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坐船有多少

印度人坐船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12-31 16:55:08

㈠ 鄭和下西洋的船上有多少人船有多大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㈡ 印度觀光船傾覆致使多人喪命,坐船遊玩時有哪些必須注意的

在印度尤其是恆河邊上,我們經常遇到攬客的觀光船人員。但是我們若是有心了解一下,便會發現在觀光船這一事件上面,曾經出現過的事故已經不下十指之數。因此對於遊客來說,如果不是非常必要的情況下,建議還是不要乘坐觀光船,尤其是沒有救生措施的觀光船。

相比於國內來說,在印度稱作觀光船對於遊客來說以一個不小的考驗,因為並不像在國內旅遊景點一樣,他們有很大的保護你的責任。並且在國外旅遊,沒有那麼多的社會福利部門來對你的安全進行保障,很大程度上都要靠你自己進行自我保護。

除了安全方面,在印度坐船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船夫收費都是按照正常價格的雙倍進行收費,一般來說官方價格都是50盧比一個小時。

㈢ 印度的環境真有那麼臟那麼差嗎

印度真實環境如何,有沒有網上傳的那麼臟亂差?

印度國土面積很大,有很多邦國,不能一概而論。網上傳的各種圖片確實也道出了部分事實,但那不是全部。

我去過印度兩次,總共待了四個多月,就我個人的體驗,南印度比北印度要干凈,但也不絕對,像北部印度的大吉嶺就很乾凈,人們生活也很富裕;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也相對干凈,而且風景特別漂亮。就算在同一個城市,不同區域的環境狀況也不一樣,印度貧富差距很大,富人區就明顯比窮人區干凈太多。

北部印度的加爾各答、瓦拉納西等一些城市確實比較臟。走在瓦拉納西的恆河邊,由於印度人經常對著牆小便,到處都是尿騷味;恆河水也很臟,漂浮著各種雜物,河裡還有骨灰。一天早上我坐船游覽恆河的時候,真的就看到了一具浮屍。不過印度人還是沒事似的泡在恆河裡刷牙洗臉干什麼的都有。在瓦拉納西的巷子里行走,不小心踩到牛屎也是比較正常的事。

加爾各答有干凈的地方,也有臟的地方,比如背包客聚集的薩德街,就真的比較臟亂。除了地上不幹凈,還有烏鴉亂叫,不小心頭上掉幾塊烏鴉糞也是有可能的事。在加爾各答街上行走,你能看到嘟嘟車、馬車、牛車、公交車、計程車亂成一片,還可以看到牛啊羊啊什麼的在街上逛,這是真的。在加爾各答隨意溜達的時候,就能看到一群羊在壓馬路。跟火車一樣,公交車也沒有門,或者有門也不關,很多在我們國家早就應該報廢的車,在這里還在投入使用。總之,印度有漂亮、干凈的地方,也有很多臟亂差的城市,去印度旅行,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設。

㈣ 怎麼從印度坐船回中國

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首先,中國和印度之間不通鐵路,所以不可能坐火車從印度回中國;
其次,由中國出發的國際客輪,目的港都是韓國和日本,沒有到印度的;同時也沒有客輪從印度到中國,只有不定期的貨輪到中國的天津和浙江的北侖港,所以只有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和孟買這兩個城市搭乘貨輪去中國。

所以,目前常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中,沒有客輪和火車可以到達印度。
樓主要是實在不想坐飛機的話,可以考慮走公路,在中國沿318國道,到達中國尼伯爾之間的樟木口岸,由樟木口岸出境進入尼泊爾,再由尼伯爾進入印度。
目前這條路線目前比較艱難,如果一定要坐船,請聯系中國駐班加羅爾和孟買的使領館,叫他們協助處理。

㈤ 請問一下各位,開船從阿曼到印度,航海的話要多長時間它們之間距離多少求答復。

這個嘛,得首先確定從阿曼的啥地方去啊三家的那個城市。如果是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到啊三最大城市孟買的話,距離大約1400公里,坐飛機大約2-2.5飛行小時吧,坐船時間要長很多,按巡航速度15-18節算,大約3天左右吧。

㈥ 跪求十二世紀,南宋\南歐\阿拉伯的航海情況!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http://202.116.15.22/ls/kuozhan/07.htm#05

