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製造業為什麼這么難

印度製造業為什麼這么難

發布時間:2022-12-31 16:48:28

① 為什麼印度成為不了世界工廠

個人認為,印度成為不了世界工廠,是因為印度的基礎教育太過落後、法規過度超前、政府能力不足、傳統觀念中對體力勞動持鄙視態度。

第一個問題是印度的基礎教育太落後了。

印度基礎教育水平的建設幾乎可以說是失敗。這里有三個原因。

(1)印度是多語種、多文化國家,使用最多的印地語也只能覆蓋40%左右的人口,這給普及基礎教育帶來了客觀困難。

第四個問題是在傳統觀念中對體力勞動採取輕蔑的態度。

印度文化中有一種觀念,認為只有中低種姓才從事體力勞動。因此,體力勞動逐漸處於“職業鄙視鏈”的底層,藐視體力勞動,追隨不太需要體力的服務業,因此印度的服務業比製造業發展得更好。

上述四個問題是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主要因素。當然有更深的原因,但如果印度不先解決這四大問題,即使想成為“世界工廠”,也不會有戲。

② 2千家外資企業,集體逃離印度市場,為何印度就是發展不起來

因為印度市場在通過各種方式來打擊跨國公司,特別是在稅務問題上,印度的稅務問題會導致很多跨國公司難以經營。

在很多跨國公司來到印度市場之前,因為印度市場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13億人以上,同時也是全球經濟增速最高的國家之一,所以很多公司本身非常看好印度市場。盡管如此,因為印度市場總會推出各種打擊跨國公司的措施,更會直接限制跨國公司的進出口情況,這個問題會直接導致跨國公司的業務經營在印度市場受到影響,所以很多外企不得不選擇離開印度。

以我個人來看,印度市場需要用公平公正的態度來對待各個企業的經營問題。特別是在對待跨國公司的發展問題的時候,印度市場需要盡可能寬容一些。

③ 印度學者說印度製造業還未到巔峰,對此國際社會如何評價

首先從事實上來說,印度的製造業確實還沒有到巔峰,嚴格來說,印度的製造業還處於一個前工業化時代。首先印度絕對是有發展製造業的能力的,畢竟擁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其次就是印度本身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印度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最後就是印度本身的種姓制度的鍋了,如果這個制度不消除的話,那麼印度永遠也發展不起來。

最後就是印度本身的種姓制度的鍋了,如果這個制度不消除的話,那麼印度永遠也發展不起來。從這方面倆看,印度其實就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宗教。在宗教內部,人和人之間是天生不同的。所以這種方式造成了印度的每一個人從出生就決定了它是什麼人,永遠無法上位。

④ 讀施展老師的《溢出》對於製造業的延展思考:印度轉移的痛點

談到中國製造業的溢出,除了越南,印度絕對是永遠繞不開的最重要話題。印度什麼時候可以承接第四次產業轉移的接力棒。 為什麼印度的呼聲會這么高?

當然大家第一時間一定會想到的就是印度的人口紅利。印度目前據官方統計有14億人口,從2020年到2030年,印度政府報道中顯示還將會增加約9000萬的適齡工作人員,如果再加上適齡工作的女性的話,這個增加的數字可以接近於1.5億,這個新增加的勞動力都是現在越南的2倍多。而且印度目前的人工成本不到200美元,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越南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地緣政治的因素,美日澳都極力地支持印度的製造業崛起以抵消中國的製造業優勢。

看到這里,想像一下,印度的製造業想不崛起都難啊,可是幻想總是很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在2008年-2018年的十年間,從中國溢出的製造業產值約為1400億美元,可是印度僅僅承接了其中的非常小的比例,遠遠落後於越南和孟加拉等。按理說,資本家都是趨利的,為什麼有這么好的人口紅利,都沒有人過來投資製造業呢?我僅拿鞋業的轉移做舉例,在過去十五年間有很多的台資鞋廠前赴後繼地去印度考察,但也僅僅有兩家鞋廠在南印開了分廠,我們工廠就是其中的一家。可以想像得到,商人們對於印度的製造業環境還是在持幣觀望的。 那到底又是那些因素讓他們不願意去印度投資呢?

