedanta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並且承認吠陀的存在價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論不以吠陀為根據,後二派的立論則以吠陀為根據。
由奧義書激發的主要學派,為數論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為中心而產生維修奴與濕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屬其正系而成立較前三流為遲。瑜伽派較佛陀為遲;佛陀時代也尚無如今時僧?耶頌所傳之數論派;與奧義書系思想相並,而認為是梵書系哲學思想的弭曼差派、勝論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於間接關繫上尚有討論之外,其餘諸派之成立,均較佛陀為遲。
猜你喜歡:
1. 中國人信仰什麼教最多
2. 最新國宗教事務條例2017全文
3. 印度宗教有哪些
4. 印度主要宗教與風俗習慣
5. 印度宗教的主要教派是哪個教
⑹ 印度的風俗和禁忌
一、風俗:
1、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2、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二、禁忌
1、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的人草食者越少(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魚。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伊斯蘭教進飯館就餐時,應按照菜譜食豬肉、牛肉,印度有許多素食飯館和旅供給肉食。
2、按照傳統觀念,10歲至50歲女性不得進入神廟朝覲,原因是這一年齡段女性有經期,會「玷污」神廟,這一傳統禁忌1991年獲得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支持。
(6)為什麼管印度教三格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的印度: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⑺ 為什麼 巴基斯坦人以前 被中國人 稱為,白帽阿三, 回教阿三
因為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國家,全國百分之95以上的國民信封伊斯蘭教,在1947年以前巴基斯坦印度是一個國家,歷史上的巴基斯坦地區是古印度河文明的發源地,但在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帝國攻佔了印度次大陸以西的地區,使得該地區文化信仰開始伊斯蘭化,二戰結束後印度恢復了獨立地位,擺脫了英國殖民地的身份,但在英國人離開印度前夕,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在1947年決定實施《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由此開始,同年8月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蒙巴頓方案》提出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所以當時印度被分為三個部分,即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以及印度,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立孟加拉共和國,自此,南亞當前的政治格局基本定型,至於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沖突實際上也是當年蒙巴頓方案留給兩國人民的共同難題,為此印巴經歷過三次大規模武裝沖突,即三次印巴戰爭,這里就不細說了。
⑻ 古印度的文化如何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朝鮮、日本。
古代印度實行嚴厲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樸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朴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范,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現在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⑼ 佛教在印度是怎樣產生的
產生並流傳於古印度,以佛教教義為核心的宗教哲學。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為喬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時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留著氏族公社制的殘余;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出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以城鎮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當時,各國之間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以前,婆羅門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的摩揭陀國和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多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紀~前4或前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紀~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 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 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原始佛教 即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所傳播的教說。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說、緣起說、五蘊說、無常說和無我說。
從公元前 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部派系的紛爭和僧伽的腐敗,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戳,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至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
⑽ 印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家
1.印度地處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位於北半球。作為世界第七大、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總面積可達298萬平方公里。印度的首都為新德里,不包括德里的舊地區。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約有13.26億(2016年)。三分之二的人口跟農業直接或間接關聯,最近由於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世界金融、軟體等服務業最為重要的出口國,同時還是世界非專利葯的最大出口國。印度在社會財富分配上極度不平衡,而種姓制度的問題也較為尖銳。
3.作為世界上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印度政府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外交政策的基礎是不結盟,從而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冷戰結束以後,印度政府改變了之前一直傾向蘇聯的平衡政策,實施全方位的務實外交戰略。當然同時,印度也是金磚國家裡面的成員之一。
(10)為什麼管印度教三格擴展閱讀
印度的國家發展情況
1.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
2.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