南歐的航海活動主要集中於地中海,在歐洲北非西亞之間來往,船隻早歐洲算是比較發達的,這源於他們悠久的造船工業
阿拉伯的航海相比之下就要稍遜了

推薦一篇經典文章
明朝後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較

曾經,中國被列強由海上肆無忌憚入侵,卻忘了自己曾經也是海上強國;在鄭和航海後400年我們這個在海洋上曾經發現世界、領導世界的國度竟然淪為被奴役的半殖民地!而這一切始於明朝……
明朝曾經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航海大國-----鄭和下西洋時代的明朝擁有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遠洋艦隊。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多少有點過於推崇中國,他對中國造船業的發明創造的統計還算公正,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與西方相比較,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造船業是遙遙領先於世界的。

一、獨一無二的鄭和時代
以下是一些航海技術發明的比較:

技術項目名稱 中國採用大致年代 歐洲採用大致年代
搖櫓 公元前1世紀 17—18世紀
平衡式梯形斜帆 公元2—3世紀(?) 15世紀末
船尾舵 1—2世紀 12—13世紀
平衡舵 11世紀 18世紀末19世紀
水密隔艙 古代 18世紀
船殼包板 11世紀 16世紀以後
車船(輪船) 8世紀 16世紀(?)
航海指南針 11—12世紀 12世紀末13世紀初
利用八面風 12世紀初 16世紀

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海船,長30米,水線長26.5~27米,寬10.5米,型深4—5米,排水量在400 —450噸,其中平衡舵和大型鐵錨已得到使用,保障了船隻的遠洋航行。這無疑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海船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太就在自己的游記中記載:中國船象「移動的城市一樣」巨大;早在宋代,中國遠洋海船已直達紅海和東非。

中國又是最早使用火葯的國度,在歷史衍變中,中國的海軍戰術也由沖角戰、接舷戰發展到兩棲戰和炮戰。元軍遠征日本時,元軍戰船擁有的火炮使日本人的小戰船根本無法近身。元代的造船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大發展,具備了很強的造船能力。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元滅宋期間的至元七年(1270)造戰艦5000艘,至元九年,造戰艦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造船能力之強可見一斑。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遠嫁波斯,「命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可見元代已有四桅船。

明朝初年,主管明朝廷的工部都水司,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衛都設有造船和修船的船廠,其中以南京的龍江船廠和直隸的清江船廠為規模之最,是完成鄭和下西洋大型遠洋船的主要廠家,由工部都水司直接派員管理,屬皇家直屬船廠。
《明成祖實錄》記載了永樂元年至十七年,(1403 —1419 年)造海船數達2735艘,僅永樂三年就造了1273艘。性能最為優良的是「福船」。《明史?兵志》這樣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闊,……其桅二道……」可見船勢之宏偉。明朝出使的「封舟」亦為福船,規模可觀,做工精良。如陳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長7.2丈,粗6.2丈;徐葆光監造的封舟,舵葉高2.55丈,寬7.9尺。正是在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 才出現了九桅十二帆、據說是「最大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的獨步四海,冠絕東西的鄭和寶船隊。不過有考證說這是小說家言,明以前的船隻從未有長過20丈的。按《明史》和當時人的記載,專家推斷鄭和帥船最大為5000料者。
《天工開物》對船桅數有言:「船每十丈,有兩桅」。400料長約9丈,2000料長約船8丈,5000料船長約26丈。所以5000料之鄭和帥船,應該有四個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鄭和所立的《靜海寺殘碑》里就有「2000料」及「1500料」船的記載。
這里說明一點:自宋至明,中國船常用「料」為其大小的單位,文獻里常可見到「200料」,「2000料」等等。另外船的載重也常用「石」為衡量單位。據台灣海大教授蘇明陽研究計算;按元人贍思的《河防通議》①資料詳細分析,船料是一隻船可以載人、物之容積。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積之載重,則依貨物之比重而定。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積之載重,則依貨物之比重而定。船料可由船長、船寬及艙深的乘積估計求得。一般來說,有1料=1石=92。5斤的比例(《中國古代海軍史》149頁),不過並不準確,研究者有不同的估演算法,估算結果也不同。
《龍江船廠志》與《南船記》②是相當詳細,而且可信的明代造船書籍,其中也有鄭和寶船數據;再根據南京龍江船廠原址考古出土之11米舵桿(應該是當時最大船隻的遺物)推算,以日本出土的明代中國船為比例合理估計一下,寶船應該是6000料,與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長約為70米,排水量約為2000噸,載重量約為其半1000噸。這些寶船尺度、排水量等都只能是大約值。(資料來源《鄭和研究通訊》)而當時的西方,最大船隻排水量不過1500噸,十五世紀威尼斯擁有一艘一千五百噸的船,船員1200人,但只能在地中海沿岸航行,而鄭和船隊利用指南針和「過洋牽星」③技術開辟了最早的橫越印度洋航線。
這些無疑可以證明鄭和時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艦和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船隊,與鄭和巨型船隻及龐大船隊對比,有如小巫見大巫。哥倫布的旗艦「聖?瑪利亞」號,長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約233噸。達?伽瑪的旗艦「聖?加布利爾」號較大,但也只約有400噸。麥哲倫的旗艦「特立尼達」號,僅為110噸。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這樣獨一無二的君主促成的非常之舉。就鄭和下西洋本身而言,確實是傳統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壯舉,輝煌但短暫,不久就成了唯一的一次奇跡。
1433年,鄭和在古里病逝,王景弘將龐大的艦隊和鄭和頭發、靴帽帶回中國。在盛夏的傍晚,遠洋船隊最後一次駛入太倉劉家灣,寶船將永遠停泊在那裡等著腐爛。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