-- 基礎設施太差,電力不穩定,交通條件不好。

-- 宗教因素和種姓制度,民眾不如中越民眾的入世心態和經濟願望那般強烈。很多人都會甘願拿200美金的收入做十年同一份工,這是我親眼所見的。

-- 飲食和生活習慣,我們過去的中國幹部有些已經好幾年了,依然無法適應印度的餐食,當然這個可以克服,我們自己請了中國廚師。可是在印度就很難像在越南一樣形成產業鏈的積聚,更不可能會形成願意留在本地長期工作生活的「印度姑爺」群體。( 部分內容可以參見昨日更新日記的「越南姑爺」群體。)

-- 政府的辦事效率太低,勞動法很多保障勞工的條例也不合理;可是這些都必須需要投資者長期深耕在當地,才會慢慢理順這些關系。

-- 最關鍵的其實是政策導向。印度政府限於各方政治勢力的博弈,並沒有想要大力發展製造業的魄力和意願。再來印度雖然是一個名義上的獨立政府,但是每個州又有獨立的政策,這相較於中國的執行力度差距太大。

我們再來舉例看看印度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業的情況,

-- 中國的棉花畝產量是117公斤,而印度是34公斤,這還是改良過後的,以前平均僅在約20公斤左右。中國已經逐步使用無人機進行棉花採摘,而印度只能全部依靠人工。其實印度的其他很多農業種植都是差不多,完全靠人工,靠天吃飯,缺乏水利設施,沒有精耕細作。

-- 中國已經實現了從棉紗,織布,漂染,制衣全流程的工業化,智能化,機械化的產業鏈。而印度卻依然實行的是全產業鏈的人工化,任何一樣機械化的產業改革都可能導致數百萬的農民失業或是自殺。印度依然到中國去買淘汰的80-90年代的紡織機器,但就是這樣,依然會對整個紡織業鏈的棉農,紡織工人形成巨大沖擊,會讓很多人失去工作失去生活的來源。

政府擔心國外的製造業涌進印度會造成大批的農民和國內低端製造業的倒閉和失業,這必然會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鑒於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重要,就沒必要去強勢地進行這種傷筋動骨的改革。甚至有很多農民是在用非暴力合作的方式抵抗這種現代化的進程,他們認為西方文明和現代化是魔鬼。我呆在印度的這幾年,依然看到像建築/除草/採摘,很多行業都是完全手工的,這只能在30幾年以前的中國才會看到。

中國是積極地把自己嵌入到世界的貿易體系中間,可印度不敢,從獨立到現在,他們都深深地害怕這種沖擊,所以在印度看到一些部分的行業是可以的,但是這些需要大量密集型勞動力的製造業卻並沒有在印度真正地發展壯大起來;如下圖,印度有佔全世界的勞動力適齡人口,製造業佔比卻只有3.5%,這就是製造業的現實差距,再換句話說就是: 印度有大量的人口,卻沒有挖掘出人口紅利。

印度的一些智庫和精英階層當然也認識到這些差距,可是誰能夠改變這一殘酷現實。印度內向型貿易保護政策如果沒辦法改變,是不可能取代中國全球製造業大國和供應鏈地位的。路還很長,也有很多的中國商人已經在向非洲開始轉移來替代印度的人口紅利,國家也是在引導資產往這個方向發展。大家都知道這是製造業的未來黃金之國,可是橫亘在這路上的沼澤到底有多寬,要花多久時間穿越,還要如何跨越,依然是迷霧重重。

                               -- 部分數據和信息參考自 得到課程-徐棄郁老師的全球智庫報告 。

⑤ 印度現做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為什麼印度成為不了世界工廠

印度是不會成為世界工廠的,首先印度的人民文化程度低,其次印度的工人的工作效率低,並且印度生產的商品質量不行,如果印度不改變這些現狀就沒法替代中國更為世界工廠。雖然印度國土面積很大,人也很多,但是印度人大都沒有受過教育。

而且我覺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是有原因的畢竟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還擁有著完整的國內市場,最重要的是中國有著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廉價勞動力,而且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足夠完善。並且印度現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內市場,每個行政區之間還存在著收取關稅的現象,這樣下去印度在發展十年也不會代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

⑥ 製造商將企業建在印度,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障礙

「印度製造」頗具吸引力
勞動力成本低廉是印度製造業的主要優勢。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國家前列,根據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近十多年印度有組織的製造部門的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福利、社會保險和稅金)增長十分有限,只從1999年的每小時0.68美元漲到現在的每小時1.5美元,而同期生產工人的報酬只從每小時0.53美元增長到每小時1美元。製造業成本低、操作技術簡單、勞動強度大,使印度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品、服裝、鞋類等增長潛力巨大。同時其製造業產品在設計理念、銷售渠道等方面更貼近歐美高端市場。此外,印度製造在高技術領域亦擁有一席之地。得益於英語的相對普及以及對歐美專利體系的相對熟悉,印度製造在生物、化學、電子、通訊優勢明顯,國際合作的空間較大。
「印度製造」計劃提出以來,的確吸引了一部分海外投資。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和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2015年8月表示,到2020年,該公司將在印度西部開設10到12家工廠。同期,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宣布計劃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市場開發新車型。一些原本在中國投資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如培樂多(Play-Doh)、大富翁(Monopoly)以及孩之寶(Hasbro)等玩具製造業,也因為中國日益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而將投資目光轉而投向印度。甚至一些中國智能手機生產商,華為、一加、酷派和OPPO都計劃在印度生產手持設備;小米則正在與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組裝手機;聯想計劃與偉創力(Flextronics)合作。對此,印度本土企業家對印度製造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塔塔鋼鐵公司總裁B. Muthuraman認為:「以後印度的製造業也會和中國一樣,取得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
充足的勞動人口數量為印度製造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為印度製造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若要取代中國製造業的領先地位,僅靠勞動力數量遠遠不夠。目前的印度,還應該克服諸多問題。
面臨重重困難的印度製造業
基礎設施薄弱是硬傷。基礎設施薄弱是印度經濟和製造業的硬傷。在中國,每年有20%的GDP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為製造業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條件和充足的能源供給。而在印度,每年只有3%的GDP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長期欠賬,成為印度經濟的軟肋,削弱了印度經濟的發展潛力。
交通系統混亂。印度一直沒有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交通系統。大部分區域的道路狀況很差,完全不能滿足物流需求。作為世界第七大面積的印度,只有三個主要港口。而孟買作為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擁有1200多萬人口,卻只有一條橫貫南北的交通動脈。往往在中國只需要2小時的物流路程,在印度至少需要4小時以上。這迫使投資商必須選擇在離港口更近的高價土地上投資建廠,增加投資成本。
電力供應缺口很大。印度每年的電力缺口在10%以上,是全球人均電力消費最低的國家之一。2012年8月,印度三大電網全部癱瘓,20多個邦大規模停電,6億多人受到影響,國家對電廠投資不足,管理混亂,偷電漏電狀況屢禁不止,電力系統時常出現問題。國內有限的電力尚不能滿足居民正常生活需求,更不用提滿足工廠日常生產所需電力了。

⑦ 超2000家外企跑路!印度的生意有多難做

實際上,隨著印度對於國家製造的推廣和扶持國內中小品牌的需求,其對許多在境外企業的相關政策都變得更加嚴厲且繁瑣,打擊了外企在印度的業務擴展。

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其基礎設施和民生生活有諸多的需要改善問題,但也因為年輕人口的眾多,對於許多外企企業而言是一個非常值得擴展的人口紅利市場。政府部門當然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且在針對印度品牌的幫助當中,對外企呈現不友好的狀態。

印度對於國家製造和品牌崛起有著強烈的需求。

對於印度而言,如果想要在國際全球化的市場當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地位和世界份額,就必須要發展本國的自有品牌和產業,以此來推動國內整個經濟的產業升級和更新換代。對於這種相應的情況,印度對於本國的國家製造和品牌崛起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但因為其他外企對於印度市場早有察覺,他們的產品有著更為先進的供應鏈供應和品牌經銷商,對於印度的國有品牌崛起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⑧ 為什麼印度沒有像中國一樣發展起發達的低端製造業

很多人喜歡關注外部世界,尤其關注那些遙遠的地方。

這些年,關於北美洲的美墨邊境砌牆了,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挨餓了、土耳其人當街燒美元了、敘利亞內亂了、以及遙遠的歐洲國家在議會里吵架了等等之類的消息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

與之對比,作為亞洲國家的國人,卻並不經常關注亞洲地區,尤其是長期忽略了兩個低頭發展的鄰國:印度和越南。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對很多人來說,比較普遍被認同的印度標簽是瑜伽,街頭的苦行僧、摩托車上的疊羅漢、以及印度火車的免費「掛票」......