二、明未中西戰艦比較

第七次下西洋成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絕唱,從此中國將南中國海和印度洋的海權拱手相讓。同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持續200多年,由明太祖朱元璋起,洪武四年 (1371年)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太祖實錄:卷 70》),拉開了海禁序幕,明成祖雖有官方的下西洋之舉,但仍「禁民間海船」,嚴令「原有海船者 ,悉改為平頭船 ,所在有司 ,防其出入」(《明成祖實錄:卷 27》)。嘉靖年間,明世宗下令:「不許製造雙桅以上大船,並將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紛紛下達指令:「私造雙桅大船下海者,務必要一切捕獲治之,」「查海船但雙桅者,即捕之。」「沿海軍民,私與賊市,新鄰舍不舉者連坐」(《明世祖實錄》)

(一) 中國戰船

古代帆船桅的數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駛風性能好,動力大,船速、噸位也決定於它。雙桅船的載重量則只能在500 石以下,這一影響持續了300餘年,鄭和巨艦的建造技術漸漸失傳,明朝中後期的戰船極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僅為250至300噸。甚至到1820年,中國駛往東南亞的海船仍限制兩桅,載重在500石以下。顯而易見,中國的造船業在明未已嚴重地停滯和倒退。

在中國造船業日益衰弱倒退的同時,明朝海軍戰術發展也出現了衰退。1524年澳門的一位西班牙人對中國的海軍戰術作了輕蔑的描述:
「帆船上只裝有小型的鐵火銃,而無銅火銃,火葯也很糟糕……中國人的火繩槍質量低劣,彈丸連普通的胸護甲也打不穿,尤其是他們不懂得如何瞄準。他們的武器主要是竹槍、矛,有的裝有鐵矛頭,有的則用火燒硬,短而鈍的彎刀,護胸甲是由鐵錫製成。有時人們看到上百艘船圍攻一艘海盜船,這些船順風拋撒石灰粉,以迷盲敵人。因為他們數量眾多,可產生一些效果。這就是他們的主要戰術。」

明朝的水師艦隊,越來越專注於執行政府的禁海政策,這不啻是將發展海權的支柱變成了遏制海權意識和束縛海權發展的桎梏。在此期間,雖有少數文臣武將提出一些重視海洋和海權的積極建議,但此時的整個中央王朝最高封建統治集團已開始處於昏昧麻木的狀態,對此不予理解和重視。

同時期的歐洲,著名航海先驅葡萄牙的亨利王子④贊助和主持了航海技術研究院,建立了海圖制圖學校及海員學校;在他的領導下,葡萄牙天文導航航海技術在15世紀中就已超越中國,⑤其後出現的揉合西方橫帆船(利於在狂風中遠航)和東方縱帆船(利於逆風航行)各自優良性能的全裝備帆船,其帆船可操作性和航行能力也迅速超過中國帆船。

當1434年鄭和第七次遠洋航行剛結束時,葡萄牙探險隊到達了西非博哈多爾角(北緯26度 ),1446年到達幾內亞(Guinea)海岸;l5l1年,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陷,中國勢力范圍與水域的大門被打開了,葡萄牙人隨後直接來到了中國的大門口敲門了。馬六甲王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卻置之不理;葡萄牙人因此極其輕視中國的實力,葡萄牙首次派遣來華的使節托梅?皮雷斯1515年左右在其《東方簡志》中稱「馬六甲總督欲制服中國並不需要人們所說的那麼大力氣,因為他們弱不禁風,不堪一擊。常去那裡的人們及船長們說,率數十大船攻克馬六甲的印度總督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拿下中國沿海各地。」

為什麼他們這么狂妄自大?
我們先來看看此時的明朝海上力量和西方戰艦的比較情況。

明初沿海的防衛是比較周密的,海上有戰船巡哨,陸上有衛所軍隊防守,巡檢司弓兵盤查。到了嘉靖年間,戰船所剩無幾,軍隊缺額半數以上,所存士卒又都是老弱殘疾不堪作戰之輩,既不能防禦倭寇於海上,使其不能登陸,又不能在陸上堵截圍剿,將其消滅。海防形同虛設,倭寇海盜紅毛夷如入無人之境,可以任意燒殺劫掠。

那麼這時的明朝戰船是什麼樣的?鄭和的巨艦早被人遺忘了,此時明朝戰船種類繁多,除承襲前代的一些船型以外,見諸文獻的就有30多種。明代造船家沈整《南船記》一書中列舉了明代十幾種戰船的用途,建造要求,用材尺寸,並附有圖樣。有用於作戰的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船、一百五十料戰船、一百料戰船、三板船、浮橋船;還有用於巡邏的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顆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哨船、輕淺利便船等。現分別介紹如下:

1.四百料戰座船這是水軍主帥的坐船,長27. 8米,寬5. 1米。
2 二百料戰船長約20米,寬約4米,二桅,有望亭。
3.一百五十料戰船長約17米,寬約3.6米,有二桅。
4.一百料戰船長約15米,寬約2.5米,單桅
5.三板船 長約12米,寬約2. 6米,單桅。三板船亦稱劃船,只能容納10餘人,是戰船中體積最小,速度最快的一種。
6.浮橋船長約19米,寬約4.5米,用於橫渡江河。
7.四百料巡座船長約27米,寬約4.9米,雙桅。

以上船隻主要用於江河,也有江海並用的。此外,明代還有多種專門用於海上作戰用的戰船。

據《明史?兵志四》、《武備志》、《籌海圖編》和《紀效新書》等古籍記載,明代的海上戰船有大福船、海滄、草撇船、開浪、艟樵、蒼山、沙船、廣船(又分烏槽和橫江兩種)、
八槳船、網梭船、漁船、鷹船、鳥船、蜈蚣船、喇叭唬船、兩頭船、鴛鴦槳船、赤龍舟、火龍船和破船筏等。如下為詳細資料::
1.福船為福建沿海建造和使用的戰船,有六種規格,能自成系列:大號和二號稱福船,是明朝水軍的主力。二號稱哨船,四號稱冬船(.海滄船),五號稱鳥船,六號稱快船。.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 大號和二號形體相似,船底狹窄,船面寬闊,吃水約3. 5米,「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最上一層為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誠海戰之利器也。」(《武備志》)是沖擊力較大的大型戰船,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由於「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迴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注意資料顯示最大的福船仍是「帆桅二道」,按前述《天工開物》對船桅數有言:「船每十丈,有兩桅」,400料長約9丈,也就是說其排水量最多不到400噸。這已是明中後期人們眼中的最大船隻了。