除了這些之外,印度也有很多不被熟知的事情。

比如說,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發射第一代遙感衛星的時間是1988年,這比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一號衛星的時間(2006年4月27日)提前了十幾年。

2007年5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了遙感二號衛星,全色解析度達已經到了2米級別,技術上仍然落後於印度。

有人會說,遙感衛星相機解析度高一點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樣看問題的人是還沒有體會到這種技術差距帶來的後果。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於國內遙感衛星所拍攝的衛星圖質量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等到獲取國外提供的高解析度災區信息圖像已是多日之後,也因此失去了寶貴的時效性。

再說說印度的汽車工業。

2008年,總部在孟買,進入全球商用汽車製造商前十名的印度汽車公司「塔塔汽車」從福特公司手中收購了捷豹路虎,正式成立了捷豹路虎汽車公司。

2010年,印度的另一家汽車企業馬辛德拉(Mahindra & Mahindra)收購了曾經為美軍生產吉普車的韓國第四大汽車生產商雙龍汽車70%的股權,正式成為雙龍(Ssangyong)的新東家。

此前的2004年,雙龍汽車曾被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購,但是雙方在2009年結束了彼此間的合作。

2016年,印度的汽車產量已經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五大汽車生產國。2017年,印度的新車銷量達到400萬輛以上,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4位。

印度,這個亞洲第二個製造汽車的國家,有著同中國一樣龐大的國內汽車市場,但與中國汽車市場上有眾多外國品牌所不同的是,印度國產汽車在本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60%以上。

再聊聊印度的軟體業。

1989年的時候,印度軟體業的總產值僅為2000萬美元,1990年就增長到5000萬美元,1999年時已達到40億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軟體出口值已達120億美元,出口到世界一百多個國家。

再往後,我就很難查到印度軟體出口的更多數據了,但是已知印度軟體的出口量僅次於美國。

短短幾十年,印度就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另外,在美國矽谷的軟體公司中,印度裔也佔了很大比例。

還有印度的制葯。

不僅中國人去印度代購格列衛,日本人和韓國人也去印度代購,而且不止格列衛,很多抗癌葯都是代購的熱門。印度生產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仿製葯,而且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到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因為,印度制葯的療效是看得見的。

還有印度的核能發電。

目前,印度已運行的核電站有22座。預計到2050年,核能發電將佔印度總發電量的50%。

對於國人來說,印度有太多不被了解卻值得中國借鑒與學習的地方,在此不能一一列舉。雖然印度在世界上鬧出過很多笑話,不過他們在某些方面確實做得比較好。

反過來說,世界上哪個國家不鬧笑話,其他國家的笑話也不少啊,也不小啊。

最後就說幾句跟印度農業有關的吧。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印度開始進口糧食。

後來,印度政府開始實施被稱為「綠色革命」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印度的農業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個擁有13億5000萬人口的國家,2018年大米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

同時,印度還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也出口小麥。2018/19年度(4月到次年3月)印度出口小麥226,225噸。印度國有食品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10月初印度的小麥庫存3930萬噸,比正常緩沖庫存2070萬噸多了近一倍。

反觀中國,卻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大米進口量增長了九倍,2013年中國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進口國了。

把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放在一起對比,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度大米出口佔比世界第一位,中國大米進口佔比世界第一位。

說了這么多,有人會覺得這是在吹噓印度。因為印度的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GDP也明顯不如中國。如果現在有人說印度將來可能超越中國,根本沒有人相信。

這就如同把時間拉回到1886年,當李鴻章在天津因為中日長崎事件盛氣凌人地訓斥日本外交官的時候,當時若有人告訴他,八年之後日本就會反超大清,並贈送給大清一場甲午戰爭,李鴻章當然也不會相信。

但在此前兩年的1884年,也是在天津,第一次見到李鴻章的伊藤博文就已經看到了十年之後。

伊藤博文從天津回到日本後,就對滿清的洋務運動做出了前期迅速崛起、欣欣向榮,但是很快就會抱殘守缺、停滯不前,後期將一塌糊塗、混亂不堪的判斷。

當年的日本就是看準了滿清的這種趨勢,先以吞並琉球為試探,然後一步步進逼,先割台灣,後圖東北......當然,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滿清自己把自己搞砸了,自然也就擋不住別人再來砸一下。

當然,未來有很多理由相信歷史會避免同樣的錯誤,同樣也有很多理由懷疑歷史可能重復相似的軌跡。

然而今天,亞洲不只有一個北望藏南、將中國領土拉達克劃入其版圖的印度,還有一個對南海諸島堅稱主權、緊隨中國之後全面進行革新的越南。

近年來,越南經濟迅速增長,正在向製造業大國邁進。越南的發展速度有多快,有人說那裡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國。