2.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是福船型中的第三號船。
3.海滄船又名冬船,是福船型中的第四號船,「與哨船同,特兩旁不釘竹皮耳」。(((古今圖書集成?戎政典?水戰部》)「海滄稍小福船耳,吃水七八尺,風小亦可動,但其力功,皆非福船比。設賊舟大而相並,我舟非人力十分膽勇死斗,不可勝之,然二項船皆只可犁沉賊舟,而不能撈取首級。故又有蒼船之設」。(《紀效新書?治水兵篇》)
4.廣船因創制於廣東而得名。新會縣尖尾船,東莞縣大頭船均屬於廣船型。它是一種大型尖底海船,用鐵栗木製成,又大又堅。倭寇船系松杉木製成,其堅固程度遠不及廣船,若與廣船相撞,而被撞碎。廣船上寬下窄,狀如兩翼,在近海航行時,還比較安穩,如駛遠洋,則經不起風浪顛簸,故不宜於遠洋航行。船上裝有發煩、佛郎機、火球等武器,遇敵遠則射擊,近則將敵船撞沉。由於鐵栗木難以籌辦。造價昂貴,損壞後難以修理;在外海作戰和遇到風浪時船體搖晃.炮彈命中精度較差,所以只限於廣東一帶海域使用。(《中國古代海軍史》 八一出版社)

這些是較大型的艦只,另有諸多的戰船其實都是軍民兩用的,其排水量和載重都沒有超過400噸的。注意這些史料記載都仍在強調戰船的沖角戰、接舷戰的能力,譬如說福船「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海滄船「皆只可犁沉賊舟」,對於火炮在戰艦上的作用卻不太提及。實際上明朝艦船早就有了火器,以《紀效新書?治水兵篇》記載的戚繼光水師為例,如果把一個水兵營中4艘福船2艘海滄船和4艘蒼山船裝備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共計有:大發熕1門、佛郎機炮40門、碗口炮30門、鳥銃68支、噴簡500個、火磚620塊、火炮100個、煙罐800個、火葯箭2000支、弩箭2600支、葯弩66張、弩葯10瓶、粗火葯2600斤、鳥銃火葯680斤、大小鐵彈2240斤、火繩381根、標槍360支、砍刀34把、弓14張、葯弩34張、箭1000支、藤牌52面、鉤鐮34把、過船釘槍66支,以及各種船具。(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八《治水兵篇》)

戚繼光記載的大發熕和佛郎機炮都是1506年葡萄牙船到廣東後才輸入的。其中銅發熕屬於當時的重炮,由佛郎機炮發展而來,創制於嘉靖年間(1523年以後)(《中國軍事史.兵器》)重500斤,發射的彈丸每個重4斤。在西方技術影響下,中國艦船上也有了大炮,那麼用這種大炮遠程轟擊敵船,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嗎?

關於大發熕的實際運用,據《籌海圖篇》記載,在水戰中「賊若方舟為陣,亦可用其小者。但放時,火力向前,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須另以木筏載而用之可也。」

原來這種重炮在船上基本是擺設,在實戰中哪有拖著木筏開炮作戰的事?想像一下,在危急的臨戰時刻,水兵們還得忙著把大炮吊放到木筏上再作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實際這還是和明朝此時的造船技術落後有關,不僅僅載重量大的船隻不能建造,就連船體牢固程度也不如西洋船了----大炮一發,就會「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火器發射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對小噸位的船隻影響很大,因此在整個明未,中國戰船最大者排水量不過400噸,水軍的主要戰術仍是傳統的沖角戰、接舷戰,火器是輔助力量而已。

明未鄭成功艦隊發明一種先進的戰艦隊形,這種隊形與當時英、法、荷海軍正在試行的「鑽石」形隊形相似。他把戰船分為5個部分,指揮船位於中間,以便指揮戰斗。而在此以前,指揮船在作戰時都處於後方。他的戰艦吸取了西洋船的長處做了改進,但是仍然沒跟上軍艦火炮戰術的潮流。他的戰船以攻台灣的艦隊為例,實際上仍未擺脫中國傳統帆船模式:

為了收復台灣,鄭成功積極修戰船,招幕訓練水兵。僅二個月時間就修造兵船300多艘。其中有大帥船,先鋒船、哨船等。船一般有二層甲板。主力戰船大青頭(船體多飾以青色)長約10丈,寬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載重三四干擔,總共只配備2門大炮,前1後1。(《鄭成功收復台灣史料選編》1962年福建版)
我們可以看到,明未清初中國最強大的鄭成功艦隊,其主力戰船仍然是排水量400噸不到,火炮配備極少。

(二)西方戰艦的發展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西方船艦的情況:
前面我們已經提過,15世紀初亨利王子為了東航探險而創制了葡萄牙輕快帆船,其後即有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達伽馬東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險活動,導致了16世紀以後的地理大發現。長期遠洋航海的實踐,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術在全面超越中國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大炮上戰艦是海軍武器發展史的飛躍,雖然中國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頭和船尾的位置,不能靈活地瞄準射擊,艦炮技術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諸多大炮在船上使得船的穩定性變差。而且,一旦開火其後坐力使得船更危險。

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其一是提高艦炮鑄造的精度和鑄炮材料的強度;其二是發明了船舷炮門。這個金點子是被一個英國人想出來了:詹姆斯?貝克。他將火炮裝在下甲板,並在船體兩側開出炮門,讓炮能夠發射。在不使用的時候,炮門用帶鉸鏈的炮門蓋關閉。1512年,在伍利奇建造「大哈里號」採用這種設計,這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海軍旗艦。巨大的「大哈里」號,排水量超過了1000噸,仍保留中世紀的傳統模樣:裝有4根桅桿,前桅和主桅掛橫帆,後桅和尾桅掛大三角縱帆。「大哈里」號最引人注目之處,還是其高聳的首尾樓。船的武備也整個地顯示出過去冷兵器時代的遺跡,火炮的口徑不大,但數量眾多,有122門(說128門);軍艦上還有1200張弓和750個箭囊的箭。「大哈里號」地設計圖沒能傳下來,當時造船匠只把設計和建造船隻的訣竅傳授給兒子,通常不傳給外人。第一本關於造船的綜合教材在17世紀末開始出版。(牛津版《技術史》第三卷)

但不管怎樣,這個時候,真正意義上的「軍艦」誕生了。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海上作戰的方式主要是靠接舷格鬥,那時的戰船更多地是起到了一種運兵船的作用。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海上作戰的基本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船舷炮門的發明,更使得這船成為了專門作戰的「專業戶」—軍艦,而不是隨便什麼船都可以客串一下的。

1546年亨利八世的皇家艦隊分為4類:全帆裝船、風帆炮艦、三桅小帆船和駁船。共有從60―1000噸不等的全帆裝船20艘,重型火炮通過位於舷側較低位置的炮眼開火。

在16世紀,西班牙、法國、荷蘭和瑞典等歐洲國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風帆戰艦以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但這些軍艦和英國軍艦的模樣大同小異,也都是用從眩側炮門里向外開火的艦炮來武裝。
16世紀西班牙建造的『加列尼」號戰艦排水量1600噸.長56. 5米,寬15.2米,4桅7帆。裝有10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分別布置在三層甲板上。
1514年法國建造的『大亨利」號旗艦,排水量1000噸長51米,5桅。裝有18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艦員700入(其沖400名是陸軍)。
1571年威尼斯在勒班陀附近的海戰中首先使用一種大槳帆戰船,長80米,三桅,一排槳,每槳9一10名槳手,載人800名,裝有7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還有沖角。(以上資料出自《中國艦船史》)

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共有船艦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裝商船、23艘圓船、22艘差船、13艘輕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長船(其中真正的戰艦約60至70艘),總噸位57868噸,火炮共計2431門,海員8051人。船上共載陸軍19000人,加上其他人員總計六萬多人。
其中:
1000以上(艘) 7
500--1000噸(艘) 50
100---500噸(艘) 20
100噸以下(艘) 25

相應的英國軍艦數據是:
1000以上(艘) 2
500--1000噸(艘) 11
100---500噸(艘) 150
100噸以下(艘) 30

從以上幾艘16世紀外國戰船與我國同期戰船相比,從噸位、航海性能上看都已超過我國,從火炮的數量上看已大大超過我國同期的戰船,發展也非常迅速,例如:1506年葡荀牙船到廣東時輸入『佛郎機」炮;「鳥咀銃」是在平倭戰爭中擄獲後於1558年開始仿製的;1622年開始仿製從荷蘭輸人的「紅夷炮』等。