2019年,英國發生貨車偷渡事件,造成39名越南人死亡。曾幾何時,一批中國人也正是用這種方式偷渡英國,為家鄉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2000年6月18日發生在英國的多佛慘案,58名來自中國的偷渡者在卡車車廂里因窒息死亡。時隔二十年,世界看到的是另一批搏命求發展的越南人......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家國興替,此起彼伏。當中國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擁有近1億人口的越南現在正當年。

如果回顧一下不太遙遠的歷史,1861年,當滿清開啟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時,日本還處在混亂的幕府末期。

1886年,當滿清北洋艦隊的鐵甲巨艦行駛在日本海域,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海軍還沒有像樣的戰船。

然而他們不到十年就趕上來了。

甲午戰爭之前,滿清上下疲於應對西方各國,也沒人拿日本這個島國當回事。就像今天有些人看待印度和越南一樣,時不時就會嘲笑他們一下。

當年搞洋務建北洋的李鴻章也嘲笑過日本,甲午的慘敗也給他帶來了深深的痛苦。

這個世界是圓的,某種意義上,這個世界也是平的,二十年前能跑多快,能跑多遠,並不代表十年後的速度。

圖片
印度海軍

如今的印度和越南都在加速,雖然他們的體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跑在前面的國家突然停滯下來或者自己摔倒了,他們也可能一個接一個地趕上來。

人們說,底氣是一種能力,但有些時候運氣也是一種能力。

今天,不顯山不露水的日本,不僅在積累巨大的社會財富,而且幾乎一年一個諾貝爾獎持續提升著日本的科研力量。

另外,在亞洲的北方,還有一個叫俄羅斯的國家,俄羅斯曾經向西試圖沖進歐洲,受阻之後又向東試圖沖進亞洲,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逐漸退出了中國東北。近年來的俄羅斯看似一蹶不振、無所事事、又好像是在等待著什麼。

圖片

太遙遠的未來不說,十年之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人們還是可以憑著自己的感覺預測一下的。

別看歐美天天鬧情緒,這個脫歐了、那個彈劾了,外人看得驚心動魄,人家自己波瀾不驚。

因為,他們畢竟有著幾百年穩固的社會基礎。即便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也沒有改變他們什麼。

英國還是那麼孤傲,法國還是那麼浪漫,德國還是那麼較真兒......僅這一點,亞洲國家就比不了,很多亞洲國家性情不穩。

十年之後,歐美或許還是那個歐美,亞洲或將不再是現在的亞洲。

⑨ 為什麼印度的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比重最大,但印度經濟還是不景氣,求詳細解釋

印度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服務業相對較發達。

沒有足夠的物質財富,服務業是無根之樹。

印度服務和IT外包業務對印度經濟的左右被嚴重誇張了,最多隻佔GDP的5%,跟中國商品出口額相比,可以忽略。

物質財富畢竟要靠第二產業來生產。沒有強大的第二產業,也不像美國可以依靠中國的第二產業,永遠都只能是窮國。

第二產業依託於第一產業的概念是——你只有吃飽了飯,才會考慮購買工業品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產業依託於第二產業的概念是——你只有有了足夠的物質財富,才會想到保險、金融、醫療這些更高層次的財富消費。


(9)印度製造業為什麼這么難擴展閱讀

印度的支柱產業【服務業】佔印度gdp55.1%。主要部門有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2007/2008財年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396億美元,其中出口314億美元。
【旅遊業】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為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訪印外國遊客人數約為443萬,比上年增長14.2%,創匯約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是印主要運輸手段。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世界第17位。

⑩ 印度汽車,載不動印度野心!印度造車為何不是很行

我認為,一方面印度的許多基礎設施和工業化進步難以進行汽車的基礎產業製造,另一方面印度在外來車企的引進和落戶上有著相關的分歧。導致印度的自主造車一直存在差距和難題。

在許多普通人的眼裡,雖然印度的現代化水平以及經濟民生等一直都不為人看好,但在工業科技的發展上,印度政府也一直想要拿進獲得世界矚目的成就,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全球世界范圍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和發展,印度也渴望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創造屬於印度的自主品牌汽車產業。

印度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化難以進行汽車的產業製造。

實在現有的情況下,印度的三輪車以及兩輪電動車依舊是佔有比例最高的相關車型,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印度的當地基礎建設以及公路製造等過於狹窄,阻礙了印度汽車行業的發展和購買。雖然在近年來這種情況已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印度國內的許多家庭也有了足夠的收入,可以進行車輛購買,但是印度的相關基礎設施和工業化依舊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見到效果。

閱讀全文

與印度製造業為什麼這么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