17世紀,海上爭霸時代全面開始。西方造船業和海軍力量不斷發展,中國卻日益落後。

1637年,荷蘭擁有了製造排水量高達1500噸、裝有100門大炮的三層甲板的戰艦「海上君主」號的能力。到1644年,荷蘭擁有1000多艘各類船隻作為戰艦保護商業順暢,1000多艘大型商船進行海上貿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於捕魚業和內陸運輸業,並擁有8萬多名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水手。

1639年9月,西班牙艦隊在海軍上將奧奎多的率領下(旗艦是「聖地亞哥」號)出擊英國。這支艦隊的實力大約有70艘船,其中有12艘排水量超過了1000噸(如「聖特勒薩」號為2400噸)。
英國海軍從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層甲板、並擁有60至80門炮的巨型戰艦。
1637年建成的英國「海上君王」號,是詹姆斯的繼任查理一世時期所建的英海軍中第一艘有3層統長甲板的大型戰艦,1636年1月開始設計,1月16日在伍利奇船廠建造,1637年10月下水,總造價超過4萬英磅(其中一半是付給造船匠的工錢),主設計師佩特本想該艦只需裝備90門大炮,但查理一世卻硬要把炮數增加到104門(共重153噸),使之成為當時最大的戰艦。該艦龍骨長39米,總長51米,寬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該船重1683噸,有4層甲板。該艦豎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掛有皇冠帆。該艦裝備102-104門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門炮,在上甲板上架26門炮。在首樓上有12門炮,半甲板上有14個炮門,還有10門船首炮及若干尾炮。該艦隊有11隻錨,每隻錨重2噸。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彈凈重60磅,一次齊射的炮彈重達一噸該艦先後曾參加了對抗荷蘭、法國海軍六、七次海戰,連續使用了60餘年,最後,意外地被法國海軍擊毀於查塔姆(Chatham)海域。
雖然西方海上強國的大炮巨艦越來越多,但是作為海上武力標準的主要艦船仍然是二層甲板、裝有50---80門火炮。裝有大炮的快速帆船也開始建造:,一般排水量約為400噸、裝有30--40門炮。這種船結構堅固,操作靈活、火力強大。同樣排水量的中國的最大戰船隻能安放2門大炮和若干小炮,兩者火力根本無法比較。以《紀效新書?治水兵篇》記載的戚繼光水師為例,一個水兵營中4艘福船2艘海滄船和4艘蒼山船裝備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才有40—70門火炮,勉強可和西方一艘小噸位快速帆船相比,而且中國最大口徑的船上大炮只相當於英荷等歐洲軍艦大炮的1/4重量---1637年英國「海上君王」號有炮104門(共重153噸),平均每門炮按明制為2000斤以上----明未徐光啟等人從澳門買來的紅夷大炮,就是從英國沉沒軍艦上打撈出來的。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中西海上戰艦的規模、武器和各種技術方面在明未都有了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導致中國在應付海上入侵時的被動局面。明未清初中西方的海上武裝沖突都是在中國沿海發生,中國的海上大門已是狼煙四起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明未中西海上沖突中國並未吃太多虧?
我打算接下來就談談明未清初的一些具體中西海戰情況,可能可以找到一點答案。

三、明朝中後期中西海戰略述

我們先從中西方的第一次海上遭遇說起吧。雖說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剛剛拉開帷幕,但歐洲海上列強著堅船利炮已打到中國門口了。此刻正是有名的荒

㈦ 誰七次下西洋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 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鄭和紀念銀幣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享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鄭和七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沿岸。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航海裝備-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肯定派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作戰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1304-1377年)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質疑派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採用質疑派的說法。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隻。
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天文航海技術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2、地文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3、《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范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城市和國家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還到過澳大利亞、美洲等地。
主要訪問國家與地區
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非洲東岸(紅海、麥加)、澳大利亞
歷史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㈧ 西方民族東進時為啥不進攻中國,而是去收拾印度

馬克思說過:「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

要想攻打古代中國?好吧,希望他們的神靈能保佑他們先翻越幾百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再趟過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過上百公里的冰達坂,經歷過以上這些世界公認的常年冰封的無人居住區後,恭喜,他們可以獲得與中國西北部游牧民族挑戰的機會了!沖破重重考驗後,要想與古代中原王朝對決,再走一年吧。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坐船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3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5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5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6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2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3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3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3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9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2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1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5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2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7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5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1